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減少死刑罪名”不是“減少死刑適用罪名”
      ——晚近我國死刑立法改革之反思

      2016-03-15 04:09:59姚建龍王江淮
      河南警察學院學報 2016年4期
      關鍵詞:罪名毒品刑法

      姚建龍,王江淮

      (上海政法學院,上海201701)

      “減少死刑罪名”不是“減少死刑適用罪名”
      ——晚近我國死刑立法改革之反思

      姚建龍,王江淮

      (上海政法學院,上海201701)

      “減少死刑罪名”不是“減少死刑適用罪名”。就我國當前狀況而言,“備而不用”和“備而少用”仍是應堅持的死刑立法改革路徑?!缎谭ㄐ拚?九)》之后的死刑立法改革不能避重就輕,應將改革的重心放在減少死刑罪名的“適用”而非減少死刑“罪名”之上,尤其是應當針對那些在司法實踐中多用、濫用的死刑罪名進行改革。其中,毒品犯罪應盡快取消死刑。

      減少死刑;死刑立法;死刑政策

      死刑改革是中國法學界長期聚訟的問題。該問題至少包含以下兩個子問題:第一,我國是否應當減少死刑?第二,我國如何減少死刑?盡管仍然不乏爭議,但是我國目前已經(jīng)基本達成了逐步減少死刑的共識,而十八屆三中全會更進一步明確提出了“逐步減少死刑適用罪名”的要求。

      不過,學界對于“逐步減少死刑適用罪名”的理解存在一定程度的分歧。從《刑法修正案(八)》和《刑法修正案(九)》對于死刑立法改革的思路來看,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將“減少死刑適用罪名”等同于“減少死刑罪名”的認識偏差,本文將對此進行初步的分析。

      一、現(xiàn)狀與問題:我國死刑立法之變遷

      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死刑立法改革歷程并不長,但死刑罪名的增減卻經(jīng)歷了“增(1979)——增(1997)——減(2011)——減(2015)”四個階段,其中成就與問題同在。

      (一)我國死刑立法之演進歷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后,毛澤東一方面強調(diào)保留死刑的必要性,另一方面又強調(diào)慎用死刑。1979年新中國頒布的第一部刑法典共設置了28個死刑罪名,強調(diào)不應廢除死刑,但應盡量減少,這是對毛澤東的“殺人要少”的政策思想的繼承。改革開放后為應對嚴重經(jīng)濟犯罪及不容樂觀的社會治安形勢,增設50余種死刑罪名。死刑擴大到許多經(jīng)濟犯罪和非暴力的危害社會管理秩序的犯罪。在死刑適用上,也存在著擴大的趨勢。到1997年刑法修改秉持“不增不減、大體保持平衡”的政策思想,用47個條文規(guī)定了68種死刑罪名。與1979年刑法相比,死刑罪名從原來的28種增至68種,其中“破壞社會主義市場經(jīng)濟秩序罪”這類非暴力犯罪占到第一位[1]。

      我國減少死刑罪名的立法進程是在1997年修訂刑法典之后開始的,而其實質(zhì)進展始于2011年。這一年通過的《刑法修正案(八)》取消了13種死刑罪名,分別是:走私文物罪,走私貴重金屬罪,走私珍貴動物、珍貴動物制品罪,走私普通貨物、物品罪,票據(jù)詐騙罪,金融憑證詐騙罪,信用證詐騙罪,虛開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用于騙取出口退稅、抵扣稅款發(fā)票罪,偽造、出售偽造的增值稅專用發(fā)票罪,盜竊罪,傳授犯罪方法罪,盜竊古文化遺址、古墓葬罪,盜掘古人類化石、古脊椎動物化石罪。2015年,在《刑法修正案(九)》中又取消了9種死刑罪名,分別是:走私武器、彈藥罪,走私核材料罪,走私假幣罪,偽造貨幣罪,集資詐騙罪,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阻礙執(zhí)行軍事職務罪,戰(zhàn)時造謠惑眾罪。至此,我國刑法中尚有46個死刑罪名,仍然遠多于世界各國的死刑罪名數(shù)。

