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詩經(jīng)》中的“棄婦詩”及其主題嬗變

      2016-03-17 10:21:12陽淑華
      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

      陽淑華

      (湖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湖南長沙 410006)

      ?

      《詩經(jīng)》中的“棄婦詩”及其主題嬗變

      陽淑華

      (湖南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湖南長沙410006)

      摘要:“棄婦詩”是《詩經(jīng)》中的一類重要題材,它著重反映了當(dāng)時婦女在感情上所受的壓迫和苦難。可以說,《詩經(jīng)》中的“棄婦詩”是后代此類作品的濫觴。文章從《詩經(jīng)》中的棄婦詩出發(fā),著重探討此類詩歌敘事主題模式的形成、棄婦形象的發(fā)展演變以及性別角色的轉(zhuǎn)換,試圖對棄婦詩的嬗變歷程作簡要論述。

      關(guān)鍵詞:《詩經(jīng)》;“棄婦詩”;發(fā)展演變

      婦女的命運問題,歷來受到人們關(guān)注,這也是詩歌領(lǐng)域不可忽視的一個主題?!对娊?jīng)》三百零五篇,寫女性或涉及女性問題的作品俯拾皆是,但最為令人動容的莫過于“棄婦詩”一類。在中國古代封建社會,“棄婦”似乎已經(jīng)形成了一個社會群體,一個遭受肉體與精神雙重壓迫的群體。而《詩經(jīng)》以及后世中的這些篇章正是為這些生命譜寫的一曲曲悲歌。

      一、《詩經(jīng)》中“棄婦詩”的內(nèi)涵

      婚姻與愛情自古以來都是文學(xué)作品中的永恒主題,作為我國第一部詩歌總集的《詩經(jīng)》,自然存在大量婚戀題材的詩歌,這些或?qū)懩信畱偾?,或述離后相思,廣泛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男女之間的感情狀態(tài)。在這類主題中數(shù)量最多的是表現(xiàn)男女之間相戀相思的作品,表現(xiàn)女性愛情婚姻悲劇的“棄婦詩”數(shù)量不多,但卻有其獨特的意義與價值,為后世此類作品之濫觴。

      “棄婦詩”屬婚戀題材中的一類,但學(xué)者們對于《詩經(jīng)》中“棄婦詩”的判定歷來意見不一,綜合歷代治詩者的意見,涉及棄婦題材的詩篇大約有11篇,分別是《召南·江有汜》《邶風(fēng)·柏舟》《邶風(fēng)·日月》《邶風(fēng)·終風(fēng)》《邶風(fēng)·谷風(fēng)》《衛(wèi)風(fēng)·氓》《王風(fēng)·中谷有蓷》《鄭風(fēng)·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小雅·谷風(fēng)》《小雅·白華》。尚永亮先生選取了古今具有代表性的十二家觀點,認(rèn)為它們大致可以分為三類:一是可以確定的棄婦之作5篇:《衛(wèi)風(fēng)》之《氓》、《邶風(fēng)》之《谷風(fēng)》、《王風(fēng)》之《中谷有蓷》、《小雅》之《白華》以及《召南》之《江有汜》;二是不宜列入棄婦詩之作的5篇:《邶風(fēng)·日月》、《邶風(fēng)·終風(fēng)》、《鄭風(fēng)·遵大路》、《小雅·我行其野》以及《小雅·谷風(fēng)》;三是“是非得失未易決”的多疑之作1篇:《邶風(fēng)·柏舟》[1]。尚永亮先生在其文中材料翔實,考辨細(xì)致,結(jié)論具有說服力,筆者亦認(rèn)同此觀點。

