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沈從文小說中的孤獨意識

      2016-03-16 08:59:44
      渭南師范學院學報 2016年23期
      關鍵詞:沈從文文學民族

      任 葆 華

      (渭南師范學院 人文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

      【語言文化與文學研究】

      論沈從文小說中的孤獨意識

      任 葆 華

      (渭南師范學院 人文學院,陜西 渭南 714099)

      沈從文是20世紀中國文學史上最孤獨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說塑造了許多孤獨者形象,彌漫著一種濃厚的孤獨意識。這種孤獨意識的形成原因是復雜的。沈從文的孤獨不僅是他個人的生之孤獨,更是湘西少數(shù)民族的孤獨,同時也是他個人文化身份和文學理想的孤獨。

      沈從文;孤獨;文化身份; 文學理想

      沈從文是20世紀中國極為孤獨的作家。朱光潛先生曾這樣說沈從文:“他是一位好社交的熱情人,可是在深心里卻是一個孤獨者?!盵1]沈從文本人也曾在《我的寫作與水的關系》一文中說:“我有我自己的生活與思想,可以說是皆從孤獨得來的。我的教育,也是從孤獨中得來的?!盵2]206孤獨是一切精神優(yōu)秀者的命運。作為一名優(yōu)秀的作家,沈從文的一生都與孤獨相伴。對于孤獨,他也似乎有著一種難以割舍的情結,在其小說中不僅塑造了眾多的孤獨者形象,而且氤氳著濃烈的孤獨意識。因此,從孤獨意識的視角切入,或許是我們進入沈從文精神世界和文學世界的一條有效路徑。

      孤獨是一種具有疏離傾向的生存狀態(tài)和心理體驗。一般而言,孤獨可分為三個層次:一是外在的孤獨。主要指因人際交往的缺失而引起的孤單與寂寞等不愉快的情感體驗。二是內(nèi)在的孤獨。它是個體心理嚴重失衡時的一種狀態(tài),往往源于人的某種早期經(jīng)歷中的創(chuàng)傷性經(jīng)驗。這種孤獨通常不是個體主動選擇的結果,而是情勢使然,它與人的自卑、憂傷、失意、挫折相聯(lián)系,它很難通過現(xiàn)實活動予以改變,只能借助藝術創(chuàng)作或接受活動來求得替代性或補償性滿足。三是超越性孤獨。指因精神、思想、意識乃至行為方式的超群或超前而形成的孤獨。[3]255沈從文的孤獨主要屬于后兩種。它們或源于沈從文早期創(chuàng)傷性的人生經(jīng)歷,或與他堅守的文化身份的獨特及秉持的文學理想的超前超群有關。孤獨意識是指作家在日常生活中的一種心理體驗,是作家自覺或不自覺地表現(xiàn)出來的對于孤獨的特別偏好,表現(xiàn)在創(chuàng)作中則是著力塑造孤獨者形象和注意營造孤獨的情調(diào)。沈從文的孤獨意識主要是借助其小說中的人物來體現(xiàn),并彌漫一種悲憫孤寂的氛圍。其小說中的人物形象眾多,有水手、士兵、妓女、農(nóng)人、知識分子和紳士等,盡管他們身份不同,性格迥異,但他們大都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孤獨者。本文只就其筆下最為典型的兩種孤獨者形象(即少女和老人)予以分析。

      1.孤獨的少女

      沈從文小說中的鄉(xiāng)村少女不僅形象眾多,而且很有特色。她們大多純潔善良,清新脫俗,并且始終保存著淳樸、自然、美好的品質(zhì),可謂是作者心目中理想人性的化身。然而她們面對多舛的命運,除了默默地忍耐和承受以外,大多顯得無可奈何、一味順應。她們的心是悲哀的,悲哀之中又混合著美麗。沈從文曾說過:“美麗總是愁人的?!盵4]319其實美麗也是孤獨的。他筆下那些美麗的少女就多是孤獨者。如《邊城》里的翠翠、《三三》里的三三、《蕭蕭》中的蕭蕭、《靜》里的岳珉、《長河》中的夭夭與《雪晴》中的巧秀等。其中三三和岳珉失去父親,而翠翠、巧秀、蕭蕭更甚,她們先后喪父又喪母,可以說她們都是孤兒。這樣的成長環(huán)境使得她們的性格孤僻,滿腹的心事無人懂得,也無人可訴。

