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從文學倫理學角度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2016-03-15 16:22:40
      湖北文理學院學報 2016年6期
      關(guān)鍵詞:昆德拉米蘭

      張 倩

      (華中師范大學 文學院,湖北 武漢 430079)

      ?

      從文學倫理學角度看《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張倩

      (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湖北武漢430079)

      摘要:文學倫理學是聶珍釗教授于2004年提出的一種理論,結(jié)合文學論理學批評對米蘭·昆德拉的《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進行分析,其中包含了性倫理、生命倫理和政治倫理等倫理范疇。米蘭·昆德拉在這部作品中集中表現(xiàn)了現(xiàn)代社會靈與肉分離的兩性關(guān)系,人所選擇的“輕”與“重”兩種不同的生存狀態(tài),以及在特定政治環(huán)境下人的生存境遇,作者以此來表現(xiàn)他對于人、對于生命的一種哲理性思索,雖然作者最后并沒有給予我們明確的答案,但是這些倫理范疇卻值得我們深思。

      關(guān)鍵詞:《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米蘭·昆德拉;文學倫理學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是法籍捷克裔作家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之作,自1984年該書首次出版以來,已被譯成幾十種語言在世界范圍內(nèi)廣為流傳。這部作品并不以其情節(jié)取勝,而貴在其中包含著深刻的哲理思想,書中所表現(xiàn)的靈與肉、輕與重等沖突在文藝界都曾引起廣泛的討論,直到今天還非常值得深思。1987年,韓少功、韓剛首次把它譯為中文,這部作品從此在中國廣為流傳。

      國內(nèi)一度刮起過“米蘭·昆德拉熱”,作為米蘭·昆德拉的代表之作,國內(nèi)學界對于這部作品的研究也取得了不少成果。到目前為止,國內(nèi)學界對于《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四個方面:一是對作品所表現(xiàn)出的哲學思想進行分析,主要集中于作者透過作品所表現(xiàn)出來的對于人的生存境遇的關(guān)懷,尤其集中于對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的靈與肉、輕與重的矛盾的探討。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存在主題的隱喻書寫探析》中張淑芳結(jié)合了“存在”這一詩意主題,從遺忘與記憶、生命的輕與重及媚俗三個方面挖掘昆德拉文本背后的隱喻意蘊,探討人類存在的意義。[1]二是結(jié)合文學理論對作品進行的解讀。比較多的是精神分析批評、女性主義批評和敘事學。如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夢”的解析》中龍海云認為米蘭·昆德拉借鑒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融入到小說的創(chuàng)作當中,并借用夢的解析對人物的“夢”進行了詳盡地敘述和聯(lián)想分析,用“夢”的象征性更深地表現(xiàn)著人物的心理。探究了人物的隱秘心理,打開了通往人物內(nèi)心潛意識的通道。[2]三是從比較文學的角度來對這部作品進行分析,如將《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與余華的《活著》中對于人的生存境遇描寫的探討、與大江健三郎《個人的體驗》中逃離主題的比較等。四是對作品中的人物形象進行分析。其中尤為引人注目的是對于薩比娜和特雷莎這兩個女性形象的分析。主要是對于薩比娜“背叛”形象與特雷莎面臨的靈肉沖突形象進行的分析,而對作品中的其他形象則少有涉及。在《女性言說“他者”命運——論昆德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一文中,張李娜和李艷分析了特蕾莎這一形象,認為特蕾莎的一生陷入了幸福而又痛苦的靈與肉的糾纏之中,她不甘將自己的靈魂和肉身分離,執(zhí)著地尋求著靈與肉的完美統(tǒng)一。[3]

      本文將結(jié)合文學倫理學來對這部作品進行解讀,文學論理學批評是聶珍釗教授在2004年提出的一種理論,他認為“文學是因為人類倫理及道德情感或觀念表達的需要而產(chǎn)生的”[4],是倫理禁忌文本化的結(jié)果。文學的倫理學批評,也可以稱之為文學倫理學批評或文學倫理學,實際上它不是一門新的學科,而只是一種研究方法,即從倫理道德的角度研究文學作品及文學與作家、文學與讀者、文學與社會關(guān)系等諸多方面的問題。后來,他將其界定進一步簡化,提出:文學倫理學批評是一種從倫理的立場解讀、分析和闡釋文學作品、研究作家以及與文學有關(guān)問題的研究方法[5]。在這里,我們將結(jié)合這一理論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所體現(xiàn)出的幾個倫理范疇進行分析。

