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建達
天一閣藏五種稀見明人文集敘錄*
屠建達
天一閣所藏典籍,以明版書著稱于世,科舉錄、地方志兩類尤獨步海內(nèi),為人稱道。而其中珍稀明人文集,卻常遭忽略,蓋以其藏量較國家圖書館、上海圖書館、浙江圖書館等大館遠遜,且罕秘之本著者多為地方性文人,聲名不彰,著作不豐,難以引起研究者的普遍興趣。然而,隨著近些年區(qū)域研究的興起,及文史研究對象的細化,地方性史料的價值開始得到重視,此類文集的整理紹介成為文獻研究中需要予以關(guān)注的重要工作。
本文擬就天一閣所藏五種稀見明人文集略作紹介,以供相關(guān)研究者鉤沉索隱之需。此五種文集分別為:胡貞開《霜天寤歌》五卷,薛三省《天谷山人詩集》十卷,林養(yǎng)心《隨鷗草》一卷,顧起綸《玄言齋集》二卷,沐璘《繼軒集》十二卷。就作者而言,除薛三省外諸人皆聲名隱晦,事跡不彰。就刻本而言,此五種皆傳刻極少,的稱罕見,于研究諸人生平或區(qū)域史實而言,其價值當不容忽視。
《霜林寤歌》五卷,清胡貞開撰。清初刻本。一冊。半葉七行十八字,四周單邊,白口。框高20.3厘米,寬13厘米。首卷卷端已佚失,卷二卷端題“皋鶴胡貞開循蜚氏著”。
胡貞開,字循蜚,號瑟庵,又號皋鶴,別號耳空居士,浙江仁和人。明崇禎十二年(1639)舉人。鼎革后自甘放廢,后以薦起,官至湖廣推官。未幾罷歸,筑米山堂,隱居西湖。工詩能文,善山水,尤長畫石,每幀必自為題識?!秶嬜R》卷一有傳。
歌者,詠也,在樂為歌,在辭為詩。此為貞開所著詩集,凡五卷,收詩三百余首。目次第一葉及首卷第一至三葉已佚去。首卷今存詩六十六首。卷二收詩七十二首。卷三收詩七十四首。卷四收詩六十五首。卷五存詩六十七首,《不孤林隨筆十二首》之第十以下已佚去。
集中以詠懷紀游為主,然而亦偶及時事。如卷二《家君之任北雍同仲季連舸送自秀州乘月進平望》《屠禹若以明經(jīng)拔雋留燕中為寇獗未歸寄念》等。卷四《老馬產(chǎn)龍媒歌》有句“群空冀北三萬乘,貳師不愁無可勝。倘進明堂天馬歌,改元鑄鼎應(yīng)相多”,卷五《不孤林隨筆十二首》小序又云“余少負長林之志,奈情事改遷,雙螺且禿,因思璧遺滈池,秦人避地,豈真消搖撰物懷乎?祖龍殄,吾族奚歸?一片桃花淺水,聊寄孤清……”隱有故國之思,似為明清易代后所作,而書中又不避清諱,當為清初刻本。
此書流傳不廣,清諸家書目罕有著錄。《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亦失收。天一閣所藏,當為海內(nèi)孤本。
《天谷山人集》十卷,明薛三省撰。明崇禎薛千仞、薛士琪刻本。八冊。半葉九行十八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蚋?8.5厘米,寬13厘米。卷端題“甬東薛三省魯叔甫著”。后有三省子士琪跋。
薛三省,字魯叔,號天谷,定海人,三才弟。萬歷二十九年(1601)進士,由庶吉士累官至南京禮部尚書,因忤魏忠賢落職。崇禎時起用,不赴。卒贈太子太保,謚文介。有《薛文介公文集》四卷、《天谷山人集》十卷?!睹魇妨袀鳌肪砥呤摺把θ拧焙笥懈絺鳌?/p>
是書凡十卷,書前無題,亦無總序、目次。各卷依次厘為七集:卷一《館集》,詩四十八首;卷二《使集》,詩五十六首;卷三《露集》,詩四十七首;卷四《游集》,詩八十八首;卷五《邸集前卷》,詩一百三十二首;卷六《邸集后卷》,詩一百四十九首;卷七《客集》,詩九十四首;卷八《家集前卷》,詩一百四十六首;卷九《家集后卷》,詩一百二十二首;卷十《園集》,詩五十五首、詞四首。
除《園集》外,每集冠三省自敘一篇,釋命集之意:
館集,集庶常讀書時所作也。何稱館?蓋庶常初讀書中秘,在文華殿東。已,華蓋殿災(zāi),臨御多在文華,而庶常嘩雜,體不肅。宣廟命即翰林院開館,以肄習之。凡三閱歲,而月每旬皆有試,曰館課。其初選則廷試如進士時,曰館選。已選而月朔望則課于東閣,曰閣試。館特為庶常設(shè),而廷與閣之試亦并為館設(shè),故概以館云。
