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雙艷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
【文化與教育】
社會教育力于個體及學校之價值
溫雙艷
(山西工商學院,山西 太原 030006)
從葉瀾教授提出的社會教育力的概念出發(fā),就社會教育力對個體和學校的價值進行簡要分析,以明晰社會教育力于個體生命和學校之價值。社會教育力在更大范圍的聚通和提升能為個體生命價值的實現和學校教育終極價值的實現提供生態(tài)學的良性機制。這種回歸本真的社會教育生態(tài)環(huán)境本身就是一種應然的狀態(tài)。應發(fā)揮社會教育力之應然職責,提升個體生命質量,或通過學校教育作用力提升個體的生命質量,進而實現社會價值的最大提升。
社會教育力;個體生命價值;學校
全民閱讀是“社會教育力”的一種存在形態(tài),構成全民閱讀之個體的自我教育屬于個體教育力,個體教育力是社會教育力的構成。全民閱讀等形式的社會教育力如能作為一種常態(tài),這種社會教育力就能在一定范圍內聚通與提升,這種聚通會產生更大的社會教育力,從而不斷提升全民的生命價值。
生命價值基于人們不同的價值取向,這一價值取向取決于個體的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和邏輯學傾向,亦基于個人個性心理特征,受個人所處社會的教育力的作用和影響,受生物學決定的個人神經元活動特征的制約。由此,人們對生命價值就會有多元理解,進而產生多元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诖耍總€人對自己周遭所發(fā)生和經歷的事情的態(tài)度和反應亦是多種多樣。社會教育力自然而然地通過一定價值取向的教育系統(tǒng)內的教育作用力和社會系統(tǒng)中的教育影響力的聚通效應,提升個體生命價值的同時實現其社會價值。
“個體教育力是社會教育力的構成,且是其基礎性和具有終極價值的構成。因為任何教育力都在社會中、在個體參與的社會活動中產生,且最終價值都歸于個體生命的發(fā)展與成長。這也是走向進步與社會發(fā)展追求的根本目標,我國也不例外?!薄拔覀円呀涀吡撕芫茫顺霭l(fā)點究竟在哪里?!盵1]
在此,我們清醒地知道從個體生命出發(fā),要到個體生命價值的實現是我們的出發(fā)點和終點,畢竟實現個體生命價值才能最大程度上實現個體的社會價值,從而推動人類社會不斷前進。
葉瀾老師社會教育力的提出是從系統(tǒng)、宏觀,以及我們必須直面的現實出發(fā),真切地關注個體生命和社會發(fā)展,讓我們更清醒地體認到個體生命價值的實現確實是一件關系全社會的事情。全社會尤其是權力主體意識到,才能在體制上、制度上給個體生命價值的實現提供個體生命過程應有的支撐。這一理論看似理想,但像葉瀾老師描述的:“在教育力上形成鑲嵌、鏈接、互補、共生的合力。”只要有方向,只要有認同,只要有努力,實現只是時間問題。
當然,系統(tǒng)教育力即使達到美好的狀態(tài),而個體教育力沒有在“個體所參與和進行的生命實踐活動之中”發(fā)揮應有的正向功能,也是枉然的。真正實現良性系統(tǒng)教育力基礎上個體教育力助力于個體生命價值也是一件不易的事情,這關乎個體教育力中個體本體論、認識論、價值論和邏輯學的內省和內化程度,亦關乎個性心理特征、個體遺傳特點等因素。畢竟個體腦神經元的差異已經在生物學基礎上決定了個體對信息的敏感程度是有差異的,雖然通過社會教育力的影響會有所變化和發(fā)展,但這一改變也有一定的難度,這決定個體生命價值不同,以及實現個體生命價值過程的長短和難易也有一定的差異。這就是自然界的奧秘,是人之區(qū)別于人的自然秘密。
美好狀態(tài)的社會教育力的實現需要經歷一個甚至幾個世紀的漫長歲月,如何在當下最大程度地實現個體的生命價值是人們需要面對的問題。
既然理想意義上的社會教育力永遠都在生成和發(fā)展的過程中,承擔社會教育職責的單位、組織和個人要做的就是回歸這種發(fā)展和生成,基于美好的視角充分發(fā)揮個體教育力,也就是發(fā)揮每個人一生生命實踐過程中時時、處處、事事的個體社會教育力。
“時時”是生命的全過程,從生命的孕育開始到生命結束。
“處處”是個體活動的全空間,包括家庭、學校、社會等空間。
“事事”是個體經歷的各種關于生活、學習、工作、休閑等從生至死所經歷的所有事情。
