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生命冊》:個體生命的敘事倫理建構

      2016-03-15 16:22:40吳珊珊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6年6期

      吳珊珊

      (安徽大學 文學院,安徽 合肥 230039)

      ?

      《生命冊》:個體生命的敘事倫理建構

      吳珊珊

      (安徽大學文學院,安徽合肥230039)

      摘要:李佩甫在《生命冊》中通過年過五旬、具有城鄉(xiāng)雙重生活體驗的知識分子“我”的眼睛來審視身邊不同人物的命運。在組織敘述這些獨特個體生命故事的過程中,通過對他們命運遭際的敘事提出了關于生命感覺的問題:在對身體與尊嚴、名利與底線、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這些現(xiàn)實倫理關注問題的思考與解構中,完成了對小說人物個體生命的敘事倫理建構,為我們呈現(xiàn)了這部厚重的生命之書。

      關鍵詞:《生命冊》;個體生命;敘事倫理

      《生命冊》,顧名思義就是將具有不同生長境遇、具備相當獨立性的個體生命的出現(xiàn)、成長與死亡的故事以文字的形式記錄下來,裝訂成冊。從小說的內容設置上來看,偶數(shù)章節(jié)在講述一個個個性鮮明、經(jīng)歷獨特的人物故事,奇數(shù)章節(jié)則通過敘事主人公“我”(吳志鵬)入城之后的生存歷程將與鄉(xiāng)村有著千絲萬縷聯(lián)系的“城市人”的生存、命運展示在讀者面前,“他們的故事或單獨成‘冊’或相互糾纏,但都和‘我’(吳志鵬)的生命相扭結”,是“‘我’生命之書中一張張的‘冊頁’”[1],同時也是獨一無二的生命個體。在對這些獨特生命個體的形象塑造過程中,作者李佩甫利用“小說所敘之事,往往是處于特定的倫理關系和道德情景之中的人的‘事’,而這些‘事’里不僅包含著小說中人物的道德反應,也反映著作者的道德態(tài)度和道德立場”[2]的特性,在《生命冊》中完成了對個體生命的敘事倫理建構。

      在這里需要說明,雖然同為倫理學的分支,但“敘事倫理學”與理性倫理學是不同的,它“不探究生命感覺的一般法則和人的生活應遵循的基本道德觀念,也不制造關于生命感覺的理則,而是講述個人經(jīng)歷的生命故事,通過個人經(jīng)歷的敘事提出關于生命感覺的問題,營構具體的道德意識和倫理訴求?!盵3]

      在《生命冊》中,作家對于小說中個體生命的敘事倫理關照與建構集中體現(xiàn)在以下三個方面。

      一、身體與尊嚴

      身體與尊嚴之間如何選擇的難題已困擾人類多時。在歷史長河中,既有司馬遷甘受宮刑之辱來保全殘缺的身體的事例,也不乏文天祥這樣為了保全最后的尊嚴而寧愿舍棄生命的佳話。從馬斯洛的人本主義需要層次理論來看,身體與尊嚴都是人類似本能的合理需要。但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當身體與尊嚴之間產(chǎn)生矛盾沖突時,會出現(xiàn)兩種完全不同的選擇結果,而在旁觀者的思想意識深層會不自覺地將選擇尊嚴視為正確的、高尚的、令人敬佩的,將為了保全身體,棄尊嚴于不顧的行為歸入令人不齒的行列。而小說作為“建立于人類事件相對性與曖昧性之上的世界的表現(xiàn)模式”,[4]是“道德審判被懸置的疆域”,[5]7文學敘事不是對個體生命的選擇、經(jīng)歷做出簡單明晰的道德判斷,而是理解個人的生命、關注個人的靈魂,有著超越是非、善惡、理性倫理道德之上的同情心。懷著敘事而非論事的超越性敘事態(tài)度,李佩甫在《生命冊》中塑造了蟲嫂與春才這兩個在身體與尊嚴的選擇上存在巨大差異的形象。