      《詩經(jīng)》中的五首棄婦詩從內(nèi)容上看異同俱存?!睹ァ肥菞墜D詩的典范之作,講述了女主人公與氓從相識、相戀、成婚到被棄的過程,對于被棄的原因,女主人公有著清楚地認(rèn)識——“桑之落矣,其黃而隕”、“士貳其行”[2]48,自己的年老色衰和男子的薄情使這段婚姻走向悲劇?!豆蕊L(fēng)》中展示的夫妻分離的情況則是由于丈夫喜新厭舊,雖然女主人公對自己的婚姻非常珍惜,但仍舊避免不了被棄的命運,其丈夫移情別戀、迎娶新人進門后,便將其趕出家門?!吨泄扔猩棥肥且皇妆浑x棄婦女自哀自悼的怨歌,詩中以山中干枯的益母草起興,或是用以自比被棄后的憔悴,也有可能是暗示自己顏色已衰就如同那干枯的益母草,遂遭丈夫拋棄,詩中一唱三嘆,將自己被棄后的哀怨和遇人不淑的悔恨表現(xiàn)的淋漓盡致?!栋兹A》應(yīng)是一首出自貴族婦人的棄婦詩,詩中的“鼓鐘于宮,聲聞于外”[2]228顯示了女主人公身份的不同,“之子無良,二三其德”[2]229表明了女子遭棄的原因是男子的變心。這與《氓》中女主人公的被棄原因是一致的?!督秀帷窔v來爭議較多,或認(rèn)為是男子求婚失敗所作,或是女子遭棄所發(fā),程俊英、蔣見元在《詩經(jīng)注析》中認(rèn)為這是棄婦自怨自慰之作,筆者亦認(rèn)同此看法。從詩中語句“其后也悔”、“其后也處”、“其嘯也歌”可知“其”應(yīng)是詩人指責(zé)的對方,即拋棄主人公的人。從“其嘯也歌”可看出“其”當(dāng)是男性,“嘯”是帶有粗野性的動作,應(yīng)是形容男子的,整首詩當(dāng)是女子遭情人拋棄,情人另取新人時的憤慨之聲。從對這五首詩的簡單分析中可看出其中的共同之處,棄婦被棄的原因皆是男子變心,此類詩歌“癡情女子負(fù)心郎”的敘事主體模式在此時初現(xiàn)端倪。

      《詩經(jīng)》中的棄婦詩,數(shù)量不多,但其所反映的中國古代婦女愛情婚姻悲劇命運的主題卻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的影響,以《詩經(jīng)》為濫觴,此后漢樂府、魏晉文人、唐代詩人中均有棄婦詩的創(chuàng)作,甚至這種棄婦主題一直延伸到小說領(lǐng)域,在元雜劇及明清小說中大放異彩,并形成了獨有的敘事主題模式,棄婦形象也發(fā)生了諸多變化,加上創(chuàng)作者性別角色的轉(zhuǎn)換使本來反映婦女命運的棄婦詩又獲得了新的主題內(nèi)涵。