      由上述所列的22個被取消死刑的罪名可知,晚近我國的死刑立法改革具備如下幾個特征:

      第一,死刑立法改革主要針對備而不用和備而少用的罪名。我國死刑罪名雖然較多,但適用死刑最多的罪名主要是故意殺人罪、毒品犯罪、故意傷害罪、搶劫罪、強奸罪。研究表明,在死刑的適用上“故意殺人罪最多,其次是搶劫罪和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而學者們掌握的總體情況是,近幾年毒品犯罪上升勢頭明顯,超過搶劫排到第二。故意殺人、傷害、搶劫、強奸、毒品五個主要罪名占到了所有死刑判決的百分之九十以上”[2]。

      然而,在我國當前的死刑立法政策指導下,所消減的死刑罪名并不屬于這百分之九十,而是占比例相當小的備而不用、備而少用的罪名。如,《刑法修正案(九)》所取消的走私核材料罪、阻礙執(zhí)行軍事職務罪、戰(zhàn)時造謠惑眾罪等屬于備而不用的罪名,走私假幣罪、走私武器彈藥罪等則屬于備而少用的罪名,而對于司法實踐中常用甚至濫用的死刑罪名,這次的刑法修正并沒有涉及。

      第二,死刑立法改革注重的是減少刑法中死刑“罪名”的數(shù)量,而不是司法實踐中死刑罪名的“適用”。即將“減少死刑適用罪名”等同于“減少死刑罪名”。這種死刑改革思路也與部分學者的觀點一致。如有的學者認為:“限制死刑已經(jīng)成為中央的政策,并且正在逐漸落實。限制死刑在立法和司法這兩個領域具有不同的表現(xiàn):在立法上表現(xiàn)為減少死刑罪名,在司法上表現(xiàn)為減少死刑的適用?!保?]這種觀點將立法上限制死刑狹義地理解為減少死刑罪名數(shù)量。循此觀點,死刑改革立法改革也當然以罪名數(shù)量的削減為重心。此外,我們認為,正因為我國死刑罪名繁多歷來為西方國家所詬病,且確切的死刑適用數(shù)量不得而知,所以人們才將眼光聚焦于刑法中死刑罪名的數(shù)量。

      (二)基本評價

      我國死刑立法政策主要是以死刑罪名為中心建構(gòu)的,且主要針對備而不用和備而少用的罪名。我們認為,這種死刑立法改革的思路具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應當予以反思。

      1.優(yōu)點

      第一,成批量地取消死刑罪名對于推動我國死刑改革有一定的積極意義。盡管這些罪名大多數(shù)是備而不用或者備而少用的,但這些罪名取消死刑為我國死刑改革開了一個好頭。有的學者主張中國廢止死刑應分為三個階段:一是先行逐步廢止非暴力犯罪的死刑;二是進一步在條件成熟時廢止非致命犯罪(非侵犯生命的犯罪)的死刑;三是在社會文明和法治發(fā)展到相當發(fā)達程度時,全面廢止死刑[4]。按照這種設想,先易后難,取消這類死刑,是完成第一階段任務的必由之路,對于全面的死刑改革具有推動作用。

      第二,有利于迅速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長期以來,國際社會常以死刑狀況為由批評我國,通過取消備而不用和備而少用的死刑罪名,使得我國在不到十年的時間內(nèi)成功削減了22個死刑罪名,這種改革力度昭示著我國保護人權(quán)的堅定決心。因此,這有利于在短時間內(nèi)提升我國的國際形象。

      2.不足之處

      盡管我國當前的死刑立法政策具有一定的優(yōu)點,但也存在以下幾點不足:

      第一,以減少死刑罪名為主要方式的死刑改革具有一定的風險。對于當前被取消死刑的備而不用或備而少用的罪名,我們認為,這是有一定立法風險甚至政治風險的。因為直接取消這類罪名的死刑配置,相當于從根本上斷絕了這類犯罪適用死刑的可能性,且?guī)缀醪豢赡芑謴?。我國的國情、司法實踐真的對這類死刑沒有任何需求了嗎?在強迫賣淫罪和走私核材料罪等罪名是否取消死刑還存在較大爭議的情況下,貿(mào)然取消死刑固然激動人心,但也勢必存在一定的風險。

      第二,純粹減少備而不用和備而少用的死刑罪名,未能涉及社會關切的多用、濫用的死刑罪名,對于死刑現(xiàn)狀并沒有實質(zhì)的改變。如前文所述,百分之九十的死刑適用集中在五個罪名中,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卻缺乏應有的關注。而那些備而不用和備而少用的死刑罪名實際上是矛盾的次要方面。因此,在未解決矛盾的主要方面的情況下,只是抓住次要矛盾,并不能實質(zhì)性地解決問題。如不能正視我國死刑面臨的主要問題,死刑與人權(quán)保障相沖突的局面仍難以根本改觀。

      第三,這種政策下的死刑立法改革有可能破壞刑法生態(tài)平衡。任何事物都有其內(nèi)在的系統(tǒng),只有協(xié)調(diào)其系統(tǒng)內(nèi)的各要素,使其達到高度適應、協(xié)調(diào)統(tǒng)一的狀態(tài),才能使其達到生態(tài)平衡(ecological equilibrium)。刑法亦應當追求內(nèi)部系統(tǒng)的生態(tài)平衡。然而,當備而少用和備而不用的這類死刑罪名被成批量取消后,現(xiàn)行刑法的死刑配置局面如何?顯然,我國刑法中存在的死刑罪名將全部是多用、濫用的罪名。這相當于把事物的兩極去掉了一極,由此會對刑法的生態(tài)平衡造成破壞。此外,我們還應當認識到,備而不用或備而少用并不等沒有任何用處,這類罪名實際上有其獨特的功能,它們的存在可以促使刑法內(nèi)部系統(tǒng)達成一種平衡的狀態(tài)。

      將“減少死刑適用罪名”等同于“減少死刑罪名”的認識導致了我國死刑立法改革存在上述的不足之處。我們認為,減少死刑的立法改革重心應針對多用、濫用的死刑罪名而不是備而不用和備而少用的罪名。

      二、備而不用和備而少用仍是我國死刑立法政策應當堅持的路徑

      學界一般認為,控制死刑有三種方式:憲法控制、立法控制和司法控制。至于我國應采取何種限制死刑的路徑,學界存在不同的說法。有的學者主張通過其中一種路徑進行死刑改革,有的學者則主張立法控制與司法控制并進[5]。無論選擇何種途徑,立法都是繞不開的環(huán)節(jié)。那么選擇何種立法思路呢?雖然學界的主流觀點認為:“對于那些備而不用的死刑罪名來說,其不用或者基本不用,當然應該成為廢除其死刑的首要考慮因素。在目前的情況下,從立法上減少死刑罪名,如果不從那些不用或者基本不用的死刑罪名下手,難道還從那些經(jīng)常適用的死刑罪名開啟死刑廢除之路嗎?對于那些備而不用的死刑罪名應盡可能地從立法上予以取消,這是我國刑法減少死刑罪名的一個根本出路,如果確立了這樣一條減少死刑罪名的思路,則立法上減少死刑罪名具有極大空間?!保?]但我們認為備而不用和備而少用仍是我國死刑立法改革應當堅持的路徑。

