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九十年代,青海湖地區(qū)草場承包到戶的政策促使牧民大面積使用圍欄。21世紀初,“退牧還草”項目及公益林建設(shè)也都涉及圍欄的建設(shè)。
裝圍欄的目的,一來是為了劃分區(qū)域,二來就是為了防止動物(包括野的和家的)跑進去吃草,“保護”草場,這叫圍欄封育。有篇論文還定量分析過圍欄封育對草場的保護作用。圍欄劃區(qū)是輪牧的一種實現(xiàn)形式。把草場劃成一片一片的,并物理隔開,可以防止放牧的時候家畜進去。另外完全隔開以后,也比較方便檢查輪牧的實施。
但圍欄這個東西,不是自古以來就有啊。草原上的動物不一定適應得了。有了圍欄,牛羊就直接過不去了。但必須要遷徙的野生動物可能就慘了。普氏原羚、藏原羚肯定是一定要過去,要過去就得跳,強壯的個體跳得過去就過去了,弱一些、小一些的個體就哦豁掛住了,掛住了纏緊了跑也跑不了,然后就便宜了草原里的狼。被圍欄掛住的動物,很多都是幼年個體。有新聞還提到,“牧場網(wǎng)圍欄是普氏原羚生存的最大威脅”。不要覺得一個圍欄就能讓普氏原羚更瀕危是危言聳聽,也不要覺得是它們傻。它們在演化中并沒有獲得對付圍欄的能力。
最近,青海林業(yè)局把普氏原羚分布區(qū)的圍欄的高度下調(diào)到1.1米,并且不允許上刺。歸根結(jié)底,要解決這個問題,考驗施政者、行政者的智慧和能力,需要平衡農(nóng)業(yè)部門和林業(yè)部門的訴求。圍欄封育是不是解決過度放牧的唯一方法,有沒有別的低成本的替代方式,這都需要再研究。畢竟,讓牧民們減少放牧的牲口數(shù)量來解決過度放牧并不可能,他們也需要生活得更好,野生動物也需要好好保護,兩者不可偏廢。(解答人花落成蝕:果殼謠言粉碎機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