      二、棄婦詩敘事主題模式的形成

      漢樂府詩歌是繼承《詩經(jīng)》現(xiàn)實主義精神的出色代表,主要反映民風(fēng)民情的漢樂府民歌也同樣存在“棄婦詩”,漢樂府民歌中一般認(rèn)為是“棄婦詩”的有《怨歌行》、《塘上行》、《白頭吟》、《上山采蘼蕪》、《有所思》和《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六首[3]?!对垢栊小酚置秷F扇歌》,全篇比興,含蓄而有魅力。此詩當(dāng)是作于女子被棄之后,哀怨難耐追訴往昔,并用對比的手法表現(xiàn)男子前后態(tài)度的大轉(zhuǎn)變。詩中以扇喻人,扇子在被需要時便“出入懷袖”,不需要時則“棄捐篋笥”,實則是從女性的角度出發(fā)含蓄而深刻地道出了女子被男子“呼之則來,揮之即去”的傷感與無奈,寫出了女子對自己愛情婚姻的擔(dān)憂,同時也暗含了對深情難久的負(fù)心郎的抱怨,這都是封建社會女子在不平等婚姻中半途為男子所棄的真實寫照?!短辽闲小吠瑯邮桥幼饔诒粭壷螅_頭交代了自己被拋棄的原因——“眾口鑠黃金,與君生別離”,其后則用大量筆墨繪寫女子被棄后的復(fù)雜心情,女子并未對拋棄自己的丈夫加以指責(zé),而是反復(fù)訴說了對丈夫的思念之情,并在最后表達(dá)了對丈夫的美好祝愿,塑造了一個天真寬厚的癡情女子的形象?!栋最^吟》是棄婦詩中較為獨特的一篇,此詩當(dāng)是作于女子未被棄之時,詩中開篇便寫女子要與變心男子決裂,詩中的女主人公有著崇高而真摯的感情理想,當(dāng)聽聞?wù)煞蜃冃?,另有新歡時,她覺得自己的真情遭到褻瀆,便選擇主動與丈夫斷絕關(guān)系,并在后面表現(xiàn)出當(dāng)愛情不再無須啼泣挽留的觀念,最后更是直接表達(dá)了對男子的斥責(zé)?!渡仙讲赊率彙穼懙氖且粚﹄x異后的夫婦在山中偶遇的情景,雖然關(guān)于女子被棄的原因說法不一,或認(rèn)為是男子喜新厭舊,拋棄女子娶新人進門,或認(rèn)為女子無子,兩人不得已被拆散,但被棄后從女子的“長跪”以及問話中可看出她對前夫仍不改深情。以上漢樂府中棄婦詩大抵仍是延承“癡情女子負(fù)心郎”的敘事主題模式,并出現(xiàn)一些新變,如《塘上行》與《上山采蘼蕪》中女子被棄原因的改變,從男子變心單一原由向多樣化發(fā)展,或是男子變心,或是社會環(huán)境的影響,或是封建家長的阻撓。又如《白頭吟》、《有所思》中女子態(tài)度的變化,《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嚴(yán)格來說不能歸于“癡情女子負(fù)心郎”的模式,夫妻二人雙雙殉情是對愛情的堅守,但這首詩的出現(xiàn)具有典型意義,集中表現(xiàn)在劉蘭芝這一人物形象上,筆者將在下文關(guān)于棄婦形象演變中對二者詳加分析。

      魏晉時期文人詩中逐漸出現(xiàn)一批棄婦詩作品,這一時期的棄婦詩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繼承漢樂府民歌系統(tǒng)創(chuàng)作的棄婦詩,如曹植的《七哀詩》、《種葛篇》、曹丕的《燕歌行》、陸機的《班婕妤》以及竇玄妻的《古怨歌》都是此類名篇;另一類則是純粹文人詩,詩題或以《雜詩》為名,或以《擬某作》為題,如曹植的《棄婦詩》、《雜詩五首之一》、陸機的《擬青青河畔草》就是此類代表之作。魏晉時期的棄婦詩相對以前在數(shù)量上有所增加,但詩歌除了在語言上更加鋪陳華麗外,在敘事內(nèi)容上并無大改,大多仍是從女性角度出發(fā),傾訴被棄后的哀怨、愁苦以及自己的眷眷深情。如曹植《七哀詩》開頭表明睹一棄婦于高樓發(fā)愁,隨即以代言體形式描繪了一個尚未被休但長期被棄置一旁的女子的哀怨情懷,“君行踰十年,孤妾常獨棲”,女主人公雖然哀怨,但對自己的狀況有著清楚的認(rèn)識——“君若清路塵,妾若濁水泥。浮沉各異勢,會合何時諧”[4]458,但即使如此女子在最后仍希望能“長逝入君懷”。其《棄婦詩》則表現(xiàn)女子因無子而被丈夫拋棄的情形,詩歌以比興起首,以石榴樹無實以喻自己無子,“有子月經(jīng)天,無子若流星”[4]455,其后則主要表現(xiàn)女主人公被棄后夜不成眠,欲訴無門的悲苦心情,然而她也只是一味的自怨自艾,“收淚長嘆息,何以負(fù)神靈”[4]455,并也在詩末表達(dá)了對丈夫的美好祝愿。其他的棄婦詩大致亦是如此,在表現(xiàn)男子無情拋棄的同時,大量筆墨用來描繪女子的被棄后的神態(tài)和哀怨心情,魏晉時期的棄婦詩相較前代來說,具體的敘事成分有所減少,而在表現(xiàn)女子被棄后的內(nèi)心感受與其癡情方面有了更進一步的體現(xiàn),棄婦的哀怨情懷更加鮮明突出。從詩歌內(nèi)容上看,魏晉棄婦詩又進一步繼承豐富了“癡情女子負(fù)心郎”的敘事主體模式。