      《邊城》里的翠翠,她的身世可以說是一個悲劇。父母先后離世,身邊唯一的親人就是外祖父。在邊城這樣自然淳樸的環(huán)境中成長,她每天的樂趣就是幫助爺爺擺渡過河。因為沒有人與她玩耍,所以無事時就去采采野花,聽歌唱歌。13歲的時候,在端午節(jié)那天,她上城看龍舟邂逅儺送,回來后第一次有了那“屬于自己不關祖父的事”,并使她“沉默了一個晚上”的秘密。她那樣的年紀正是懵懂地憧憬著愛情的時候,年輕能干的儺送猶如一束光照進了她的心中。從此以后,“她有時仿佛孤獨了一點,愛坐在巖石上去,向天空一片云一顆星凝目”。她的心事無人懂得,而她又羞于言人,只好一人孤獨地咀嚼。祖父不幸離世,留下她一人孤苦伶仃。然而無奈命運已使她傾心的儺送,遠走他鄉(xiāng),或許明天會回來,或許今后都不再回來。當她面對著黃昏的消逝,生命變得那樣難以捉摸,心中的愁苦與孤獨傾瀉而來,身邊卻無一人可以聆聽她內(nèi)心的聲音。她所等待的或許只是一個茫茫然的未來。朱光潛先生說:“《邊城》表現(xiàn)出受過長期壓迫而又富于幻想和敏感的少數(shù)民族在心坎里那一股沉憂隱痛,翠翠似乎顯示從文自己的這方面的性格。”[1]誠如斯言,沈從文的性格內(nèi)向,富于幻想與敏感,以及不為人理解的內(nèi)心孤獨,均與《邊城》里的翠翠相對應。

      《三三》中的三三成長在堡子外的楊家碾坊。5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母親守著碾坊,三三守著母親,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慢慢長大。當母親圍著碾槽轉(zhuǎn)時,她總是很安靜地在另一角玩耍,天真無邪沒有伙伴的她,似乎總能自得其樂。夏天用包谷稈做籠玩,冬天伴同貓兒縮在火桶旁煨毛栗吃;偶然從碾米的人手中得到蘆葦管,將其做成“嗩吶”,屋前屋后歡快地吹著,即使不成調(diào)子,也還是興致不減。她長大后,雖說還是依然黏著母親,但卻有了不愿言于母親的秘密。關于三三的心事,門前潭里的魚所了解的應當比她母親還要多一點,而在母親那里,她說的都是母親可以理解的,對于那些母親聽不明白的,或她不愿意訴說的,通常都在溪邊說給了魚兒。即使是母女之間,也難以溝通。人與人間無法溝通交流的孤獨躍然紙上。三三憧憬著外面的世界,卻又不愿離開那陪伴著她成長的碾坊、那些魚、那些鴨子以及那只花貓,希望母親永遠和她在一起。內(nèi)心的這種想法無從訴說,直到“城里來養(yǎng)病的少爺”去世,她的夢想也破滅了……然而她也只能孤獨地面對,獨自咀嚼夢想破滅后的悲傷。

      《靜》中刻畫了一個14歲的小姑娘岳珉,她有著一張營養(yǎng)不良的小小的臉。她們一家人處于逃難時期,居無定所,所經(jīng)過的地方不是家鄉(xiāng),也不是所要到的地方。她不知道自己將要去往哪里?或許是宜昌、北京、上?!焕〕?,前路迷茫,獨自站在曬樓,聽著河對面小村鎮(zhèn)搖動著小鼓的聲音,看著洗菜的小尼姑、過渡的鄉(xiāng)下婦人以及三個鄉(xiāng)下人過渡吵吵鬧鬧的熱鬧景象。當這一切過后,想起小尼姑不諳世事的快樂,看著一望無際的水面,遠處不知名的花,萬里高空的層層白云,同時牽掛著屋里母親那纏身的病,不知不覺使她感到天地間萬物皆化為烏有,獨留下她一個人。在那種親人不知何時就會離去,前途也一片渺茫的夾縫中,依舊孤寂地盼望著“明天”或許就會來信,就能上船……一種濃烈的孤獨不覺襲上心頭。

