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遂旺
記者手記
“看房68次,剛買到的房又要退掉去上海,只為了離女兒新公司更近……鏈家房產(chǎn),鏈接每個家的故事?!边@是樂視APP上爆紅的電視劇《羋月傳》中的彈出廣告。隨著電視劇點擊量的居高不下,片子中的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帶著一位老媽媽風里雨里找房的情景令無數(shù)人感動。
這使我再一次產(chǎn)生了一種沖動,想要寫寫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的故事。實際上,這個想法早在我買房時就開始在內(nèi)心涌動了。
那段時間,我的手機里面存了一二十個經(jīng)紀人的號碼,為了能夠辨清他們,我不得不將他們用阿拉伯數(shù)字編碼。百科貼士這樣講道:若想做一名合格的房地產(chǎn)經(jīng)紀人,不僅要通曉房地產(chǎn)專業(yè)知識,而且還要熟練掌握法律知識、金融知識及談判技巧。這與大多數(shù)人對經(jīng)紀人的社會標簽認知一致:專業(yè)、精明、個性特征鮮明。
出于職業(yè)的習慣,我在辦理自己買房手續(xù)的整個過程當中,與眾多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有了大量的溝通和交流。有時,我會在微信上與那些從未見過面的經(jīng)紀人閑聊,聽他們講自己形形色色的經(jīng)歷。
在將近三個月的時間里,隨著我買房的一系列手續(xù)慢慢辦完,那些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的模樣愈加清晰地浮現(xiàn)在我的腦海。我曾經(jīng)在跟很多個朋友聊天時談起經(jīng)紀人這個話題,他們都表示十分有興趣。然而,無一例外地,他們都想知道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做交易的“黑幕”,他們希望我將這個“黑幕”扒出來,并津津樂道于“黑幕”將會產(chǎn)生的社會影響。而我卻不是一個“扒糞”的高手,我只想深入到這群人中間,把他們的故事原原本本地寫下來。
事實證明,房產(chǎn)經(jīng)紀人這一行確有“手段”,但并不能稱之為“黑幕”。他們有著普通人的悲歡離合,卻并沒有人們想象中的狡詐、貪婪。他們看上去侃侃而談,回到蝸居的小屋,也與千千萬萬的“鄭漂族”一樣,希望有一天能夠實現(xiàn)夢想。
這也讓我明白,唯有走到我的采訪對象面前,才知道自己是否能夠抵達他們的內(nèi)心,才能明白他們是否愿意將酸甜苦辣傾訴于你。套用戰(zhàn)地記者羅伯特·卡帕的話“如果你拍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靠得不夠近”,如果你寫得不夠好,那是因為你采得不夠多。
“新聞記者能扶危濟困,讓人佩服,我要能當一名記者該多好??!”在河南省安陽縣農(nóng)機局辦公室工作的辛秀梅,雖然有份令人羨慕的舒坦工作,可她卻十分喜歡記者這個職業(yè)。隨著年齡的增長,她心底的記者夢,不但沒有消失,反而更加明晰。
1998年,辛秀梅兒子出生。為留下兒子小時候的美好記憶,她買了一部微型攝像機。平時看到電視上的新聞,也很想嘗試拿手中的DV拍攝,向夢想靠攏。
帶著這一想法,辛秀梅開始了求索之路。她不僅在上下班的路上拍,休息日也走街串巷拍,有時還拉著丈夫一起拍。窨井蓋破損或缺失、汽車亂停放、亂穿馬路闖紅燈等生活不文明細節(jié)都進入她的鏡頭;她還抓拍消防隊員救火,年輕人幫助老年人……她希望捕捉和記錄這些生活細節(jié),見證文明行為,為樹立文明風尚、杜絕市民陋習做貢獻。
從拍孩子到拍別人,從拍日常生活到拍新聞,這可以說是辛秀梅新聞工作生涯的起點。她抓拍身邊小事的片子,頻頻被安陽電視臺的民生欄目采用。每當辛秀梅看到自己名字出現(xiàn)在熒屏上,都有一種成就感。
編外特約通訊員,拍片不“編外”
2004年夏,安陽電視臺面向社會公開招聘新聞報道員。辛秀梅因為是DV新聞高產(chǎn)作者,被破格聘為編外特約通訊員。雖然名義是編外,但具有極強責任心的她認為拍片不能“編外”,總是動腦筋捕捉新聞。
一天,辛秀梅在街頭四下尋找新聞線索,有輛軍車從身邊駛過,讓她突然想到一個點子:春節(jié)馬上就要到了,那些遠離家人的軍人們,怎么在異地度過春節(jié)呢?我為何不能去部隊拍條新聞呢!