      “蟲嫂”并不是蟲嫂這個小說人物的本名,而是她的綽號。從這個綽號,我們可以看出無梁村村民對于這個外來的小個子女人的小偷小摸行為是蔑視的,讀者在看到這個稱呼時,內心也會出現(xiàn)鄙夷的情感傾向。蟲嫂因一家五口的溫飽而“偷”,又因偷而被一次次展覽,一次次游街、示眾、羞辱、戲耍,做人的尊嚴被自己、也被別人踩在了腳下。如果以世俗的理性倫理來審視蟲嫂的所作所為,沒有了臉面的蟲嫂早就不該茍活于世了,但是《生命冊》對于蟲嫂的描寫并沒有以這樣的結局而就此打住。為了解決一家人的基本生存問題,蟲嫂出賣了自己的“身體”(女性的貞操)?!霸谄皆泥l(xiāng)村,一個女人的‘品行’主要表現(xiàn)在兩個方面:一怕‘三只手’,二怕‘松褲腰’。‘三只手’倒還罷了,說的是小偷小摸;‘松褲腰’說的是作風問題,當年,這是女人的‘大忌’。一個女人若是兩樣都占了,那就是最讓人看不起的女人?!盵6]208小說中雖然用的是“在平原的鄉(xiāng)村”“當年”這樣的字眼來表述時人的價值判斷,但是時至今日,中國大多數(shù)地區(qū)的道德評判又何嘗不是那樣,為了維持生理性的身體,而出賣精神性的“身體”,無論如何都不會為世人所認可、接受。在洞察了“世界的無限多重與道德觀的時空性”之后,作家繼續(xù)以“一種沉穩(wěn)的、溫和的敘述”[7]來呈現(xiàn)蟲嫂在“偷”與“賣”之后的命運遭際。蟲嫂不僅要承受來自鄉(xiāng)村社會的一致唾棄,而且還要默默忍受來自子女的仇恨、詛咒與放逐。當故事發(fā)展到蟲嫂在大國、二國面前忍氣吞聲,三個“國”功成名就之后卻因為“大月”“小月”而在年關之時將為了他們付出一切、舍棄一切的母親晾在天寒地凍的門外時,不僅村民對蟲嫂評判的倫理道德天平發(fā)生了偏移,讀者也會對蟲嫂的選擇有全新評判。

      與蟲嫂的選擇完全不同,當身體與尊嚴之間發(fā)生沖突時,春才以慘烈的方式選擇了鄉(xiāng)土文化所認同的尊嚴。若以理性倫理規(guī)范來看待春才的選擇,雖然偷窺葦秀的既成事實并沒有因此而發(fā)生丁點的改變,但用自我閹割的方式來為所犯的錯誤贖罪也無可厚非,而如果從人本主義的立場來看,這種決絕的做法是否恰當還有待商榷。春才是無梁村中長相、手藝俱佳的男子,“但如此壯碩的一個男子,卻是一個悶葫蘆。”[6]354春才的性欲在村里女人們“加了油鹽的話”里被啟蒙與激發(fā)出來。但是生性孤僻、靦腆的他并不懂得如何來控制、應對這突如其來的身體變化,也不敢向愛慕的姑娘蔡葦秀大膽表白。在身體本能的驅使下,春才偷窺了蔡葦秀洗澡,觸碰了鄉(xiāng)土社會的道德禁地,被人發(fā)現(xiàn)后會有失顏面,但還算不上是不可原諒的大錯。過度自尊的春才卻因為身體的一時失控而讓自己陷入負罪的深淵與對性欲的恐懼中無法自拔,為了贖罪、解脫,他選擇以自戕身體的方式來保住他最為珍視的尊嚴。但是現(xiàn)實卻是身體被“自我閹割”、被懲罰了,偷窺的事情還是在無梁村變成了“隱在戲謔中的一個暗語?!?/p>

      在身體與尊嚴之間,選擇后者與選擇前者本身雖然是由處于矛盾沖突中的主體來決定的,但是選擇之后的倫理評判結果卻是不受主體自由支配的,也是主體難以預料的。理性倫理道德的合理性在尊重個體生命價值的敘事倫理面前是受人質疑的。

