鐘 華 徐拓倩
“一帶一路”框架下的社會科學研究:以香港問題為例
鐘華徐拓倩
[提要]“一帶一路”的發(fā)展不僅是一個區(qū)域化經濟整合的過程,為此,社會科學的研究者還必須要深入分析“一帶一路”沿線所涉及國家和地區(qū)的復雜的政治、社會、文化背景?;趯W界對亨廷頓“文明的沖突”理論的批判,本研究分別從“文明的多樣性”“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衍生的不平等問題”“人口變化及移民”和“現(xiàn)代傳媒的負面作用”等四個理論層面,嘗試剖析當前內地與香港兩地矛盾的前因后果。期望以對香港問題的研究為例,初步搭建起一個比較研究的框架,以便研究者們從以上四方面著手去分析“一帶一路”沿線其他社會可能會遇到的問題。把握好“一帶一路”這一難得的契機,解決好香港面臨的問題,可以為“一帶一路”戰(zhàn)略在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推進,提供有益的經驗。
一帶一路文明多樣性社會不平等移民現(xiàn)代媒體
學術界普遍認為全球化是一個多維度概念,包括了經濟、科技、政治、社會和文化等多方面的蔓延和整合,其影響超越了民族國家的邊界。①但美國著名政治學家塞繆爾·亨廷頓在提出著名的“文明沖突論”時,傾向于認為當今世界正在經歷的全球化仍然主要是指生產力角度的全球化,即以市場體制為基礎的經濟全球化,特別是世界某些地區(qū)的經濟區(qū)域化程度的不斷擴展。由于在空間上地緣接近,同時又存在相類似的社會文化因素,鄰近國家和地區(qū)較容易在經濟上深度整合,推動區(qū)域內貿易的增長以及資源的快速流動。②目前,世界上已涌現(xiàn)出數(shù)個較成功的經濟區(qū)域化案例,這些成功的經濟區(qū)域化大多根植于共同的文明基礎,如歐盟即是建基于較高認同度的歐洲文明和西方基督教傳統(tǒng);北美自由貿易區(qū)的背后則是漸漸趨同的北美文化;石油輸出國組織的成員國主要是伊斯蘭國家;而東盟各國則共享獨特的東南亞文化。共同的文化背景和文明基礎被認為是成功的經濟區(qū)域化的前提,而由文化差異較大的國家所組成的經濟區(qū)域化嘗試則面臨較多困難,比如亞太經濟合作組織,成員國中的亞洲國家和西方國家一直在激烈爭奪話語權。
根據(jù)上述論述,亨廷頓曾預測大中華地區(qū)(包括中國內地、中國香港、中國澳門、中國臺灣,甚至新加坡及分散在其他亞洲國家的華裔群體)因為存在地緣以及文化上十分接近等前提條件,必然會出現(xiàn)強力的經濟整合及區(qū)域一體化。③經濟學家默里·韋登鮑姆(Murray Weidenbaum)也曾指出,基于中國大陸廣袤的土地、豐富的資源和勞動力,臺灣強大的技術及制造業(yè)實力,香港杰出的企業(yè)家精神、成熟的市場經濟及高水平的服務,新加坡廣泛的溝通網(wǎng)絡,以及后三者大量的金融資本等因素,整合后的大中華地區(qū)將取代日本成為東亞經濟新的支柱。④然而,大中華地區(qū)的區(qū)域一體化進程似乎并不像設想的那樣一帆風順。伴隨著中國大陸的進一步崛起,特別是在本世紀的第二個十年里成長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開始具備世界影響力的時候,中國大陸之外的其他大中華地區(qū)卻出現(xiàn)了鮮明的本土化傾向甚至是極端主義思潮。例如,臺灣的部分團體和學生在2014年3月發(fā)起了所謂“反服貿抗爭”,以抗議旨在促進兩岸經濟合作的《海峽兩岸服務貿易協(xié)議》。而香港自1997年回歸祖國以來,盡管在經濟領域和內地的實質聯(lián)系不斷緊密,但香港社會卻對進一步的兩地整合表達出較強的抵觸情緒,近年來關于兩地矛盾的話題層出不窮;即使是在經濟層面,香港都存在抗拒粵港進一步融合的趨勢,比如新界東北(臨近深圳)的開發(fā)和港珠澳大橋香港段等工程都受到香港本地部分人群的持續(xù)干擾和阻撓。
