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帥
(太原廣播電視大學(xué)繼續(xù)教育處,山西 太原 030024)
?
【文學(xué)評論】
孔子與“巧言令色”
郭 帥
(太原廣播電視大學(xué)繼續(xù)教育處,山西 太原 030024)
《論語》作為一部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專著,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書中共有四次提到“巧言”,三次提到“令色”,其中三次為“巧言”“令色”一起出現(xiàn),一次為“巧言”單獨(dú)出現(xiàn)。本文主要使用文獻(xiàn)法,考查“巧言令色”的內(nèi)涵,結(jié)合孔子所處的時代背景,探究“巧言令色”對孔子的影響。
孔子;巧言令色;仁;政治理想
縱觀《論語》,共二十則,四百九十二篇,萬余字,其中就有三篇論及“巧言令色”,分別為《論語·學(xué)而》《論語·公冶長》《論語·陽貨》,還有一篇《論語·衛(wèi)靈公》則論到“巧言”:“巧言亂德,小不忍則亂大謀”。在《論語·學(xué)而》中,孔子將巧言令色放在了仁的對立面,說:“巧言令色,鮮矣仁。”是什么樣的原因讓孔子對“巧言令色”,尤其是“巧言”深惡痛絕?
孔子不僅說過“巧言令色,鮮矣仁”,還在《禮記·表記》里說過“情欲信,辭欲巧”。很明顯,這是自相矛盾的。再結(jié)合一些資料,如《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攝相事,有喜色。門人曰:‘聞君子禍至不懼,福至不喜?!鬃釉唬骸惺茄砸病2辉弧皹菲湟再F下人”乎?’”[1]另外,《史記·孔子世家》中還有記載:“過蒲,會公叔氏以蒲畔,蒲人止孔子。弟子有公良孺者……斗甚疾。蒲人懼,謂孔子曰:‘茍毋適衛(wèi),吾出子?!c之盟,出孔子?xùn)|門??鬃铀爝m衛(wèi)。子貢曰:‘盟可負(fù)邪?’孔子曰:‘要盟也,神不聽?!盵2]這便是孔子厭惡的巧言,自己一面提倡,自己又違背,這與他的圣人形象相去甚遠(yuǎn)。要想明白其中緣由,首先應(yīng)回到“巧言令色”的含義上。而《論語·學(xué)而》及《論語·陽貨》篇中“巧言令色”是與“鮮矣仁”同時出現(xiàn)的,且是作為對立面存在,那么弄清楚“鮮矣仁”尤其是“仁”的含義,顯得十分必要。
(一)“仁”的含義
在“鮮矣仁”中,“鮮”,少,對于這一理解,學(xué)界基本沒有異議。而“仁”的含義爭議較多,通過比較,筆者認(rèn)為白平教授(系山西大學(xué)文學(xué)院副教授)在《論語詳解》中給出的“美德”釋義最為合適??v觀《論語》一書,約有五十六篇直接涉及仁,或解釋為美德,或解釋為有美德的人??鬃幼鳛槿寮覍W(xué)派的代表人,其思想精髓就是主張“仁”。他說有五種品德可以算是仁,即恭、寬、信、敏、惠,幾乎包括了所有做人的道理,那么“仁”的釋義應(yīng)該為“最上位的道德概念,是關(guān)于人的一切美德的總和”。[3]
(二)“巧言令色”的含義
關(guān)于“巧言令色”的含義,皇侃在《論語集解義疏》中首先引用了包氏的解釋:“巧言,好其言語。令色,善其顏色。皆欲令人說之,少能有仁也?!敝蠡寿┰谑柚杏痔岬搅俗约旱慕忉專骸扒裳哉?,便僻其言語也。令色者,柔善其顏色也。鮮,少也。此人本無善言美色,而虛假為之,則少有仁者也。然都應(yīng)無仁,而云少者,舊云:‘人自有非假而自然者,此則不妨有仁,但時多巧令,故云少也?!忠煌ㄔ疲骸裳粤钌?,非都無仁,政是性不能全,故云少也。’故張憑云:‘仁者,人之性也。性有厚薄,故體足者難耳。巧言令色之人,于仁性為少,非為都無其分也,故曰“鮮矣有仁”。’王肅曰:‘巧言無實,令色無質(zhì)?!盵4]
刑昺在《論語注疏》中先用到了包咸的解釋:“巧言,好其言語。令色,善其顏色。皆欲令人說之,少能有仁也?!敝笮虝m在疏中又提到了自己的解釋:“此章論仁者必直言正色。其若巧好其言語,令善其顏色,欲令人說愛之者,少能有仁也。”[5]
朱熹在《論語集注》中這樣解釋:“巧,好。令,善也。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wù)以悅?cè)?,則人欲肆而本心之德亡矣。圣人辭不迫切,專言鮮,則絕無可知,學(xué)者所當(dāng)深戒也?!盵6]
楊伯峻在《論語譯注》[7]中首先引用了朱熹的這一解釋:“好其言,善其色,致飾于外,務(wù)以說人?!比缓笏浴盎ㄑ郧烧Z”譯巧言,“偽善的面貌”譯令色。
