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光輝,王盛蘭
(湖南警察學院,湖南長沙410138)
論雇傭殺人案件的偵查
岳光輝1,王盛蘭2
(湖南警察學院,湖南長沙410138)
目前,雇傭殺人案件發(fā)案率較高,案情復雜、隱蔽性強、偵破難度大,已成為擺在偵查理論界和實務界的一項重大難題。為此,公安偵查部門應認真總結雇傭殺人案件的規(guī)律特點,分析當前偵查雇傭殺人案件中存在的困難,從工作機制、偵查謀略、信息技術等方面著眼,深入探究偵破雇傭殺人案件的方法,提高攻堅克難能力。
雇傭殺人;特征;困難;偵查對策
雇傭殺人案件是基于雇傭關系的共同殺人的犯罪案件,是指犯罪分子以金錢、財物或其他利益為誘餌,雇傭殺手為其非法剝奪他人生命的共同犯罪案件。雇傭殺人是當前刑事犯罪新的發(fā)展方向,是故意殺人案的典型模式,法律上具有教唆性、隱蔽性、契約性等特征[1],對社會秩序產(chǎn)生了嚴重危害。隨著經(jīng)濟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雇傭殺人案的特性也發(fā)生了轉變,表現(xiàn)更加智能化、職業(yè)化、隱蔽化,給公安偵查部門的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戰(zhàn)。因此,有必要對雇傭殺人案件進行認真分析研究,以探索出一條偵破雇傭殺人案件的基本路徑。
雇傭殺人案件作案者的動機與實施行為相互分離,并由兩個或者以上主體分別實施,具有因果聯(lián)系、犯罪動機的人并未實施具體殺人行為,實施犯罪人和被害人間并不存在直接利益沖突。雇傭殺人案件相比其他殺人案件,在犯罪預謀初期、對象選擇和殺人手段使用等各方面都呈現(xiàn)出特點。
(一)預謀時間長,計劃周密
雇傭殺人犯罪是一種智能型犯罪,無論是雇主還是殺手,在作案前都會從自己的根本利益出發(fā)進行周密計劃,力求殺人作案成功。作為雇主,無論采用什么方式雇請殺手,皆會考慮自身危險性和實施結果。為達到既殺人成功又不暴露自身的目的,在預謀準備過程中,雇主要向殺手提供被害人的詳細情況、活動規(guī)律,甚至給殺手指認被害人及其住處、活動地點。而殺手則要考慮如何能夠成功得手以及得手后的報酬,因此積極準備,選擇和制訂殺人方案等。所以,雇傭殺人案件相對于其他刑事案件而言,預謀準備過程更長,殺人計劃更周密,殺人的成功率較高。
(二)被害人和雇主矛盾明顯,與殺手素不相識
被害人和雇主之間往往具體有諸如夫妻、情人、同事、朋友或生意伙伴等較親密關系,但又存在明顯的矛盾沖突,當這些矛盾激化到不可調(diào)和的程度時,矛盾一方就會產(chǎn)生將對方致死的動機,為了逃避偵查,而雇請殺手。被害人和殺手之間往往沒有任何沖突和矛盾,殺手實施殺人行為完全是為了得到雇主允諾的金錢或其他利益。為了不引起被害人警覺,雇主選擇的殺手往往是自己信任且與被害人毫無關系的第三者。有的被雇傭殺手自己并不直接動手,而是再雇他人實施謀殺,因此形成二次雇傭、三次雇傭的現(xiàn)象。殺手與被害人甚至雇主素不相識,開展偵查難度較大。
(三)作案時間短,手段殘忍
由于事前周密的計劃,殺手往往是在明確具體作案目標、選擇恰當時機以及作案地點的基礎上實施殺人行為,且往往采取致死效率較高且極其殘暴的手段置人于死地,作案時間短暫。有時雖有被害人家屬或親友在場,殺手在沒有危險的情況下一般也不會主動傷及他人、破壞現(xiàn)場。因將被害人殺害即可得到雇主允諾的利益,所以一般不會再為劫掠財物或性侵害而橫生枝節(jié),往往作案成功后迅速逃離現(xiàn)場。
