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軍杰,劉燕峰
(中共縉云縣委黨校,浙江 麗水 321400)
處州水利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核心內涵
黃軍杰,劉燕峰
(中共縉云縣委黨校,浙江 麗水 321400)
[摘鍵要] 水利工程的興筑與山地梯田景象的漸次顯現,說明處州在宋元間已得到較為普遍的開發(fā)。以通濟堰為代表的處州古堰渠的修筑,凸顯處州水利技術的革新與灌溉管理制度的完備,同時也造就了“生態(tài)處州”水利文化的經典。在處州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的以敬業(yè)奉獻、為民務實、和諧文明、公正法制為核心內涵的處州水利文化,仍對當今建設山水生態(tài)城市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處州;水利文化;水利工程;堰渠;麗水
“浙北錢塘,浙南甌江”,作為浙江省第二大河流,甌江千年來帆影點點、漁舟唱晚,以其秀麗的自然風光,培育出麗水“浙江綠谷”的生態(tài)優(yōu)勢,也孕育了古老的甌越文明和豐富的甌江文化。麗水作為生態(tài)文化名城,其水利文化有著鮮明的地域特征和豐富內涵。
處州是麗水古稱,也是甌江文化中心之一。宋祝穆《方輿勝覽》載,處州“地瘠人貧……賦輸素辦”[1]?!豆饩w處州府志》卷一《封域志上》載,處州“東西廣四百四十里,南北袤六百十里,東南距西北五百八十五里,東北距西南一千九十八里”,“括蒼各縣皆中簡,而田少山多,所治均逾百里,距郡有三四百里者”[2]78。處州地處浙西南,地域廣闊,而四域之內山丘盤繞。如果將其置于浙江其他地區(qū)的開發(fā)進程看,歷史上的處州地區(qū)則是一個比較落后的山區(qū)。然而,處州是一座與山水共生的城市,有其自身的特點,在發(fā)展與開發(fā)的進程中無不顯示出水利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軌跡。
1.處州開發(fā)與水利修筑
魯西奇等指出:“唐代臺、處、溫、福、建、汀、泉、漳諸州山區(qū),鮮有農田水利工程記載?!盵3]對于農業(yè)發(fā)展而言,水利向來都至關重要,而遲至唐代處州仍鮮有水利工程的記載,說明當時的處州尚未得到較為普遍的開發(fā),其真正意義上的普遍開發(fā),自然在唐以后。
(1)堰渠修筑與處州開發(fā)。處州真正得到較為普遍的開發(fā),應在宋元間。這幾乎與兩浙(尤其是浙東)的大規(guī)模開發(fā)同步[4]。宋元時的浙東,山民們努力開墾山區(qū),“凡山顛水湄有可耕者,累石塹土,高尋丈,而延袤數百尺,不以為勞”[5]。相應的,山丘地區(qū)塘堰工程的發(fā)展也很快。據統(tǒng)計,“南宋淳熙四年(1177年),浙東路新建和維修的堰閘等有92處,計灌溉民田249 266畝?!盵6]明確當時處州存有古堰渠535處[7]137-242。對處州古堰藝文及古堰碑刻撰寫、鐫刻時間進行統(tǒng)計可知,留存下來的29枚古堰石刻中,其中最早1枚為刻于北宋時的《麗水縣通濟堰詹南二司馬廟記》,4枚刻于宋元間,3枚刻于明代,2 0枚刻于清代,1枚刻于民國時期①。古堰石刻的鐫刻往往與古堰修筑的時間同步。古堰石刻都是記載、褒揚修筑古堰人事的。因此,可從所存古堰石刻留存年代上判斷水利工程修筑的時間及頻次。由此可認為,從宋元開始,處州地區(qū)開始得到較為普遍的開發(fā)。