白平教授在《論語詳解》中給出的解釋是:“巧,美好。巧言,好的言辭,這里指取悅于人的順耳的話。令,美好。色,表情。令色,溫和喜悅的表情,這里指刻意裝出來的討人喜歡的表情……楊伯峻、李澤厚譯‘巧言’為‘花言巧語’,傅佩榮譯為‘說話美妙動聽’,其用語似須斟酌?!盵8]“花言巧語”是為貶義詞,與后面的“鮮矣仁”吻合。而“說話美妙動聽”本身亦褒亦貶,但結(jié)合具體語境可知,這一解釋明顯傾向于褒義,故此種解釋欠妥。然而,釋為“花言巧語”仍有隔靴搔癢之感,不如白平教授譯為“說別人愛聽的話”直接。那么,“令色”就可譯為“討人喜歡的表情”。
這樣“巧言令色,鮮矣仁”譯成白話就是“總是說別人愛聽的話,總是一副討人喜歡的表情,這種人是缺乏美德的”。
孔子直接將“巧言令色”放在“仁”的對立面,眾所周知,“仁”在孔子心中的地位至關(guān)重要,那么也就很清楚他對“巧言令色”的厭惡程度了。
(一)“巧言令色”對其本人的危害
鮮仁,是對“巧言令色”者的危害之一,即有損他們的道德,更勿論美德。這些人并不會將自己的言語付諸行動,說話極其不負(fù)責(zé)任,辦事尤其隨心所欲,“恭、寬、信、敏、惠”無一遵守,最終走上有悖于道德的不歸路。
(二)“巧言令色”對社會的危害
論到“巧言令色”對社會的危害,莫如白平教授在《論語詳解》中的這段文字解釋的透徹:“‘巧言令色’是為了討好別人,不得罪別人。其目的是保護(hù)自己,不使自己的既得利益受到影響,并且還是為了通過討好別人而為自己謀得更多的利益。這樣做往往是以犧牲公理和正義為代價的,是一種自私的行為,是對社會不良現(xiàn)象的縱容和迎合,說重點(diǎn)就是為虎作倀,助紂為虐?!盵9]通過解釋,就可以明白孔子口中的“巧言令色”之徒,其實就是“無原則的自私自利者”,是“鄉(xiāng)原”。關(guān)于“鄉(xiāng)原”,《論語·陽貨》中有說明:“鄉(xiāng)原,德之賊也?!边@樣,巧言令色又站在了“德”的對立面。就像《論語·衛(wèi)靈公》提到的:“巧言亂德?!比绻f“巧言令色,鮮矣仁”是對巧言者自身的批評,只涉及巧言者的自身修養(yǎng),那么“巧言亂德”就已涉及對聽信巧言人的傷害了——亂德,尤其當(dāng)這些聽信巧言的人是身處高位又缺乏明辨是非能力的大人物時,就會忠邪不辨,繼而重用奸邪,迫害忠良,對整個社會就會帶來無妄之災(zāi)。
李零在他的作品《喪家狗:我讀論語》中也提到:“‘巧言令色’,孔子最討厭??鬃诱J(rèn)為,這種人最缺乏‘仁’?!裳浴允茄哉Z。巧舌如簧、能說會道、善于用言辭討別人喜歡,孔子叫‘佞’。孔子對‘佞’是罵不絕口?!钌?,色是臉色(古人叫顏色)、外表的樣子。我們不要以為,只有女人才會以色相動人,男人也有深通此道者。他們擠眉弄眼,打躬作揖,很會調(diào)動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巧言令色的人是擅長拍馬逢迎的人。”[10]這里有兩點(diǎn)應(yīng)引起我們的重視。首先,李零將“巧言令色”之徒稱為“佞”。其實,《論語》中“巧言令色”是可以與“佞”作為同義詞使用的。據(jù)統(tǒng)計,《論語》中有七篇談到“佞”。例如,《論語·公冶長》:“或曰:‘雍也仁而不佞?!釉唬骸捎秘??御人以口給,屢憎于人。不知其仁,焉用佞?’”“佞”是能言善辯之意。再如《論語·衛(wèi)靈公》:“顏淵問為邦,子曰:‘行夏之時,乘殷之輅,服周之冕,樂則《韶》、《舞》。放鄭聲,遠(yuǎn)佞人。鄭聲淫,佞人殆?!必?,伶牙俐齒而諂媚的人。其次,他說這些人都是些“擅長拍馬逢迎的人”,即這些人很善于揣測別人的心理,當(dāng)然這個“別人”不是普通人,而是那些身居高位、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的達(dá)官貴人們,貴人們要聽什么他們就說什么,加上他們還“很會調(diào)動自己的面部表情和肢體語言”,“擠眉弄眼”,“打躬作揖”,貴人們對他們的什么過分要求都會答應(yīng)了。
由此我們可知孔子口中的“巧言令色”是這樣的:基本表現(xiàn)是“擅長拍馬逢迎”,本質(zhì)是“無原則的自私自利”,這種人叫做“佞人”,長此以往就會成為“鄉(xiāng)原”。如果一個鄉(xiāng)乃至一個國家到處都是這些貌似正派而圓滑世故的偽善者,尤其是他們還都掌權(quán)的時候,后果便很嚴(yán)重??鬃诱浅鲇趯@種情形的考慮,才對“巧言令色”充滿戒備的。