(四)雇主多經(jīng)濟實力雄厚或掌握實權
雇傭關系是在以金錢、物質或其他利益作為交換的前提下形成的,因此,雇主往往需要具備一定的經(jīng)濟實力或身居要職掌握實權,才能給殺手提供相應的金錢、物質或其他可觀利益來驅使其完成殺人行為。在偵查實踐中,常見的是雇主直接以金錢、貴重物品支付,也有少數(shù)是許諾以權力,或以色相為交換條件。
(五)雇主和殺手在案發(fā)前后聯(lián)系較多
無論是以什么利益作為交換條件,雇主與殺手之間都是一種交易關系,他們會在案發(fā)前就以殺人的報酬形式、數(shù)量、支付方式等多次協(xié)商談判,直至雙方都能接受。為了使雙方都能夠順利達成目的,殺人作案能夠一擊即中,雇主,殺手還要就殺人手段、作案時間和作案后的偽裝等問題進行多次分析研究。而殺人酬金的支付一般分為兩個階段,案發(fā)前雇主提供的定金和活動經(jīng)費,殺人成功后再支付剩余的酬金,有時案后還要為訂立攻守同盟再度密謀。所以,雇主和殺手之間案發(fā)前后不可避免地要多次聯(lián)系,這也為偵查這類案件提供了有利條件。
(六)殺手成分復雜,與雇主關系隱蔽
在雇傭殺人案件的行為關系中,殺手是拿他人的生命換取自己的利益,雇主則是用金錢等利益換取矛盾對方的性命。人命關天,一旦形成雇傭關系,殺人行為就是特殊的共同犯罪,雙方的生命安全就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殺手的暴露與否直接影響到雇主的自身安全。從本質上來看,這是一種互相以生命為代價的契約關系,必然具有極強的隱蔽性。雇主通常會在自己周圍熟悉的人中尋找殺手,這些人有的是雇主的親戚、下屬,有的是為區(qū)區(qū)小利和所謂的義氣愿意殺人的朋友,也有的是他人中轉介紹過來的。值得注意的是,現(xiàn)在也已產(chǎn)生通過網(wǎng)絡雇傭殺手的情況,在偵查過程中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雇傭殺人案件由于其獨有的特點,決定了公安機關在偵查此類案件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出現(xiàn)更多的困難。
(一)定性難
雇傭殺人現(xiàn)場具有報復殺人現(xiàn)場的基本特點,如手段兇殘、一般不偽造現(xiàn)場、不貪圖被害人財物等。但由于犯罪時機呈現(xiàn)出準確性,犯罪目的往往難以察覺,也不易明確犯罪動機,導致案情分析中難以定性。
(二)吃透現(xiàn)場難
由于雇主和受害人之間存在一定因果關系,因此殺手作案中不僅僅要達到殺人目的,而且還要偽裝現(xiàn)場掩護雇主,盡可能干擾偵查視線,轉移偵查方向,保護雇主不受公安機關懷疑。部分受雇人實施犯罪后偽裝現(xiàn)場,把現(xiàn)場偽裝成情殺、仇殺以及交通肇事等多種形式,使偵查工作無法作出準確判斷,偵查方向和偵查范圍難以準確確定,案件很容易成為迷案、懸案甚至錯案。
(三)摸排難
在傳統(tǒng)的定時定位摸排工作中,雇傭殺人案件關系模糊,很難排查出重點犯罪嫌疑人,犯罪分子甚至會故意制造假象,使犯罪嫌疑人的確定困難重重,偵查人員往往會發(fā)現(xiàn)所有與死者有矛盾、有因果關系,甚至可能產(chǎn)生殺機的嫌疑人均無作案時間、無現(xiàn)場遺留痕跡。殺手和被害人之間不存在直接的因果聯(lián)系,在偵查實踐中很難將犯罪嫌疑人納入到偵查視線范圍之內(nèi),導致摸底排查工作面臨著瓶頸障礙。
