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佑球
(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1)
《老子》與領(lǐng)導干部修身析論
李佑球
(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 湖南 長沙 410001)
我國歷來注重官德。某種程度上可以說,中華文化的核心就是圍繞“人與修身立德”而展開的,換言之,修身正己立德是中國人做人處世為官理政的基礎(chǔ)與根本。加強自我修養(yǎng),樹立正確的權(quán)力觀、價值觀、事業(yè)觀,一直以來是各級領(lǐng)導干部必須解決的重點課題?!独献印芬粫刑N含著豐富的修身智慧,它將修身作為治國理政的邏輯起點,提出了尊德守道的修身方法和貴生保身的修身目的,實現(xiàn)了身與道、身與心的圓融。新時期領(lǐng)導干部正確對待權(quán)欲、物欲和名譽地位,有必要從《老子》一書中汲取方法和智慧。
老子 領(lǐng)導干部 修身
老子哲學與政治需求關(guān)系歷來緊密。陳鼓應曾說:“老子的整個哲學系統(tǒng)的發(fā)展,可以說是由宇宙論伸展到人生論,再由人生論延伸到政治論。然而,如果我們了解老子思想形成的真正動機,我們當可知道他的形上學只是為了應合人生與政治的要求而建立的”。[1]從修身角度來看,老子提出“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鄉(xiāng),其德乃長;修之于邦,其德乃豐;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五十四章)”[2]的修身進階;從政治思想來看,他提出了“無為而治”的治國思想,全書除了第三十七章中用“無為”來描述“道”外,其余各章節(jié)凡是談到“無為”的地方,基本是從政治立場出發(fā)的。某種意義上可以說,老子哲學的最終目的,不僅不是逃避社會,而是為了更好地改造社會,服務社會。本文擬從信念、方法和境界三個方面,來論述領(lǐng)導干部如何從《老子》中汲取修身智慧。
老子說,“強行者有志(三十三章)”。老子一生雖然清苦,但始終沒有放棄體道悟道和持道守道。在二十章中,他嘲笑自己是笨拙的,是糊涂的,是坎坷多難的,“眾人熙熙……我獨泊兮”“眾人皆有余,而我獨若遺……”。在七十章中,他抒發(fā)了自己不被理解,主張不被采納的苦悶?!把杂凶?,事有君”,但因為世人無知,所以才造成自己不被理解,“夫唯無知,是不以我知”,以至于自己雖有美好的才能,卻過著清苦的生活,“圣人被褐而懷玉”。但是,即便自己不被理解,即便主張沒能采納,他始終也沒有放棄對道的追求,“我欲獨異于人,而貴食母(二十章)?!?/p>
領(lǐng)導干部借鑒《老子》修身智慧,首先要學習老子對信念的堅守與執(zhí)著。換言之,就是領(lǐng)導干部首先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堅定的社會主義和共產(chǎn)主義信念,并為這種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奮斗,任何時候都不動搖或背離的決心。只有理想信念堅定了,關(guān)鍵時刻才能信得過、靠得住、頂?shù)蒙?。堅定的信念哪里來?來自于正確的自我認知,來自于對社會發(fā)展的前瞻智慧,即老子說的“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三十三章)”。一個領(lǐng)導干部,只有做到“自知”“自勝”,才能不斷地省視自我、克制自我,在大是大非面前自覺地與黨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始終做到忠于黨的信仰、忠于黨的宗旨、忠于黨的綱領(lǐng)和忠于黨的事業(yè)。
(一)抱樸寡欲
“抱樸”是一個道教術(shù)語。“樸”即平真、自然、不加任何的修飾;“抱樸”即保守本真,懷抱純樸,不縈于物欲,不受自然和社會因素干擾?!肮延本褪且3中牡厍鍍?,頭腦清醒冷靜,減少欲望。對正常的欲望,老子并不反對。在老子的構(gòu)想的世界里,既有“什伯之器”,也有“雞犬之聲相聞”。老子極力反對的是過度的欲望。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聘畋獵,令人心發(fā)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十二章)”。過分的享樂、毫無節(jié)制的私欲,若不加以禁止,任其無限膨脹,最終會被欲望所累、所害。老子希望人要“少私寡欲”“無知無欲”“不見可欲”。焦竑《老子翼》引王元澤注:“不欲之欲,非無欲也,欲在于不欲耳。故不貴難得之貨而已。圣人所謂無為無執(zhí)者,故未至于釋然都忘也,但不于性分之外更生一切耳。且民飽食暖衣,性所不免,欲此而已?!盵3]無欲寡欲是人生的一種生活方式。領(lǐng)導干部一生中肯定會經(jīng)常面臨著升、遷、去、留等名利地位的考驗和拷問,尤其需要做到少欲寡欲,具體來說,一要知足,即懂得滿足。老子說,“知足者富”“知足不辱”“罪莫大于可欲,禍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追求欲望要合理有度。只有學會掌控自己的欲望,做欲望的主人,才能養(yǎng)心安神,把事業(yè)干好。二要知止,即知道處事、欲望的邊界。莊子說:“鷦鷯巢于深林,不過一枝;偃鼠飲河,不過滿腹?!弊鳛轭I(lǐng)導干部,要注重心靈的感悟與體會,不只為追求表面的奢華。三要知重,即知曉存在的價值及意義。老子說“君子終日行不離輜重(二十六章)”,有德行的人立身處事始終都不會放棄“輜重”(代指德行)。當榮耀時不自負,當?shù)统睍r不悲觀。