      一、性倫理

      在《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之中,米蘭·昆德拉展現(xiàn)出了一種不同于傳統(tǒng)道德觀念的性倫理,即靈與肉的分離。靈與肉的和諧統(tǒng)一長久以來一直被視為是兩性關(guān)系最完美的境界,也是人們所不倦追求的一種境界。而米蘭昆德拉卻反其道而行之,在他的筆下靈與肉總是處于一種對抗與矛盾之中,無法統(tǒng)一。在這部作品中作者的靈、肉觀念主要是通過兩個形象來表現(xiàn)的:托馬斯與特雷莎。

      特雷莎是傳統(tǒng)兩性關(guān)系的代表,她一心追求靈與肉的統(tǒng)一,在她與托馬斯的關(guān)系之中,她對于托馬斯的忠貞是最堅強的基石。在她離開母親的肉體集中營以后,她便把自己的所有都獻給了托馬斯,她得到了托馬斯的精神之愛,但卻無法完全占有托馬斯的肉體。所以特雷莎常常是驚恐與不安的,她為托馬斯的性友誼而嫉妒與難過,在她嘗試著與托馬斯達到完全的靈肉統(tǒng)一的過程中,她帶給托馬斯的卻是一種難以承受卻又無法擺脫的沉重,她一直在苦苦嘗試,但是這種嘗試卻并沒有成功。即使是最后,她與托馬斯隱居鄉(xiāng)間,看似達到了某種程度的統(tǒng)一,但這卻是以極端的壓抑托馬斯的個人存在為代價的。

      托馬斯是另一種極端的代表,在他身上,靈與肉是完全分離的。對此,托馬斯有一套非常著名的說辭“跟一個女人做愛和跟一個女人睡覺,是兩種截然不同,甚至幾乎對立的感情。愛情并不是做愛的欲望(這可以是對無數(shù)女人的欲求)體現(xiàn)的,而是通過和她共眠的欲望(這只能是對一個女人的欲求)而體現(xiàn)出來的?!痹谒鲆娏颂乩咨螅麑@個“順水漂來的孩子”產(chǎn)生了一種別樣的情愫,終于在特雷莎來到布拉格以后,托馬斯第一次與女性在晚上共眠了,并在醒來以后從中呼吸到了莫名的幸福芬芳,從此他陷入了與特雷莎的愛情之中,特雷莎占據(jù)了他所有的精神之愛。但是托馬斯依然無法擺脫他的性友誼,他依舊與形形色色的女人做愛,無關(guān)乎情感,這純粹是托馬斯的一種無法抑制的本能沖動。就像書中描寫的那樣,托馬斯通過與其他女人做愛來發(fā)掘她與其他女人在做愛時不同的百萬分之一。托馬斯深知特雷莎已經(jīng)占據(jù)了他所有的精神之愛,所以在認識特雷莎之后他不喝醉就無法與別人做愛,并且他也深知他的這種性友誼給特雷莎也給他自己帶來了深深的傷害,但他就是無法停止。靈與肉在他身上是被撕裂的兩端,永遠無法統(tǒng)一。

      作者通過托馬斯與特雷莎更重要的是展示了在當下社會中,兩性關(guān)系的一種常態(tài)。由于物質(zhì)文明的高度發(fā)展,人在物質(zhì)以及各種制度的擠壓下越發(fā)失去了自身,靈魂變得貧乏,性由此成為尋找自身的一種方式。在這樣的一種狀態(tài)下,傳統(tǒng)的兩性關(guān)系被割裂了,人的身體在浮躁的社會變得越來越自由,也越來越輕飄,在異化社會中,靈與肉的沖突因此越發(fā)劇烈。但是作者同樣表現(xiàn)了他對于兩性關(guān)系的一種探討,靈與肉雖然被割裂,充滿著矛盾但又無法擺脫對方,在尋找一種統(tǒng)一。托馬斯其實就是一個一直在尋找肉身的靈魂,他是一個高度精神化的形象。托馬斯沉迷于自己的性友誼不能自拔,目的是什么呢?就是為了尋找每一個女人不同于其他女人的那一小部分,其實就是一種對于肉體的解剖??墒钱斔趴v于自己的性友誼之中之后,開始他感到腳步無比輕盈,好像進入了最自由的國度,可是最后他卻為此感到疲倦了。因為追求自我、自由的靈魂最終還是需要尋找一個肉體安定下來。而特雷莎所代表的肉體,是從母親的肉體集中營被解放之后才開始真正認識自己的身體,她無法理解托馬斯的肉體與靈魂的分離,一直想要全部占有托馬斯。在經(jīng)歷種種之后,特雷莎曾經(jīng)嘗試過像托馬斯一樣靈魂與肉體分離,可是在一次與工程師做愛之后,特雷莎感覺到了更大的撕扯,她好像成了自己肉體的旁觀者,靈魂與肉體的分離在特雷莎身上并沒有成功??梢婌`與肉盡管存在著矛盾存在著沖突,但卻沒有辦法完全擺脫對方。而怎樣追尋靈與肉的和諧,這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作者并沒有給出答案,這需要生存的人自己去探索。