      二、名利與底線

      名與利,分別是人類生存與發(fā)展所不可或缺的“社會性精神生活資料”和“自然性物質生活資料”。然而不圖名利、淡泊名利卻經(jīng)常被當做一種高尚的道德要求而加以提倡。歷史的真實面貌卻又并非如此,以天下為己任的中國知識分子對社會性、精神性的“名”是很看重,他們內心渴望“贏得生前身后名”來實現(xiàn)生命的不朽,但同時仍不忘將“不以其道得之,不處也”(《論語·里仁》)作為底線。社會發(fā)展到市場經(jīng)濟時代之后,金錢與權力(權力是同時包含著物質利益與精神榮譽的載體,并且對名與利具有一定的支配力)成為確立一個人身份地位的決定性因素,同時“取之有道”的原則與底線隨著人們欲望的無限膨脹與名、利誘惑的日漸強盛而處于崩潰的邊緣。名利與底線之間如何把控的問題成為亟待解決的社會問題,在《生命冊》中,李佩甫對于此問題的倫理思考主要集中在“駱駝”(本名駱國棟)與范家福的故事中。

      駱駝出身貧困、身體殘缺,對名與利有著超乎常人的渴望,他急切地需要通過事業(yè)的成功來滿足內心深處的自尊需求,通過名與利的占有來向世人彰顯他的生命價值。憑借著絕頂聰明的腦袋以及超常的情商,駱駝在沒有上大學的情況下直接考上了研究生,在被要求退學的絕境中扭轉乾坤,不僅留在了學校,還成了校學生會主席,并且成功娶到了中文系系花,畢業(yè)后仕途坦蕩。駱駝人生的第一個轉折點是他因作風問題而被免職,通過入仕來贏得名望的路被堵上了。身為高級知識分子的駱駝決定用自己豐富的歷史知識編寫一套文化經(jīng)典叢書,試圖通過“立言”的方式來為自己贏得名與利,但是在商業(yè)氣氛籠罩的城市,“立言”的理想被現(xiàn)實擊得粉碎。他開始迎合這個“一切向錢看”的時代,卯足了勁地“搶”,搶時間、搶機遇、搶一切可以為他帶來物質利益的東西。但正如法國學者讓·波德里亞所言:對商品的狂熱追求必然導致人與物關系的顛倒,人甚至成了物的奴隸而被物異化。善良、耿直的駱駝也難逃被異化的命運。在瘋狂地逐利過程中,駱駝越來越無視“取之有道”的名利底線,甚至一度丟掉做人的底線,蛻變?yōu)樵趥惱淼赖伦普罩瞒鋈粺o光的社會“敗類”。但是在作家的敘事中,除了寫出了駱駝的墮落、異化與無恥,同時還不惜筆墨地寫到他對于兄弟的仗義、對于妻子的體貼、對于兒子的關愛,以及為了縮小牽連范圍而以決絕的姿態(tài)從十八層高樓上縱身躍下的擔當,而這些描寫無疑是對被社會所鄙棄的駱駝的正面表現(xiàn),是對人性復雜性的深度開掘與對理性倫理道德片面性的反撥。

      與落入“利”的圈套之中而迷途難返的駱駝不同,“戴草帽的省長”范家富則因對“名”的執(zhí)迷而卷入權力的漩渦,淪落為雙規(guī)的對象。但是與一般意義上的貪官不同,范家福貪的不是權、不是利,而是認可,是名望。范家福對于“羽毛”的極度愛惜和他幼年的生活環(huán)境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他幼年喪父,由寡母獨自帶大。在農(nóng)村,寡婦門前從來就是非多,可想而知,生長于孤兒寡母家庭的范家福對于來自他人的評價是多么敏感。沒有背景,缺少依靠的范家福通過讀書這條路而成為十里八村的“傳說”,被奉為農(nóng)家子弟學習的楷模,可以說“知識”“文化”是扭轉他生命軌跡的關鍵,是為他贏得關注、肯定的重要載體。擁有美國加州伯克利大學農(nóng)學與經(jīng)濟學雙博士學位的范家福在出仕之后,仍將科研與實績作為工作的重點,并且保持端方的人格,將清廉視為為官的最高標準,夢想著通過社會倫理道德所推崇的方式來實現(xiàn)將生命價值最大化的目標。但是身居要位的范家?!安恍摇背蔀榱笋橊劺滤膶ο螅敯挡匦C的專題片《戴草帽的省長》改名為《博士與玉米五號》時,范家福內心深處的“羽毛心理”便開始發(fā)揮它的巨大影響力,一切原則、底線在對“名”的無限渴望中慢慢崩塌,最終在“名”編織的泡沫世界里走向理想自我的反面,在逐名的路上反而將自己已積聚的“名”毀于一旦。