      唐代棄婦詩從發(fā)展上來說是以漢樂府為“母體”的,在創(chuàng)作上對于漢樂府的繼承十分明顯。唐代棄婦詩相對前代來說數(shù)量上亦有所增加,《全唐詩》共收錄棄婦詩約110首,其中有大量承襲樂府古題,以“舊瓶裝新酒”的模式進行詩歌創(chuàng)作,如李白、岑參及崔顥等人的《長門怨》,李白、李端及劉元叔等人的《妾薄命》。李白、白居易等詩人都作過大量的棄婦詩,如李白的棄婦詩典型之作《白頭吟》、《妾薄命》以及《長門怨》,描寫的均是喜新厭舊、忘恩負(fù)義的丈夫拋棄妻子的主題,但李白與他人的不同之處在于,他在部分詩作中甚至引入了自己的規(guī)勸,在《妾薄命》中發(fā)出了“以色事他人,能得幾回好?”[5]的吶喊。唐代棄婦詩在敘事特征上表現(xiàn)出“復(fù)古”的傾向,魏晉時期文人的棄婦詩將對外描寫轉(zhuǎn)向了對內(nèi)心的探索,著重于描寫棄婦的心理感受,到了唐代其敘事特征表現(xiàn)出對外在客觀描寫的回歸。如白居易的《母別子》,敘述了一位驃騎大將軍立功、棄妻、另娶新人的全過程,具體敘事成分明顯增加,詩中的被棄婦人不僅面臨著為丈夫所棄,更面臨著與兩個幼子生離死別,哀痛之情難以言喻。詩人仍然花大量筆墨來描寫棄婦的哀痛,但這些感情除了通過婦人之口來表達(dá)之外,還通過諸多客觀描寫表現(xiàn)出來??傆^唐代棄婦詩,絕大多數(shù)是表現(xiàn)女子或無子或色衰而被男子所棄的敘事內(nèi)容,如喬知之的《棄妾篇》、白居易的《太行路》《婦人哭》、孟郊的《去婦》以及李白的《平虜將軍妻》等。總體來說,唐代棄婦詩仍是繼承自《詩經(jīng)》以來的敘事主體模式即“癡情女子負(fù)心郎”的敘事模式,如果說之前的這種模式還處于發(fā)生發(fā)展階段,到唐代,“癡情女子負(fù)心郎”的模式已經(jīng)完全形成并走向成熟,成為了中國古代文學(xué)中的一種常見并重要的敘事模式。這種模式不斷催生了大量并且優(yōu)秀的文學(xué)作品,成為中國古代文學(xué)體系中不可忽略的主題。

      三、棄婦形象的發(fā)展演變

      在同一敘事主體模式下的棄婦詩,有著不一樣的棄婦形象。棄婦形象的塑造與形成與作者個人意愿以及社會環(huán)境有著極大的關(guān)系?!对娊?jīng)》中的棄婦形象細(xì)分可以分為三類:一是怨恨決絕型,以《衛(wèi)風(fēng)·氓》、《召南·江有汜》為代表,典型的怨恨決絕型棄婦,對婚姻已經(jīng)不抱希望了,她回顧被棄過程,對現(xiàn)實有著清醒的認(rèn)識,從愛情的浪漫主義走向生活的現(xiàn)實主義,最后毅然決然地與過去告別、與拋棄她的人劃清界限;二是哀婉柔弱型,以《邶風(fēng)·谷風(fēng)》為代表,此類型的女性即使被棄也仍舊對婚姻抱有希望,乞求丈夫能夠回心轉(zhuǎn)意;三是獨自哀傷型,以《王風(fēng)·中谷有蓷》和《小雅·白華》為代表,被棄女性已經(jīng)不對婚姻抱有希望,但她也只是自怨自艾,獨自感嘆遇人不淑,并不對現(xiàn)實做任何反抗。但從總體上說,她們也具有共性,在性格上勤勞善良、情感專一、為愛付出;在性情上敢愛敢恨、無所掩飾、愛恨分明、不假雕飾,部分女性呈列出熾烈奔放的性格。