于是,她來到安陽郊區(qū)駐地部隊,在軍營門口卻被警衛(wèi)攔?。骸罢垎柲闶歉墒裁吹??”
“我想拍一下咱們部隊的子弟兵們?nèi)绾卧诋惖剡^新春!”
“你是哪里的?”
“我是安陽電視臺的特約報道員。”
“請出示你的證件。”
一說證件,辛秀梅有點心虛,因為當時還未發(fā)給她證件。怎么辦?無奈中,她急中生智地說:“我沒帶,要不你給安陽電視臺的王安祥主任打個電話吧,這樣可以證實我的身份。”
這招果然管用,不一會兒,警衛(wèi)對她說:“你可以進去了?!毙列忝酚苗R頭記錄了子弟兵一張張幸福的笑臉,包餃子的團圓景象,用廢舊鋼盔做游戲的場景,在演練中步槍實彈射擊,等等。同時,她也記錄了戰(zhàn)士們思鄉(xiāng)的點點淚花、歡聲笑語掛燈籠、給家人打電話度新年。
她一口氣拍了整整40多分鐘,拍完后爭分奪秒地騎著電動自行車往回趕。當她披著雪花,走到電視臺值班室時,值班主任心頭一震,真沒想到一位編外報道員如此敬業(yè)!此片受到觀眾好評,電視臺領導也對她這位編外特約報道員的成果打了高分。
打那之后,電視臺的同行們也格外偏愛辛秀梅。編輯們給她授課,告訴她如何選擇新聞的角度、畫面如何構圖,還讓她參加培訓班。辛秀梅如虎添翼,更加勤奮,她拍攝的新聞片不僅在安陽電視臺播發(fā),不少新聞片也上了河南電視臺。2008年,辛秀梅還被河南電視臺《DV觀察》欄目聘為特約DV通訊員。
2009年,中央電視臺十套《人與社會》欄目向全國征集《DV我們身邊的故事》,辛秀梅將自己為山東老太太尋親拍攝的新聞片《68年姊妹重逢》寄上。此片在中央電視臺播出后引發(fā)轟動,在6萬多名的網(wǎng)民投票中,她以第三名獲得“全國十大榜樣拍客”的稱號。
“一幫到底”
對新聞工作的熱愛與執(zhí)著,讓辛秀梅終于被安陽電視臺聘為《一幫到底》欄目記者,正式成為一名職業(yè)新聞人。辛秀梅有一副助人為樂的熱心腸,每當在工作中見到求助者期待的目光時,她都盡心、鼎力相助。
林州市東崗鎮(zhèn)少年付子揚在6歲時不幸失去雙臂,辛秀梅自2007年開始跟蹤拍攝。她還專門請來老師教子揚用腳刷牙、寫字、疊被子、洗衣服。得知子揚喜歡畫畫,又幫助子揚在安陽找到一家書畫學校學習書法和水彩,子揚的水彩畫還榮獲了一等獎;雙休日,子揚媽媽母子來安陽都住在辛秀梅家里。不少人夸獎辛秀梅不是親人勝似親人。
2009年元月,辛秀梅拍攝的新聞片在電視臺播出以后,平頂山體育局郭占偉教練,打來電話想教子揚學游泳,因為他曾經(jīng)訓練過殘奧會一名失去雙臂的男孩獲得了冠軍。河南假肢中心負責同志打來電話,決定為付子揚免費安裝假肢,付子揚所在的文峰區(qū)教體局以及東門小學的領導們?yōu)樽訐P捐款一萬三千多元。