為何大中華地區(qū)的經濟整合并不如預言的那樣順利?是亨廷頓及其支持者的理論框架出現(xiàn)了偏差,還是全球社會發(fā)展進入了一個更復雜的新階段以致某些新的影響因素出現(xiàn)?我國政府已經開始大力推進“一帶一路”戰(zhàn)略,此戰(zhàn)略本身也側重于全球化中的經濟區(qū)域化,其主要目的在于促進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在經濟上的進一步整合,以達到互利互惠、提振經濟的效果?;谀壳按笾腥A地區(qū)內部經濟整合的經驗和教訓,如果我們意欲成功地推行“一帶一路”戰(zhàn)略,僅僅考慮地緣接近的因素顯然是遠遠不夠的,社會科學家們還必須要深入分析“一帶一路”涉及國家和地區(qū)復雜的政治社會文化因素,否則港臺地區(qū)發(fā)生的逆全球化、區(qū)域化潮流的本土化問題也很有可能在“一帶一路”沿線重現(xiàn),造成嚴重的后果。本文將以香港問題為例,基于學界對亨廷頓理論的批判,分別從“文明的多樣性”“社會發(fā)展過程中衍生的不平等問題”“人口變化及移民”及“現(xiàn)代傳媒的負面作用”等四個方面剖析內地與香港矛盾的前因后果。從這四方面著手的社會科學研究也將有助于我國“一帶一路”戰(zhàn)略在沿線各地區(qū)的順利推行。
根據(jù)亨廷頓的“文明沖突論”,對于冷戰(zhàn)結束之后的世界來說,以政治和經濟體制或者經濟發(fā)展水平為標準將世界各國劃分類型已經沒有意義,以文明的類型區(qū)分不同的國家才符合時代特征。亨廷頓認為定義一個文明既要從一些客觀的因素出發(fā),如語言、歷史和宗教等,又需要考慮到人的主觀自我認知。一個人屬于何種文明取決于他對自己最廣義上的那一類認知。據(jù)此,亨廷頓將當今世界區(qū)分為八大文明,包括西方文明、儒家文明、日本文明、伊斯蘭文明、印度文明、斯拉夫-東正教文明、拉丁美洲文明,以及可能的非洲文明。他認為世界未來的主要沖突將會發(fā)生在這些文明之間的分界線上。然而,世界上現(xiàn)存的文明遠遠不是這八大類理想型所能涵蓋的,或者說,使用過于寬松的標準將世界文明進行簡單的劃分是不妥當?shù)?,無助于我們理解世界局勢的復雜性和分析世界各地沖突的深層次原因。盡管要精確地定義一個文明或是一種文化十分困難,但我們仍然可以較直接地觀察到世界文明的多樣性。世界各地的文明異常豐富多彩,有繁雜的因素影響到文明的形成、演變和發(fā)展。文明或文化之間的相互影響也同樣不可忽視,很多文化都在歷史發(fā)展的過程中吸取了外來精華,同時又對其他文化產生了影響。因此被冠以同一名稱的文明,其經歷前后較長的一段歷史之后可能也已是面目全非。甚至被亨廷頓認為已過時的政治和經濟制度差異、經濟發(fā)展水平差異等因素,同樣會影響到一個文明的發(fā)展路徑,形塑一個文明的內在氣質和外部特征。不同文明之間的差異和碰撞都是自然的,但又存在共性或相通之處。⑤因此,將世界各地沖突的原因簡單地歸咎為文明之間的差異,特別是在上述八個最高層次的文明實體之間的差異,這必然是一種理論解釋上的懶惰。如果要用文明的差異去解釋沖突的根源,僅僅從高層次文明實體之間的差異出發(fā)是遠遠不夠的,我們需要對高層次的文明實體進行更細致地“解剖”,區(qū)分文明實體內部更為具體的亞文明實體和文明內部的變異。此外,在探討沖突根源時僅僅考慮文化差異這一點在邏輯鏈條上也是很薄弱的,我們還是需要將政治、經濟和其他社會因素納入進來,探討它們與文化的相互作用。