      到了漢樂府民歌中,棄婦形象產(chǎn)生新變,展現(xiàn)出與《詩經(jīng)》中棄婦形象不同的特點。一方面是性情上的倒退,一些棄婦形象此時已經(jīng)失去了《詩經(jīng)》中女性的那種活潑的生命力,以《上山采蘼蕪》為例,棄婦在山中偶遇前夫,不但對其并無指責(zé),還“長跪問故夫,新人復(fù)何如?”女子的言行舉止雖不能說其奴性性格已形成,但至少能證明女子性格的軟弱,已經(jīng)被“馴服”;此外《塘上行》中的女主人公亦是如此,對拋棄自己的丈夫并無怨恨指責(zé),將被棄原由歸于他人的同時還祝愿丈夫長壽安康,不得不說,這類棄婦形象已經(jīng)失去了先秦時期女性活潑的生命力。而另一方面則出現(xiàn)了讓人眼前一亮的新型棄婦形象,她們不甘沉默,勇于反抗。以《有所思》、《古詩為焦仲卿妻作》和《白頭吟》為代表,在這三位女性人物身上,她們的閃光點在于具有了反抗精神和自我意識?!对娊?jīng)》中的棄婦形象大都是怨而不怒,《氓》中的女主人公雖然有了精神上的覺醒,但其反抗還尚停留在語言上,在行動上依然缺乏反抗。而劉蘭芝和《有所思》及《白頭吟》中的女主人公不僅對自身的狀況都有著清醒的認(rèn)識,而且能及時地作出決定,其反抗也更加決絕徹底。她在為焦母所不容時,并未委曲求全,而是抱著“非為織作遲,君家婦難為!妾不堪驅(qū)使,徒留無所施,便可白公姥,及時相遣歸”[6]。的態(tài)度離開了焦家。她更具毀滅性的反抗是她的死亡,劉蘭芝的殉情是對作為封建家長的焦母和兄長,以及那個封建社會的一種反抗。《白頭吟》中的女主人公那種主動與變心丈夫斷絕關(guān)系的性格更是前代甚至是同時代都鮮有的?!队兴肌芬彩菦Q絕利落,在得知男子變心后,她當(dāng)即燒掉定情信物,并“當(dāng)風(fēng)揚其灰”,性格剛烈果敢。在中國古代封建禮教甚嚴(yán)的社會環(huán)境中,這類女性的反抗更具積極價值,其形象也更加光彩奪目。從《詩經(jīng)》的其他篇章中可知先秦時期,男女相戀較為自由,思想也比較開放活躍,因此男女之間鮮有來自家庭社會的阻撓。而到了漢代,儒家的思想體系逐漸成為正統(tǒng),“三綱五?!?、“三從四德”等封建禮教開始成為束縛人們的框架,男尊女卑的意識更加明顯,在這種社會條件下,一類女子逐漸被束縛、被“馴服”,失去了原有活潑的生命力,而另一類女子則在壓迫下反抗,更加意識到自我的存在。漢樂府棄婦詩中這類女子的出現(xiàn)是時代的進步、女性思想的進步,標(biāo)志著她們追求自我獨立以及反抗意識的萌芽。