      二、生命倫理

      關(guān)于人的生命狀態(tài),米蘭·昆德拉在這部作品中為我們留下了一個讓人爭論不休的命題:輕與重。

      在這本書的一開始,米蘭昆德拉寫到“重便是真的殘酷,而輕便真的是美麗?……那么,到底選擇什么?是重還是輕?”可見,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關(guān)于生命的狀態(tài),是輕還是重,作者通過托馬斯和薩比娜很好地進行了闡釋。

      托馬斯一生徘徊于輕重兩極之間,在文章的一開始,托馬斯是一個離過婚,與自己的前妻、兒子、父母都脫離了關(guān)系的一個人,他掙脫了傳統(tǒng)的人倫關(guān)系,無牽無掛,游走于不同的女人之間。這時候的托馬斯,他的生存狀態(tài)是極端自由的,沒有束縛,是一種飄然的“輕”。直到他遇到了特雷莎,他陷入了與特雷莎的愛情之中,從此背負了一份責任。他對于特雷莎的愛,或者說是特雷莎對于他的一種依賴一種占有,是托馬斯隨后一生都無法擺脫的重。這份重讓他從瑞士回到了集權(quán)統(tǒng)治下的布拉格,隨后又讓他放棄了某些自我與特雷莎隱居鄉(xiāng)間。但是,我們無法判斷,對于托馬斯哪種生活才是他更想要的。

      薩比娜的生存狀態(tài)則是一種極致的輕,她是作者塑造的一個非常具有反判性的女性形象,薩比娜的一生都處于不斷的背叛與流浪之中。為了背叛父親,她去學了畫畫,其后為了背叛自己的家庭,她嫁給了一個平庸的布拉格演員,為了背叛自己的背叛,她又與演員離了婚。最后她背叛了自己的國家,去了西方世界漂泊。在薩比娜的一生中,她反叛一切傳統(tǒng)、反叛一切束縛、反叛所有被她稱為“媚俗”的死敵。她處于一個遠離現(xiàn)實世界的虛空之中,沒有責任、沒有負擔,逃離了生活所有的重,但是這種極致的輕,卻讓薩比娜最終走向了虛無,走向了無意義。這種輕,最終讓她無法承受。所以,即使是薩比娜這樣反叛與敵視媚俗的人,最終也不免走向了媚俗。在她的父母死后,她開始有了對于溫馨家庭的渴望,并且渴望停下自己背叛與漂泊的腳步。

      生命的重是責任、是社會傳統(tǒng)的倫理關(guān)系給人的定位、是個人的負擔與使命,而生命的輕是擺脫一切的束縛與責任,是自由,是飄逸,是對自我的一種極端追尋。在他們身上,作者并沒有給予我們明確的答案。是選擇漂浮于天空的輕還是選擇匍匐于大地的重,這本就是一個兩難的選擇,作者通過輕與重這個兩難的命題,向我們展現(xiàn)的是人的存在。存在不是一件已經(jīng)成為事實的東西,而是一片可能性的領(lǐng)域,具有很多偶然性。作者在開篇就否定了“永劫復(fù)歸”的可能性,人的生命只有一次,不可能輪回,也沒有經(jīng)驗可以積累。所以人在當下的生命狀態(tài)只能靠自己的選擇來決定,每一次的選擇都具有偶然性,也沒有對錯之分。無論是選擇匍匐于大地的重,選擇承擔既有的社會角色,選擇承擔自己在社會角色下所應(yīng)承擔的責任還是使命;或是選擇漂浮于天空的輕,選擇反叛既有的一切價值體系,都是對自我本真的一種尋求。都是選擇了自我的一種存在方式,并通過這種存在方式去走向真正的自我。所以說,輕還是重,這兩種存在方式?jīng)]有對錯、高下之分,它們僅僅是人在不同選擇下的一種存在的狀態(tài),也是在現(xiàn)代社會,人所具有的普遍的兩種存在狀態(tài)。