      (一)何為備而不用、備而少用的死刑立法改革思路

      當然,應當說明的是,堅持備而不用和備而少用的立法政策并不意味著死刑改革的最終目標是將所有死刑罪名改為備而不用或備而少用的狀態(tài),而是有區(qū)別地對待:如,對于非暴力犯罪、經(jīng)濟犯罪,應當堅決予以廢除死刑,比如盜竊罪等;對于那些被多用、濫用的死刑罪名應當加強限制,努力使其成為備而不用或備而少用的罪名。此外,本文探討的死刑改革是就當前狀況而言的,至于我國是否應最終全面廢除所有死刑則是另外一個問題。

      (二)為何要堅持備而不用、備而少用的死刑立法改革思路

      我們之所以認為“備而不用”、“備而少用”仍是我國死刑改革應堅持的立法改革思路,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第一,備而不用、備而少用的罪名并不會成為死刑適用的“積極推動者”。正如支持率先廢除備而不用、備而少用的死刑罪名的學者所言,“成批量地減少那些備而不用、備而少用的死刑罪名,不會對中國的刑事司法和社會治安形勢造成太大的沖擊和影響”[7],這意味著這些罪名的存在與我國死刑適用量并不會呈正相關的關系,因此不必擔心該類罪名成為死刑適用的“積極推動者”。事實上,對備而不用、備而少用的死刑罪名的保留是一種消極的保留,其主要意義在于“備”而不在于“用”。減少死刑適用不能等同于減少死刑罪名數(shù)量,同理,保留死刑罪名并非等同于增加死刑適用。

      第二,備而不用、備而少用的死刑罪名有其獨立的價值。如前所述,我們應當認識到,備而不用或備而少用并不代表這些罪名是毫無用處的。

      首先,備而不用和備而少用的死刑罪名在必要時候可以回應社會關切。以強迫賣淫罪為例,該罪的社會危害性本身較大,尤其是近年來頻頻發(fā)生的強迫幼女賣淫案件。同時,由于幼女的特殊性以及社會對有關未成年人案件的敏感性,該類案件也常常引起社會的廣泛關注(比如轟動一時的唐慧案)。有的學者也擔心廢除強迫賣淫罪的死刑后該罪難與強奸罪相協(xié)調(diào)?!盁o論是組織賣淫中的強迫女性賣淫行為,還是單純的強迫女性賣淫行為,被強迫賣淫者所謂的‘賣淫’行為都是被迫與他人發(fā)生性關系的行為,被強迫賣淫者系強奸行為的被害人,因此,‘嫖娼’行為人可構(gòu)成強奸罪……由于強奸罪尚存死刑,對直接實施強奸的行為人可以起到嚴厲懲治作用。但事實上所有的強迫賣淫者都實施了違背婦女意志的強迫行為,為其后的強奸行為提供了前提條件、便利條件。部分案件中,還存在多次強迫賣淫、強迫多人賣淫、強迫未成年人賣淫等惡劣情節(jié),社會危害性極大。廢除組織賣淫罪、強迫賣淫罪的死刑不利于嚴厲打擊強迫婦女與他人發(fā)生性關系的犯罪行為,這與強奸罪刑罰有失協(xié)調(diào)?!保?]從未成年人保護的角度來看,面對性侵未成年人的行為,各國刑事法律都設置了高壓線。在未成年人保護狀況不容樂觀、幼女被性侵案件高發(fā)的情形下,取消強迫賣淫罪的死刑,難言是一種合理的改革。因此,取消該類罪名的死刑顯然不符合一般公民的正義觀,不能回應社會對此類案件、對未成年人保護的關切。

      科技輔導員擔負提高青少年科技素養(yǎng)與“自主創(chuàng)新”能力的重任。因此,要加強科技輔導員培訓,促進整體素質(zhì)提高??萍驾o導員應做到:時刻關注科技領域前沿性問題,拓寬知識,多參加科普宣傳活動,同時還要選好創(chuàng)新課題,帶好創(chuàng)新興趣小組,掌握每組創(chuàng)新方法,引導學生通過實踐體驗來增強創(chuàng)新意識。