使集,集使閩所作也。余奉使入閩,所經(jīng)道途遠矣,而獨取在閩者系之使,何也?蓋余所奉詔使也……在閩則重詔而得稱使臣,在途不過行客……故詩非得之閩者不系茲集。而乃雜以嚴與饒道中所得之詩,何也?蓋此余生平所未經(jīng)行,第因使閩而后往來于其間,則猶之乎閩也。
露集,集潞城所作也。半臘出居,春半而始進艇,非禪非病,掩關(guān) 如,積雪壓檐……詩曰“胡為乎中露”,政余此際之謂也。
游集,集行游所作也……余生平游致不乏,每苦濟勝無具,及于登籍,更局趣春明,不能極探幽問奇之趣,即臺蕩近在同域,亦復自貽伊阻……今以投閑獲成獨往……余游將從此始矣。
邸集,集宦中所作也。邸者,旅也?;潞我悦∫病瓌t余之視宦真如旅也,故以邸為題,蓋旅邸之謂,非若世所稱宦邸者也。其往來白檀之詩,亦復綴焉。時蓋渫過此身,初未離春明門,不得言客行故也。
客集,集客途后先所得也。余出入春明門者數(shù)四……所歷吳、楚、齊、魯、幽、燕之郊,幾半天下,差足勝游……觸景遇物,意之所到,興之所動,不覺依詠成聲。因積句而成韻,積韻而成篇,積篇而成帙。
家集,集還家前后所作也。余家海上,去郡五十里而遙,去越二百里而遙,去吳幾五百里而遙,曰家集而并及非其家所作者,何也?蓋此吾之鄉(xiāng),則家所托也。
《園集》為三省卒后薛士琪匯集編錄,故卷端無自序,而卷后有士琪跋一則,云:“先君詩若館、使、露、邸、游、家凡六集,皆手授千仞家兄選編而命刻者。其在北園有詩數(shù)十首,或揭壁間,或鐫石上,偶爾遺忘,未及收入。諸刻既成,不孝始從園中見之,涕泣手錄,并刻諸集后,因從命篇之類,故題園集。其曰附刻,其無小序者,以非奉先君命也?!?/p>
集中搜羅三省生平歌詠殆盡,頗可見其平生師友往來及思想旨趣。集中偶有涉“胡”字句,如卷五《俠邪行》“胡不彎雕弓,為我射胡天”。或因此干犯忌諱,以致入清后流傳不廣。
三省雖生平事跡有所流傳,然著述卻傳播不廣?!肚ы曁脮俊芳啊睹魇?藝文志》均未著錄其任何著述。《四庫全書總目》別集存目類著錄三省《薛文介公文集》四卷,云“是編有文無詩,奏疏幾居其半,奏疏中辭謝者又居其半。惟《請福王之國》一疏,最為激切,其官檢討時所上也”。以此意推測,館臣似未及見此集。
此書之刊刻,始于三省生前,及其卒后始克成之。三省卒于崇禎七年(1634),此書當為崇禎刻本。
《四庫全書總目》未收?!吨袊偶票灸夸洝分洠髅髂┛瘫?。除天一閣外,另有南京圖書館藏有一部。
《隨鷗草》一卷,明林養(yǎng)心撰。明末刻本。一冊。半葉七行十五字。四周單邊,白口,無魚尾。框高17.7厘米,寬12.3厘米。題“明州林養(yǎng)心古狂甫著”。前有聞龍序。
林養(yǎng)心,字古狂,浙江鄞縣人,生平事跡不顯。查天一閣明州碑林所藏明萬歷四十七年(1619)《鄞縣重修儒學碑》,中有諸生林養(yǎng)心之名,是知其當為萬歷時寧波府諸生。
是編前無目次,存二十四葉,錄詩七十四首,多為酬唱、紀游之作。有《寄薛千仞》《送千仞南游》《送米仲詔使君被放游楚》《送米子京》等詩,可知其與薛千仞、米元鐘等相善。又有《泊潤州城》《歸舟懷金陵諸好》等詩,知其足跡所及,多在江浙。集中亦間及時事,頗可見其時江南士人感時憂世之思。有《□警》詩,□字為入清后藏者墨筆涂去,當為“虜”“奴”“寇”之類字眼,其中有句云“遼陽仍報急,聞罷益凄神。眼瘸成當日,熊羆問若人”等。又如《牢落不偶江頭晚望有傷時事四韻志感》,有“連天烽火無朝夕,滿地誅求少是非。世事到今真莫挽,書生有淚不禁揮”等句。
卷首聞龍序前若干葉已佚,今僅存末葉,題署“飛遁翁聞龍”。聞龍字隱鱗,一字仲連,明萬歷間寧波人,以孝聞,事跡見《(乾隆)鄞縣志》卷十六。飛遁翁為其晚號。序中有句謂“讀斯刻清才逸韻,自足鼓吹詞壇,愿力砥頹波,還之大雅”云云,頗有推許之意。據(jù)此,則林養(yǎng)心當晚于聞龍,應(yīng)為萬歷后期人也。
此書流傳絕少,《四庫全書總目》未收?!吨袊偶票灸夸洝贰吨袊偶偰俊分?,僅天一閣有藏。