      魏晉文人筆下的棄婦形象又是一個新變。魏晉棄婦詩所塑造的棄婦形象顯示出一致性,如果說《詩經(jīng)》與漢樂府中的棄婦形象如同生于鄉(xiāng)野的小家碧玉,那魏晉棄婦詩中的棄婦形象則是長于閣樓的大家閨秀。這些棄婦幾乎全都以哀而不怨的姿態(tài)出現(xiàn),魏晉文人以華麗的辭藻來表現(xiàn)棄婦的無限哀愁,而以往描寫的愛恨糾纏則少有提及了,她們大都是貞潔自守的形象,對感情十分依賴,心中常懷感恩之情,自咎感極深,時時擔(dān)憂被棄;這些女性在人格上又是超塵絕俗,孤芳自賞的;整個心態(tài)偏向于戚戚怨怨,愁苦哀傷,不如漢樂府中女子剛毅果決,多了幾分顧惜遲疑。魏晉文人筆下的棄婦形象如同經(jīng)過了一次過濾,篩掉了以往在愛恨糾纏下情欲的表現(xiàn),而保留下來并一再詠嘆的是棄婦的溫柔敦厚和貞順自守,自此,魏晉文人筆下的棄婦形象走向集溫柔敦厚和怨而不怒的深情為一體的審美典型,同時辭藻華美也成為此類詩歌在形式上的重要特點。

      唐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是文化、經(jīng)濟、思想活躍發(fā)展的時代。唐代的棄婦詩在此種情況下產(chǎn)生,棄婦形象也顯示出了與以往不同的特點。女子被男子無情拋棄后的悲慘命運以及女子幽怨哀傷的情懷仍是唐代棄婦詩所表現(xiàn)的一個重要主題,如戴叔倫的《棄婦怨》:“出戶不敢啼,悲風(fēng)日凄凄。心知恩義絕,誰忍分明別?!保?]描繪了女子被棄后哀痛難忍的心情,白居易的《婦人苦》亦是此類主題,表現(xiàn)婦人被棄后無可依傍的艱苦生活。此時期堅強決絕型的棄婦形象大量涌現(xiàn),如喬知之的《棄妾篇》、李白的《代贈遠(yuǎn)》和《寒女吟》等,都表現(xiàn)了女子與負(fù)心郎斷絕關(guān)系的決然態(tài)度。這種反抗型的棄婦對自己的愛情婚姻有了新的認(rèn)識,如漲潮的《江風(fēng)行》:“婿貧如珠玉,婿富如埃塵,貧時不忘舊,富日多寵新。”[8]她們開始意識到婚姻中重要的是相濡以沫,互相恩愛,而升官富貴也許只是婚姻的厄運,從而發(fā)出“寧從賤相守,不愿貴相離”的呼聲,其實,這也是婦女對殘酷現(xiàn)實無法改變、退而求其次的辛酸愿望。細(xì)細(xì)體會,可看出這些言語里流露出唐代婦女追求平等的強烈愿望,體現(xiàn)了唐代進步的婚姻觀和婦女觀,當(dāng)然也體現(xiàn)了唐代詩人的平等、民主意識,這是唐代棄婦形象的進步之處。

      總之,從先秦到唐代,棄婦形象逐漸走向多元化,在這些棄婦形象的演變中也體現(xiàn)出了與之相應(yīng)的愛情婚姻觀念以及女性意識的變化發(fā)展。

      四、性別角色的轉(zhuǎn)換

      性別角色的轉(zhuǎn)換是棄婦詩發(fā)展過程中的一次嬗變。性別角色的轉(zhuǎn)換也帶來了棄婦詩內(nèi)涵的相應(yīng)轉(zhuǎn)變。從《詩經(jīng)》中的棄婦詩到漢樂府民歌中的棄婦詩,所寫多是女子,表現(xiàn)女性被棄后的情形與感受,大抵還是本義上的棄婦詩,如葉嘉瑩在《迦陵論詞叢稿》中提到:“《詩經(jīng)》中所敘寫的女性,大多是具有明確之倫理身份的現(xiàn)實生活中的女性,其敘寫之方式,亦大多以寫實之口吻出之?!对娊?jīng)》中所敘寫的現(xiàn)實生活中之女性,可以說基本上不是什么象喻性,即使后世的說詩人可以據(jù)之為美刺諷喻之說,也只是后加的一種比附,而并非其所定之女性形象之本身所具含的特質(zhì)?!保?]226-227但發(fā)展到魏晉,棄婦詩的創(chuàng)作轉(zhuǎn)入“男子而作閨音”的新階段。此時棄婦詩不再只是本義上的棄婦詩,而轉(zhuǎn)入象喻階段,并在后世形成了“逐臣”與“棄妻”模式傳統(tǒng)。