      《雪晴》中的巧秀母親23歲時就守寡,后不甘心如此安分下去,就與一個打虎匠相好。被族里人發(fā)現(xiàn),受盡屈辱和折磨后,照老規(guī)矩沉了潭,留下1歲大的巧秀孤苦伶仃,無依無靠。好不容易長大后的巧秀耐不住寄人籬下的孤獨,與人私奔。而后丈夫卻在與人爭斗中不幸死去,巧秀又由孤兒變成寡婦,唯有孤獨與其相伴。

      沈從文是寂寞的,讀沈從文的作品寂寞尤甚??吹胶髞?,往往會看成了某種孤寂。那一種難以言說的悵惘與無奈,總是久留心頭,揮之不去。

      2.孤獨的老人

      沈從文的小說中除了孤獨的少女形象外,最能體現(xiàn)其孤獨意識的形象就是老人了。那些老人無論有無子女,但大多因種種原因而老無所依,伴隨他們后半生的往往是難以言喻的孤獨?!哆叧恰防飻[渡一生的老船夫,《生》里靠傀儡戲撫慰孤寂的老藝人,《黔小景》中坐在凳子上孤獨死去的老人,《?!分信c牛相依為命的大牛伯,《菜園》里含辛茹苦養(yǎng)育兒子的玉太太,《長河》中孤寂的老水手滿滿等。

      《邊城》中的老船夫曾有過一個女兒,卻因與軍人相戀而死于一場濃烈的愛情,獨留下外孫女翠翠與他相依為命。女兒的早逝是他心頭永遠的痛。孫女翠翠以后的幸福,是支撐著他活下去的唯一理由。然而隨著翠翠年齡的增長,他害怕她重蹈女兒的覆轍,常因她的終身未來而心事重重。當他終于明白翠翠愛二老不愛大老時,卻因沉默的觀望間接導致天保遇險身亡。他被人誤解也不多話。雖然順順像往常一般款待老船夫,但神態(tài)卻是淡漠的,閉口不提翠翠的事,就連順順家的年長者也對老船夫退避三舍;二老也一改往日熱情的神態(tài),怪老頭做作,彼此從此有了隔膜。一個人最大的孤獨莫過于在熟悉的人群中找不到說話的人,這遠遠比獨處孤島更加可怕。翠翠找不到,老船夫一樣找不到。猜疑、誤解、冷淡、隔膜,終于擊敗了老船夫最后的精神底線,在一個雷雨交加的夜晚他驟然離去。老船夫善良正直,閱盡人世滄桑、飽經(jīng)風雨,死前的一句話“一切要來的都得來”,足以顯出他的失意、困頓、寂寥和傷痛。汪曾祺說:“《邊城》是一個溫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隱伏著作者的很深的悲劇感和孤獨感?!盵5]100老船夫的去世從更深的層面來講表現(xiàn)了沈從文對于傳統(tǒng)道德與文化的追念??粗鴤鹘y(tǒng)道德文化慢慢逝去的背影,他的內(nèi)心充滿了無限悵惘,而又無人可解。因此這里的孤獨也可以說是一種文化的孤獨。

      《生》中年過60的老藝人,10年來總是靠著雜耍為生,沒有人知道他從哪里來,他的家什除了一對大傀儡之外少得可憐。他靠著與傀儡的親昵對話、自言自語來吸引游人,而他親熱的對話總是對著那白臉的“王九”。他賣力的表演著傀儡摔跤,雖說場面上的“王九”常常吃虧,黑臉“趙四”占盡優(yōu)勢,但結局卻總是“王九”勝利。沒有人知道那個王九就是他幾年前死去的兒子,因為和趙四的人斗毆而被活活打死,雖說兒子已死去十年,而那趙四也在五年前害黃疸病死去。他的秘密隨著那傀儡的互毆而被深埋。生活中失去的要從幻想中尋覓,以獲得精神安慰,那歡快有趣的表演其實隱藏著他內(nèi)心的傷痛。人生已經(jīng)是如此的不易,臉上還要堆滿笑容,這一切竟是那么的無可奈何!老藝人雖以“傀儡戲”為生之寄托,但伴隨著他的卻是無盡的孤獨。