鈐印有“叔度”朱文聯(lián)珠印、“朱鼎煦印”白文方印,蓋為朱鼎煦別宥齋舊藏也。
《玄言齋集》二卷,明顧起綸撰,明王問評選。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勾吳何甫奇字館刻本。二冊。半葉九行十八字,左右雙邊,白口,單魚尾。框高18.6厘米,寬13.5厘米。題“武陵顧起綸著、太原王問評選”。前有嘉靖三十二年(1553)王問序。
顧起綸,字更生,號九華,一作元名,江蘇無錫人,顧起經(jīng)弟。以國子生累官至郁林州同知。嘉靖、隆慶間與其兄以校輯《王右丞傳》及《會真記》等書名于世,曾為嚴嵩編選《振秀集》刊刻行世。為人豪于文酒,喜交游,工詩,著有《句漏集》一卷、《澤秀集》八卷、《昆明集》二卷、《赤城集》三卷,編有明詩總集《國雅》二十六卷等。其《國雅》中詩評文字又以《國雅品》之名單行于世,為明清重要詩評著作之一,頗受后人推重。
王問,字子裕,號仲山,江蘇無錫人。嘉靖壬辰(1532)進士,仕至廣東按察僉事,以父老請歸,后不復起。筑室湖濱寶界山,以讀書為詩文自娛,自言愿閉門三十年,讀盡天下有字之書,撰述以畢志。年八十卒,門人私謚曰“文靜”。有《仲山詩選》《原筮齋集》《只役藳》《崇文館藳》等?!读谐娂鳌范〖袀?。
是書為顧氏嘉靖三十二年(1553)赴滇南任職前所作詩集,大率以交際酬唱、游歷詠懷為主。分上下卷,前無目次,上卷收詩一百零六首,下卷收詩七十首,中有兩首為王問所撰唱和詩。王氏評點甚多,以雙行小字綴于詩末。
王問序云:“九華子嘗出舊所作玄言齋集視余,閑暢充肆,文質(zhì)犁然,多所自得云。亦骎骎乎古人之區(qū)奧矣?!?/p>
是刻卷首序末及卷末皆有“勾吳何甫奇字館刻”木記。王問序中言“九華子猶以余言未足信也,因鋟梓代繕錄,求信于四方之有道者焉”云云。
《四庫全書總目》未收?!吨袊偶票緯俊分洝L煲婚w外,別無他館入藏,當為海內(nèi)孤本。
《繼軒集》十二卷,明沐璘撰。明中期刻本。一冊。半葉十行二十字,四周雙邊,上下黑口,單魚尾,框高21.4厘米,寬14.7厘米。
是書首尾皆不見著者題名,然考諸集中諸詩,當為明沐璘所撰。
沐璘,字廷章,號繼軒,明初黔寧王沐英之后,景泰初以都督同知鎮(zhèn)云南,天順初年卒。為人以儒雅稱,工詩,兼擅書畫。著有《繼軒集》?!睹魇贰肪硪话俣般逵ⅰ焙笥懈絺?。
集中所收,皆為沐璘題畫、唱和、感懷之作,尤以題畫詩居多,可證其善畫洵非虛名。各卷據(jù)類編次,先詩后詞,繼之以文。
卷首佚去序文,僅存目次。集內(nèi)今存卷一至卷五,凡五卷,卷六以下俱闕。卷一收五言古詩八十首;卷二收五言古詩五十四首;卷三收七言古詩三十七首;卷四收七言古詩二十三首;卷五收五言律詩六十五首;卷六收七言律詩八十三首;卷七收七言律詩八十三首;卷八收五言絕句十九首,七言絕句六十八首;卷九收七言絕句七十首,六言絕句九首;卷十收詞八十首;卷十一收賦四篇,辭四篇;卷十二收記兩篇,序兩篇,跋五篇,贊三篇,聯(lián)句一篇。
沐璘以僻居云南,詩名不彰,然楊慎《藝林伐山》對其評價甚高,云:“云南都督繼軒沐璘,字學皇象,畫學米元章,詩學六朝盛唐,以僻遠人罕知之。”清陳田《明詩紀事》亦云:“沐氏自黔寧以來,世有傳詩,繼軒詩極有風韻?!薄毒疤┰颇蠄D經(jīng)志》錄其多首詩作。
是刻版心狹細,上下粗黑口,單魚尾下刻“繼軒”及卷數(shù)、頁數(shù),刀法字畫亦有明中期風格。
此集《四庫全書總目》未收,《中國古籍善本書目》《中國古籍總目》亦不錄。流傳甚罕,除天一閣殘本五卷外,他館皆不見著錄。唯民間藏家蘇春宇亦曾入藏殘本一冊,存卷六、七、八[1]。
注釋:
[1]蘇春宇:《我的四本藏書》,《藏書家》第9輯,齊魯書社,2004年。
作者通訊地址:天一閣博物館
* 本文受2013年度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天一閣所藏文獻分類整理與研究”(項目號13&ZD089)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