(2)山地梯田景象漸次顯現。宋元間,處州地區(qū)梯田景象漸次顯現。括蒼山脈為溫、處、臺三州交界之處,山中有一條馮公嶺(今名桃花嶺),最遲在南宋中期已墾辟出梯田。名士樓鑰《玫瑰集》卷七有《馮公嶺》詩云:“百級山田帶雨耕,驅牛扶耒半空行。”[8]描述的正是括蒼山當時可看到的典型梯田景象。南宋著名學者葉適有《馮公嶺》詩:“馮公此山民,昔開此山居。屈盤五十里,陟降皆林廬。公今去不存,耕鑿自由余……甌、閩兩邦士,洶洶日夜趨?!盵9]甌、閩之人日夜爭趨而來,說明馮公嶺當時已成為甌閩間人流、物流往來的一條交通要道。深處括蒼山的馮公嶺尚且已墾辟出大量梯田,處州山地的開發(fā)固可推知?!芭d水利,而后有農功;有農功,而后裕國。”[10]農業(yè)生產關系國計民生,水利則是農業(yè)生產的關鍵所在。處州多個具有重要意義的水利工程都修筑于宋元間,這些水利工程的修筑對于當時的處州經濟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其中部分古堰,如麗水的通濟堰和好溪堰、松古平原的青白兩龍堰、縉云的桑潭堰和長蘭堰等都繼續(xù)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處州民眾因地制宜興建水利工程的同時,也創(chuàng)造了令后世備感自豪的水利文化。時至今日,處州仍然保有數量驚人的水利碑刻,且都是文化傳承的見證,這在全國并不多見。
2.水利技術革新與灌溉管理制度
兩宋以后處州水利工程的灌溉效益得到較大提升。這主要得益于處州民眾修筑水利工程經驗的日益豐富,尤其是水利技術不斷革新、水利灌溉管理制度逐漸完備。
(1)水利技術不斷革新。處州州治所在地麗水縣西南五十余里處的碧湖平原上,坐落著一座古老的水利工程—通濟堰。修筑伊始,通濟堰就在古代處州經濟發(fā)展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五代以后已有較系統(tǒng)的通濟堰工程設施的記載。清代《通濟堰志》有“郡賦計米三千五百石,麗水二千五百石,以食堰利”[11]的說法。通濟堰灌溉效益的維持與持續(xù)提升,則得益于其大壩營造技術的改良及系列修筑技術的應用?!豆饩w處州府志》卷四《水利志》載:“通濟渠,縣西五十里,松陽界。筑堰障水為渠……相傳梁天監(jiān)中,詹、南二司馬實創(chuàng)為之。闕后興廢無考。宋元佑七年(1092年),州守關景暉患水,或潰岸,筑葉穴旁泄之。政和間,令王褆、邑人葉秉心建石函,劉嘉復镕鐵錮石罅。乾道初,州守范成大重筑,刻規(guī)于石。開禧間,郡人何澹重加甃石……”[2]260自五代至清末,通濟堰幾經修筑,在建筑材料與工程技術上大力革新?!叭~穴與大溪相通,制用石閘、木板,以時啟閉。”[2]260在提升堰壩泄水抗洪能力的同時,葉穴以自然力排除渠道內的淤沙。通濟堰在配套的“排水”設施的修筑上也獨具創(chuàng)意。通濟堰石函,被譽為世界上最早的“水上立交橋”。堰渠上架設石函,將渠外來水從渠上向南引出,注入溪中,渠水則從石函下向東流過,這樣就使得堰渠不易淤塞。這種“立交分流”技術隨后被廣泛應用于好溪堰等其他處州水利工程之中。南宋開禧年間,何澹主持通濟堰工程的全面修筑,將大壩由最初的木竹結構改為“石壩”。這種易木以石的技術與今天的混凝土結構技術十分相似。何澹的方法雖不能一勞永逸,但使得通濟堰抗水流、山洪沖擊的能力大大提高,堰壩壽命也大幅度提高。通濟堰在兩宋間經由關景暉筑葉穴、葉秉心建石函、何澹易木以石筑堰壩等方式進行了系列技術改良、革新,終于使通濟堰的灌溉效益及使用壽命得到大幅度提升,其中的創(chuàng)新性技術也被廣泛地應用于處州其他水利工程之中。
(2)水利灌溉管理制度逐漸完備。隨著水利工事修筑的日趨頻繁,處州民眾在水利工程的組織管理中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處州地區(qū)以水利灌溉為主題的水利管理制度也趨于成熟。其中最有代表性的,當屬范成大任處州知府時組織制定的通濟堰堰規(guī)。《光緒處州府志》載,通濟堰堰規(guī)有20條[2]26。堰規(guī)規(guī)定了堰首是工程管理總負責人,也規(guī)定了堰首人選的選舉與產生方式,以及主要職責為“聽田戶保充,免其他役