      《菜園》中年滿50的菜園主人玉太太,她是一個有教養(yǎng)又富有林下風度的女人。早年守寡的她自食其力,以種菜謀生。因?qū)俦镜匦屡d紳士階級,在當?shù)仉m受人尊敬,卻也不得人親近。生活中唯一慰藉的是與她相依為命的兒子。然而隨著兒子的成長,不愿再居于一隅之地,去了千里之外的北京讀書。三年一晃而過,在這三年間,玉太太一面整理菜園,飼養(yǎng)母雞,無事時逗弄會雞崽兒;一面獨守家園,期待兒子的歸來。終于等到兒子回歸,殊不知這次回來卻是永遠地留下了。他因參加革命活動被當局殺害了。作為母親得知兒子再難生還,即使暈死數(shù)次,卻也沒有死去,因為她還要讓兒子入土為安。在這世間,唯一陪伴她的人永遠不會再出現(xiàn),生無可戀的她依然活下來了,依然賣白菜。當菜園改稱之為花園時,玉太太家的兒子已死去三年之久,作為母親的玉太太也在寂寞孤獨無望中活過了三年,在兒子生辰的那一日也隨風而去,荒寂的園子中徒留一抹孤寂與悲痛。

      《?!分械拇笈2c牛相依為命,這耕牛平時仿佛他的兒子一樣,“縱是罵,也如罵親生兒女,在罵中還不少愛撫的”。牛是陪伴他孤寂生活中的唯一伙伴。然而一次偶然的事件,耕牛受傷,不能耕地。他因怕耽誤農(nóng)耕而焦慮,向人求助卻無人援手。夢里他和牛互訴衷腸,彼此充滿理解和歉意。當一個人在同類中得不到理解和呼應,往往會移情于大自然,選擇大自然中山水、花鳥,或其他動物對話。因此,小說里寫大牛伯對牛訴說,其實正是表現(xiàn)了他內(nèi)心深處的孤獨。大牛伯的牛后來被官府征發(fā)到一個不可知的地方去了,大牛伯成天就只有一件事可做,那便是打探牛的消息,他后悔自己當初沒有打斷牛的腳,從而避免失去這位朋友。大牛伯的孤獨,綿長悠遠。

      沈從文小說中的孤獨者,在經(jīng)歷一些生命的無?;蜃児屎?,往往采取一種默認的態(tài)度,將其歸于無法左右的命運,他們選擇默默地承受,從某種意義上說,他們被定性為孤獨者,這是我們通過對其生存環(huán)境與內(nèi)心的分析得出的判斷。造成他們孤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相當大一部分是由于社會現(xiàn)實的不公造成的。作者敘寫他們的孤獨往往含有批判社會現(xiàn)實的意味,可以說這是一種暴力的孤獨。

      沈從文的作品之所以會出現(xiàn)如此多的少女和老人等孤獨者形象,與他自身的孤獨意識是密不可分,而其孤獨意識的形成原因是復雜的。沈從文曾在《散文選譯·序》中談及自己的作品時說:“浸透了一種‘鄉(xiāng)土抒情詩’氣氛,而帶著一份淡淡的孤獨悲哀,仿佛所接觸到的種種,常帶有一種‘悲憫感’, 這或許是屬于我本人來源古老民族氣質(zhì)上的固有弱點,又或許只是來自外部生命受盡挫傷的一種反應現(xiàn)象?!盵6]89他是從民族氣質(zhì)與個人經(jīng)歷兩方面來闡釋其作品“孤獨悲哀”和“悲憫感”產(chǎn)生原因的。誠哉斯言!沈從文的孤獨不僅是他個人的生之孤獨,更是湘西民族的孤獨,同時也是他個人文化身份的孤獨和文學理想的孤獨。

