劉秀峰
(麗水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人文藝術(shù)分院,浙江麗水 323000)
?
浙江慶元端午“走橋”習俗考察
劉秀峰
(麗水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人文藝術(shù)分院,浙江麗水323000)
浙江慶元民眾的端午“走橋”習俗以木拱廊橋為主要活動空間,以祭神祈福祛病為主要內(nèi)容,通過“走三橋”來寄托自己對個人、家庭乃至整個村落的美好祝愿。走橋者為女性,儀式包括祭祀、走橋、拋粽三個步驟。對于走橋習俗的解釋,有紀念屈原說、宗教祭祀說、廊橋文化崇拜說、走百病說等,其中走百病說最為流行,也是符合端午節(jié)辟邪防病的核心文化內(nèi)涵的一種解釋。
端午節(jié);走橋;儀式;象征
無論我們是否意識到,橋梁確實深切地關(guān)系到人們的日常生活和精神世界,人們以橋的實際功用為依據(jù),圍繞橋及其與周圍環(huán)境所形成的文化空間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民俗文化。在浙江省西南部和福建省東北部地區(qū),普遍存在著端午節(jié)“走橋”的習俗,在木拱廊橋密集的地區(qū)表現(xiàn)尤為突出,其中浙江慶元和福建的屏南最具規(guī)模和特色。木拱廊橋作為鄉(xiāng)間村落重要的鄉(xiāng)土建筑和文化空間,承載了農(nóng)耕社會生產(chǎn)、生活的諸多信息?!白邩颉笔且岳葮驗橹饕顒涌臻g,以娛神和娛人為主要內(nèi)容,以民間歌舞和祭祀活動為載體,綜合了歷史、宗教、民俗、藝術(shù)等諸多內(nèi)容的端午傳統(tǒng)活動。本文以慶元縣城西南郊星光村 2011年端午節(jié)的裊橋“走橋”活動為個案,考察其儀式狀況與文化內(nèi)涵。
與閩北地區(qū)端午節(jié)走橋一樣,慶元人在每年端午節(jié)要走一座橋,連續(xù)走三年,都是民眾自發(fā)行為。走橋的人來自遠近村鎮(zhèn),也有從鄰省福建壽寧、政和等縣趕來的,早晚絡(luò)繹不絕,隨到隨走,參與者只有女性,多為文化程度較低的長者,平日常在廟中誦經(jīng)念佛,熱心忙于佛事;也為一年一度的端午走橋準備經(jīng)文、紙錢、絹花、彩線、元寶、經(jīng)文袋等祭祀用品。端午前夕還要準備一些粽子、香燭和鞭炮。走橋前至少吃齋誦經(jīng)三日。今年她們相約要走的是慶元縣城近郊星光村的裊橋(民眾稱“求運橋”),去年的端午節(jié)他們走過了大濟村的雙門橋(民眾稱“求子橋”),明年的端午節(jié)要走松源鎮(zhèn)的詠歸橋(民眾稱“佛圓橋”)。
裊橋位于慶元縣城西南,有廊屋11間。始建于明萬歷三十二年(1640年),清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重修。橋上設(shè)神龕,供奉觀音和金童玉女。雙門橋,位于松源鎮(zhèn)大濟村,有廊屋5間,始建于宋,明隆慶元年重修,在1992年洪水中倒塌,同年12月11日按原貌重建,是全國有史料記載始建橋時間最早的木拱廊橋之一。橋中設(shè)有2個神龕,一個供奉臨清社主,另一個供奉觀音和金童玉女。詠歸橋位于縣城內(nèi)松源溪上,有廊屋8間,始建于元大德十年(1306年),明朝天順年間重建時命名為“詠歸橋”。該橋?qū)覛医?,民國十三年?924年)重建,1983年重修。廊屋中原設(shè)有神龕,供奉觀音。
信女們走橋的時間沒有特別要求,一般會為方便各自行程而定。家住城區(qū)中心的82歲老人吳秀蘭祖籍福建壽寧,她告訴筆者走橋的婦女都要在當日沐浴后換上專門制作的服飾,類似于平日在家修行的女居士做佛事時所穿的衣服,盤起頭發(fā),插上絹花,胸前佩掛佛珠與經(jīng)文袋,左手持二色手絹,右手持經(jīng)文,肩挑紙錢與粽子。天蒙蒙亮的時候,就會有不少人上路。五月初六上午六點半,裊橋上就陸續(xù)來了五十多人,其中有五六個幫著老太太拎籃子的老年男子,還有三四個跟我們一樣扛著攝像機的人。
走橋儀式主要有祭祀、走橋、拋粽三個步驟。