      其次,備而不用和備而少用的死刑罪名能夠在不用或少用的情況下確保刑罰的威懾力。盡管有的學者不承認死刑具有最有效的威懾功能[9],但卻無法否認死刑具有獨特的威懾力。我們認為,所謂的刑罰威懾力可分為事前的威懾力、事中的威懾力和事后的威懾力。如此可知,備而不用的死刑至少具備事前的威懾力,而備而少用的死刑則具備事前、事中和事后三種威懾力。值得注意的是,這種威懾力的前提并不是“死刑的適用”,而是“死刑的存在”。既然我國堅持走逐步廢除死刑的道路,那么面對當前某些具備嚴重社會危害性的暴力犯罪,在保留死刑的同時堅持不用或少用,會是一條較為務實合理的路徑。

      再次,堅持備而不用、備而少用的死刑立法政策有助于降低立法風險,穩(wěn)健立法,保護刑法的生態(tài)平衡。堅持備而不用、備而少用的死刑立法政策意味著我國不能一味地通過立法修正案減少死刑罪名,由此可以降低刑事立法、修法的風險,亦有助于形成穩(wěn)健的立法風格。事實上,大多數(shù)死刑罪名的立法初衷是打擊犯罪,而取消的理由卻是“備而不用”或“備而少用”,這多少讓人有點困惑。因為在當初的立法理由中的所欲打擊的犯罪并未被消除或者緩解的情況下,就將相應的死刑廢除,這至少說明要么當時的立法很草率,要么當下修法很莽撞?!艾F(xiàn)在立法減少死刑罪名有些缺乏章法,到底哪些死刑罪名能減,哪些死刑罪名不能減;哪些死刑罪名先減,哪些死刑罪名后減,并沒有一張明確的路線圖”。[10]易言之,我國在死刑廢除的標準上,尚無統(tǒng)一的認識。我們認為,在我國刑法中,社會危害性是一個核心概念,設置或者取消死刑應當以社會危害性的大小為依據(jù)。“隨著時空的變換,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有無與大小可能會發(fā)生變化,但總的來說行為的社會危害性的有無與大小在一定的歷史時期是穩(wěn)定的。這是刑事法律的根本?!保?1]較之于社會危害性觀念的穩(wěn)定,一個罪名及其刑罰的適用頻數(shù)則難以揭示犯罪行為的本質(zhì)?;诖耍谂袛嘁环N罪行是否需要配置死刑時,應當堅持以社會危害性為核心,這樣才能確保立法的穩(wěn)健,降低風險。因此,留有備而不用、備而少用的死刑罪名的空間,可以作為廢除與保留死刑之間的緩沖帶。此外,備而不用與備而少用的死刑罪名的存在保證了死刑系統(tǒng)的協(xié)調(diào)性,有助于保護刑法內(nèi)部的生態(tài)平衡。

      綜上,我們應當善待備而不用、備而少用的死刑罪名,堅持備而不用和備而少用的死刑立法政策。

      三、減少死刑的立法改革重心應針對被多用、濫用的死刑罪名

      在堅持備而不用和備而少用死刑立法改革思路的前提下,也應當明確其重點針對對象。我們認為,減少死刑的立法改革重心應針對被多用、濫用的死刑罪名,那些被多用和濫用的死刑罪名是死刑立法改革中不得不啃、遲早要啃、應當早啃的“硬骨頭”。

      如上文所述,故意殺人、傷害、搶劫、強奸、毒品五個主要罪名占到了所有死刑判決的百分之九十以上,這五個罪名也屬于典型的多用甚至濫用的死刑罪名。我國減少死刑的立法改革政策重心應針對這些罪名。