      1.湘西民族的孤獨

      沈從文出生在湘西邊城一個極具盛名的軍人世家。他所成長的湘西沅水流域是湘、黔、川三省交界之處,是少數(shù)民族苗、侗、土家集居的地方。在歷史上,這里不僅存在著尖銳復雜的民族矛盾,而且階級剝削壓迫也甚是深重。隨著民族矛盾的不斷加深,常常會有規(guī)模不等的苗族人民起義,但無一例外全遭殘酷鎮(zhèn)壓,成千上萬的苗民被殺害。很長一段時期以來,苗族都處于被壓迫與征服的地位,苗族與漢族的不斷爭斗譜寫了一段痛苦孤獨的歷史。苗民則因為長期的被壓迫被歧視所生出的民族自卑感與孤獨感致使其整個的民族文化也沾染上這樣的色彩。美國學者魯思·本尼迪克特認為:“每一個人從他誕生的那時刻起,他所面臨的那些風俗便塑造了他的經(jīng)驗和行為,到了孩子能說話的時候,他已成了他所屬的那種文化的小小造物了。等孩子長大成人,能參與各種活動時,該社會的習慣就成了他的習慣,該社會的信仰就成了他的信仰,該社會的禁忌就成了他的禁忌。”[7]2沈從文的身上有一部分血液是屬于苗族的,因此他對于這個民族有著難以割舍的民族情懷,他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深受這個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影響。苗民潛在的民族孤獨感深深地影響著成長在邊城中的沈從文,對他后來的文化心態(tài)形成產(chǎn)生了深刻的影響,并且在其創(chuàng)作中有意或者無意地被反映出來,進而促成了他作品孤獨悲劇基調(diào)的生成。凌宇先生說:“他總是處于一種不為人理解的孤獨感里,這種孤獨并非只是沈從文個人的孤獨,更是他所屬的南方少數(shù)民族的民族孤獨。這個民族正是在長期遭受的民族歧視里,走著自己的民族生存之路。這種孤獨植根于兩百多年來湘西社會從原始形態(tài)朝現(xiàn)代化轉(zhuǎn)變的歷史過程中。沈從文創(chuàng)作所留下的,正是這一歷史進程的文學寫照?!盵8]448-449因此,沈從文的孤獨從深處說源于他的湘西文化根性。正如他自己所說:“我正感覺出楚人的血液給我一種命定的悲劇性。”[9]92

      2.文化身份的孤獨

      1923年沈從文受“五四”文化思潮的影響,離開湘西故土只身到北京謀求發(fā)展。當他到北京的時候,五四運動雖然已經(jīng)結束了,但其余韻猶在。當時中國殖民化的程度不僅沒有減輕,而且在某種程度還有所加深。因為只有小學的文化程度,考大學無果,欲求職又無門,所以沈從文只能一面在北大旁聽,一面在艱苦條件下自學寫作。日常生活的窘迫和困難、饑餓與寒冷、壓抑與挫折,一方面使他飽受孤獨之苦,另一方面又磨礪了他的意志,使他比較深刻地認識了社會,認識了人生。他切身感受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文化對國人的靈魂腐蝕,致使人性的墮落,與此同時,他又站在文化革命的高度上審視中國傳統(tǒng)文化。他成長在湘西,中國的傳統(tǒng)文化對其影響頗深,進入都市生活以后,當他發(fā)現(xiàn)都市生活方式與傳統(tǒng)文化反差很大的時候,他自覺地走入鄉(xiāng)村世界,走近傳統(tǒng)文化。因為他深諳,都市文明始終與他自己存在一種無法消除的隔閡,使他無法融入到畸形的都市現(xiàn)代文明當中去,他將這種隔膜稱為“鄉(xiāng)下人”和“城里人”的隔膜。他說:“在都市住上十年,我還是個鄉(xiāng)下人。第一件事,我就永遠不習慣城里人所習慣的道德的愉快,倫理的愉快?!盵10] 324后又在《水云》中再次說道:“我是個鄉(xiāng)下人,走到任何一處照例都帶了一把尺,一桿稱,和普通社會總是不合。一切來到我命運中的事事物物,我有我的尺寸和分量,來證實生命的價值和意義。我用不著你們?yōu)槊小鐣贫ǖ哪莻€東西,我討厭一般標準。尤其是什么思想家為扭曲人性而定下的鄉(xiāng)愿蠢事?!盵11]94盡管沈從文一再聲稱:“我實在是個鄉(xiāng)下人, 說鄉(xiāng)下人我毫不驕傲 ,也不在自貶 ……”[9]229但是從實際來看,他并不是一個地道的鄉(xiāng)下人,而是在都市中討生活的鄉(xiāng)下人,他的文化身份定位其實就是“都市里的鄉(xiāng)下人”。這種定位使得他既與大都市的文化環(huán)境格格不入,也與地道的鄉(xiāng)村文化迥異。他的這種獨特的文化身份選擇必然會與其生存的社會產(chǎn)生矛盾,也必然是孤獨的。雖然在這兩種文化之間,他更傾向于湘西傳統(tǒng)文化,但他又不完全同于湘西傳統(tǒng)文化。在城里人的眼里,他這個“鄉(xiāng)下人”是都市里的一個“異類”,并不總能被人理解,因此在都市他是孤獨的;而另一方面,在鄉(xiāng)下人的眼里,他又是一個都市人,因為都市的文化環(huán)境早已使他與地道的鄉(xiāng)下人不同了。因而無論是在都市,還是在鄉(xiāng)下,他都是一個靈魂的漂泊者,一個“異類”,同時也是一個孤獨者。