      其實,絕對化的不圖名利是不合人性的,所以作為人類特有的理性倫理道德便退而求其次,為追求名利的人類劃定了底線,但是所謂的底線卻因界定的模糊性而一再地遭人忽視。而一旦作為社會倫理道德代理人的國家機器對追名逐利的行為作出反應,社會輿論便會出現(xiàn)一邊倒的情況,人性的復雜性,尤其是被道德批判之人的人性之善在絕對化的道德評判中徹底的被湮沒了。

      三、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

      《生命冊》以主人公“我”(吳志鵬)貫穿整部作品,展現(xiàn)了從鄉(xiāng)村“移栽”進城市、兼具城鄉(xiāng)雙重身份的“我”50年的人生歷程,通過“我”在傳統(tǒng)文化的載體鄉(xiāng)村中的記憶與作為現(xiàn)代文明象征的城市中的摸爬滾打的生活經(jīng)驗為依托來回望鄉(xiāng)村,審視城市。通過敘事者“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所經(jīng)所歷對城與鄉(xiāng)、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關系進行重新思考。

      “我”過去50多年的人生以進城工作為界,分為鄉(xiāng)村與城市兩個階段。在生命的第一個階段,“我”是無梁村的一個孤兒,是百家飯給喂大的,也是由無梁村人齊心協(xié)力送進大學的;在人生的第二階段,“我”是作為一個在城市沒有任何根基的農(nóng)裔知識分子而涉足其中的,是從傳統(tǒng)向現(xiàn)代的轉變過程。而這種轉變“不僅是人的實際生存的轉變,更是人的生存標尺的轉變?!盵8]進城之后的“我”,因為“新來的”身份而受到歧視,產(chǎn)生身份認同的焦慮,“我”急切地需要在城市找到位置,確立身份?!拔沂且黄ダ?。我心里藏有‘狼性’?!薄拔一爝M了城市,可我在城里必須小心翼翼地走出‘羊’的姿態(tài)。”[5]8

      為了融進城市,成長為真正的城里人,“我”用心學習城市生活的各種技巧,努力提升職業(yè)素養(yǎng),勇敢追求城市姑娘梅村。然而就在“我”潛心蛻變的過程中,來自家鄉(xiāng)的各種求助電話接踵而至,“我”無法拒絕,但也無力一一解決。在償還人情債的過程中,“我”不堪重負,最終只能選擇以逃離的方式,掙脫源自傳統(tǒng)倫理的種種束縛。從高校辭職之后,“我”義無反顧地撲向現(xiàn)代文明的懷抱,北上捉刀,南下炒股。在經(jīng)過一番奮斗打拼后,“我”如愿以償?shù)爻蔀榱耸袌鼋?jīng)濟時代的精英,獲得了所謂的“城市人”身份。然而在一步步邁向現(xiàn)代文明內陸的途中,“我”發(fā)現(xiàn)“我是帶有黃土標記的。我已無法融入任何一座城市。在城市里,我只是一個流浪者。并且,永遠是一個流浪者。”[6]149城市在帶給“我”無盡的物質財富的同時,也慢慢銷蝕著“我”的內心世界,“我”感到心“荒”,“‘荒’不是慌,是‘空’?!盵6]336迷失在欲望都市中的“我”,在經(jīng)歷了駱駝的自殺,以及意外車禍之后,開始關注那個在“我”背后的人,“這個‘人’不僅僅是3600畝土地,3000雙眼睛,更是中國幾千年來的傳統(tǒng)道德”,是將“我”一次次從“死亡線上”拽回的力量?!拔摇弊砸詾閷さ搅酥亟ㄊ湟丫玫木窦覉@的現(xiàn)實依據(jù),但是當“我”“打開記憶之門,細數(shù)那些故鄉(xiāng)的人和事的時候,這些人和事,連同那些古老的鄉(xiāng)俗卻散發(fā)出更多的悲哀、蒼涼的氣息,對故鄉(xiāng)之愛變成了一種對故鄉(xiāng)風俗文化的冷靜反思,和對個體生命悲劇的深沉哀嘆。故鄉(xiāng)不僅無法被提升為那種純正浪漫主義的精神家園,反而牽連著具體的歷史、政治背景,展現(xiàn)出一幅苦難、辛酸的畫面,活躍著一個個充滿悲情的人物?!盵9]鄉(xiāng)村遠非想象中那么完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一樣,同時裹挾著精華與糟粕,回歸傳統(tǒng)未必是最理想的選擇,更何況在急速變動的時代,完全意義上的傳統(tǒng)已不復存在。