      (一)針對被多用的死刑罪名的改革

      上述的五個罪名中,故意殺人、傷害、搶劫、強奸屬于多用的罪名,減少死刑的立法改革應當將重心指向這類罪名。

      之所以應當將減少死刑的立法改革重點放在被多用的死刑罪名上,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第一,影響我國人權(quán)狀況評價的是死刑適用數(shù)量,而司法實踐中被使用最多的幾個罪名決定了我國的死刑適用總量。如果不針對此類罪名進行立法限制,我國死刑改革將難以取得實質(zhì)性的進步。減少死刑的立法改革重點放在被多用甚至濫用的死刑罪名上,實際上是對死刑“動真格”,也必將是我國死刑改革的核心任務。

      第二,將減少死刑的立法政策重點放在被多用的死刑罪名上,能夠巧妙引導社會大眾的心理。在現(xiàn)階段,我國的死刑改革路徑只能采取漸進的模式,但在漸進改革的進程中,是否可以換一種思路,將最常用的死刑罪名作為死刑改革中的重心?

      我國正處于社會轉(zhuǎn)型期,變革是時代的主題,而死刑改革并非純粹的理論論證,更需要一定的政治藝術(shù),這其中最為關鍵的是如何引導民意支持死刑改革。社會心理學上有一個重要的理論叫做“羊群效應”。該理論主要表達的是:具有優(yōu)勢地位的行為會直接影響到其他部分的行為。

      處于變革時代的中國社會,社會觀念也是處于變化中的。如能把握變革時代“社會觀念處于變化中”的特征,對占有優(yōu)勢地位的死刑罪名(被多用、濫用的罪名)進行重點改革,就能在死刑改革中獲得主動權(quán),從而引導民意?,F(xiàn)階段若將精力集中于對少用或者不用的罪名廢除死刑,難以觸及死刑改革問題的核心,對民意的引導作用也甚微。錯過社會轉(zhuǎn)型期這個特殊時期,社會觀念將會趨于穩(wěn)定,死刑改革難度將會增加。

      需要注意的是,在立法上減少死刑適用罪名并非只是減少死刑罪名數(shù)量,而是至少包括兩個方面的多種措施:一方面,通過死刑實體法立法限制,比如減少死刑罪名、嚴格限制死刑適用對象、擴大死緩的適用范圍、創(chuàng)新刑罰方式、完善死刑替代刑罰(比如增設終身監(jiān)禁等);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死刑程序法立法限制,比如提高死刑的證據(jù)標準、完善死刑犯的訴訟權(quán)利保障機制、完善死刑減刑程序、將死刑納入赦免的范圍、死刑執(zhí)行方式的人性化改革,等等。

      (二)針對被濫用的罪名的改革

      如前文所述,毒品犯罪已超越搶劫罪成為適用率排名第二的死刑罪名,僅次于故意殺人罪。在11種毒品罪名中,被配置死刑的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罪。2015年5月武漢《全國法院毒品犯罪審判工作座談會紀要》中繼續(xù)堅持從嚴處罰毒品犯罪。2015年9月,手握死刑復核權(quán)的最高人民法院表態(tài):“最高人民法院對報請核準死刑的毒品犯罪案件,凡符合判處死刑條件的,堅決依法核準……2014年,全國法院審結(jié)的毒品犯罪案件的重刑率為22.66%,高出同期全部刑事案件重刑率13.23個百分點?!保?2]這些都表明對我國毒品犯罪死刑有被濫用的嫌疑。

      不可否認,毒品是“邪惡之物”,為了維護社會秩序,為了民族的長久發(fā)展,應當對毒品犯罪予以打擊,尤其是作為中國近代史的開端的鴉片戰(zhàn)爭讓我們整個民族具有“鴉片戰(zhàn)爭情結(jié)”。在這種“鴉片戰(zhàn)爭情結(jié)”下,立法政策的制定也往往將打擊毒品犯罪視為一場戰(zhàn)爭,將毒品犯罪人視為敵人,以至于將打擊力度擴大到了極致——動用死刑。

      上述毒品犯罪刑事政策是非理性的,廢除毒品犯罪的死刑是我國死刑改革中亟待完成的首要任務。取消毒品犯罪死刑主要有以下幾點理由:

      第一,毒品犯罪在我國死刑適用中占據(jù)了較大的比例,取消該罪的死刑配置能大大降低死刑適用量,從本質(zhì)上改變我國死刑適用格局。開啟毒品犯罪領域的死刑廢除工作,在一定程度上能將死刑改革立法政策的重心引至毒品犯罪這類被濫用的死刑罪名上,加快死刑改革的步伐。

      第二,對部分毒品犯罪配置以死刑無法改變毒品犯罪的嚴峻形勢。以運輸毒品罪為例,實踐中運輸毒品者基本上是“馬仔”,其在整個毒品犯罪中基本上處于被支配的地位,若為這些分量較輕的人員配置分量最重的刑罰顯然是不合理的。當前的毒品刑事政策與當年的嚴打政策頗為相似,而后者已被實踐證明對于長期的犯罪治理是不利的。因此,我們不能期待刑法全面解決每一個社會問題,應當正視刑罰的局限性。此外,“84.8%的運輸毒品罪的被告人被判處了重刑。而在運輸毒品罪案件中,絕大多數(shù)(77.9%)的案件只有一名被告人。在這些案件中,大部分被告人是受別人雇傭、為賺取運費而實施運輸毒品行為。他們的主觀惡性相對來說比較低,對他們適用重刑顯得過于嚴厲”[13]。

      第三,設置毒品犯罪死刑有違國際公約規(guī)定?!豆駲?quán)利和政治權(quán)利國際公約》第六條規(guī)定:“不得任意剝奪任何人的生命……在未廢除死刑的國家,判處死刑只能是作為對最嚴重的罪行的懲罰。”何為最嚴重的罪行?根據(jù)學者考證,1984年聯(lián)合國經(jīng)濟及社會理事會在決議中指出“最嚴重的罪行”是指“不應超出導致死亡或其他特別嚴重結(jié)果之故意犯罪”,該決議的意見最后被聯(lián)合國大會采納。國際社會通常將毒品犯罪歸為經(jīng)濟犯罪,顯然,它并非國際公約中所言的“最嚴重的罪行”。事實上,聯(lián)合國人權(quán)委員會也多次強調(diào)、重申毒品犯罪并不是“最嚴重的罪行”[14]。因此,在毒品犯罪中設置死刑并不符合國際法的相關規(guī)定。

      第四,毒品犯罪是沒有被害人的非暴力犯罪,非我國刑法中“罪行極其嚴重”的犯罪。首先,毒品犯罪是沒有被害人的犯罪,其所侵害的法益是社會管理秩序。在整個犯罪過程中,毒品犯罪活動以出售毒品獲得利潤為目的,購買毒品者、吸毒者亦是自愿行為,并沒有因此成為被害人。其次,毒品犯罪是非暴力犯罪。該類罪的主要表現(xiàn)形式是走私、販賣、運輸、制造毒品,并沒有暴力因素?!胺潜┝Α迸c“無被害人”這兩個特征決定了毒品犯罪并不屬于我國刑法中的“極其嚴重”的犯罪。因此應當取消毒品犯罪的死刑。

      十八屆三中全會對死刑改革提出的要求是“逐步減少死刑適用罪名”,而非“減少死刑罪名”,兩者之間雖有一定的相通性,但也存在重大差異。盡管先行廢除那些備而不用和備而少用的罪名,具有死刑改革先易后難的合理性,但是《刑法修正案(九)》之后的死刑立法改革應當將那些被多用和濫用的死刑罪名作為改革的重心。

      [1]劉仁文.死刑政策:全球視野及中國視角[J].比較法研究,2004(4):77-89.

      [2]蘇永通,任重遠.152份死刑復核裁定書分析報告 公開的死刑密碼[N].南方周末,2014-10-14.

      [3]陳興良.減少死刑的立法路線圖[J].政治與法律,2015 (7):71-79.