      3.文學理想的孤獨

      康長福先生曾這樣概括沈從文的文學理想: “一是借助文學的手段來重造人性、生命、民族品德,進而實現(xiàn)重造社會的理想,我們可稱之為‘重造的工具’;二是通過文學的重造來實現(xiàn)重造文運、重造經(jīng)典、抗爭文學審美危機的藝術理想,即‘工具的重造’。”[12]4民族品德的重造離不開文學的重造,而文學的重造的目的也正是為了推動民族品德的重造。因此,可以說“重造的工具”與“工具的重造”在沈從文的文學理想中是緊密相連、互為因果的兩個方面。

      在《邊城·題記》和《長河·題記》中,沈從文曾明確談及自己的創(chuàng)作動機和目的:“即擬將‘過去’和‘當前’對照,所謂民族品德的消失與重造,可能從什么方面著手?!盵13]5此后他又多次談及希望借助文學來重造民族品德,表現(xiàn)一種“優(yōu)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實現(xiàn)民族復興大業(yè)的文學理想。他企圖用湘西世界保存的那種自然生命形式作為參照,探求“民族品德的消失與重造”,探求人的重造。沈從文在湘西小說中極力高揚那種充滿原始野性生命力的人性,對此蘇雪林曾經(jīng)指出:“(他是)想借文字的力量,把野蠻人的血液注射到老態(tài)龍鐘、頹廢腐敗的中華民族身體里去,使他興奮起來、年青起來, 好在20世紀舞臺上與別個民族爭生存權利。”[14]他的都市小說著力批判都市文明下的種種病象:虛偽自私、生命力萎頓、道德淪失等,也是屬于一種使文明趨于健康的文學警示?,F(xiàn)代文明社會進程中民族品德與人性的墮落,激發(fā)了沈從文強烈的民族憂患意識和重造民族動機。他希望通過作品來喚醒人民,實現(xiàn)民族重造的文學理想。然而他主張經(jīng)由文化改造人、改造生命、改造民族,而非通過政治革命一途。這樣的文化理想在當時的中國現(xiàn)實生活中是無法實現(xiàn)的。沈從文的文學不屬于當時的中國城市文化,也不屬于革命文學,因此難以被當時的現(xiàn)實所理解是自然的。

      與此同時,沈從文既反對文學商業(yè)化,又反對文學過分的政治化。他不是從黨派政治的角度來寫鄉(xiāng)村的凋敝和都市的罪惡,也非從商業(yè)文化的角度來表現(xiàn)物質(zhì)的進步和道德的退步,他處于左翼文學和海派文學之外,是從地域民族文化的角度來重造文學經(jīng)典??谷諔?zhàn)爭和國共內(nèi)戰(zhàn)時期,當眾多作家被民族危亡與“現(xiàn)實政治”所吸引,忘卻了藝術審美,文學在很大程度上出現(xiàn)了工具化的極端傾向時,只有沈從文一如既往地高揚重造經(jīng)典的文學理想。在那個“救亡”壓倒“啟蒙”的革命年代,他的這種“不合時宜” 的文學理想多次遭受到了左翼文壇的大力撻伐。沈從文的文學理想曲高和寡,超前超群,很少能得到別人的理解,更多遭遇的是批評之聲,因而他肯定是孤獨的。

