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英杰
?
新一輪政治體制改革視域下協商民主的建設探討
張英杰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健全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制度的論斷,既表明黨領導政治體制改革取得了創(chuàng)新性的成果,同時也表明發(fā)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將是黨進一步推進政治體制改革的前進方向?;诖?,本文就新一輪政治體制改革視域下的協商民主建設展開探討,分析了當前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解決策略,以期為中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提供借鑒和參考。
政治體制改革;協商民主;人民協商
建設協商民主是政治體制改革的核心,而要在中國建設有效的協商民主制度,就必須著重解決現行政,治體制中存在的問題,拓寬民眾的參與渠道、保障各協商主體的平等權利并進一步規(guī)范協商程序,增強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真實性和有效性,這也是保障協商民主制度順利實行的基本前提。
1.表達渠道不通暢
我國各地方基層官員權力和地位的合法性來源于上級領導部門,故而必須服從于國家或上級領導部門。但現實中,我國公共行政管理模式多采用自上而下的管制而缺少自下而上的監(jiān)督,這導致各級官員在工作過程中都過于重視上級評價,而忽視對基層人民群眾的責任,也正是由于這個原因,基層群眾向上級管理部門表達意見的唯一途徑就是上訪。據調查,在近幾年群眾參與信訪尤其是集體上訪活動所反映的問題中,近80%都是關于國家政治體制改革的,并且有相當一部分問題是基層管理部門可以自行解決而無需上訪的。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基層人民群眾反映問題的途徑較少,且表達渠道不暢通。
2.協商主體不平等
協商主體的地位不平等也是當前我國社會主義協商民主建設工作中存在的重要問題之一。以人民政協的政治協商為例,《憲法》規(guī)定,各個參與者在參與人民政協的政治協商過程中都應享有平等的權利,無論是執(zhí)政黨還是其他黨派,在參與協商的過程中都應平等地表達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但是,在實際的協商工作中,由于各種局限性,在基層和地方中執(zhí)政黨和各民主黨派很難實現平等表達。在制定決策時,執(zhí)政黨是主體,而參加決策的各黨派和民主人士都只能行使建言獻策的權利,而不能與執(zhí)政黨共同參與制度決策,由此可見,非執(zhí)政黨和各界民主人士在政治協商會議中與執(zhí)政黨并不平等,且僅居于次主體地位。同時,在實際的協商會議中,甚至存在某些領導干部以領導者自居,在其他黨派及民主人士發(fā)言之前還要讓統戰(zhàn)部門對其言論進行把關的情況。另外,在某些協商會議中只有領導干部一方聽取意見,缺失與其他黨派人士的交流和溝通,導致人民政協在一定程度上成為了形式主義,無法發(fā)揮其應有的作用。
3.協商程序不規(guī)范
協商程序不規(guī)范主要表現在協商實踐過于隨意,協商內容模糊且實際意義不大。協商會議在運行過程中往往隨領導者的注意力或個人偏向而轉移,很少關注當前社會存在的實際問題,協商內容多有關經濟、文化、衛(wèi)生和教育等多方面,過于瑣碎和膚淺,缺少與國家未來發(fā)展相關的重點和難點問題,與政治制度改革相關的議題則更少見。另外,協商民主制度的后期監(jiān)督制度也不夠完善,主要表現為監(jiān)督機構的不健全和監(jiān)督渠道的不暢通。舉例來說,監(jiān)督權是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應行使的一項重要權力,但是由于人大缺少專門的監(jiān)督機構,導致該權利的行使無法實際落實,不利于民主協商制度的順利施行。而在民主實踐活動中,人們往往更關注協商形式而忽視協商結果及后期執(zhí)行效果,以至于很多黨派及民主人士的建議和策略都被束之高閣。
1.協商渠道多樣化