香港與內地同屬華人社會,同屬大中華儒家文化圈,也同屬于一個主權國家。但由于眾所周知的歷史原因,香港與內地有不同的社會發(fā)展進程,所受西方文明的影響也不同,造成的結果就是兩地文化存在著很多差異。香港與內地之間的這種文化差異性,是兩地“需要尊重的歷史和政治現(xiàn)實”⑥。自1842年清政府被迫簽訂《南京條約》以來,香港逐步受到英國的殖民統(tǒng)治。在150多年的殖民統(tǒng)治時期,香港一方面保留著大量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一方面又在法律、社會制度、語言等諸多方面受到英國的深刻影響。作為一個獨立的市場經濟體與開放社會,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不斷豐富著香港的文化、宗教與民族構成。自20世紀70年代實現(xiàn)經濟騰飛后,作為“亞洲四小龍”之一的香港進一步融入到國際資本主義經濟體系中,形成了如今這個中西結合、內部文化多樣性異常豐富的社會。雖仍保留著大量的中國傳統(tǒng)文化,但由于其更早并且更深入地與世界其他文明的接觸和交流,香港業(yè)已形成了一個不同于內地的獨特的文化體系。今天很多普通的香港市民,在語言、文化觀念和生活習慣等方面與內地居民存在著不小的差異,甚至有部分人在身份認同上對國家的認同感趨于弱化,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知和傳承也頗為不足。⑦在所有年齡層的香港人中,年輕一代生于斯長于斯,與內地的社會親屬網(wǎng)絡聯(lián)系最弱,回歸后取消中國歷史必修課⑧也使他們在知識結構上缺乏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種子”,結果是與內地更為疏離,與“愛國”漸行漸遠。
這些差異在回歸之前由于兩地互動相對較少,更多地體現(xiàn)在兩地民眾對另一個不同社會的想象上。而在回歸特別是“自由行”政策之后,兩地經濟互動和社會交往不斷增加,這些差異有時會被放大。兩地有過互動經歷的民眾會逐漸認識到彼此的差異,認識到兩地在社會領域實際上存在著很多不同,這有可能會強化民眾的本土意識,特別是一部分香港民眾的本土意識。在未來的溝通中,我們應該盡量尋找和強調兩地的共性(如對壟斷資本主義的反思、對社會平等的共同追求以及注重人才的國際化視野),避免過多突出差異性。因此,加強對香港文化和社會背景的深入研究,對于促進香港與內地的溝通是有積極作用的。涉及跨文化的比較研究因而格外重要,兩地的社會科學家應在正視兩地文化差異、尋找文化共性以促進兩地融合的過程中發(fā)揮重要作用。兩地政府應對跨文化研究給予支持,同時鼓勵民間力量,如負責任的非政府組織等,在兩地求同存異的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亨廷頓的觀點只是從文明實體之間的關系層次上思考問題,卻忽視了文明內部在文明間互動的過程中受到了怎樣的影響。與“文明沖突論”不同,沃勒斯坦的世界不平等體系理論得到了更多學者的支持。⑨沃勒斯坦認為不同社會之間的沖突往往是由于彼此政治經濟地位不平等引起的。國際社會圍繞政治經濟利益展開的博弈,會加劇某些社會內部的不平等問題,使之易滋生犯罪行為,或者醞釀出極端主義思想。文明本身是一個抽象的實體,它不具有思考和行動能力,文明的擴張和收縮以及文明之間的沖突歸根結底是不同文明的人群與人群之間的沖突。當今世界的許多惡性沖突實際上是發(fā)生在不同文明背景的極端主義者之間,而不是發(fā)生在不同文明背景的最廣大民眾之間。因此,研究極端主義和本土意識與社會不平等問題的關系,是個重要的課題。
香港本來屬于亞洲非常發(fā)達的社會,1997年回歸祖國之時,香港以不到內地千分之六的人口與約萬分之一的面積創(chuàng)造了相當于內地20%左右的GDP。然而到了2015年,伴隨著內地經濟的開放與騰飛,加之自身的結構性失衡問題,香港經濟受到了多方面的沖擊,香港的經濟總量已不到內地的3%。一河之隔的深圳,其2015年的經濟總量已接近香港,與香港在人均GDP上的差距也在快速縮小。⑩如今的香港,相對于飛速發(fā)展的內地來說,在經濟活力上已有所失色。