孔子一生熱衷于政治,卻在大多數(shù)的時候徘徊于政治之外,真正參與政治的時間僅有四年多,盡管也做過高官(最高做到了魯國大司寇),但終究因為與當(dāng)權(quán)者政見不同而奔走各國。比如,魯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孔子初到齊國就很受齊景公賞識,他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政治理想也很受支持,齊景公還許諾給孔子低于季氏而高于孟氏的地位,并賜予孔子封邑,想讓孔子成為齊國世襲貴族。然而,孔子的政策首先就遭到晏嬰的阻止,認(rèn)為孔子的主張不符合齊國實際,會傷及齊國統(tǒng)治集團(tuán)的利益。然后,齊國大夫們一起向齊景公施加壓力,齊景公無奈,只好對孔子說:“我老啦,不能實行你的主張了。”面對此種情景,孔子選擇了離開。其實,只要他“巧言令色”,向統(tǒng)治集團(tuán)諂媚,相信前途無量。但他是孔子,他不愿放棄自己做人的原則而成全自己的政治理想,尤其不會用自己最厭惡的“巧言令色”方式。
孔子把政治理想看得高于一切,甚至身家性命都不能與之比肩?!墩撜Z·憲問》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子路宿于石門,晨門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痹唬骸笆侵洳豢啥鵀橹吲c?”這位守城人只用一句話就把孔子刻畫得入木三分。“知其不可為而為之”,就是一個人明明知道自己的理想不會實現(xiàn),卻仍然執(zhí)著,甚至是執(zhí)迷。這時,理想的實現(xiàn)與否,與他的執(zhí)著精神相比,反而顯得不重要了??鬃硬皇遣恢廊沃囟肋h(yuǎn)的現(xiàn)實,但他早就做好了“死而后已”的打算。
毋庸諱言,儒家門下,大都做著當(dāng)官的夢。但如果只看表面,認(rèn)為他們純粹是為了做官而做官那就大錯特錯了。其實,他們只把做官當(dāng)成是實現(xiàn)政治理想的工具而已,本質(zhì)是想給自己理想一個騰飛的機(jī)會。如果做官也實現(xiàn)不了理想,那他們就寧愿退出,哪怕是有刀架在脖子上?!皻⑸硪猿扇省痹谌寮疫@里絕不是一時沖動之語,他們?yōu)榱恕叭省?,為了畢生理想,就算付出生命也在所不惜,但就是不可以“巧言令色”?/p>
一句簡單的“巧言令色,鮮矣仁”的背后,隱藏的是孔子對“無原則的自私自利”之徒、為了眼前利益拋棄理想之徒的憤恨,同時也藏著對自己空有滿腔抱負(fù)卻的無奈與嘆息??鬃釉@樣安慰自己:“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論語·憲問》)有人從中推出了孔子豁達(dá)的結(jié)論。細(xì)細(xì)品味,其實更多的是無奈——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明知不可為而為之,然后很清醒地失敗。假如沒有實現(xiàn)理想的機(jī)會,又或者沒有實現(xiàn)理想的能力,孔子當(dāng)沒有遺憾,但因不能“巧言令色”,加之世間“巧言令色”之徒過多導(dǎo)致失敗,由此不難理解孔子對“巧言令色”為何深惡痛絕了。
[1][2]司馬遷.史記[M].北京:中華書局,1975.1917.1923.
[3][8][9]白平.論語詳解[M].北京:外語教學(xué)與研究出版,2010.9.10.10.
[4]皇侃.論語集解義疏[MDB/OL].上海:商務(wù)印書館,1937.4.
[5]何晏,刑昺.十三經(jīng)注疏·論語注疏[M].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9.4.
[6]朱熹.四書章句集注·論語集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3.48-49.
[7]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2006.4.
[10]李零.喪家狗:我讀論語(修訂版)[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390.
【責(zé)任編輯:王 崇】
2016-09-10
郭帥(1984-),女,山西平遙人,助教,主要從事中國古代文學(xué)研究。
G122
A
1673-7725(2016)11-005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