時時、處處、事事是全息的、全方位的作用及影響。至此,每一秒、每一處、每一事都要產生正向的社會教育力,即正向的系統(tǒng)教育力和個體教育力。這對現實來說又有一定的難度。要在這個急劇轉型、加速變化的時代里隨時適應這種轉型與變化帶來的變化和發(fā)展,正如葉瀾教授所說的,“就像我們不能因任何現實世界都不完美而不活在世上一樣”,我們要在現存狀態(tài)下推動和適應。這是無法選擇卻又可以看到的未來的現實。擁抱理想、直面現實,實現個體生命過程淋漓盡致地呈現和終極生命價值的完滿。
學校是社會系統(tǒng)開展教育活動的主要組織,系統(tǒng)社會教育力中的社會系統(tǒng)內的教育影響力和教育系統(tǒng)中的非正規(guī)教育機構對學校教育的系統(tǒng)影響力和學校教育形成合力才能使學校教育產生最大效能。
學校教育的終極價值是提升個體的生命質量,學?!傲x不容辭”地承擔了促進個體身心發(fā)展的職責。我們在學生表現出的身體、心理方面的狀況就可以認識到目前學校教育在這方面的履職情況。但從系統(tǒng)社會教育力的理念看,學校教育不應負全責。倘若系統(tǒng)教育力能在社會層面做出系統(tǒng)的調整或變革,學校教育將發(fā)生重大轉型和變革,這種轉型和變革會是一種哲學意義指向的深邃變化。這種變化帶來的是身在學校的教師和學生的變化,促使教師和學生生命質量整體提升。
宏觀教育導向的變革能為學校提供宏觀的實現其終極價值的生態(tài)環(huán)境,也為學校促進個體生命的發(fā)展提供極大的可能性。作為社會系統(tǒng)內的各組織,其應分擔學校教育職責的一部分重擔,而其功用能否實現的關鍵在于組織與組織之間的構建是否合理,只有其構建合理,形成合力,才能真正將社會系統(tǒng)內各組織對個體生命的教育影響力通過學校得以實現。
社會系統(tǒng)中的各組織以開放和共享的意識和行動為學校提供參觀、實踐、實習、合作等多種形式的教育力,并且這樣的教育影響力是開放、共享前提下互動生成、共生共建的。實現這樣的教育影響力,體現了社會系統(tǒng)中組織對于學校及其內部教師和學生教育影響力,同時,學校也會通過科研以及教師和學生個體等產生積極的教育影響力,這種相輔相生的影響力是本來存在的,但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這種提升能激活和創(chuàng)生出更多促進組織雙向發(fā)展的良性機制。
家庭作為社會系統(tǒng)的基本單位之一,與學校教育的關系更為密切,在此,用系統(tǒng)的觀點將家庭教育納入社會教育力的范疇,而不是談家庭與學校的關系。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不論時代發(fā)生多大變化,不論生活格局發(fā)生多大變化,我們都要重視家庭建設,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風,發(fā)揚光大中華民族傳統(tǒng)家庭美德,促進家庭和睦,促進親人相親相愛,促進下一代健康成長,促進老年人老有所養(yǎng),使千千萬萬個家庭成為國家發(fā)展、民族進步、社會和諧的重要基點。”家庭教育作為社會大系統(tǒng)的構成部分,承擔了重要的社會教育力,對個體生命、學校、社會、國家、民族的發(fā)展均具有深刻的意義。
社會教育力良性運作,才不致出現這樣的情況——“為了訓練的目的,一個人的理智認識方面已經被分割得支離破碎,而其他的方面不是被遺忘,就是被忽視;不是被還原到一種胚胎狀態(tài),就是隨它在無政府狀態(tài)下發(fā)展。為了科學研究和專門化的需要,對許多青年人原來應該進行的充分而全面的培養(yǎng)被弄得殘缺不全”[2]。才能最大限度通過社會教育力的聚通而提升,“一個人的觀察、試驗和對經驗與知識進行分類的能力;在討論過程中表達自己和聽取別人意見的能力;從事系統(tǒng)懷疑的能力;不斷進行閱讀的能力;把科學精神和詩情意境兩相結合以探索世界的能力”[3],通過社會教育力的聚通與提升,從而實現“把一個人在體力、智力、情緒、倫理各方面的因素綜合起來,使他成為一個完善的人”[4]。
[1]葉瀾.終身教育視界:當代中國社會教育力的聚通與提升[J].中國教育科學,2016,(3):41-67,40,199.
[2][3][4]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國際教育發(fā)展委員會.學會生存[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93.194.195.
【責任編輯:周 丹】
G729.2
A
1673-7725(2016)12-0160-03
2016-10-20
溫雙艷(1977-),女,山西太原人,助教,主要從事教育基本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