(四)發(fā)現(xiàn)受雇人難
為成功殺人并躲避警察偵查,雇主往往對整個犯罪過程展開精心的策劃,安排縝密。因為雇傭對象和被害人之間互不認識,且做了充分的預謀,因此實施犯罪之后能迅速逃離現(xiàn)場并躲藏。以普通刑事案件偵破思維為依據(jù),往往難以對受雇人進行明確偵查,偵破難度大。
(五)追捕難
由于雇傭殺人案中殺手多為慣犯,且與雇主案前有約定,作案后須馬上潛逃、躲避,在全國各地流竄。早期階段偵查指向不能直接觸及殺手,兇手擁有比較充足的逃跑時間,給后期偵查工作乃至追捕兇手帶來極大困難。
(六)審訊難
選擇兇手是雇傭殺人犯罪最關鍵環(huán)節(jié),雇主通過可信親友、熟人充當“中介”,部分則借助于“職業(yè)中介”尋找殺手。而且,“中介”往往具有多重性特征,一些作案人員并未和雇主有直接的接觸,彼此間并不認識,殺手也僅和其中一個“中介”單獨聯(lián)系,商量案前策劃、密謀以及案后傭金的支付,導致雇傭關系較復雜和隱蔽[2]。雇主自認為沒有作案時間,有不在場證明,并且,在實施犯罪之前往往和中介、受雇者簽訂攻守同盟,偵查部門也無法拿出有力證據(jù)證明雇主實施了犯罪,導致審訊工作相當困難。
由于雇傭犯罪案件的自身特點,使開展偵查工作時面臨難以準確定性,偵查方向、范圍難以確定,傳統(tǒng)偵查模式和方法難以奏效等諸多挑戰(zhàn)[3]。因此,不能簡單的按照普通殺人案件的特點和規(guī)律來偵破,有必要在系統(tǒng)地研究雇傭殺人案件特點和對已破案件進行盡可能深入剖析的基礎上,探索更有效可行的工作方法。
雇傭殺人案件與其他刑事犯罪案件不同的地方在于,其犯罪動機、目的以及特別的犯罪方式,如互相分離的具體犯罪行為,這讓偵查工作的開展面臨不確定性、偵查方向和范圍難以準確把握、傳統(tǒng)的偵查方法和模式效果不佳等諸多挑戰(zhàn)。
(一)迅速啟動偵破殺人案件工作機制
根據(jù)公安部規(guī)定,一旦發(fā)生涉及人命的事件,公安機關接到報案后要立即啟動偵破殺人案件工作機制,有關責任人員要嚴格按照規(guī)定要求快速趕赴現(xiàn)場,迅速組織開展現(xiàn)場勘查及偵查破案工作,搶占偵查先機。
1.啟動快速反應機制
對于命案偵查而言,戰(zhàn)機往往稍縱即逝,公安機關的各偵查部門應充分利用有利時機,在犯罪嫌疑人來不及逃跑、銷贓、毀證的情況下,在案發(fā)后的第一時間按照預案啟動快速反應機制,統(tǒng)一指揮,密切結合本地實際,形成完整的快速反應流程,實現(xiàn)人員、技術裝備等的快速集結,把值班備勤、警情接報、上傳下達、設卡布控、調(diào)查訪問、現(xiàn)場勘查、人員控制、追擊堵截等各個環(huán)節(jié)都考慮周密、規(guī)定明確,確保環(huán)環(huán)相扣,無縫銜接。為后續(xù)的取證工作打下良好基礎,確保在最短的時間內(nèi)迅速破案。
2.嚴格執(zhí)行偵破殺人案件工作制度
一旦發(fā)生殺人案件,公安機關應該立即啟動偵破案件的工作機制,全面落實“一長雙責制”,收集犯罪信息,開展偵查工作?!耙婚L雙責制”,是指局長領導下的專案組長和刑事技術部門負責人負責制??h級和地市級公安局長是偵破命案工作的責任人,負責指揮、協(xié)調(diào)命案偵破工作,從警力、物力、財力上全力保障;到場局長同樣負責協(xié)調(diào)指揮工作,任命專案組長,督促偵查破案工作。[4]同時把握全局,及時調(diào)動刑事偵查、刑事技術、行動技術、網(wǎng)絡安全監(jiān)察等各警種同步上案,合力攻堅,從外圍調(diào)查、現(xiàn)場勘查、信息采集、網(wǎng)絡監(jiān)控等各方面著手收集犯罪信息。“雙責”是指專案組長要對整個案件偵辦工作負責任;刑事技術部門的負責人要對現(xiàn)場勘查、檢驗鑒定等工作負責任?!耙婚L雙責制”明確了命案偵查工作的領導責任,能夠及時協(xié)調(diào)相關警種同步上案,可以全面的收集犯罪信息,從而帶動命案的偵破。