香港經濟除了在整體上增速放緩以外,其經濟結構與發(fā)展模式已難以適應國際新形勢。但是轉型并非易事,在探索轉型之路的過程中,衍生出了一些社會不平等的問題。這與香港經濟結構的固化有關。在香港回歸前夕,隨著英資的淡出,華人資本開始成為香港經濟真正的實力派。這對于香港的順利回歸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它保證了香港在回歸前后的經濟穩(wěn)定,在英資大規(guī)模撤出香港的情況下保存了香港的經濟實力。在香港回歸后,香港的工商業(yè)發(fā)展更快,但經過近二十年的發(fā)展,香港的經濟結構逐漸產生了一些固化的現(xiàn)象,除了地產和金融以外,香港的其他產業(yè)出現(xiàn)了一些空心化的趨勢,經濟的空心化使得香港經濟所能提供的就業(yè)機會減少,這導致經濟嚴重缺乏活力,底層民眾也缺乏通過創(chuàng)業(yè)提高收入改變命運從而進入中產階級的機會。
根據(jù)香港特區(qū)政府統(tǒng)計處所公布的各項統(tǒng)計指標來看,香港目前的貧困人口達到131萬左右,占總人口的18.5%;另有20%左右屬于所謂“夾心層”,既無法享受到政府的房屋政策福利,無法租住公屋或是申請到居屋,也無法通過個人收入購買住房。年輕一代雖然絕對人數(shù)及占總人口的比例在減少,但年輕人的失業(yè)率是各年齡層中最高的;即使是對于受過一定程度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的年輕人來說,就業(yè)形勢也十分嚴峻。?
在這種背景下,某些極端主義情緒便易于滋生。對此,應認真分析問題之所在,通過各種措施減少香港社會在發(fā)展過程中出現(xiàn)的不平等問題,以消除極端思潮滋生的土壤。
亨廷頓將文明之間的沖突歸結為文明實體之間的沖突。然而在現(xiàn)實中,由于全球移民的增多,不同文明實體之間實際上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相滲透的程度不斷加深。文明實體之間的地理界限其實已經難以區(qū)分,更不可能像亨廷頓那樣簡單地用一條曲線標示出來。這些跨越文明地理界限的移民身上必然帶有來自家鄉(xiāng)的文化烙印,與本地社會的文化存在明顯的差異。移民與當?shù)厝嘶雍徒佑|得越多,并不一定會直線型地達到最終的族群融合,反而有可能強化不同族群之間的差異,造成更嚴重的族群隔離甚至暴力沖突。?此外,人口遷移的一個普遍的模式是相對貧困社會的移民遷移至更為發(fā)達的社會,但在該發(fā)達社會,外來移民通常是弱勢群體,缺乏渠道表達自己的文化和宗教認同,甚至在經濟上也難以得到平等的接納。因為互動的增多、對有限資源的爭奪以及本土右翼政治力量的刻意挑撥,移民只能任由本地人不斷妖魔化,傳統(tǒng)的族群偏見在今天甚至更為嚴重,新種族主義甚囂塵上。人類如今面對的沖突隱患,其實往往在移民接收地本土而非不同文明實體之間,歐洲當前的難民危機已經深刻地揭示出這種危險。
香港也是移民問題叢生的一個典型地區(qū)。由包括香港保安局和入境事務處在內的多個政府部門于2015年11月向立法會聯(lián)合提交的報告披露,自1997年回歸后共有約87.9萬內地新移民通過單程證來港定居與家人團聚,這一類新移民已經占到目前香港總人口的12%以上。而成功通過單程證制度來港定居的人士中,很大一部分都是香港男性居民生活在內地的妻子。數(shù)據(jù)顯示,2004年至2011年,持單程證抵港的新移民超過31萬,其中73.7%為女性,即所謂“內地新娘”。?上述報告也指出,2014年全港婚姻登記中有大約40%屬于跨境婚姻,表明這種趨勢并沒有顯著減緩。按照香港通行的法規(guī),這一類新移民只要來港居住滿7年同樣可以申請轉為香港永久性居民,也可以享受到同等的各項社會福利。作為自由市場經濟的典范,香港在歷史上對于移民問題都是給予極大包容的,事實上香港的絕大多數(shù)人口都是在過去的一百余年中從世界各地,特別是內地,逐步移民過去的。然而近年來,自由包容的觀念受到了區(qū)分“本地人”與“新移民”現(xiàn)象的沖擊。大量增加的移民人口被認為是香港房價、房租和物價不斷高漲的原因之一;本地居民亦會責怪新移民享受到的社會福利占用了本地有限公共資源,并認為勞動力供給的增加使得失業(yè)率持續(xù)上升。