      其實,“鄉(xiāng)村和城市對人而言并沒有地域和天堂之分,這只不過是現(xiàn)代性編織的一個虛偽夢境。”[10]在城市與鄉(xiāng)村間徘徊的“我”,最終也無法在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做出明確的價值評判,漂泊于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之間的無根狀態(tài)是“我”最真實的生命樣態(tài)。

      “一般來說,著眼于社會秩序的思想家往往過于重視人在社會中的關系即人與人的等級定位與調試合作,而不太重視個體存在狀態(tài)的自由與真實,用一句不太確切的話來說,他們習慣于以‘共性’為不言而喻的前提,而不習慣于以‘個性’為不容置疑的依據(jù)?!盵11]181而小說家則不然,他們關注的是個體生命的真實狀態(tài)與人性的復雜性,看到的是“世界的無限多重與道德觀的時空性?!盵6]232所以《生命冊》中出現(xiàn)的人物,沒有純粹的壞人,也沒有一塵不染的完人,他們不是善或惡的樣板,而只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有著獨特生命體驗的個體。李佩甫在講述一個個生命故事的過程中,通過對他們命運遭際的敘事提出關于生命感覺的問題,將個體生命的生存“背景”置于小說重要地位,營構了具體的道德意識和倫理訴求。在對小說人物個體生命的敘事倫理建構中,為我們呈現(xiàn)了這部厚重的生命之書——《生命冊》。

      參考文獻:

      [1]黃軼.批判下的摶塑——李佩甫“平原三部曲”論[J].當代作家評論,2012(5):112-119.

      [2]李建軍.小說修辭研究[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3:31.

      [3]劉小楓.沉重的肉身[M].北京:華夏出版社,2004:3.

      [4]米蘭·昆德拉.小說的藝術[M].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18.

      [5]米蘭·昆德拉.被背叛的遺囑[M].余中先,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3.

      [6]李佩甫.生命冊[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5.

      [7]曹文軒.小說門[M].北京:作家出版社,2003:232.

      [8]馬克斯·舍勒.資本主義的未來[M].羅悌倫,譯.上海:三聯(lián)書店,1997:7.

      [9]王學謙,汪大賀.焦慮的心靈,破碎的土地——李佩甫長篇小說《生命冊》的情感世界與價值指向[J].華夏文化論壇,2013(1):240-246.

      [10]李文.談李佩甫<生命冊>中城鄉(xiāng)互照關系的書寫[J].重慶工貿(mào)職業(yè)技術學院學報,2014(1):73-77.

      [11]葛兆光.中國思想史:第一卷[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1:181.

      (責任編輯:倪向陽)

      The Book of Life: Narrative Ethics 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 Life

      WU Shanshan

      (College of Liberal Arts, Anhui University, Hefei 230039, China)

      Key words:TheBookofLife; Individual life; Narrative ethics

      Abstract:InTheBookofLife, Li Peifu examined different characters’ destinies resorting to the narrator’s eyes, a 50-year-old intellectual with urban and rural life experiences. During the process of organizing those unique individual life stories, he put forward the issue about life sense. Thinking and deconstruction about body and dignity, fame and the bottom line, the tradition and the modern promoted narrative ethics 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 lives, and presented this famous book:TheBookofLife.

      收稿日期:2016-03-24;

      修訂日期:2016-04-20

      作者簡介:吳珊珊(1992— ),女,山西翼城人,安徽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207.42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4476(2016)06-0062-04

      泽库县| 保康县| 浙江省| 济源市| 孝感市| 英超| 醴陵市| 梅河口市| 涟源市| 娱乐| 永平县| 遂川县| 通化县| 普兰县| 宣武区| 蒙城县| 仙桃市| 丹阳市| 修武县| 天津市| 共和县| 石城县| 黎城县| 钟祥市| 建瓯市| 涟水县| 丹东市| 绩溪县| 连南| 绥宁县| 竹北市| 新巴尔虎左旗| 社旗县| 如东县| 鞍山市| 黄石市| 吐鲁番市| 武定县| 句容市| 虹口区| 曲阳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