      自曹植始,常以棄婦自喻,表面上是詩人們采用代言體,代棄婦言,實際上是訴說自己命運坎坷和難以言喻的苦衷。曹植空有一腔抱負(fù),但卻為曹丕不容,其內(nèi)心充滿被閑置、被拋棄的痛苦。比如其作品《種葛篇》,表面上是寫女子因色衰而被丈夫拋棄后悲痛凄慘的心境,實則以棄婦自比,“昔為同池魚,今為商與參。往古皆歡遇,我獨困于今。棄置委天命,悠悠安可任”[4]435。蘊含了作者自己的生活和政治際遇。此外《浮萍篇》、《七哀詩》以及《雜詩·南國有佳人》均有以棄婦自比傷懷的含義,其他諸多作家的作品也是頗多寄寓,尤其是在自己對統(tǒng)治階級的希望破滅和意欲報效國家的理想落空之后,被閑置、被拋棄的痛苦占據(jù)了詩人的內(nèi)心,難以平息,遂借他人之口以抒心中之憤,借他人憂愁以澆胸中塊壘。曹植在其詩中憑借這類女子的形象構(gòu)建了一個比興意象系統(tǒng),此后,陸機的《班婕妤》、傅玄的《短歌行》、江淹的《班婕妤詠扇》以及到唐代的諸多作品又進一步豐富發(fā)展了這一比興意象系統(tǒng)。葉嘉瑩對此現(xiàn)象在其書中也曾指出:男性與女性在封建社會都可能會是被棄對象,女子在“夫為妻綱”的倫理中被棄,而男子在“君為臣綱”的倫理中被棄,二者“其得幸與見棄乃全然操之于高高在上的為君與為夫者的手中,至于被逐之臣與被棄之妻,則不僅全然沒有自我辯解與自我保護的權(quán)利,而且在不平等的倫理關(guān)系中,還要在被逐與見棄之后,仍然要求他們保持住片面的忠貞。在此種情況下,則被逐與見棄的一方,其內(nèi)心所滿懷的怨悱之情,自可想見”[9]235。因此二者在命運與感受上是相通的,“遂在中國舊社會的特殊倫理關(guān)系中,形成了詩歌中以棄婦或思婦為主題卻飽含象喻之潛能的一個重要傳統(tǒng)”[9]236。

      詩人們用棄婦詩來宣泄自己的情緒成為了一個傳統(tǒng),也在棄婦詩的發(fā)展史上形成了“逐臣”與“棄妻”的模式。與前代本義上的棄婦詩相較而言,文人用以自喻的棄婦詩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與特殊意義,它可以讓詩人將心中長久郁積的失意與愁怨一吐為快,但又不至于降低自認(rèn)為作為男子應(yīng)有的身份和尊嚴(yán)。但從內(nèi)容上來說,自喻體的棄婦詩缺少了以往此類詩歌的生活氣息,取而代之的是濃郁的文人情懷,如果說最初的自喻體棄婦詩還能準(zhǔn)確而細(xì)致地描寫棄婦的情感體驗及心理狀態(tài),那么在自喻體棄婦詩形成一種固定模式后,它在這方面的表現(xiàn)就大不如前了,不可避免地陷入一種模式的副作用中。棄婦詩的影響延伸至小說戲劇領(lǐng)域,涌現(xiàn)了一大批性格活潑、具有典型意義的棄婦形象,如《霍小玉傳》中的霍小玉、《琵琶記》中的趙五娘、《杜十娘怒沉百寶箱》中的杜十娘等,并且值得注意的是,棄婦詩的本義在這類體裁中得到還原,成為反映社會現(xiàn)實和表現(xiàn)婦女悲慘命運的話語體系。