子揚母親開心了,子揚也笑了,辛秀梅的辛苦換來了無數(shù)的熱心人相助!目前,無臂男孩付子揚也快樂地生活著,還被河南省殘疾人聯(lián)合會選為游泳種子選手。
辛秀梅用樸素的鏡頭記錄著百姓的苦與樂,用自己的執(zhí)著和愛心讓更多的生命綻放光彩。她不僅幫扶了很多人,而且在新聞業(yè)務上也精益求精,成為年輕記者學習的榜樣。辛秀梅采制的《愛在身邊》《尋親》《尋子疑云》等專題片先后在央視十套《人與社會》中播出。2011年,辛秀梅的作品《媽媽日記》還獲得河南省新聞一等獎。
辛秀梅曾在采訪中得知22歲女孩孫晶晶右腿患先天性血管脂肪瘤,小腿幾乎和腰一樣粗。這個花季姑娘的夢想是治好病后能穿上潔白的婚紗,走進婚姻的殿堂。辛秀梅在拍片中被深深地打動,當場將自己身上的200元捐給晶晶,并告訴她要堅強。為幫助孫晶晶確診怪病的緣由,辛秀梅先后給全國各地知名醫(yī)學專家寫求助信,并帶領孫晶晶奔赴濟南、鄭州進行專家會診。經(jīng)過多方奔走,武警河南總隊醫(yī)院奉獻愛心,把孫晶晶接到鄭州進行治療,并成功為孫晶晶實施手術,讓她擺脫病痛。她最終也收獲愛情,實現(xiàn)了穿婚紗的夢想。
....
跨越國界的愛
2008年的冬天,辛秀梅接到一位熱心人的電話,說在滑縣牛屯鎮(zhèn)王鴨固村,有個孤殘老人,收養(yǎng)了兩個棄嬰,蝸居在村頭的破廟里,很是可憐。接到熱心人電話后,她決定去看看。
開往牛屯鎮(zhèn)的班車,一天兩趟。那天,錯過點的她擠在一輛滿載豬崽的三輪車上,啃著兩個燒餅一路顛簸著抵達目的地。光線昏暗的破廟里,一位老人正在嘴對嘴喂給孩子吃饅頭,“大爺,您咋給這么小的娃喂饅頭?。俊毙列忝沸奶鄣貑?。老人抬頭看了她一眼,嘆了口氣說:“唉,咱窮,吃不起奶粉啊……”
從他緩緩的敘述中,辛秀梅得知他叫王進海,60歲的他因腿部殘疾而一生未婚,常年生活在破廟里。他懷中的男嬰叫王一平,身邊拄著木棍爬得渾身是泥的小女孩叫王順心。明知這絕非兩個健康的孩子,好心的老人依然收留下了他們。
一下午的短暫時光,讓辛秀梅見證了老人既當?shù)之攱尩钠D難。臨走前,辛秀梅買來紙給老人糊好了窗戶,給兩個孩子量了衣服尺寸,并對老人說 “大爺,我過幾天還會來!您相信我,我會幫助您和娃娃們的!”
那一刻,辛秀梅就在心中悄悄立下誓言:一定要幫一幫善良的王進海老人,盡最大的努力給兩個孩子治病!