注:① 由于絕大多數堰渠修筑時間已無文獻資料記載,無從考證,因而這里僅以所存古堰石刻為據。數據主要依據《光緒處州府志》(方志出版社,2 0 0 6年)及徐光平《處州摩崖石刻》(浙江古籍出版社,2 0 1 0年)中有關水利摩崖石刻的記載整理而得。二年,而代巡察堤堰諸所,以時葺治也”[2]261。在這20條堰規(guī)中,有關堰渠組織的人事說明的,如堰首、田戶、甲頭、堰匠、堰工、堰夫、堰司等條;有關灌溉制度的,如堰概1條;有關專門為工程維修制定的,如堰渠、石函陡門、湖塘堰、葉穴頭、開淘、船缺6條。從中可看出,通濟堰堰規(guī)較為完備的日常灌溉用水、堰壩修筑等管理體系。通濟堰堰規(guī)中所體現的權利與義務、受益與出工相協調的法制精神,具有跨時代的意義。其后,歷代政府對通濟堰堰規(guī)都進行了完善。正是因為有著完備的日常管理體系,才能使通濟堰歷經千年沿用至今仍然發(fā)揮著重要作用。
在處州水利事業(yè)中所體現的組織與人文特色,是處州水利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面,涉及處州水利文化的四大核心內涵。
1.敬業(yè)奉獻的實干文化
南宋初年,范成大任處州知州僅“八九個月”,“任期最短,百姓最愛戴,政績最顯著”[12]。他任職期間一心為民干實事,主持建造了蓮城堂,在甌江上架設浮橋,重修通濟堰,同時致力于減輕處州人民的徭役,深得百姓愛戴,真正樹立起“處州實干文化”的典范。麗水市政府號召黨政干部“干事當學范成大”,要求將范成大的“實干精神”繼續(xù)發(fā)揚光大,要大興麗水實干文化,“領導干部黨員同志更應該想干、愿干,會干、拼命干,不辜負時代和人民的期盼?!盵12]處州府城內有麗陽渠,“宋慶元間,郡守趙善堅嘗開二渠……疏鑿之工,沿渠之民各事之,無居民則官事之。僅三閱月,而闕功告成。”[2]258由于官民合作合力疏導麗陽渠溪水,修筑工事僅歷時三月便大功告成。始建于明嘉靖四十年(1561年)的清寧堰是由“五筧頭陳華官、陳小華倡議,左庫宋、下潛應、下施應、塘坑頭王、元古朱、淘灘陶、五筧頭陳諸姓集資合建的”[7]147。處州民眾在清寧堰的修筑過程中起著主要作用。白龍堰,“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里人程圣鼎、王者佐、潘維光、程發(fā)壽等捐資立會。每年于夏初,董率田戶疏筑,即以會資為費,歲以為常。”[7]117正是因為有處州民眾主動捐資為白龍堰設專門的管理機構,組織受益村民進行日常維護,才能維持白龍堰的正常運行,確保了當地糧食和經濟作物的旱澇保收。由此可見,處州水利事業(yè)的順利進行與處州民眾主動參與、肯干實干精神息息相關。水利工程的修筑往往費時、費錢、費力,沒有肯干實干的一方良吏,沒有廣大民眾的踴躍參與是無法完成的。正是因為處州民眾敬業(yè)奉獻的實干精神,奮力進取,極大地改善了山區(qū)人民的發(fā)展條件與區(qū)位優(yōu)勢。
2.為民務實的廉政文化
“為民務實,清廉從政”是處州為官士人的群體特征之一。且不說范成大任處州知州期間盡心盡職,為民求福祉,更多的例子在處州水利文獻中俯拾即是。如在縉云壺鎮(zhèn)鎮(zhèn)石龍頭山崖有一摩崖石刻,記載了光緒年間清寧堰的修筑事跡:“是年(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五月間,范臣詠和公祖因公來,同會晤諸紳,詢信水利。諸紳謹以是堰修復為請……實核得一切形勢,應由羊獅灘口水、雅潛畈避沙……且先助廉銀以為倡舉,諸紳相與鼓舞,設局興助,經一載而告竣……”[7]251清寧堰主持修筑者范傳衣是縉云縣最后一任知縣,任內多有建樹[13]。咸豐年間,清寧堰被山洪沖毀,一直無力修復。直至光緒三十二年,范傳衣在離縉前夕,主持修堰,先是“會晤諸紳,詢信水利”,再是“實核得一切形勢”,繼而又“先助廉銀以為倡舉”,由是清寧堰“經一載而告竣”[7]251。正是因為縣令范傳衣為民務實,帶頭實干,困擾縉云縣的一個水利難題得以順利破解。
3.和諧文明的生態(tài)文化
