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嶸
【摘要】在中國人的心中,玉一直是吉祥的代表。自古以來玉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古代人喜愛用玉護身、保平安及辟邪,甚至帝王陪葬都使用大量的玉器。西方國家也認為玉的形態(tài)優(yōu)美、神秘還富有浪漫的感覺。本文主要對鑒賞古玉的注意要點進行簡單的分析研究,希望能為我們的古玉鑒賞提供相關依據(jù)。
【關鍵詞】古玉鑒賞 注意要點 鑒賞方法
一、古玉的特征
我國是盛產玉器的國家,在玉器的生產、使用和文化內涵方面都有著悠久的歷史。在幾千年的發(fā)展過程中,玉一直深受人們的喜愛,用玉護身、保平安及辟邪,甚至帝王陪葬都使用大量的玉器。這不僅是人們審美水平的體現(xiàn),更是我國美好品德的象征。如今,隨著仿造技術水平的提高,古玉鑒定成為一項嚴肅且科學性很強的工作。鑒定者需具有豐富的歷史、文物、現(xiàn)代科學技術等方面的知識,了解目前做假的技術手段,會使用傳統(tǒng)的鑒賞方法以及現(xiàn)代科學技術的鑒定方法,對玉器要進行認真的分析研究,用科學的方法鑒定玉的真?zhèn)巍?/p>
玉石有老玉和新玉之分,老玉就是歷史悠久的古玉,從歷史各階段到民國初期都有。老玉和新玉的區(qū)別有兩個方面。一般老玉的表層都有著一層氧化的玉皮,也叫做“包漿”。很像秋梨的表面,和天然的玉石顏色有著明顯的分別。而新玉沒有包漿。從雕刻內容來看,古玉大部分都是等級和權利的表現(xiàn),用神話中的花鳥、人物進行雕刻的居多,如龍和風等。新玉一般以雕刻吉祥圖案為主。
古玉的形制就是制作的規(guī)矩:形是玉的樣式,制是制作的尺寸。對于古玉鑒賞來說,主要是重視造型上的鑒賞,古玉的造型大都是古樸典雅、氣勢磅礴。但是形制可以對比仿制,所以不必多加要求。如漢朝的螭形中有蟠螭、行螭和云螭等很多造型,但是無論是哪種造型,都是以身形健碩、神情威武為主要表現(xiàn),這也是鑒賞古玉的重點之一。例如,濟陽縣劉臺遺址一號墓出土的西周時期的青玉雙鳳浮雕匕,該玉匕上所雕琢的上下兩組鳳鳥紋,正是西周中期鳳鳥紋的典型形象,其雕琢技法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為我們研究和鑒定西周時期的藝術形態(tài)和制玉工藝提供了有力的依據(jù)。
二、古玉鑒賞的注意要點
古玉鑒賞的整個過程,在藝術的表現(xiàn)方面,就像畫家揮筆、演唱家放聲歌唱、舞蹈家翩翩起舞一樣,進行著從無到有的創(chuàng)造或重塑審美。例如,在鑒賞紅山文化馬蹄筒形器時,有的鑒賞家認為是束冠的工具,有的認為是手環(huán),還有認為是通天的禮具。同時,就像畫家的繪畫流暢、演唱家的聲音標準等,古玉的鑒賞也要有專業(yè)鑒定水平為基礎。古玉是有鑒定標準的,古玉的欣賞和評價是有共識的,這種共識是從鑒賞實踐中得出的。鑒賞者的想法是主觀的,但卻存在著客觀性,這就是古玉鑒賞家們對于某件玉器能夠得到共識的主要因素,有時對某件古玉有著不同的觀點,對共識的標準和理解總有差別。共識可以是絕對的,差別卻是相對的,要讓鑒賞的意見得到統(tǒng)一,就需要時間和條件。因此,古玉的鑒賞要求“求同存異”“多聞缺疑”。
古玉鑒賞過程中,很多人有些偏愛的觀念,這是由于“心理定向”產生的,是經(jīng)常進行古玉鑒賞時累積的經(jīng)驗。這種鑒賞者的“心理定向”如果產生,就會存在于思想的深處和性格之中,造成一種習慣,它會不斷地在古玉的吸引下反映出來。古玉的鑒賞并不是想象出來的,而是玉器自身所體現(xiàn)的。比如古玉中的蒲紋,有些鑒賞者認為是谷牙,有的認為是蝌蚪紋。如果古玉鑒賞者按照每一個鑒賞要求(如材質、形制、雕工、裝飾)去鑒賞,那么一種深入而又清楚的認識便會出現(xiàn)。古玉鑒賞是鑒賞者對古玉喜愛的一種情感活動,它的本質是一種對傳統(tǒng)文化認同、理解、想象等過程。下面從幾個角度試探如何鑒定古玉:
1.織物纖維痕
很多古玉都是直接佩戴在人身上,或者放在織物中。在一定的溫度、濕度以及壓力之下,纖維和顏料剝落,緊緊地貼于玉器的表層。所以,使用放大鏡下或者用眼直接觀看也能看見紅色、藍色、綠色等顏色的織物纖維,非常明顯。
2.昆蟲蟲卵殘體和碳化痕跡
在古玉的縫隙中,經(jīng)常有一些昆蟲的蟲卵和殘體。另外,還有很多古代人民有“炙玉”的習慣,經(jīng)過火燒的玉器表面會有生物碳的進入,在點和面分布,都進入得很深,無法消除。
3.水漬
在地質和大氣條件比較穩(wěn)定的狀況下,在地下經(jīng)常會有微細的水流,一直在流動,濕潤、侵入著玉器的表面,產生流動狀的、深深淺淺的水漬痕跡。
4.植物根莖痕跡
有些植物根莖具有無孔不入的特點,植物蛋白經(jīng)過新陳代謝出的酸性物質會在玉器的表層產生侵蝕痕跡,所以能夠看到有明顯疊壓的根須狀痕跡。
5.驅邪礦物殘留
自然界的很多礦物可以殺菌、驅蟲、防腐的,古代人們認為這是驅妖辟邪的作用,所以把它們放在墓葬或者居所中。所以,有很多古玉放在赤鐵礦、朱砂、雄黃等礦物粉末之中,使用放大鏡用肉眼就可以觀察到玉器表面或著縫隙之中存在的礦物顆粒,在水化合或者弱酸的影響下,致色離子從表層滲透到玉器的內部,顏色豐富多彩。
6.縫隙孔洞碎石
地面表層存在著大量的二氧化硅類和碳酸鈣類礦物,它們可以成為液態(tài)、固態(tài)的礫石方式存在并運動著,在縫隙里聚集、結合、變得十分堅韌,就算是隨水流進入縫隙中的一小塊石子也很難清除。
7.鉆痕
自從鉆工具出現(xiàn)開始,鉆頭大都是圓錐形或者菱形。因為是人力,所以壓力比較小,鉆的速度比較慢,不是勻速進行,進尺慢,鉆痕很多是往復、相對平行的運動形態(tài),出現(xiàn)不是很均勻的痕跡。而現(xiàn)代的鉆工具因為速度很快、勻速旋轉,所以不會出現(xiàn)平行的鉆痕跡。新石器用石制石的時期,它的鉆痕和古代使用工具的鉆痕有類似特點。
上等玉的滋潤度、透明度都很高,而且很細化,放在手中有溫潤的感覺。對于玉石真假的主要鑒別方法可以使用放大鏡或顯微鏡進行,觀察玉的內部呈纖維交織結構,粒度細;而人造玻璃則沒有結構,可以觀察發(fā)現(xiàn)氣泡。也可在玉不明顯的地方使用刀刻,如果可以刻得動的一定是假玉,如果刻不動才是真玉。俗話說“黃金有價玉無價”。因為市場上上等的古玉或者和田玉越來越少,每塊或每公斤可達到幾萬或者十幾萬元,但是普通的青海白玉、俄羅斯白玉等一公斤才只有幾千元,所以很多人用來作假。這些玉與和田玉的礦物質基本相同,但是表面的顏色比較灰暗、不柔和,時間久了就會更加黯淡。
總的來說,鑒定和欣賞古玉,不僅需要我們仔細觀察,也要全方位地進行分析。不止要注意微觀,更要掌握本質以及整體的真實性,萬萬不能以偏概全,放大或者忽略局部的問題。只有盡可能消除每一點細微處的做假可能,最大限度把感性和理性融合,進行考慮和判斷及總結,才能有最高的真實性。
三、結語
我國是世界上發(fā)現(xiàn)古玉最多的國家,玉在我國歷史悠久,至今對我們還有很大的吸引力。如今在玉的鑒賞中最重要的就是古玉器的鑒賞。雖然民間的收藏很多,但是大部分是偽作。如果是真正的古玉珍品我們卻鑒賞不出,讓其蒙塵會十分可惜。所以對玉的鑒賞,我們不僅要去推斷時代、價格,還要對它的真、偽、好、壞進行鑒賞才是正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