      [4]趙秉志.論中國非暴力犯罪死刑的逐步廢止[J].政法論壇,2005(1):92-99.

      [5]趙秉志.再論我國死刑改革的爭議問題[J].法學,2014 (5):125-131.

      [6]陳興良.減少死刑的立法路線圖[J].政治與法律,2015 (7):71-79.

      [7]趙秉志.中國刑法改革立法新思考——以《刑法修正案(九)》(草案)為主要視角[J].吉林大學學社會科學學報,2015(1):5-20.

      [8]董文輝.廢除部分死刑應注意與相關犯罪是否協(xié)調(diào)[N].檢察日報,2015-5-13(3).

      [9]周蔚.死刑具有最有效的威懾作用論之否定[J].政治與法律,2007(6):120-127.

      [10]陳興良.減少死刑的立法路線圖[J].政治與法律,2015 (7):71-79.

      [11]儲槐植,張永紅.善待社會危害性觀念——從我國刑法第13條但書說起[J].法學研究,2002(3):87-99.

      [12]中國新聞網(wǎng).最高法:毒品犯罪案凡符合判處死刑的堅決依法核準[EB/OL].http://news.sohu.com/20150624/ n415539537.shtml,2015年10月7日訪問.

      [13]趙國玲,劉燦華.毒品犯罪刑事政策實證分析[J].法學雜志,2011(5):50-55.

      [14]何榮功,莫洪憲.毒品犯罪死刑的國際考察及其對我國的借鑒[J].華中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2(2): 66-71.

      (責任編輯:付傳軍)

      "Reduce the death penalty"Is Not"Reduce the Death Penalty Charges"——Reflection on the Legislative Reform of The Death Penalty in Our Country in Recent Years

      YAO Jian-long,WANG Jiang-h(huán)uai
      (Shanghai University of Political Science and Law,Shanghai 201701,China)

      "Reduce the death penalty"is not"reduce the death penalty charges"."Reserved but not used" and"reserved but less used"are the correct approach of death penalty reform in china.After the ninth criminal law amendment,the death penalty reform should focus on reducing the number of applicable death penalty.It is suggested that death penalty should be abolished for drug crimes as soon as possible.

      reduce death penalty;legislation of death penalty;death penalty policy

      D924.13

      A

      1008-2433(2016)04-0067-06

      2016-03-18

      姚建龍(1977—),男,江西永豐人,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法學博士;王江淮(1990—),男,福建泉州人,上海政法學院刑事司法學院2013級刑法學專業(yè)碩士研究生。

      猜你喜歡
      罪名毒品刑法
      銷毀毒品
      抵制毒品侵害珍惜美好年華
      過度刑法化的傾向及其糾正
      法律方法(2021年4期)2021-03-16 05:35:02
      火燒毒品
      南方周末(2019-06-27)2019-06-27 19:47:54
      刑法罪名群論綱*
      刑法適用與刑法教義學的向度
      刑法論叢(2016年3期)2016-06-01 12:15:17
      重新認識濫用職權(quán)和玩忽職守的關系*——兼論《刑法》第397條的結(jié)構(gòu)與罪名
      刑法論叢(2016年2期)2016-06-01 12:14:25
      減少死刑的立法路線圖
      遠離毒品珍愛生命
      減少死刑的立法路線圖
      华宁县| 农安县| 稻城县| 福州市| 东山县| 吉首市| 克什克腾旗| 沛县| 霍林郭勒市| 新平| 高台县| 萝北县| 通河县| 和龙市| 庐江县| 新沂市| 同德县| 怀远县| 阳山县| 南乐县| 宝鸡市| 乌恰县| 两当县| 平遥县| 绍兴市| 廉江市| 从江县| 镇康县| 旺苍县| 佛山市| 嘉兴市| 肇源县| 囊谦县| 射洪县| 海盐县| 彰化市| 衡南县| 山阴县| 青铜峡市| 方山县| 论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