先到的走橋者,不論是來自福建的還是當?shù)氐?,都自覺有序地在裊橋的神龕和供桌上擺好祭品,點上香燭祭拜禱祝。而后手舞絹花,誦唱經(jīng)文,每次必先念《解劫經(jīng)》。吳秀蘭老奶奶說,只有解除了身上的劫數(shù),才能走橋誦經(jīng),方可保吉利。橋經(jīng)內(nèi)容多表現(xiàn)吉祥的祈福和祝愿。不會唱橋經(jīng)的婦女,嘴里或默念“南無阿彌陀佛”,或默念走橋的心愿,內(nèi)容包括健康、平安、升官、發(fā)財、祈子、功名等。我們還發(fā)現(xiàn)慶元本地的走橋者中有不少人誦念的竟是壽寧、政和一帶方言(吳秀蘭念的就是壽寧方言)。婦女們以邊走邊舞的形式從橋頭走到橋尾,再由橋尾走到橋頭,一共要走十個來回。每走兩個來回,就要在廊橋上往河里各扔一只粽子。走完十趟,再到橋下的河邊找一塊大石頭,在上面擺上茶點、水果、香燭、紙錢、粽子,進行焚香祈福,然后一邊投粽一邊燒經(jīng)文等,同時朗聲唱道:“一個粽子一個裝,一個粽子落溪中。一頭粽,一頭錢。給你扔粽保家運,祝我子孫男女富貴福壽長?!闭f完,把所有的祭品扔進河里。之后,回到橋上祭拜,把自己帶來的所有香紙、經(jīng)卷燒盡,燃放鞭炮。最后,包好在橋上祭拜后的祭品,她們說帶回家分給家人吃,能子孫興旺、福祿無邊。
期間,在第一批走橋者還沒結(jié)束的時候,又陸續(xù)來了一撥婦女,上了年紀的老人為多。來的男人很少,即便來了,也并不加入頌唱和祭祀的隊伍,只在一邊旁觀或者給老婦人幫襯。
端午走橋的歷史,雖然沒有找到確切記載的文獻資料,但通過對當?shù)孛癖姷脑L談以及通過對廊橋上遺存的梁書和地方志的查閱,我們發(fā)現(xiàn)走橋最為頻繁的裊橋、雙門橋和詠歸橋是目前慶元現(xiàn)存廊橋中有確切紀年始建時間較早的。同時,鄰省福建來此走橋的婦女也表示不辭辛苦來這里走橋并不是因為家鄉(xiāng)沒有廊橋,而是沿襲了上代人的做法。關(guān)于走橋,兩地民眾大致有這樣幾種說法:
(一)紀念屈原說
認為古時端午前后,地方民眾祭祀屈原,儀式隆重,因南方正逢多雨,祭祀活動常常不得不從河邊移到廊橋上進行,后來便形成“走橋”這樣固定的群眾文化集會。
(二)宗教祭祀說
認為歷史上一些鄉(xiāng)村社廟設(shè)在廊橋之上,廊橋供奉社神之外還供奉著觀音等佛教神像,是佛教信徒活動的主要場所,“走橋”是古代宗教活動的延續(xù)和發(fā)展,是民眾祭拜神靈祈求平安幸福的儀式。
(三)廊橋文化崇拜說
這在慶元是最普遍的一種說法。認為“走橋”是先民對廊橋文化崇拜的一種反映。慶元方言中“橋”與“朝”諧音,俗語有“朝上有人好做官”之說,人在橋上走就寓意“朝上有人”,意謂飛黃騰達,大富大貴。
(四)走百病說
也叫游百病,散百病,烤百病等,是一種消災(zāi)祈健康的活動。
紀念屈原說是百姓中關(guān)于端午節(jié)起源最為流行的一種說法,幾乎成了常識。但早有研究者提出了異議,認為記載端午風俗的早期文獻中沒有提到屈原之事,紀念屈原說是端午節(jié)流行既久之后才附會上去的[1]。我們在訪談中也發(fā)現(xiàn)不少走橋老人并不知道屈原和端午節(jié)有什么關(guān)系。他們以往所誦唱的橋經(jīng)中也并沒有與屈原相關(guān)的內(nèi)容。
木拱廊橋的確具有宗教祭祀的某些功能,浙南閩北的木拱廊橋在地理空間上,往往是連接天塹之紐帶,扼守命脈之關(guān)卡,是村落鄉(xiāng)民精神生活世俗化的象征與符號。人們會將橋上的廊屋空間當作重要的與神靈相連之處,設(shè)有神龕以祭拜[2]。廊橋因此含有廟祀的意義。由此,我們也只能說木拱廊橋在歷史上具有社廟的某些功能,并不能推測端午走橋一定源于民眾祭祀的需要。
廊橋文化崇拜的說法也并不能很好地解釋閩東北地區(qū)的走橋習俗。只不過“走橋”活動迎合了普遍的社會文化心理,人們加以附會解釋,理所當然地容易被一方民眾所接受。