近來討論最激烈的話題莫過于“水客”問題。香港新界北存在大量每日多次來往于深港兩地從事“水貨”交易和運輸?shù)乃^“水客”,其中有很多是新移民。相當比例的新移民由于在港正式就業(yè)的困難,往往不得不通過從事“水客”的工作以維持生計?!八汀钡谋┰鰢乐財_亂了香港新界北地區(qū)的社會秩序,對當?shù)鼐用竦娜粘I钅酥两洕l(fā)展造成了負面影響,引起了部分普通香港民眾的不滿。2014年與2015年,新界地區(qū)的多個商業(yè)區(qū),如上水、粉嶺、大埔、沙田和元朗等地,都發(fā)生了不同規(guī)模的“反水客”抗議活動。有少數(shù)人士沖擊店鋪,圍堵并辱罵帶著行李箱的顧客(實際上這些顧客中有相當比例是正常來港旅游的游客而不是“水客”),或是在地鐵公交站點阻礙拖拽大型行李的人士搭乘公共交通工具。這些抗議活動與他們所抗議的對象一樣,都對社會秩序造成了負面的影響,同時也破壞了香港作為優(yōu)質旅游目的地的聲譽。盡力增加新移民和本地居民的相互了解,讓新移民有效發(fā)聲,推動真正包容的社會心態(tài),這既是實際工作需盡力解決的問題,也是社會科學學者應努力研究的方向。
事實上,由于回歸后兩地交流來往的便利,特別是2003年“自由行”的推出,除了新移民之外,內地其他人群也被認為通過各種方式參與到對香港資源的爭奪中來。例如,大量游客來港導致的公共空間擁擠問題,很多深圳市民常年來往香港采購生活用品造成香港日用品價格上漲的問題等。這些情況引起了部分普通香港民眾的不滿,并進而強化了對內地人的負面看法及偏見。針對這類問題,特區(qū)政府采取了一些辦法來加以解決,例如,香港出入境部門實行的一些限購措施。內地也因應形勢出臺了一些措施,如自2015年4月起針對深圳居民的赴港旅行簽注由“一簽多行”改為“一周一行”等。短期來看,這些措施有效緩解了資源的緊張,但是長期來看似乎并不利于香港與內地的融合,反而加深了兩地的隔閡。另外,還需要評估香港的旅游業(yè)和零售業(yè)因此而受到的影響。對此,考慮到香港的空間和資源有限,發(fā)展類似深圳“港貨中心”那樣的購物點不失為解決問題的一種辦法,不過,適時調整經濟結構,盡早找到新的經濟增長點,爭取改善包括新移民在內的香港底層民眾的工作與生計問題,這也許才是根本解決上述問題的思路。
政治分歧、經濟利益競爭以及文化差異是古往今來在全世界都普遍存在的,但為何在當今世界似乎看起來格外嚴重?迅速興起的網(wǎng)絡科技和現(xiàn)代新傳媒可能“功不可沒”。網(wǎng)絡新媒體(包括自媒體)具有傳播速度快且傳播范圍廣等特點,它深刻地改變了我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并對傳統(tǒng)社會文化產生沖擊。網(wǎng)絡科技始終是把雙刃劍:一方面帶給我們巨大的便利,可以輕松了解關于其他文明的海量資訊,在促進文明對話中發(fā)揮積極作用;另一方面卻在傳播和助長極端思想方面有著巨大的負面作用,比如有些恐怖組織就是利用了多個知名國際社交網(wǎng)絡媒體來招募信徒。我們需要主動發(fā)揮網(wǎng)絡新媒體的積極作用,同時盡可能地減少其負面效應。