(二)收集案件信息,準確定性
雇傭殺人案件最初發(fā)案時性質并不明朗,偵查機關面臨的都是普通殺人案件現(xiàn)場,但由于殺手認為自身與被害人之間毫無因果關系,在迅速脫離現(xiàn)場心理的驅使下,作案時少有自我保護和偽裝,容易在現(xiàn)場留下較多的痕跡、物證。雇傭殺人案件的這個特征既是偵查的難點,也是偵查的突破點??辈闅⑷爽F(xiàn)場,不僅是收集證據(jù)的重要手段,也是判斷案件性質、劃定偵查范圍、確定偵查方向的客觀依據(jù)。雇傭殺人案件現(xiàn)場信息收集可通過尸體檢驗、血跡檢驗以及現(xiàn)場遺留痕跡、物品的勘驗檢查著手,通過調(diào)查訪問、調(diào)取視頻和卡口信息等手段收集犯罪嫌疑人、車輛以及與犯罪現(xiàn)場相關的各種信息。通過研究分析犯罪嫌疑人的作案手段、作案工具、殺人動機等來分析和判斷案件性質。
(三)把握因果關系,突破傳統(tǒng)偵查思維
公安機關刑偵部門和偵查人員應在基于“以現(xiàn)場勘查為基礎,以因果關系為導向,以軌跡偵查為途徑,以綜合運用措施手段”的偵查路徑[5]。偵查中要緊緊把握雇傭殺人案件的基本特征,從調(diào)查被害人入手分析作案動機,根據(jù)動機排查犯罪嫌疑人。受雇人尤其是異地受雇殺手,通常肆無忌憚地作案,而其作案目標具體、明確且單一的特點,則反映雇傭殺人獨有的作案手段,偵查人員可據(jù)此選擇最佳的偵查途徑。對有因果關系的嫌疑人員特別是有殺人動機的重點嫌疑人,要緊緊圍繞雇主與殺手在案前案后的頻繁聯(lián)系展開深入細致的調(diào)查,將雇主和殺手這條“線”連接起來。雇傭殺人案件除了從因果關系入手排查嫌疑對象、利用被害人著手尋找線索、摸底排隊排查嫌疑人以外,還可利用痕跡物證、運用視頻卡口信息、查控贓款贓物、調(diào)查反常表現(xiàn)以及偵查等方式查找并發(fā)現(xiàn)嫌疑線索。要充分認識并善于利用網(wǎng)絡、通訊和監(jiān)控資料中發(fā)現(xiàn)的線索,特別是雇傭雙方常有案前密切聯(lián)系、案后交易完即中斷所有聯(lián)系的反常情況,更能說明雇傭雙方有著特殊的聯(lián)系和默契。這樣的案后特征往往也是案件偵破的突破點。同時,要注意的是,雇傭殺人案件是預謀性案件,其對作案時間、地點、路線、作案工具與作案方式的選擇和準備需要有一個準備過程,甚至有些還要進行模擬實踐演練,等等。這個過程中就不可避免地會留下各種痕跡物證。偵查實踐證明,因為犯罪分子心理上的不防備,預謀階段暴露出的線索信息往往比較客觀真實,利用價值高。因此,偵查此類案件時,要將預謀階段作為偵查的重點。
(四)適當選擇偵查模式,綜合實現(xiàn)偵查效能