“走百病”這種說法在福建屏南等地比較普遍。在浙江慶元的調(diào)查訪談中,縣城松源鎮(zhèn)北門村石龍街2號的余其英老人(1945年生人)告訴筆者,當?shù)胤鸾绦叛稣哒J為一生要拜七座佛廟,才能修得明亮的雙目,修得一個好家庭;要每年走三座橋,堅持年年走,要將每座橋走透,每年走完三座橋才能修來子孫成群,財運不斷,家庭興旺。在此之后,信仰者拜佛不需再帶經(jīng)卷,每到之處都改念大經(jīng)(“南無阿彌陀佛……”),表示對佛的虔誠。七座廟的順序為:坑井村的天堂廟、南門村的父母庵、洋新村的兄弟廟、松溪縣的婆婆廟、余村的雙全廟、八都村的白馬寺、南門村的女婿廟;三座橋為:大濟村的雙門橋、星光村的裊橋、松源鎮(zhèn)的詠歸橋。我們在史料中雖未見到端午走橋防百病之說,但是卻與史料中有關(guān)元宵節(jié)走橋祛病的記載一脈相承。
浙南閩北山區(qū)有460余座神韻各異的廊橋[3]。隨著時代的變遷,許多廊橋已經(jīng)在歷史的滄桑中消逝了。目前,僅慶元縣境內(nèi)尚留存古廊橋90多座。慶元山高坡陡,澗多流急,造橋開路固然是為滿足交通的需求,但如此眾多密集的廊橋分布,足見慶元先民對廊橋的厚愛。比之橋在連結(jié)自然河川中的實際功用,其在文化上的象征意義顯得更為重要和豐富。它們不僅是村落生活空間中不可或缺的一個軸心,也是村民精神生活空間牢不可破的中心,其結(jié)點作用,不僅表現(xiàn)在地域上,也表現(xiàn)在心理場上[2]。
(一)通神與驅(qū)邪
先民們對廊橋橋式的選擇與古代地理的“風水”學說的廣泛傳播和盛行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按風水學說,一方“風水”,不僅事關(guān)村人的貧窮富貴、福祿壽喜,也關(guān)乎全村的興旺發(fā)達、吉祥平安。因此,人們建廊橋于村尾、水口,或者于橋邊修建廟宇、祠堂,在橋頭種植大量樹木。這樣,既能留住村落風水,鎖住村莊命脈,也能抵御外來的兇險,防范不測。故而,廊橋也稱“風水橋”。由此,廊橋就被賦予了某種靈性。而建橋本身就是一件危險的工程,人們認為這也是對自然形成的空間境界的一種冒犯和沖撞,因此,在建橋過程中要舉行種種復雜的祭祀儀式,在橋上設(shè)神龕,迎請神仙來供奉,以消除建橋可能招致的劫難,期望得到更多的祥瑞和福祉。福建壽寧存留的66座古廊橋中有51座設(shè)有神龕;福建屏南縣存留的61座古廊橋中有53座設(shè)有神龕,而且有的設(shè)有多個神龕,供奉多組神靈①參見: 清代董永孚所撰《重修登云橋記》.。因此,廊橋又多了一些神性,順理成章地具備了寺廟和道觀的功能。在慶元古廊橋中,幾乎每座橋都有供奉,多為佛教系統(tǒng)諸神,尤其是觀音。佛教《華嚴經(jīng)》有云:“廣度一切,猶如橋梁”。橋在現(xiàn)實中的利民渡涉功用也使得它在民間信仰中具有普度苦海眾生的意義。
同時,橋梁在空間上又是相對獨立的,它既與河川兩岸獨立空間保持聯(lián)系,又不屬于任何一方。它的象征意義在民間信仰和巫術(shù)中具有兩重性,既有積極的,也有消極的。人們相信,橋是人和神仙的紐帶與中介,但有許多對人類不利的超自然物也會沿橋而來。因此,橋和橋場空間,也常常被人們認為是生命備受威脅的危險地帶。在某種程度上說,人們在橋上供奉各種神仙是懾于這些威脅的存在。因為橋具有“渡”和“媒介”的功能,人與鬼神之間的隔閡和關(guān)卡藉此打開了。而節(jié)日也具有平日所沒有的神圣性。因此,在一個神圣的時空里人們通過虔心地祭拜、供奉、酬唱,展開和實現(xiàn)人神的交流,鎮(zhèn)壓和防范惡魔與鬼魂的侵害,更能豁免一切災(zāi)難,實現(xiàn)美好的愿望。
《走橋歌》寄托了他們的美好愿景:“五月初六(五)出門去走橋,看見溪河水漂漂,看見水面一座橋,金做欄桿木做橋,一同玉女一同信,金童玉女接我橋上拜觀音,拜得觀音云頭現(xiàn),雙線透尾子孫滿堂做個好福人!”“橋頭采花采童子,橋尾采花得玉女,銀花小姐橋心走,金花娘娘排兩邊,左邊三官來接引,右邊玉女送齋娘,送我齋娘西方去,我信女龍牙會上好修行。南無阿彌陀佛。”②根據(jù)2011年端午節(jié)裊橋信女們誦唱的錄音整理.在民間信仰的文化空間里,廊橋的這種配置,就是為了讓朝覲和參拜者在過橋的時候,能夠走出俗世,達到“圣”境。
(二)防病與祈福