      三、結語

      “孤帆獨征”[15]95是沈從文對自己文學生涯的“夫子自道”,它十分形象而又準確地概括了沈從文的文學人生和孤獨進擊的姿態(tài)。沈從文是孤獨的,孤獨使他一生寂寞,但也因此成就了他的偉大。因為只有在孤獨之中才能保持獨立精神,才能創(chuàng)作出無愧于歷史的偉大作品。作為一個擁有文學理想,敢于在黑暗中獨自前行的追夢人,沈從文的唐·吉訶德式的孤帆獨征的悲壯,不僅為我們創(chuàng)造了諸多獨特的經(jīng)典作品,也不時讓作為后來者的我們感慨不已。

      [1] 朱光潛.從沈從文的人格看沈從文的文藝風格[J].花城 ,1980,(5).

      [2] 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17卷[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3] 魯樞元.文藝心理學大辭典[K].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01.

      [4] 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13卷[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5] 汪曾祺.又讀《邊城》[M]//汪曾祺文集:文論卷. 南京:江蘇文藝出版社,1993.

      [6] 沈從文.沈從文文集:第11卷[M].廣州:花城出版社,1984.

      [7] [美]魯思·本尼迪克特.文化模式[M].王煒,譯.北京:生活·讀書·新知三聯(lián)書店,1988.

      [8] 凌宇.從邊城走向世界[M].長沙:岳麓書社,2006.

      [9] 沈從文.沈從文選集:第5卷[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3.

      [10] 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16卷[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11] 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12卷[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12] 康長福:沈從文文學理想研究[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3] 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10卷[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14] 蘇雪林.沈從文論[J].文學,1934,(3).

      [15] 沈從文.沈從文全集:第27卷[M].太原:北岳文藝出版社,2002.

      【責任編輯 馬 俊】

      On the Loneliness Sense in ShenCongwen’s Fiction

      REN Bao-hua

      (School of Humanities,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Shen Congwen is one of the loneliest writers in the literary history in the 20th century. His fictions create many images of loneliness. There is one kind of loneliness sense in his fictions. The formation of this loneliness sense is complicated. Shen Congwen’s Loneliness is not only his personal loneliness, but also the loneliness of his cultural identity and literary ideal.

      Shen congwen; loneliness; cultural identity; literary Ideal

      I109

      A

      1009-5128(2016)23-0048-06

      2016-09-01

      陜西省教育廳重點科研項目: 中國當代歷史文學與《史記》的文本間性研究 (15JZ022)

      任葆華(1968—),男,陜西華陰人,渭南師范學院人文學院教授,文學碩士,主要從事文學批評與中國現(xiàn)當代文學研究。

      猜你喜歡
      沈從文文學民族
      我們的民族
      我們需要文學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6
      丁玲 沈從文 從摯友到絕交
      藝術品鑒(2020年10期)2020-11-27 01:53:40
      一個民族的水上行走
      人民交通(2019年16期)2019-12-20 07:03:44
      “太虛幻境”的文學溯源
      紅樓夢學刊(2019年4期)2019-04-13 00:15:56
      沈從文先生在西南聯(lián)大(節(jié)選)
      文苑(2018年18期)2018-11-08 11:12:48
      多元民族
      求真務實 民族之光
      文史春秋(2016年2期)2016-12-01 05:41:54
      我與文學三十年
      小說林(2014年5期)2014-02-28 19:51:51
      微博評書:沈從文家書
      德庆县| 博客| 晴隆县| 通山县| 和政县| 潼南县| 益阳市| 元谋县| 特克斯县| 荣成市| 浏阳市| 新晃| 茶陵县| 巴马| 陵水| 上犹县| 囊谦县| 昆山市| 北安市| 广平县| 鹤峰县| 娄底市| 汉源县| 阳泉市| 彭泽县| 九龙城区| 襄垣县| 绥宁县| 儋州市| 武冈市| 江达县| 托里县| 鞍山市| 台湾省| 常山县| 台中市| 蒙城县| 甘德县| 宜黄县| 渭南市| 原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