依據(jù)雇傭殺人犯罪案件的基本特征開展偵查,通常有兩種偵查模式:一是“案發(fā)現(xiàn)場─→殺手─→雇主”的這種表現(xiàn)為“由案到人”的偵查模式。這種偵查模式是從發(fā)案現(xiàn)場著手,收集現(xiàn)場可用的痕跡物證,查緝并發(fā)現(xiàn)案件的實施行為人,再查找雇主。一般認為,在案件性質難以確定的情況下,采用這種傳統(tǒng)的偵查模式比較穩(wěn)妥,但也存在過于耗費資源和時間、受干擾因素較多且不易明確偵查目標等缺點。二是“案件因果關系─→雇主─→殺手”的這種表現(xiàn)為“由人到人”的偵查模式。這種模式建立在人與人之間社會關系基礎之上,強調(diào)從調(diào)查因果關系入手,關注跟被害人有利害沖突的其他相關人,結合現(xiàn)場物證痕跡,發(fā)現(xiàn)并排查重點嫌疑對象,其優(yōu)點在于,能快速鎖定重點嫌疑對象,合理利用偵查資源,較易實現(xiàn)偵查效能。兩種偵查模式各有優(yōu)勢與不足,但對于雇傭殺人案件,可重點采用“由人到人”的偵查模式。當然,在偵破案件的過程中,要堅持兩腿走路,綜合考慮上述偵查模式的優(yōu)缺點,切忌偏重或忽略任意一種偵查模式。尤其是對難以準確定性又有作案嫌疑的案件,須綜合運用兩種偵查模式,從兩個方向同時開展偵查,以較快實現(xiàn)偵查目標。
(五)重視心理分析,理清偵查思維
偵查破案的“金鑰匙”在于學會換位思考,站在案犯角度進行心理分析。首先,進行犯罪心理痕跡勘查。案件背后的社會關系也可能會隱藏在殺手在現(xiàn)場的行為之中。在進行現(xiàn)場勘查時,揭開隱藏的社會關系最好的方法即是進行換位思考,它能幫助偵查人員準確分析案情、是便于畫像排查的有力武器。偵查人員不僅要重點勘查犯罪現(xiàn)場,同時要注重勘察犯罪人的心理現(xiàn)場。偵查員運用換位思考法,與犯罪人互換角色,通過情景模擬以揣摩其作案時的心理,以作案身份身臨其境,以解釋現(xiàn)場行為及作案痕跡的來源,認真分析形成現(xiàn)場的心理原因,設想完整作案所應具備的條件,依此明確偵查方向、劃定偵查范圍。其次,認真分析雇傭雙方的心理特征,以找到合適的突破口。一方面,受雇殺手具備作案時空條件,且直接實施具體行為,并在案發(fā)現(xiàn)場留下犯罪證據(jù),但雇傭雙方并不存在直接因果關系,難以通過犯罪目的及動機等因素查緝受雇傭殺手。但由于受雇殺手的身份、住址、職業(yè)、身體生理等狀況較復雜,尤其是近年來表現(xiàn)明顯的異地雇傭案件,與流竄犯罪有所相似。因此,受雇者往往僥幸心理極強,作案時肆無忌憚,作案后盲目樂觀,以為公安機關難以發(fā)現(xiàn)。偵查工作中可采用從物到人、從事到人等偵查模式,充分利用犯罪分子的盲目僥幸心理。與此同時,可攻其不備,不拘常理,在犯罪嫌疑人放松的環(huán)節(jié)取得突破。另一方面,雇主扮演著重要角色,主導案件過程,表現(xiàn)為與受害人存在一定的利害沖突和因果關系,犯罪目的和動機強烈,與案件聯(lián)系密切。但其不直接實施犯罪行為,不具備作案必備要件,隱藏得較隱蔽,因而同樣存在強烈的僥幸心理。針對這種心理狀態(tài),要明確偵查工作的基本方式始終是通過因果關系揭露案情,就算不具備現(xiàn)場作案的條件,也不能輕易排除或放棄雇主和嫌疑人,要合理選擇偵查模式,竭力查證雇主與案件的關聯(lián)。再次,從分析雇傭關系形成的心理基礎中找到突破口。案件的密謀策劃往往只在雇傭雙方之間進行,多以口頭形式和確立雇傭關系,其內(nèi)容一般保密性極強,是存在于犯罪現(xiàn)場之外的社會關系,也是聯(lián)系雇主和受雇人之間關系的重要橋梁。然而,形成和確立雇傭關系并非輕而易舉,雇傭雙方需要取得彼此的堅定信任。通過研究以往破獲的案件來看,通常受雇作案人中是雇主親戚、密友的占有很大比例。另外,公務人員或黨政官員犯罪案件當中,其貼身人員或司機受雇犯罪比例較高。這是確定偵查思路、選擇偵查途徑的一項重要參考。
(六)把握審訊環(huán)節(jié),選準突破口