走橋又稱“走百病”。明清以來的文獻中多有元宵節(jié)走橋習俗的記載,如清《月日紀古》卷一:“燕城正月十六夜,婦女群游,其前一人持香辟人,名辟人香。凡有橋處,相率以過,名走百病。又暗摸前門釘,中者兆吉宜子。”該習俗不僅見于北方,也見于南方。福建莆田就有婦女元宵節(jié)期間正月十六日走橋摸釘?shù)牧曀住:鷺惆驳摹吨腥A全國風俗志》上篇卷四《福建二·歲時》引《莆田縣志》中說:“十六夜有過橋摸釘之俗?!保?]楊琳先生在《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中用翔實的材料論證了元宵節(jié)走橋摸釘意在求子,認為“走橋”的本意不離生殖的宗旨[5]。明代謝肇制《五雜俎·天部二》中也說,閩中上元燈節(jié)“自十一夜已有燃燈者,……大約至二十二夜始息。蓋天下有五夜,而閩中有十夜也。大家婦女,肩輿出行,從樹橋上經(jīng)過,謂之轉(zhuǎn)三橋?!蹦戏讲粌H流行元宵節(jié)走橋祈求生殖的習俗,同樣有走橋祛病祈福之說,蘇州同里等地就流傳著這樣的諺語:“走過太平橋,一年四季身體好”“走過吉利橋,生意興隆步步高”“走過長慶橋,青春長駐永不老”“小伙子,走三橋,平步青云,前程無限好”“新郎新娘走三橋,心心相印,白首同偕老”等等。
中國的端午節(jié)(包括整個五月)向來在民俗的觀念中是個不吉利的日子。先秦以來的大量方志史料也顯示,端午節(jié)從來就是個辟邪的節(jié)日,全國各地與端午節(jié)有關(guān)的許多習俗比如浴蘭、戴牛索、佩菖蒲、懸艾草,飲雄黃酒、采草藥等無不旨在辟邪除疾。因此,在廊橋密集的地區(qū),人們會選擇具有祭祀功能的、在公共生活中具有重要意義的木拱廊橋去行走、祭拜以辟邪、消災(zāi)、祛病。
同時,通過走橋的經(jīng)文,我們能更深入地體悟走橋之于信女們的精神世界所具有的非凡意義。經(jīng)文中唱到“金橋”“銀橋”和“奈何橋”,據(jù)民間傳說,鬼魂通往陰曹地府的時候,必須先過中間的奈何橋,而惡人必定掉下橋去。其左右兩邊的金橋、銀橋,只有善人能過,并且只能在還陽時才能走。傳說走金橋的人能升官發(fā)財,過銀橋的人可健康平安。在一些廟會、蘸場中常常有懸掛十殿閻羅畫卷的情形,畫卷中有不少對奈何橋的描述,宣揚善惡有報的觀念。在浙江中、南部地區(qū)就有在為死者超度所做的道場中懸掛十殿閻羅像的習俗[6]。福建、臺灣、廣東等地民間也有亡魂“過橋”的宗教儀式。在民間的觀念中,關(guān)于奈何橋既有無可奈何無法避開之意,又有接受末日審判之意。因此,在他們的觀念中,這些橋都是以來世為預(yù)設(shè),為勸化現(xiàn)世善行而設(shè)置的。在浙江等地民間還有為非正常死亡的人做道場的喪俗,其中特別安排有“翻九樓”的程式,道士要走過桌子搭成的“金橋”與“銀橋”,人們相信,亡魂不會進入枉死之地,而能通過“金橋”“銀橋”步入天堂。在舊時江南,流傳著一類民間宗教歌曲如“西方路上十座橋”等。尤其在清末民初浙江一帶,這類歌曲曾流行一時,其中心主題是人們通過造橋、行善而通往西方極樂世界。歌詞從金橋、銀橋、銅橋、鐵橋……一直唱到奈何橋,每橋皆七言四句一段,段末總是襯以“南無阿彌陀佛”[7]。這種歌詞形式與浙南閩北的端午橋經(jīng)并沒有多大區(qū)別。
因此,平日常常吃齋念佛,行善自律的信女們,在端午節(jié)這樣一個被認為充滿了各種不安定因素的日子里,在廊橋這個神圣的空間中,虔誠地禱祝、燃香、敬佛、祭禮,既為子孫滿堂、富貴盈門而祈福,也為來年自己的亡魂能通過神的援引順利步入天堂而禮敬。
古廊橋在浙南閩北等地的鄉(xiāng)民生活和村落社區(qū)中不僅具有交通功能,還是當?shù)刂匾奈幕臻g。這里的民眾充分利用了廊橋豐富的物質(zhì)和文化資源,創(chuàng)造了具有地域特色的走橋習俗。如同江蘇同里等地嬰兒滿月、青年婚娶以及老人慶壽時的“走三橋”習俗一樣,這里的人們借著橋在閩浙一帶的密集分布以及在當?shù)厣钪械闹匾裕谔囟ǖ墓?jié)日通過“走三橋”達到保健、禳災(zāi)、祛疫的目的,寄托自己對個人、家庭乃至整個村落的美好祝愿,尋求和詮釋生活領(lǐng)域中一種非凡而特殊的意義。
[1]江紹原.端午競渡本意考[C]//江紹原.江紹原民俗學論集.上海: 上海文藝出版社, 1998: 203-221.
[2]劉秀峰.浙南木拱廊橋傳統(tǒng)文化習俗探析[J].社會科學戰(zhàn)線, 2009 (12): 127-130.