已有社會學研究表明,網(wǎng)絡媒體對信息的傳播會使公共輿論出現(xiàn)分化,并有走向極端的趨勢,即所謂的“極化”(Polarization)現(xiàn)象。?網(wǎng)絡媒體在香港極端本土思潮的形成和發(fā)展過程中起了推波助瀾的作用。香港青年較少關注傳統(tǒng)媒體,主要是通過網(wǎng)絡新媒體了解資訊。關于內地的負面消息往往在香港的網(wǎng)絡空間中傳播極快,并在傳播過程中伴隨著夸大和過分解讀的現(xiàn)象。這類負面新聞的傳播強化了香港青年同輩之間的極端思潮。此外,香港的網(wǎng)絡空間中已逐漸興起了若干有關內地負面新聞和相關討論的中心,比如在香港青年群體中人氣極旺的“高登論壇”,以及帶有強烈本土右翼色彩的《蘋果日報》的臉書主頁及其手機應用,也包括一些香港“本土派”人士的網(wǎng)絡主頁。香港年輕人在這些網(wǎng)絡空間中彼此強化著對內地的刻板印象,而任何稍微中立理性的看法都會遭到污言穢語的謾罵和圍攻,也就漸漸消失不見。香港民眾常用的一些手機應用,比如WhatsApp軟件(類似于內地的微信)等,也成為少數(shù)人士傳播極端本土思潮和進行政治動員的手段。
另一方面,內地的網(wǎng)絡新媒體也存在類似問題,例如,“網(wǎng)易”和“天涯論壇”以草根居多,網(wǎng)絡民眾在缺乏對事件深入了解的情況下就輕易對發(fā)生在香港的負面事件進行較為極端的評論,有時用“港燦”這類歧視性語言稱呼事件中所涉及的香港人。內地和香港兩地的一些人士在各自的網(wǎng)絡媒體上互相妖魔化彼此,長此以往只能使隔閡日益加深。如何發(fā)揮網(wǎng)絡新媒體的積極作用,減少其負面效應,是我們必須正視和面對的重要挑戰(zhàn)。
要防止文化差異和極端思潮演變成惡性沖突,最佳的途徑就是促進文化之間的溝通和對話,加強理解、尊重和合作。面對香港網(wǎng)絡輿論一邊倒的極端化傾向,應努力采取預防性措施,積極進行相應的解釋工作以回應輿情。對于社會科學研究者來說,我們可以通過網(wǎng)絡大數(shù)據(jù)分析或者高科技調查工具(比如手機問卷調查應用),即時分析和把握兩地的網(wǎng)絡輿情及社會心態(tài),協(xié)助政府和非政府組織通過當?shù)鼐邆湟欢ü帕Φ拿襟w有針對性地澄清事實并回應民眾的質疑。
在人員和經濟交往持續(xù)擴大的同時,內地與香港一百多年來形成的文化差異并不是在短時間內可以消泯的?,F(xiàn)今,香港經濟轉型和重振產業(yè)的任務面臨重重挑戰(zhàn),香港的人口結構問題及移民趨勢也將會持續(xù),香港的媒體特別是網(wǎng)絡新媒體又處在比較極端的狀態(tài)。香港在政治層面回歸祖國之后如何進一步在文化層面與內地相融匯,是一項需要全盤考慮的問題。這關系到大中華地區(qū)進一步的區(qū)域整合的未來,也會為臺灣問題的解決和祖國統(tǒng)一大業(yè)的完成提供借鑒。
從對上述各種全球化理論的分析來看,香港目前所面臨的亂象和困難應該說并不獨特,正視香港問題同樣對“一帶一路”戰(zhàn)略具有重大意義?!耙粠б宦贰彼{圖涉及的沿線國家和地區(qū)與中國的文化差異似乎更大,已經跨越了亨廷頓所總結的若干個文明的邊界,如果不提前加以重視并采取有針對性的舉措,香港出現(xiàn)的四類問題很有可能會在“一帶一路”建設過程中再次出現(xiàn)。同時,香港也是“一帶一路”戰(zhàn)略中“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組成部分,“一帶一路”藍圖一旦全面鋪開,此后可能推出的區(qū)域整合措施會對香港目前的困難和亂象產生怎樣的影響還難有定論。目前香港的大眾媒體關于“一帶一路”的討論還基本停留在關于經濟的泛泛討論層面,政府和學術界也只是剛剛進入到實質討論的階段。如何把握好“一帶一路”這一難得的契機,整體性地解決好香港面臨的問題,同時防范類似問題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重演,社會科學家們需要在接下來的研究與實際工作中認真思考本文提出的四個方面:(1)加大跨文化比較研究的力度,以了解“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qū)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與中國內地的異同;(2)重視當?shù)厣鐣黄降雀磫栴}的研究,以便“一帶一路”建設可以有針對性地減少當?shù)氐纳鐣黄降瘸潭?;?)開展當?shù)厝丝诮Y構以及多族群的融合研究,特別是針對當?shù)厝鮿葑迦壕唧w困境的研究,因為“一帶一路”建設需要在當?shù)厍‘數(shù)丶訌娮迦喝诤隙皇羌せ迦好?;?)對當?shù)貍髅郊俺S秒娮由缃痪W(wǎng)絡進行深入分析,協(xié)助“一帶一路”涉及的人員與企業(yè)盡快掌握當?shù)剌浨椴⒂行Щ貞?,盡量避免本土右翼極端勢力的有心挑撥。