(二)為無為
為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要按照大道的要求去為。老子認為,道無處不在,任何事物都必須受到道的支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二十五章)”;同時,道也是矛盾的,是有和無的統(tǒng)一體,是既有既無、非有非無的,是一個問題的兩個不同的面。“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十一章)。”從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有就是無,無也就是有,它們是一體兩用的。基于這種理解,老子認為,不管是“無為”還是“有為”,都是“為”的一種手段,“無為”的最終目的是達到“無所不為”“無為則無不為”(四十八章)。老子之所以提倡“無為”,是因為他看到了各種違背規(guī)律的“有為”給百姓帶來了巨大的災難:“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過后,必有兇年(三十章)”“民之饑,以其上食稅之多”“民之難治,以其上有為”“民之輕死,以其上求生之厚”。老子基于對百姓的同情體貼,大聲呼喚統(tǒng)治者要少為,以至于無為。雖然時代不同,但道理相通。對領(lǐng)導干部來說,要明白“為”與“不為”的界限,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具體來說,一是不要折騰。老子說:“治大國,若烹小鮮?!敝卫韲遥缤腼冃◆~小蝦一樣,不要折騰,不要政令頻出,朝令夕改,否則百姓將無所適從。二是要按規(guī)律辦事。老子說:“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zhí)也。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第二十九章)?!眹抑卫硎欠浅I袷サ氖虑?,如果誰要按照個人意愿,人為地治理天下,就會把天下搞亂。三是要注重領(lǐng)導方式。老子認為領(lǐng)導的層次有四種,“太上,下知有之;其次,親而譽之;其次,畏之;其次,侮之。信不足焉,有不信焉(十七章)?!弊詈玫墓芾碚呤窍聦僦李I(lǐng)導的存在,但不覺得受他的管理。這就要求每個領(lǐng)導干部做到不事必躬親、不越俎代庖、不指手畫腳,適當給自己生活留點空白,適當?shù)貜氖聞招怨ぷ髦薪饷摮鰜?,把握好方向和原則問題。
(三)慎終慎微
慎微,是指要認真重視和正確處置細小的事情?!按蠊?jié)”與“小節(jié)”,從來都是相互統(tǒng)一、互為依存的。老子說:“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六十四章)?!比魏问挛锇l(fā)展都有一個由小變大、由弱變強、由少到多的過程。對黨員領(lǐng)導干部來說,小節(jié)并不小,在黨性修養(yǎng)上,大節(jié)、小節(jié),大事、小事,本質(zhì)上都是一樣的?!安获婕毿?,終累大德”。如果對誘惑之“微”不嚴防,對蛻變之“漸”不嚴杜,小事將會釀成大麻煩,小節(jié)就會變成大問題,最終必然釀成大錯。無數(shù)事實說明,一個在小節(jié)、小事上過不了關(guān)的黨員領(lǐng)導干部,也很難在大節(jié)上過得硬。從近年來查處的一系列腐敗案件可以看出,大多數(shù)領(lǐng)導干部之所以落馬,是從操守不嚴、品行失端開始的。慎終,是指要謹慎收尾。老子說,“民之從事,常于幾成而敗之(六十四章)?!比魏问虑?,往往容易在快要成功的時候失敗?!吧鹘K如始,則無敗事”,如果結(jié)束時依然像開始時那樣謹慎,就不會把事情做壞。具體說來,事情失敗往往由于兩種原因:一種是不能持之以恒,開始時能謹慎從事,但時間久了,便松懈了,敗于掉以輕心;另一種是不能平衡心態(tài),在快要成功的時候或幾次小成功之后,欲望膨脹,失去理智。所以,每個人尤其是領(lǐng)導干部,要有防微杜漸意識,做到有始有終。
(四)致虛極,守靜篤
