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亞楠
?
網絡民族主義思潮對大學生政治認知的影響
范亞楠
摘要:本文重點研究網絡民族主義思潮對大學生政治認知產生的影響,政治認知作為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前提和基礎,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順利進行發(fā)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思想意識的網絡民族主義思潮對大學生政治認知產生了多重影響,既有積極的一面,又有消極的一面。本文從四個方面具體闡述了網絡民族主義思潮對大學生政治認知產生的影響。
關鍵詞:網絡民族主義思潮;大學生政治認知;影響
網絡民族主義思潮興起的時間是20世紀末,是民族主義在網絡時代新的表現(xiàn)形式。網絡民族主義思潮具有兩重性的特征:愛國主義性質和極端主義性質。
大學生政治認知,主要是指大學生在高校這個校園環(huán)境里,通過不斷地學習思想政治理論知識和對一些社會現(xiàn)象進行觀察和考察,從這些直接或間接經驗中獲得對于政治知識的一些感性和理性的認識?;谶@些所獲得的政治知識的一些感性和理性的認識,形成自己的政治態(tài)度和情感,有了自己獨特的見解和觀點,對一些政治現(xiàn)象和新聞做出自己的判斷和評價。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形成了自己不同于他人的政治判斷標準,這是一個循環(huán)往復的動態(tài)過程。大學生的政治認知也在這個動態(tài)的過程中不斷深化。
1.政治認知主動性的增強
網絡民族主義思潮的愛國主義性質提高了大學生政治認知主動性,增加了大學生對本民族的民族認同感和歸屬感,激發(fā)了大學生的愛國熱情,使得大學生民族性覺醒,自發(fā)的民族性使得大學生更加主動地關注有關國家政策方面的信息、情況和動態(tài)。大學生的愛國之情,使得大學生對國家命運更加關注和關心,促使大學生更加積極主動地了解查閱相關的知識,接觸中國內部的民族問題和中國與其他國家關系之間的問題。更加主動和積極的去了解國家相關政策方針。大學生可以通過互聯(lián)網這個平臺,搜索查詢這些政治常識、政治現(xiàn)象和政治問題,或者通過一些網站和論壇相互溝通和交流,使得大學生的政治認知變得更加的主動。
目前在中國,隨著計劃經濟被打破,市場經濟的快速發(fā)展,當今社會大眾面臨越來越重的經濟壓力。越來越多的人選擇經商賺錢,而單純的政治則被大眾冷落,因此可能慢慢會造成大家對政治關注度的下降和對政治認知熱情的減弱。在當今市場經濟條件下,大學生自己本身也面臨著很現(xiàn)實的就業(yè)問題,因此很多大學生關注政治、學習政治理論知識,甚至積極入黨,都是具有很現(xiàn)實的目的,如為了考研或者找工作。大學生在校園里接受的政治文化課程,多是以理論為主,另外,大學校園又是相對封閉且與社會稍有脫節(jié)的環(huán)境,這就造成大學生的政治實踐相對較少且薄弱,理論無法聯(lián)系實際,單純的理論的學習也有一定的枯燥性和乏味性。這些因素都可能會造成大學生對政治認知熱情度的減弱。網絡民族主義思潮的愛國性恰恰能彌補這方面的問題和不足,激發(fā)了大學生對政治認知的熱情和他們關心國家前途命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政治認知內容的豐富
作為思想觀念和意識形態(tài)的網絡民族主義思潮的興起和發(fā)展,也在一定程度了豐富了大學生政治認知的內容。網絡民族主義思潮作為一種社會意識,根據馬克思主義歷史觀,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是辯證統(tǒng)一的,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社會意識是社會存在的反應,并反作用于社會存在。社會意識以理論、觀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會存在。先進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發(fā)展起積極的促進作用,落后的社會意識對社會的發(fā)展產生消極的阻礙作用。網絡民族主義思潮中愛國主義性質的體現(xiàn)增強了愛國之情和民族凝聚力,而愛國主義教育也是當代大學生政治社會化中政治認知的重要內容之一。作為一種意識形態(tài)的網絡民族主義思潮,其基礎是這個民族的文化。而一個民族的文化是在不斷的歷史進程中被賦予和積累下來的精神財富。因此,網絡民族主義思潮豐富了大學生政治認知的內容,使得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的內容也得到了擴展和深化。