辛秀梅把拍好的新聞片在安陽電視臺播發(fā)后,還利用業(yè)余時間在網(wǎng)上發(fā)帖,講述王進海老人與王一平的故事。她在網(wǎng)上不停地發(fā)帖呼吁,期間不斷有愛心人士慷慨解囊。但有限的捐助,相對于高昂的治療費用來說,無異于杯水車薪。辛秀梅與老人和孩子相處的日子久了,老人把她看成了自己的閨女,兩個孩子則親切地喊她“媽媽”。
經(jīng)過三年的網(wǎng)上呼吁,2010年的冬天,辛秀梅終于收到了美國波士頓兒童醫(yī)院發(fā)來的電子郵件,他們表示可以免費對小一平進行醫(yī)療救助。但美方提出,鑒于孩子只有3歲半,必須有一位愛心人士陪同護理,老人懇求辛秀梅陪一平同去。
回到家里,辛秀梅把內(nèi)情告知家人。不曾想,從母親到老公,甚至是兒子,齊刷刷地投了反對票:小一平此行生死難料,萬一有個三長兩短怎么辦?可面對老人期待的眼神和視作辛秀梅生命全部的小一平,辛秀梅無法拒絕。
離出發(fā)的日子越來越近了,可就在出國前的例行體檢中,辛秀梅被查出患有子宮肌瘤,醫(yī)生建議馬上手術,老公令她立即更改行程,可辛秀梅知道,如果她不去,就等于放棄了一平的治療機會。辛秀梅說,自己的手術可以延期,但一平的治療不能延期。她費盡了口舌,說服了家人和醫(yī)生,2011年3月8日,辛秀梅作為愛心媽媽,獨自一人抱著隨時都有生命危險的一平,登上了飛往美國波士頓的航班。
到美國后,小一平開始了緊張的術前檢查。而這時辛秀梅卻發(fā)現(xiàn),她在國內(nèi)開通的國際漫游功能失敗了,手機沒有信號,電池無法充電,更讓她孤獨無助的是醫(yī)生告訴她,一平的心臟修復手術異常復雜,一旦失敗,尸體將不允許運回中國,只能就地火化。那一刻,辛秀梅孤立無援,身邊連個商量的人都沒有,她感覺到自己就像被扔進了泥淖里面無法自拔,肩上承受著比泰山還重的壓力,但倔強的她選擇了面對,選擇了堅守,終于等到醫(yī)生興奮地告訴她:“手術非常成功,中國的孩子很堅強!”那一剎,她再也控制不住內(nèi)心的情緒,幾天來的壓力、恐懼,化作止不住的淚水,傾瀉而出。辛秀梅抬頭望向窗外天空,對著家鄉(xiāng)的方向說:“家鄉(xiāng)的親人們,跨洋救子的誓死承諾我實現(xiàn)了!”
在美國的28天,由于飲食習慣不同,為了填飽肚子,辛秀梅一日三餐吃的是只有鹽這一種調料的方便面;為了和美國醫(yī)生交流,她在本上圖畫了一張又一張,用繪畫代替語言;為了記住往返醫(yī)院到租住房屋的路線,她采用最笨、最原始的方式在采訪本上記錄:從醫(yī)院出來直行670步,左轉走7680步,右轉876步,直至看到一個綠色寫滿英文的垃圾桶,后面紫紅色房子就是她和一平租住的小屋。
日子就這樣一天一天盼啊等啊,短短28天,辛秀梅瘦了6斤,終于等到了波士頓兒童醫(yī)院布朗醫(yī)生告訴她:“你的孩子體重達到了30斤,比原來重了4斤,身高97公分,比原來的增高了2公分,可以回國了!你這個中國媽媽太偉大了!”那一刻,辛秀梅收獲到了跨越國界的愛的感動!
辛秀梅在美國有雙重任務,一是帶領一平治病,二是記錄全過程。美國一家媒體也為辛秀梅的壯舉所打動,想花費上萬美元買下一平看病全過程的新聞片獨家播發(fā)權,她不同意。對方讓辛秀梅開個價錢,辛秀梅說得很干脆:“我是中國記者,我不需要,你給多少錢我也不能賣!”后來,有同行得知后,說辛秀梅傻??尚列忝氛f:“我有自己做人的底線!”
一路走來,辛秀梅獲得河南省“三八”紅旗手、全國“助人為樂好人”候選人、2011年安陽市十大感動人物等等榮譽稱號。從一名普通的公務員到業(yè)余“拍客”再到電視臺記者,辛秀梅追尋著夢想一步步踏實地走著。她能夠到達此地,不但因為她心懷最初的夢想,更心有大愛。愛,是她闖關的通行證。
編者:
在2015年11月的河南省新聞戰(zhàn)線“好記者講好故事”演講比賽中,安陽電視臺記者辛秀梅榮獲一等獎。辛秀梅以《我的新聞傳奇之夢》為題,講述了自己在記者崗位上熱心幫助他人的暖心故事。比賽結束,河南省委常委、宣傳部部長趙素萍親自為辛秀梅頒獎,并動情地說,辛秀梅也就是辛大俠的事跡,當時就把她感動哭了,辛秀梅為河南人爭了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