老子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并作,吾以觀其復(十六章)?!碧摌O與靜篤,是加強自身修養(yǎng)必須經(jīng)歷的狀態(tài)。致虛極,即前面所說的要減少個人欲望,少之又少,以致空到極點。守靜篤,即一心不亂、“守”住本心。老子說“重為輕根,靜為躁君。是以君子終日行不離其輜重。雖有榮觀,燕處超然。奈何萬乘之主,而以身輕天下?輕則失根,躁則失君(二十六章)?!边@里“輜重”是一個象征概念,即人為人處世的根本。他認為,一國之君不能因為紛紛擾擾的萬千世界而輕賤自己,應立于物之上。領(lǐng)導干部同樣也應如此,不能因為外界的物欲、權(quán)欲、名譽、地位失去為人處世之根本?!疤摗焙汀办o”都是形容人心境空明寧靜的狀態(tài)。老子認為,自然萬物最終都會回歸到“靜”的狀態(tài),“靜”是萬物之“常”,從動到靜的過程稱之為“復命”。他說“夫物蕓蕓,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靜曰復命,復命曰常(十六章)?!闭加械谋貙⑹ィ玫降囊矔h離開,“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九章)”,肉體易滅,唯精神永存,“死而不亡者壽”。因此,領(lǐng)導干部要深刻認識“靜”為“?!钡谋举|(zhì),做到紛繁不擾,胸有乾坤。
(一)甘處下位
老子認為,作為領(lǐng)導干部,要有甘處下位的胸襟。老子說:“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也,故能為百谷王。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處上而民不重,處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樂推而不厭。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六十六章)?!苯槭裁茨艹蔀榘俅w順的君王?是因為江海將自己的位置放得很低,所以能夠容納百谷所流出的水流。這里,老子主要講了領(lǐng)導者要謙虛、謙卑。毛澤東曾說,要做人民的先生,先要做人民的學生。只有把自己放在人民之后,才能無黨無私。這樣的人去當國君、做領(lǐng)導,人民不會覺得有負擔;這樣的人去領(lǐng)導百姓,也不會讓人民受到傷害;當然也就能得民心并屢次擁戴他而不會反叛。老子說,“賤”是“貴”的根本,“下”是“上”的根基,如果沒有了“下”和“賤”,也就無所謂“高”和“貴”。用現(xiàn)在的話來說,就是如果失去了群眾,便喪失了一切。因此,作為領(lǐng)導干部,要懂得謙虛,只有把自己身段放低,尊重百姓,才能站在百姓的立場上設(shè)身處地地為百姓著想,為群眾辦事,才會真正贏得人民的尊重。自己的路也才能越走越寬,越走越遠。
(二)功成不居
老子說:“萬物作焉而不辭,生而不有,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保ǖ诙拢├献诱J為,在道的面前,任何事物都是平等的。道的作用是順應事物的特性,讓他們自由地成長結(jié)果?!暗郎?,德畜之,物形之,勢成之。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道之尊,德之貴,夫莫之命而常自然(五十一章)。”道在創(chuàng)造萬物時是沒有任何意識性的,也不帶任何目的性,所以就沒有任何的占有欲。但就是因為沒有任何的占有欲,反而成就了大道。“天之道,不爭而善勝,不言而善應,不召而自來,坦然而善謀(七十三章)?!弊鳛轭I(lǐng)導干部,也應該學習道的不爭精神,在成績面前,做到不自以為有功,不居功自傲?!恶R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中說:“每個人是手段,同時又是目的,而且只有成為他人的手段,才能達到自己的目的,并且只有達到自己的目的,才能成為他人的手段。這種相互關(guān)聯(lián)是一個必然的事實。世界上的所有事物,所有生命莫不是共生共長、互利互惠的。因此,誰要成為社會的目的,成為別人服務的對象,誰就應當先做別人的手段,主動地為他人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務。”所以,在為別人提供服務幫助的同時,也就是為自己提供了服務。所以說,“故天之道,利而不害;人之道,為而弗爭?!弊鳛轭I(lǐng)導干部,如果一心為眾人著想,自己反而越來越富有,越是盡力地奉獻于大眾,自己反而得到的越多,“圣人不積,既以為人,己愈有;既以與人,己愈多(八十一章)”。
總之,《老子》一書中蘊含著豐富的修身智慧,它將修身作為治國理政的邏輯起點,提出了尊德守道的修身方法和貴生保身的修身目的,實現(xiàn)了身與道、身與心的圓融。在外界誘惑日益多樣的今天,領(lǐng)導干部多從《老子》中汲取修身智慧,具有非常重要而迫切的意義和價值。
[1]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6:22.
[2]此指王弼本《老子》,即今本《老子》,亦指通行本《老子》,有別于帛書本《老子》和郭店簡本《老子》,以下所引《老子》皆指通行本.
[3]焦竑.老子翼[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1:158.
(責任編輯:許 燁)
D262
A
1009-2293(2016)06-0091-03
李佑球,湖南省社會主義學院辦公室(人事處)主任科員。
【DOI】10.3969/j. issn.1009-2293.2016.06.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