3.政治認知模糊性的存在
網絡民族主義思潮使大學生政治認知內容豐富的同時,也必然伴隨著潛在的危險性。一方面,網絡民族主義思潮具有雙重性,有著其愛國主義性質的一面,但同時也有其極端性的一面。這一極端性里面有很多非理性的情緒,對大學生政治社會化產生的影響有很大的潛在危險性。另一方面,我們知道互聯(lián)網有它優(yōu)勢的一面,但同樣也有其不確定性的一面?;ヂ?lián)網上同樣存在大量的虛假不良信息,由于它的不真實性、匿名性等特點,致使互聯(lián)網的情況復雜多變。在這些大量的不良信息之中,不乏一些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對我國的種種攻擊言論,包括對我國政治體制、人權法律等方面的指責和攻擊,這些言論和思想可以輕易地通過互聯(lián)網進入到大學生的認識視野之中,無形之中這些言論和思想就會影響到我們大學生原有的政治認知和思想認識。如果大學生缺乏足夠的理性,或者對事物的認識不夠深刻,那么就很容易受到這些不良思想言論的影響,慢慢改變原本正確的思想價值觀、人生觀以及對本國政治的認知。在遇到問題時,如何能夠全面的分析、批判問題,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在獲取認知的同時,如何能夠識別、判斷不良信息,需要我們大學生認真地思考和注意。這些都增加了大學生政治認知的模糊性。
4.政治態(tài)度和情感的波動化
隨著前蘇聯(lián)這個曾經最大的社會主義陣營的解體,近幾十年來全球范圍內的社會主義潮流有日益沒落和下滑的趨勢,中國地改革開放30多年來,雖然各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綜合國力和國家地位也日益提升,但改革過程中所暴露出來的問題也越來越多,國有企業(yè)經營不善且壟斷地位不斷提升,貧富差距日益拉大,社會各階層的矛盾日益尖銳,這一系列的問題,使得人們對馬克思主義的懷疑加劇,對我黨執(zhí)政能力和水平的質疑不斷,在現(xiàn)階段我國原有的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核心的國家意識不斷被削弱。這些問題并不能在短期內得到解決,這就使得大學生的政治情感出現(xiàn)冷漠。
然而網絡民族主義思潮所激發(fā)出來的愛國主義情懷,正是我國現(xiàn)階段所急需的一種社會和國家意識,愛國主義情懷可以很好地緩和我國現(xiàn)階段的一些尖銳矛盾。在一些情況下,也可以較好地轉移國內矛盾的焦點,尤其是對于青年大學生,他們處于人生最積極最熱情的年齡,具備一些政治知識和認知,具有很強的使命感、責任感,急于去改變甚至改革一些國家現(xiàn)有的體制。同樣對于青年大學生來說,他們又同時擁有著強烈的愛國情懷,因此大學生的愛國主義和信念可以很好的約束他們的行為和言論。由于大學生政治心理還不成熟,產生的一些問題以及發(fā)生的一些事件容易造成大學生政治情感的波動,前一分鐘政治情感冷漠,表現(xiàn)出不關心的態(tài)度,下一分鐘就懷著強烈的愛國情懷、積極的政治情感,投身參與到政治中去。網絡民族主義思潮的兩重性以及大學生本身的特點都使得大學生政治態(tài)度和情感波動化。
參考文獻
[1]崔海峰,卜建華.論中國網絡民族主義思潮的內涵及作用[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0(4).
[2]卜建華.網絡民族主義思潮對青年政治社會化的影響[J].中國青年政治學院學報,2010 (2).
(作者單位:河南農業(yè)職業(yè)學院)
DOI:10.16653/j.cnki.32-1034/f.2016.08.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