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琳 曹月
【摘要】《道德經(jīng)》中的哲學思想有益于解決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問題,其倡導的“自然無為”,有助于老年人正確看待生命過程;“致虛守靜”,提醒老年人身心并重;“少私寡欲”,幫助老年人知足常樂。同時,其“知常曰明”、“勤于行道”的表述,對老年精神護理的宣教工作有所啟發(fā)。
【關鍵詞】道德經(jīng) 老年精神健康 老年精神護理
【基金項目】河南省教育廳人文社會科學研究規(guī)劃項目“《道德經(jīng)》新注”(2015-GH-346)。
【中圖分類號】R4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6)01-0043-02
人到老年,要經(jīng)歷很多變化,如身體機能的衰退,各種疾病的出現(xiàn)、社會角色和家庭角色的轉變、空巢、喪偶等。面對以上種種,老年人一旦適應不良,極易出現(xiàn)焦慮、抑郁、孤獨、自卑等心理問題,繼而影響身體健康。因此,如何加強老年人的精神護理,應成為醫(yī)學工作者思考的問題。本文嘗試從中國古代哲學經(jīng)典著作《道德經(jīng)》入手,尋求一些關于老年精神健康及老年精神護理的啟示。
一、《道德經(jīng)》蘊含著豐富的養(yǎng)生思想
老子哲學的特異處,就在于把人類的思考范圍,由人生而擴展到整個宇宙。他看人生種種問題,乃從宏觀出發(fā),而又能微觀地做多面的審視[1]。老子的思想,既有形上學的哲學觀點,又有基于生活各層面的現(xiàn)實考量。因此,《道德經(jīng)》雖非養(yǎng)生專著,但其中關于宇宙、社會、人生的眾多思考,都足以對養(yǎng)生學、乃至醫(yī)學產(chǎn)生深刻的影響。
二、《道德經(jīng)》養(yǎng)生思想對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啟示
《道德經(jīng)》蘊含的養(yǎng)生思想內(nèi)容豐富,本文僅圍繞老年人精神健康的常見問題淺談一二。概括而言,《道德經(jīng)》中的“自然無為”,有助于老年人客觀看待生命過程;“致虛守靜”,提醒老年人在養(yǎng)生過程中身心并重;“少私寡欲”,倡導老年人應知足常樂。
(一)自然無違,客觀看待生命過程
“自然無為”是老子哲學思想中的一個重要觀點?!盁o為”,應理解為“無違”;“自然無為”,即“自然無違”,意為順任自然,無違于道?!暗馈笔抢献诱軐W體系中的核心概念,內(nèi)涵豐富,其含義之一可概括為“天地萬物都要自覺遵循的一種規(guī)律”。《道德經(jīng)》中雖沒講出道的具體內(nèi)容,但卻多次提到了遵循“道”和不遵循“道”的兩種不同后果:如“道乃久,沒身不殆(第十六章)”,“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第二十九章)”等,說的即是順道而行,方可長久,終身無虞,背道而行,則會早亡。
人對待生命,也要自然無違,這不僅是簡單表現(xiàn)在順應四時,起居有度,飲食有節(jié)上,更應表現(xiàn)在對待生死這個問題上。老年人的很多心結,就在于不能淡然的對待生老病死?!兜赖陆?jīng)》指出,“有無相生”,宇宙萬物皆遵循從無到有,然后再從有到無這一循環(huán)往復的規(guī)律,人也不能例外。生死是世間常態(tài),衰老是必經(jīng)過程,這就如晝夜交替般自然,不應刻意強求。如若刻意強求,過度患得患失,反而會適得其反,正如“企者不立,跨者不行”(第二十四章),“為者敗之,執(zhí)者失之”(第二十九章)。因此,老年人要嘗試著客觀看待生老病死,要順其自然,安然處之,這樣才能樂知天命,盡享天年。
(二)致虛守靜,心身并養(yǎng)
《道德經(jīng)》第十六章提到:“致虛極,守靜篤?!敝v的是觀道、悟道時的一種狀態(tài):致虛守靜到了極致,確保了內(nèi)心的清凈和虛無,才能不被外物所蒙蔽,才能更好地看清事物真相,體悟“道”的奧妙。這是悟道的方法,也應是養(yǎng)生的方法。養(yǎng)身,要先養(yǎng)心,心神得寧,才能形與神俱。人若心神不寧,心理上有了問題,生理上也易受到影響,會出現(xiàn)現(xiàn)代醫(yī)學中的“身心疾病”。許多老年人中的常見病,如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壓、腫瘤、腦卒中等等,均在此列。因此,老年人更要做到安神定志,恬淡虛無,讓自己的心靈得到最大程度上的自由,以促進身體的健康長壽。
(三)少私寡欲,方能知足常樂
《道德經(jīng)》第十九章提到“見素抱樸,少私寡欲”,教導人們要保持質樸,減少私心雜念,節(jié)制欲望?!吧偎焦延?,可以從精神和物質兩方面去理解。精神方面,要順應自然,擯棄“分別心”,不帶成見的去看待自然界的好壞、美丑、善惡等現(xiàn)象,做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同理,對待自身榮辱,也應如此。這樣才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心不被無謂之事所亂,保持心情穩(wěn)定。物質方面,要貴身輕物,不被身外之物所奴役,才能不招致禍患,“名與身孰親?身與貨孰多?得與亡孰病?甚愛必大費,多藏必厚亡(第四十四章)”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不被榮辱所困,不被財物所役,才能治“知足不辱,知止不殆”,才可長久。有的老年人過于看重身外之物,有的老年人放不下退休前的風光榮耀,結果都反受其累,得不償失。與其如此,不如“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第三章)”,順其自然,志閑少欲,忘掉各種私心雜念,自然可以知足常樂。
三、《道德經(jīng)》對老年護理工作的啟示
(一)知常曰明,加強對老年群體的健康教育
“復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兇(第十六章)”。“道”的永恒不變,是謂“?!?。知常,可理解成知“道”。知“道”,才有可能不違道。若不知常,就容易“以妄為?!保罱K招致兇險。人面對自身的健康時,也是同樣的道理。當一些老年人出現(xiàn)抑郁、焦慮、孤獨等心理問題時,往往不能及時引起本人及家屬的重視,直到嚴重影響了正常生活時,才恍然大悟。究其原因,就是不“知道”,對精神健康知識缺乏了解。因此,我們在老年護理工作中,應加強對精神健康的宣教力度,可以嘗試著以社區(qū)為單位,圍繞老年人常見的心理問題,定期開展宣教活動,幫助更多的老年人關注自身心理健康。
(二)勤于行之,營造良好的社會氛圍
《道德經(jīng)》第四十一章提到“上士聞道,而勤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這段話形象的描述了不同的人對“道”的不同反應,有人努力踐行,有人半信半疑,有人大加嘲笑。同樣,對于老年人的精神健康問題,社會上也存在著截然不同的反應,有的老人及家屬很重視,有的則是置若罔聞。因此,我們應進一步樹立和發(fā)揚尊老敬老的社會風氣,營造出關愛老年人精神健康的良好氛圍,引導更多的個人和家庭主動掌握老年人的精神保健知識,重視老年人的精神護理工作。
參考文獻:
[1]陳鼓應.老子今注今譯[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
作者簡介:
丁琳(1984.12-),女,回族,河南許昌人,本科,許昌學院醫(yī)學院,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中醫(yī)課程的教學。
曹月(1981.1-),女,漢族,河南許昌人,研究生,許昌學院醫(yī)學院,主治醫(yī)師,研究方向:中醫(yī)課程的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