當前我國協商民主制度支持的協商渠道較少且形式單一,促進協商渠道多樣化就要在堅持過去有效的協商渠道的基礎上不斷采取新的協商形式,拓寬協商主體的視野。具體建議如下:第一,促進專題協商和多主體協商相結合。協商形式是由協商主題決定的,對于國家的重大決策、經濟發(fā)展總規(guī)劃等綜合性較強的協商主題,應采用多種協商形式相結合的方式,這有利于廣大協商主體發(fā)表自己的意見和建議,促進決策科學化。第二,促進會議協商和現場協商相結合。會議協商是傳統協商工作的主要形式,但是要促進協商渠道多樣化,不能僅限于會議內部協商,而要促進會議協商和現場協商相結合,采取現場論證、座談研究等形式對協商主題進行深入研討,使協商更加民主、生動。第三,促進協商工作網絡化。網絡作為一種信息新載體,對協商工作效率的提高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公民可以通過網絡參與政治建設,這不僅有利于提高基層群眾參與政治建設的積極性,保障政治地位的平等性,也有利于進一步推動政治民主建設。
2.協商主體平等化
人民政府、各民主黨派和政協委員都是協商民主會議的主體,作為社會各界的利益代表在會議中應享有平等的地位,且有權利就各界人士的實際問題在協商會議中提出合理訴求和解決方案,進而促進廣大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實現。除此之外,在保證專題協商原有協商主體的基礎上,還應進一步擴大主體范圍。這不僅有利于加強各界協商主體的平等性,還有利于維持黨和人民群眾的“血肉”聯系,加強其親密性,在保障人民群眾基本權益的同時促進社會和諧穩(wěn)定。
3.協商程序制度化
制度化是協商程序最主要的特征,協商過程要始終保持規(guī)范科學、務實有序的制度化水平,充分保障協商主體的自主權和知情權,讓協商主體把自己的觀點充分表達出來,并能夠對各項決策和建議進行深入討論[4]。同時,還要明確協商主體的發(fā)言順序,先安排專委會成員就協商主題進行重點發(fā)言,然后再安排協商會議的群眾代表發(fā)言,最后給基層群眾代表留出發(fā)言機會,以博采眾謀,有效提高協商會議的發(fā)言質量。另外,應進一步明確和堅持“三在前”“三在先”的原則,對重要人事安排和人民群眾生活中的重大問題要先協商后決定,對出臺重大政策和法規(guī)條例要先協商后定案。堅持協商的環(huán)節(jié)不能缺少,程序不能顛倒,確保協商的邏輯性、次序性和銜接性。
4.協商制度法律化
協商制度法律化是防止協商民主走向歧路的重要舉措,要推動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順利發(fā)展,不僅需要相應的制度支持,更離不開法律的堅實保障。例如,要積極研究和摸索人民協商制度的法制化軌道,借助立法途徑賦予人民協商明確的合法地位,并把人民協商在政治領域的運作程序通過法律手段加以規(guī)制,確保民主協商工作的開展既有相應的政策作為支持,又有明確的法律依據和保障。對于國家政權機關和黨派團體的協商民主渠道也要在完善制度的基礎上做法律化的探索,特別是加強協商民主監(jiān)督方面的立法研究工作,針對民主協商的各級參與主體設立專職的監(jiān)督部門及機構,同時成立相應的評估機構,對民主協商的真實性、有效性、合規(guī)性進行評估監(jiān)測,真正將協商民主納入政府決策程序。同時,還要強化對協商結果執(zhí)行情況的監(jiān)督,在協商民主的各層面、各環(huán)節(jié)規(guī)定對協商結果監(jiān)督檢查、督促查辦的內容和要求,對不執(zhí)行協商結果所負有的責任以及相應的懲處機制加以明確,確保協商結果得到切實有效的執(zhí)行。
綜上所述,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各方面都高速發(fā)展的當前社會,合理進行政治體制改革,促進協商民主制度建設是社會前進的必然要求。面對當前制度建設工作中存在的問題,相關部門及管理者應客觀看待并積極改正,努力拓寬基層群眾的反映渠道,促進政治協商渠道的多樣化、協商主體的平等化和協商程序的規(guī)范化、制度化,以此推動社會和諧、健康發(fā)展。
[1]張偉寧,楊凱.關于政治體制改革及協商民主制度建設的問題討論[J].中國社會,2015(02).
[2]張波,王立新.協商民主制度建設存在的問題及相關解決策略[J].中國體制改革,2015(07).
[3]李麗萍,劉志斌.新時期社會政治制度的改革方向總論[J].社會建設,2015(10).
[4]范志新,汪軍.如何促進協商民主的科學化和規(guī)范化建設[J].協商民主制度建設,2015(12).
[5]蔣德海.從“咨政”走向政治協商——兼論協商民主對“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的深化[J].重慶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6(2).
[6]吳麗萍.更好發(fā)揮人民政協在協商民主中的重要作用——學習習近平關于人民政協的系列論述[J].中國黨政干部論壇,2016(3).
(作者單位:山東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10.16653/j.cnki.32-1034/f.2016.18.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