      三、政治倫理

      政治與性愛是昆德拉小說中兩個最引人注目的符號,《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背景放在了1968年被蘇聯(lián)占領(lǐng)的布拉格,以此來呈現(xiàn)集權(quán)統(tǒng)治下人們的生存狀態(tài)。昆德拉在這部作品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不僅有對于共產(chǎn)主義集權(quán)政治的批判,也有對于西方所謂的自由主義政治的批判。但是政治批判并不是作者主要的目的,作者借助于特定的歷史環(huán)境,主要是為了表現(xiàn)處于特定環(huán)境中人的生存境遇。

      在米蘭·昆德拉的政治觀念中,“媚俗”是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在一次與作家埃爾格雷勃里的談話中,昆德拉將“媚俗”闡釋為“已講過一千次的美”,意味著“故作多情的集體謊言”。媚俗包含著很多方面,政治媚俗則是一種政治異化,昆德拉說:“政治并不產(chǎn)生媚俗,但它需要媚俗。任何政治運動都以媚俗、以迷惑他人的愿望為基礎(chǔ)。[6]”在這部作品中,昆德拉的政治理念主要是和反抗媚俗結(jié)合起來的。

      托馬斯和薩比娜都是反抗媚俗的代表。在蘇聯(lián)占領(lǐng)布拉格以后,托馬斯因為發(fā)表了一篇諷刺文章而丟掉了自己的醫(yī)生職業(yè),但是他并沒有為此多做無益的掙扎,而是感到生活仿佛打開了另一片天地。他可以自己發(fā)表諷刺文章,但是卻拒絕在簽名運動中簽名,隨后當參加簽名運動的人遭受迫害以后,他又為自己沒有簽名而感到深深的內(nèi)疚。可見,托馬斯拒絕參加簽名運動并不是出于對迫害的恐懼,而是一種對于媚俗的抵制。作者在文中寫到“罪惡當局并非由犯罪分子組成,而是由熱情分子組成?!比藗儗Ω锩鸟焙檬且驗橛小皬V闊的生活、冒險的生涯、敢做敢為,還有死的冒險”。革命,在這里不再有積極的意義,而是淪為了一種表演一種狂歡。托馬斯不愿涉足其中,其實是以自己的方式對于政治媚俗的一種消極抵制。在文章中,作者還借助于薩比娜表現(xiàn)了他對于西方自由政治的一種批判,當薩比娜的畫作被當做反抗共產(chǎn)主義、反抗集權(quán)的代表時,她憤怒地回答“我的敵人是媚俗,不是共產(chǎn)主義[6]”。因為在這里西方世界對于捷克處于集權(quán)政治下的一種憐憫,某種程度上來說是一種政治作秀,也是一種媚俗。而一生以反抗媚俗為使命的薩比娜自然無法容忍自己陷入其中。在作者的筆下,美國參議院對孩子的微笑與布拉格廣場檢閱臺上當權(quán)者面對游行者的揮手并沒有什么實質(zhì)性的不同,其本質(zhì)都是媚俗。

      在《偉大的進軍》一章中,作者對于政治媚俗進行了集中的聲討,弗蘭茨可以看做是一個媚俗的集中代表。弗蘭茨的一生都在尋求一種他人的認同,所以他渴望走上街頭,參與到人群中,與大家一起肩并肩,一起交流。他對于自己人生的認識不是來源于內(nèi)在的某種價值,而是來源于外部。認同大家所認同的,追求大家所追求的,也就是毫不猶豫地投向了媚俗的懷抱。弗蘭茨為了顯示某種偉大的意義參與了聲援柬埔寨的“偉大的進軍”,這一行動以一種鬧劇的形式收場,而弗蘭茨自己最后也死于曼谷街頭的一場偶然斗毆,充滿了諷刺的意味。讓我們感到他的一生貌似吵吵嚷嚷,最終卻沒有任何意義,因為媚俗本就只是一場大眾的狂歡,虛無而沒有意義。