①Joseph E.Stiglitz,Globalization and Its Discontents,New York:W.W.Norton&Company,2003.
②③Samuel P.Huntington,“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http://hks.harvard.edu/fs/pnorris/Acrobat/Huntington_Clash.pdf,最后訪問時間:2015年 12月12日。
④Murray L.Weidenbaum,“Greater China:The Next Economic Superpower?”,Contemporary Issues,Series 57,1993,pp.2~3.
⑤潘光:《“文明的沖突”與文明的對話》,http://theory.people.com.cn/GB/49167/4435077.html,最后訪問時間:2015年12月15日。
⑥閻小駿:《香港治與亂:2047的政治想像》,香港:三聯(lián)書店(香港)有限公司,2015年,第109頁。
⑦周永新:《香港居民的身份認同和價值觀》,北京:《港澳研究》,2015年第4期。
⑧筆者認為中國歷史課程的作用不可以用“通識教育”取代,盡快恢復中國歷史必修是重中之重。
⑨Immanuel Wallerstein,The Capitalist World-Economy,Lond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9.
⑩《深圳的崛起與香港的衰落》,http://finance.qq.com/ a/20151212/009708.htm,最后訪問時間:2015年12 月16日。
?黎熙元:《香港青年的處境轉變——從結構因素看》,廣州:《港澳與內地合作發(fā)展高端論壇暨2015年香港基本法澳門基本法研究年會論文集》,2015年。
? Alejandro Portes,Immigration Theory for a New Century:Some Problems and Opportunities,International Migration Review,vol.31,no.4,1997,pp.799~825.
?《統(tǒng)計稱移民香港人數(shù)在減少,過去一年名額剩萬余》,http://news.sohu.com/20150820/n419292359.shtml,最后訪問時間:2015年12月18日。
?Paul DiMaggio,Eszter Hargittai,W.Russell Neuman,and John P.Robinson,“Social Implications of the Internet”,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vol.27,pp.303~336.
[責任編輯黃樹卿]
C915
A
1000-7687(2016)02-0075-07
鐘 華,香港中文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珠三角社會研究中心主任;徐拓倩,香港中文大學博士候選人、珠三角社會研究中心助理研究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