訊問在刑事案件偵查當中的地位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雇傭殺人案件犯罪方式的特殊性決定了審訊突破的重要性。大多雇傭殺人案件都缺乏書證、物證,因此關鍵就是審訊,通過言辭證據(jù)來查實雇傭關系。對受雇殺手進行初查后,進一步揭露雇主、證實其主要犯罪事實,關鍵也是審訊。必須緊密結合雇傭殺人的特點進行此類案件的審訊。第一,應當在審訊前根據(jù)案件性質、嫌疑人特點、社會影響及案件復雜程度等情況,科學合理的布置審訊力量。第二,通過各種途徑和行之有效的方法,掌握犯罪嫌疑人的心理活動,利用其心理矛盾和顧慮,有針對性地找出其心理弱點的突破口,全面實現(xiàn)審訊目標。第三,通過摸清犯罪嫌疑人的性格特點及心理,以此確定案件的審訊思路。第四,充分估計可能出現(xiàn)的情況,如材料不足、犯罪人情緒波動將會導致的意外情況等,通過收集有關案件的材料和證據(jù)、掌握嫌疑人的心理活動以及審訊時的情境等情況,充分準備應急預案。第五,注意利用矛盾,分化瓦解,各個擊破。同時,審訊過程要全程進行同步錄音錄像,確保審訊結果的證明力。
(七)運用多種措施,獲取犯罪證據(jù)
雇傭殺人案件是一種預謀性極強的案件。犯罪嫌疑人為達到目的,常會演練作案方案,將案件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和步驟,包括如何轉移偵查視線、逃避打擊都做相應設想和準備。因此,必須根據(jù)案件的特點和偵查進程,有針對性地選用偵查措施和手段。
1.深入調(diào)查,發(fā)現(xiàn)案件中間人和其他知情人。雇主可能是直接雇傭,也可能與其他人協(xié)商或流露過作案的想法。從知情人那里可以了解雇主的作案動機和準備情況,以及和殺手頻繁聯(lián)系的證據(jù)與線索。
2.外線監(jiān)控,查看雇主動向。當偵查風聲緊的時候,雇主可能與殺手再次聯(lián)系,訂立攻守同盟,實施毀證滅跡,或是資助殺手外逃。偵查人員可以通過外線監(jiān)控,發(fā)現(xiàn)這些跡象?;趯Π盖榈恼_分析及對嫌疑人員的排查,圍繞作案人身份的特殊性,通過各種偵查手段,確立殺人案件情報信息分析研判工作制度和系列雇傭殺人案件網(wǎng)上偵查工作制度,設立專門的情報信息機構和專職情報信息分析研判隊伍[6],確保雇傭殺人案件的迅速偵破。
3.搜查犯罪嫌疑人住處與相關場所。對犯罪嫌疑人可能隱藏有痕跡的場所尋找作案工具和相關證據(jù),提取相關痕跡,搜尋殺人所得到的贓款贓物及與犯罪相關的其他證據(jù)。
4.查詢、獲取嫌疑雇主資金流向。由于雇傭關系大多是以金錢、物質或其他利益為交換條件,因此,在殺人作案前后,雇主不可避免會以各種形式支付給殺手“利益”作為報酬或活動經(jīng)費。在偵查實踐中,可針對因果關系明顯,但不具備有作案時間或條件的重點嫌疑人,通過外圍調(diào)查、查詢銀行等金融機構的存款,匯款等形式,嫌疑雇主與具體實施作案人之間的不正?!袄妗苯粨Q情況,如發(fā)現(xiàn)在案前和案后是否有可疑資金流出,進而確定資金流出動向,以期發(fā)現(xiàn)蛛絲馬跡,取得交往證據(jù)。
雇傭殺人犯罪案件性質惡劣、社會危害程度大,偵破工作難度也較大。國際上,此類犯罪變成跨國組織犯罪中非常突出的一種犯罪形式。隨著國內(nèi)犯罪智能化、國際化、職業(yè)化的趨勢越來越明顯,未來雇傭殺人犯罪作為殺人犯罪案件中的一種特殊犯罪形式將會比較突出。因此,如何更好地打擊雇傭殺人犯罪,從源頭遏制此類犯罪發(fā)生,最大程度地減少犯罪發(fā)生率、維護社會和諧發(fā)展,是未來刑偵工作面臨的重要課題[7]。