      作者透過兩種政治環(huán)境,讓我們看到無論是共產(chǎn)主義集權(quán)政治還是西方自由政治,本質(zhì)上都是一種政治媚俗,這種媚俗的結(jié)果都是人對自我的一種扭曲與遺失。重要的不是作者所表現(xiàn)的政治態(tài)度,而是他透過其中表現(xiàn)的在特定的政治環(huán)境中,人所選擇的道路,人的生存境況,是選擇媚俗還是反抗媚俗,不同的選擇帶來將是不一樣的人生境遇與體驗。

      本文結(jié)合文學倫理學批評對《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性倫理、生命倫理、政治倫理進行了分析,米蘭·昆德拉在這部作品中表現(xiàn)了他對于靈與肉、輕與重等問題的哲理性思索,并剖析了在特定的政治環(huán)境下人的生存境遇。其中很多思想對于傳統(tǒng)的倫理道德觀念無疑是一種挑戰(zhàn),但對于生活在當下的我們來說,卻值得深思。

      參考文獻:

      [1]張淑芳.《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存在主題的隱喻書寫探析[J].長春理工大學學報,2011(5):82-83.

      [2]龍海云.《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中“夢”的解析[J].云南農(nóng)業(yè)大學學報,2010(2):111-114.

      [3]張李娜,李艷.女性言說“他者”命運——論昆德拉作品中的女性形象[J].山花,2011(1):142-143.

      [4]聶珍釗.關(guān)于文學倫理學批評[J].外國文學研究,2005(1):8-11.

      [5]聶珍釗.文學倫理學批評:基本理論與術(shù)語[J].外國文學研究,2010(1):12-21.

      [6]安托萬·德·戈德馬爾.米蘭·昆德拉訪談錄[J].世界文論,1995(6):24-27.

      (責任編輯:倪向陽)

      Analysis of The Unbearable Lightness of Being from Perspective of the Literature Ethics

      ZHANG Qian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Central China Normal University, Wuhan 430079, China)

      Key words: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 Milan Kundera; Literature ethics

      Abstract:The literature ethics, proposed by professor Nie Zhenzhao in 2004, was employed to analyzeTheUnbearableLightnessofBeingby Milan Kundera, including sexual ethics, life ethics and political ethics, etc. This book focuses on the relationship of the separation of spirit and flesh in modern society, two different living states of people’s choice of “l(fā)ightness” or “heaviness”, and people’s living conditions in a specific political environment, by which the author showed his philosophical thinking about human being and the life. Although the author didn’t give us the definitive answer, these ethical categories are worthy of thinking.

      收稿日期:2016-02-29;

      修訂日期:2016-03-11

      作者簡介:張倩(1991— ),女,湖北恩施人,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I106.4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4476(2016)06-0075-04

      猜你喜歡
      昆德拉米蘭
      歐洲著名作家米蘭·昆德拉去世
      世界知識(2023年15期)2023-08-09 03:31:24
      米蘭·昆德拉(素描)
      當代人(2022年6期)2022-06-27 10:14:46
      《一種作家人生》:米蘭·昆德拉生命中的重與輕
      米蘭·昆德拉的A-Z詞典(節(jié)選)
      文苑(2019年24期)2020-01-06 12:07:06
      啊,米蘭
      少先隊活動(2018年8期)2018-12-29 12:16:02
      身在青島,遇見米蘭
      商周刊(2017年24期)2017-02-02 01:43:02
      2017春夏米蘭時裝周
      都市麗人(2016年12期)2016-12-14 15:23:49
      這閃爍的遠方
      鹿鳴(2015年6期)2015-06-10 14:36:50
      當代中國文學中的精神暴力敘事與昆德拉的影響
      濉溪县| 安多县| 福清市| 阿合奇县| 买车| 若羌县| 清原| 南郑县| 穆棱市| 江阴市| 鄂托克前旗| 额济纳旗| 吉水县| 家居| 钟祥市| 阳谷县| 安国市| 蒙阴县| 武邑县| 四会市| 吴江市| 道孚县| 长春市| 灵宝市| 汾阳市| 凤山县| 顺义区| 长宁县| 玛纳斯县| 沧源| 垣曲县| 巢湖市| 商城县| 扎囊县| 沙湾县| 松桃| 栾城县| 怀来县| 通辽市| 平定县| 泽库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