生態(tài)環(huán)境保護是一項功在當代、利在千秋的事業(yè)。麗水要成為“兩山建設”的實踐樣板,率先打造全國性的生態(tài)保護與生態(tài)經濟“雙示范”區(qū),既有著得天獨厚的環(huán)境優(yōu)勢,也有深厚的歷史積淀。以通濟堰為代表的處州水利工程是古代處州水利文化的經典,它在創(chuàng)造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水利形態(tài)的同時,也成就了“生態(tài)處州”的水利環(huán)境,并對古代處州州縣的城市規(guī)劃和建設產生了潛在影響,是處州文化傳承與發(fā)展的重要體現。如今,麗水以古堰文化為基礎,積極開展水文化保護與建設,2014年通濟堰成功入選首批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名錄;古堰畫鄉(xiāng)也已成為麗水旅游的一面旗幟,依托通濟堰水利文化衍生出一個文化藝術創(chuàng)作基地和生態(tài)休閑度假中心。此外,麗水依托環(huán)境優(yōu)勢與古堰文化基底,積極開展水利生態(tài)風景區(qū)建設,“南明湖水利風景區(qū)作為麗水構建山水生態(tài)城市的核心景區(qū),于2 0 0 9年入選國家級水利風景區(qū)”,“遂昌縣十八里翠水利風景區(qū)和松陽縣松陰溪水利風景區(qū)也分別于2012年和2013年升格為國家水利風景區(qū)”[14]。從古至今,處州民眾在水利工程的建設過程中,都十分注重工程與自然環(huán)境的融合、生態(tài)效益與社會效益的相互統(tǒng)一,這體現出古代處州民眾的高度智慧,也是當前麗水市踐行“兩山建設”模式的深度體現。
4.公正法制的制度文化
古代農業(yè)生產十分依賴水利工程,農戶、村莊甚至家族之間經常會出現因灌溉水使用引發(fā)的矛盾與糾紛,嚴重影響地方秩序。在治水、用水中所體現的水利措施、制度都是處州地方性制度文化的重要表現。有關平息水利糾紛的案例,在處州水利文獻中較為多見。古時松陽縣官府對金梁堰在分水問題上作了嚴格規(guī)定,“歷代州府、知縣曾為此發(fā)過不少告示和批文”[7]126。龍石堰歷來水利糾紛迭出。道光十四年(1834年),松陽大旱,龍石堰灌區(qū)農戶爭水。當時省部政府對此案非常重視,要求處置的公文逐級發(fā)到府縣,命縣里的官吏立即查照。松陽知縣湯景和親赴現場,秉公明查,平息糾紛??傮w看來,處州官府在水利糾紛事件中往往以協調者的角色出現。官府依靠修訂的鄉(xiāng)規(guī)民約及時秉公處理,解決了這些難以用上層制度應對的地方矛盾。
水利工程的興修自然會牽涉到較多的部門和人事,協調好各方利益也是發(fā)揮水利最大效益和維護地方社會和諧穩(wěn)定的關鍵。在廣濟堰的一次修筑過程中,縉云“呂君載馴命至其侄建,盛集堰長,度地勢,得壅沙之上流,勸業(yè)戶售其田,開渠筑堤,令水勢迅馳,刷沙出溪,兩都咸以為便?!倍熬由狭髡撸蕴锞悠?。大小呂君乃與庠生趙以泰繪圖入告,陳灌輸之流壅塞之害,出沙興復之便”,上游民眾經過官府勸說,審度利弊后發(fā)現“果可開溝設堤,而民居無礙也,乃論售田作溝而建”。官府“盛力任其直,諏吉興工,兩都趨事,不日渠成,而廣濟之利始復”,終使廣濟堰“暢其疏泄,雖百世食利可也”。由于呂君奔走協調,力陳利害,終使廣濟堰的修筑得到各方支持。[2]283
處州在宋元間得到較為普遍的開發(fā),其開發(fā)進程與當地水利事業(yè)的發(fā)展同步。在處州水利文化傳承與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以敬業(yè)奉獻、為民務實、和諧文明、公正法制為核心內涵的處州水利文化。當前,麗水應繼續(xù)傳承與發(fā)揚處州水利文化,充分利用麗水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和豐富的歷史文化遺產,搞好旅游資源綜合開發(fā),大力發(fā)展生態(tài)旅游業(yè),從而把麗水建設成山水生態(tài)城市。
[1]祝穆.方輿勝覽[M].祝洙,增訂,施和金,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3:156.