[3]蔣燁.中國廊橋建筑與文化研究[D].長沙: 中南大學土木學院, 2010: 65.
[4]胡樸安.中華全國風俗志: 上篇[M].長春: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11: 96.
[5]楊琳.中國傳統(tǒng)節(jié)日文化[M].北京: 宗教文化出版社, 2000: 83-89.
[6]何彬.蘭溪、麗水的道士們: 中國浙江省中南部的調(diào)查[J].比較民俗研究, 1992, 5(3): 37-43.
[7]馬驥.吳歌釋名[J].民間文藝季刊, 1990 (1): 21-29.
Exploration of “Walking Bridge” Convention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Qingyuan
LIU Xiufeng
(Institute of Arts and Humanities, Lishui Vocational&Technical College, Lishui, China323000)
The convention of “walking bridge” on the Dragon Boat Festival in Qingyuan county of Zhejiang province takes the wooden covered bridges as its main activity space and takes a memorial ceremony for gods,blessing and ward-off disease as major contents.Through the activity of “walking three lounge bridges”, the good wishes are placed on the individuals, the families and the entire village.The bridge-walkers are mostly women and the ceremony of the bridge-walking covers three procedures like offering sacrifices, walking the bridges and throwing the four-angle dumplings.There are many reasons for the rite of walking bridge, such as in memory of Quyuan, religionary sacrifice, lounge bridge culture worship and walking sickness, among which walking sickness is most popular and also an explanation that accords with core cultural connotation of exorcising evil spirits and preventing disease on Dragon Boat Festival.
Dragon Boat Festival; Walking Bridge; Rite; Symbol
B933;K892.1
A
1674-3555(2016)04-0027-06
10.3875/j.issn.1674-3555.2016.04.004本文的PDF文件可以從xuebao.wzu.edu.cn獲得
(編輯:劉慧青)
2015-06-01
2014年浙江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一般項目(14ZJQN002YB)
劉秀峰(1976- ),女,浙江龍泉人,教授,碩士,研究方向:區(qū)域民俗與傳統(tǒng)文化,民間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