[1]孫亞偉.淺析雇傭殺人案件的特點及偵查對策[J],吉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02,(2):14-16.
[2]陳建.析雇傭殺人案件的偵破[J].云南警官學院學報,2010,(6):83-88.
[3]譚建華.論雇傭犯罪案件的偵查思路[J],吉林公安高等??茖W校學報,2011,(6):26-31.
[4]張高文、徐公社.刑事案件偵查[M].北京: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出版社,2014.45-46.
[5]謝盛堅、李松海.論新時期常見刑事案件偵查的基本思路[J].廣州市公安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3,(2):22.
[6]陳剛、劉文韜、李濤.跨省系列殺人案件偵查機制的創(chuàng)新與完善[J].湖北警官學院學報,2011,(3):66-67.
[7]袁忠民.雇傭殺人犯罪案件的特點、成因及其偵破對策[J].中國人民公安大學學報,1995,(4):56-19.
Research of Criminal Investigation for Hiring Murder Cases
YUE Guang-hui WANGSheng-lan
(Hunan Police Academy,Changsha,Hunan 410138)
In recent years,the incidence rate of hiring murder cases has risen sharply.The traditional detect method would rarely come into play for this kind of the case is complex and hard to detect,and it has already became a problem in the theory investigating area and practice investigating area.The criminal investigation departments of public security organs should careful analyze employment homicide case causes from all aspects such like the ideological understanding,investigative tactics,techniques.Only in this way polices can explore the investigation strategy and improve the investigating ability.
hire murder;characteristic;cause;investigation strategy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1140(2016)05-0005-07
(責任編輯:李語湘)
2015-07-10
岳光輝(1966-),男,湖南益陽人,湖南警察學院偵查系主任、教授,主要從事偵查學與治安學研究;王盛蘭(1994-),女,湖南長沙人,湖南省麻陽縣公安局民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