[2]麗水市地方志編纂委員會.光緒處州府志[M].潘紹詒,修,周榮椿,纂.北京:方志出版社,2 00 6.
[3]魯西奇,董勤.南方山區(qū)經濟開發(fā)的歷史進程與空間展布[J].中國歷史地理論叢,2010,25(4):39.
[4]包偉民.浙江區(qū)域史研究[M].杭州:杭州出版社,2003:62-124.
[5]中國水利學會水利史研究會.它山堰暨浙東水利史學術討論會論文集[C].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 97:38.
[6]張芳,路勇祥.中國古代灌溉工程技術史[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9:260.
[7]梁曉華.處州古堰[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3.
[8]石泉.中國歷史地理專題[M].武漢:湖北人民出版社,2013:140.
[9]李劍農.中國古代經濟史稿:宋元明部分[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11:757.
[10]翼朝鼎.中國歷史上的基本經濟區(qū)[M].北京:商務印書館,2014:8.
[11]麗水市政協文史資料委員會.朝歌古城·古鎮(zhèn)·古村落·古民居[M].北京:中國文史出版社,2008:206.
[12]阮春元.大興干事文化,市委書記王永康推崇848年前的處州知州—干事當學范成大[N].麗水日報,2015-12-12(1).
[13]陳渭清.范傳衣二三事[EB/OL].(2015-06-14)[2016-07-20]. http://blog.sina.cn/dpool/blog/s/blog_5bc42c300102vj05.html?vt=4#modile.qq.com.
[14]麗水市水利局.麗水市水生態(tài)文明城市建設獲水利部好評[EB/OL].(2015-03-18)[2016-07-20]. http://www.inlishui.com/html/hot/2015/0318/43618.html.
[責任編輯:金勇興]
Core Connotation of Water Conservancy Culture in Chuzhou: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ts Development
HUANG Junjie, LIU Yanfeng
(Party School of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of Jinyun County, Lishui, 321400, China)
The fact that hydraulic engineering were built and mountainous terraces laid out orderly proves that Chuzhou had been widely developed over the time from Song Dynasty to Yuan Dynasty. Represented by Tongji Weir, ancient weirs and canals built in Chuzhou highlighted water conservancy technological reform and complete irrigation management system in Chuzhou, also, it shaped the classics of water conservancy culture of “Ecological Chuzhou”.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water conservancy in Chuzhou, there appeared water conservancy culture with such core connotation as being dedicated, pragmatic for people, harmonious and civilized, and just and lawbased, which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developing landscape ecological cities at present.
Chuzhou; Water conservancy culture; Hydraulic engineering; Weirs and canals; Lishui
G112;TV21
A
1671-4326(2016)04-0066-04
10.13669/j.cnki.33-1276/z.2016.087
2016-08-05
麗水市社會科學界聯合會研究課題(LC201524)
黃軍杰(1988—),男,浙江嘉興人,中共縉云縣委黨校助理講師,碩士;
劉燕峰(1988—),女,浙江麗水人,中共縉云縣委黨校助理講師,碩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