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玉龍
(喀什大學,新疆 喀什 844000)
?
【語言與文化】
漢維“招呼語”語用差異及翻譯策略研究
張玉龍
(喀什大學,新疆 喀什 844000)
兩種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會在交流過程中產(chǎn)生影響。只有系統(tǒng)地認識到在交流時存在的語用差異,才能使交際互動變得更為順暢。本文即通過對比漢維“招呼語”,就內(nèi)容差異及詞匯差異兩方面論述維漢招呼語的文化差異,同時提出比較合適的翻譯策略,旨在對雙語教學研究工作盡綿薄之力。
漢維翻譯;招呼語;語用差異;翻譯策略
“招呼”一詞在現(xiàn)代漢語詞典中的解釋為“問候”;維漢詞典對sɑlɑmlɑ?mɑq(問候語)的解釋為“tint?ɑmɑnliq sorɑ?mɑq”(見面時候的問候)。兩種民族的語言和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其正常交流,也正因如此,翻譯者更需要擴充專業(yè)知識,除詞匯、語法語音等方面的語言知識外,更需要知曉漢維語在語用中的文化因素及漢維語語用差異。漢民族在說維語時,很大程度上會附帶本族文化和本族語言特點,只有系統(tǒng)地認識到在交流時存在的語用差異,才能使交際互動變得更為順暢。例如,稱贊對方、相互告別、打招呼的應答、對其他人的請求、致謝、道歉、接納或拒絕邀請等,反映出漢維語用差異存在于話語行為的許多方面。本文通過分析這些招呼語的運用,研究招呼語在漢語和維語中的用語差異。
(一)漢維招呼語的詞匯差異
“稱呼”實際上就是招呼用語之一種。[1]從身邊的實例中我們看到,許多維吾爾族人常常會在名字后加后綴,以此來稱呼別人,如m?m?t(買買提)、ɑbl?tdɑn(阿不來提江)、ɑjɡulχinim(阿依古麗)等,而不用某某先生,某某太太或某某小姐(如m?m?t ?pndem,買買提先生;ɑbl?t ?pndem,阿不來提江先生;ɑjɡylɑjim qiz,阿依古麗女士)。漢族人在稱呼家庭成員、親戚或者鄰居時往往會用“三哥”“二姐”“三姨”“周大叔”之類,這些稱呼不可用于維語。另外,在維吾爾語中,除了父母用“ɑpɑ(媽媽)、ɑnɑ(阿媽)、dɑdɑ(爸爸)、ɑtɑ(阿爸)”,其他年紀較大(和父母年紀相仿)的鄰居都會在其名字后面加“ɑpɑ、ɑnɑ、dɑdɑ、ɑtɑ”,如“ɑbuduɑtɑ(阿卜杜叔叔)、ɑjɡylɑnɑ(阿依古麗阿姨)”。再次,在服務場所,和服務員打招呼時,漢語里稱呼“服務員”“師傅”等招呼不認識的人,而維語里有服務員和師傅等詞語,但在打招呼時用的最多的還是“qɑjsilɑ(請來一下)、mɑqɑjli w?tsil?(到這里來一下)”。維漢的招呼語用語差別還有很多,如相見時的寒暄也是招呼用語的一種形式,以漢語“費心了”來為例。漢語中“費心了”是表達對他人關心的一種寒暄,而維語中沒有與之十分對等的詞匯,根據(jù)相似情況,可用“sizniɑwɑr? qildim(麻煩您了)、r?χm?t(謝謝)”來表達。
(二)維漢招呼語的內(nèi)容差異
漢族人在遇到很久沒有見的老朋友時通常會用“別來無恙”作為打招呼時寒暄的話語,但如果我們翻譯成維語為“zgiri? joq(沒有變化)”,對方便很難理解,維語中可以說“uzɑq boptu kr??migili(好久不見)”。漢族人通常會將對方正使用或?qū)氖碌男袨橛米髡泻粢罁?jù),如看到別人正在前往圖書館的路上或在回家路上,則可分別以“去圖書館嗎”“返家嗎”作為招呼語,問這樣一個顯而易見的事實不合乎維吾爾族人的用語習慣。如果從字面上去翻譯的話,翻譯后的招呼會令人不解。相同情況下,維語簡單地說“jɑ?m?iz(好久不見)”“tint?iliqmu(你好么)”即可。
對于“招呼語”的語用語言等效翻譯與動態(tài)對等翻譯,換句話說,是在準確理解源語語意的前提下,遵循源語文本,符合目標語的語言習慣,同時注重源語的風格和形式,讓聽者、讀者感受到源語文化的習俗。[2]例如:
小張從餐廳出來見到一名維吾爾族人買買提,他會打招呼問:“吃了么?”根據(jù)語用等效翻譯原則,我們可以翻譯為“tɑmɑq yidiizmu?(您吃過飯了么)”而不再是起初我們認為的見面招呼語“jɑχ?m?iz(您好)”。兩個維吾爾族同志見面打招呼,其中一個年長一個年輕的,年輕的會主動向年長的打招呼“?ssɑlɑmuɑl?ikym(最早伊斯蘭教徒互相問候的話無實意,翻譯為您好)”,年長的也會回復“w?l?jkym ?ssɑlɑmu(最早伊斯蘭教徒互相問候的話無實意,翻譯為您好)”。此時,他們的招呼語就不能再根據(jù)直譯法或譯意法來進行翻譯,否則會顯得滑稽多余。只需要翻譯成“您好”和“你好”就可以了。語言帶有明顯的宗教色彩和傳統(tǒng)習俗,所以翻譯時要特別注意。在我們生活或工作時遇到相反的交際場合,在實際翻譯時可以采用直接翻譯的方式以保留說話人的意思和形式,也可以采用引申轉(zhuǎn)換的方法,當直接翻譯說話人的內(nèi)容卻無法讓受話者清楚理解時,譯者可采用引申、轉(zhuǎn)換話語內(nèi)相同或相似的語義,以此進行表達和翻譯。當直接翻譯或引申轉(zhuǎn)換的翻譯方法都無法滿足需要時,譯者也可以只通過對原意的理解進行意譯源語的方法。選擇恰當?shù)姆g策略對漢維招呼語進行翻譯,可以有效促進雙方交際順暢。
[1]何自然.語用學與英語學習[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9.
[2]畢繼萬.漢英招呼語的差異[J].語文建設,1997,(2):15-17.
【責任編輯:劉亞男】
H315.9
A
1673-7725(2016)03-0190-02
2015-12-15
張玉龍(1990-),男,新疆喀什人,主要從事漢維理論實踐與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