      綜上所述,以《詩經(jīng)》為濫觴的棄婦詩在后世不斷得到豐富與發(fā)展,形成了以“癡情女子負(fù)心郎”的敘事主體模式,棄婦形象也從單一走向多元、從簡單走向復(fù)雜、從順從走向反叛,性別角色的轉(zhuǎn)換更是其在發(fā)展過程中的一次轉(zhuǎn)折。這些變化都是棄婦詩在發(fā)展過程中新元素不斷加入的結(jié)果。在當(dāng)今的諸多文學(xué)作品中,“棄婦”仍是一個重要的文學(xué)主題,這與中國的社會環(huán)境與社會觀念密切相關(guān),也與中國自古以來的此類文學(xué)傳統(tǒng)不無關(guān)聯(lián)。

      [參考文獻(xiàn)]

      [1]尚永亮.《詩經(jīng)》棄婦詩分類考述[J].學(xué)術(shù)論壇,2012(8):66-74.

      [2]朱熹.詩集傳[M].北京:中華書局,2011.

      [3]郭茂倩.樂府詩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

      [4]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M].北京:中華書局,2008.

      [5]彭定求.全唐詩·卷一百六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60:1696-1697.

      [6]沈德潛.古詩源[M].北京:中華書局,1978:82.

      [7]彭定求.全唐詩·卷二百七十三[M].北京:中華書局,1960:3066.

      [8]彭定求.全唐詩·卷一百十四[M].北京:中華書局,1960:1159.

      [9]葉嘉瑩.迦陵論詞叢稿[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1997.

      (責(zé)任編輯:雷凱)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xiàn)標(biāo)識碼:A

      文章編號:2096-2126(2016)03-0033-05

      [收稿日期]2016-03-25

      [作者簡介]陽淑華(1993—),女,湖南懷化人,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國古代文學(xué)。

      The Deserted Wife Poems of The Book of Songs and Its Theme Evolution

      YANG Shuhua
      (Liberal Arts College,Hunan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410006 China)

      Abstract:Deserted Wife Poems which reflected the women′s emotional suffering and oppression is a kind of important subject in the The Book of Songs.It can be said,the Deserted Wife Poems in The Book of Songs is the source of this kind works.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Deserted Wife Poems of the The Book of Songs,focuses on the formation of such poetic narrative theme,the development and evolution of the figure of abandoned wives and gender role change,which attempts to briefly discuss the evolution of the abandoned wives poem.

      Key words:The Book of Songs;Deserted Wife Poems;evolution

      猜你喜歡
      詩經(jīng)
      Black phosphorus junctions and their electrical and optoelectronic applications
      El oficio del lector
      《詩經(jīng)》里提到的食物總是很好吃
      品讀詩經(jīng)
      詩經(jīng)
      天津詩人(2019年4期)2019-11-27 05:12:16
      現(xiàn)代詩經(jīng)
      詩歌月刊(2019年7期)2019-08-29 01:46:46
      現(xiàn)代詩經(jīng)
      詩歌月刊(2019年8期)2019-08-22 08:45:00
      詩經(jīng)說鳥
      中國三峽(2017年1期)2017-06-09 11:09:41
      《詩經(jīng) 凱風(fēng)》
      中華詩詞(2017年10期)2017-04-18 11:55:32
      《花·詩經(jīng)》:寸心容得許多香
      火花(2015年8期)2015-02-27 07:44:52
      泰州市| 朝阳县| 太白县| 上林县| 新干县| 六盘水市| 济南市| 房产| 西平县| 大港区| 高州市| 定襄县| 小金县| 明光市| 伊吾县| 涿州市| 安陆市| 鄂温| 阳东县| 巩留县| 延吉市| 古蔺县| 栾城县| 南城县| 广汉市| 嘉鱼县| 宝兴县| 青河县| 岢岚县| 从江县| 临夏市| 奇台县| 花莲市| 红桥区| 上杭县| 平原县| 安福县| 克拉玛依市| 汉川市| 沾益县| 乡城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