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德科,王昌民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 渭南714099)
?
【歷史文化研究】
紅色精神百年史述論
丁德科,王昌民
(渭南師范學院,陜西 渭南714099)
中國共產黨領導革命和建設進程中,形成紅色精神體系,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科學的路徑選擇、辯證的思想品質、創(chuàng)新的風格特色,是共產黨人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和實踐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生動表現,反映了共產黨人對中國思想史和中華民族精神的豐富與發(fā)展,體現了從毛澤東到習近平等領袖人物的重大思想理論貢獻。
紅色精神;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華民族精神;中國精神
從馬克思主義思想早期傳播和救國救民道路的探尋開始,滄桑百年,中國共產黨人孕育和形成歷史經驗、優(yōu)良傳統與作風,熔鑄紅色精神,形成了黨領導革命和建設的紅色精神體系,“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流血犧牲凝聚而成的寶貴精神財富”[1],反映了共產黨人堅定的理想信念、科學的路徑選擇、辯證的思維品質和創(chuàng)新的風格特色。紅色精神是共產黨人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和實踐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生動表現,是共產黨人對中國思想史和民族精神的豐富與發(fā)展,也體現了從毛澤東到習近平等領袖人物的重大思想理論貢獻。紅色精神的本質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民族精神在近現代的新發(fā)展,在當代發(fā)展為中國精神。紅色精神以至中國精神,歷久彌新,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礎,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淵藪。
“十月革命一聲炮響,給我們送來了馬克思列寧主義。”[2]674從陳獨秀和李大釗編輯《新青年》,毛澤東、蔡和森、何叔衡等人在長沙籌備新民學會起,早期中國共產黨人就開始了救國救民道路的尋求,開始了真理的探索。這種尋求與探索,使“中國的先進分子,用無產階級的宇宙觀作為觀察國家命運的工具,重新思考自己的問題”,得出了“結論”——“走俄國人的路”,[2]674為中國的革命找到了方向。這種尋求與探索,為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的傳播創(chuàng)造了條件,為“五四運動”的發(fā)動作了輿論準備,也為中國共產黨的創(chuàng)立作了思想和組織上的準備。五四運動時期的尋求與探索,是共產黨人熔鑄精神體系的開端。共產黨人精神體系的各種精神,稱之為“紅色精神”?!凹t色精神”名稱的由來源自毛澤東同志在《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他把帝國主義及國內買辦勢力統治的區(qū)域稱為“白色區(qū)域”,把代表各買辦勢力的地方政權稱為“白色政權”,而把共產黨領導的區(qū)域稱為“紅色區(qū)域”,把紅色區(qū)域內的工農武裝政權稱為“紅色政權”。紅色是鮮血的顏色,是生命力的象征;紅色也是共產黨旗幟的顏色,是革命的象征、先進性的象征。于是,人們就把中國共產黨人的革命精神稱為“紅色精神”。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隨著黨和紅軍的日益壯大,以及革命形勢的發(fā)展孕育了十種“紅色精神”。
(一)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孕育形成的“五四精神”
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革命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1919年五四運動算起的“新式的資產階級民主主義革命”,是世界革命的一部分;第二階段是建立中國社會主義的社會。[2]348按照毛澤東同志的劃分,我們認為,“五四精神”是新民主主義革命初期孕育形成的紅色精神。
1.早期共產黨人對五四運動的思想準備
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期間,帝國主義列強之間對中國的爭奪愈演愈烈。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提出了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北洋政府腐敗無能,種種賣國行徑,使中國逐漸喪失了政治上的獨立地位。救亡圖存成為中國有良知的知識分子和愛國學生的自覺行動。1915年陳獨秀創(chuàng)辦《新青年》雜志,他以《新青年》為陣地,從事旨在喚起“多數國民之自覺”的新文化運動。《新青年》引導青年接受民主思想,脫離封建文化思想的束縛,因而被稱為新文化運動的旗手。五四新文化運動前期的內容,主要有兩方面:一是“打倒孔家店”的思想革命;二是提倡白話文反對文言文的“文學革命”。針對康有為等人掀起的尊孔思潮和袁世凱大搞尊孔活動,李大釗、陳獨秀等人寫了一系列文章,給予了嚴厲的批判。李大釗以進化論為武器,對孔教進行了批判;陳獨秀把新文化運動的反孔教斗爭,引向與袁世凱復辟帝制的斗爭結合起來。他反復論證了舊禮教、舊道德與民主政治是完全對立的。李大釗、陳獨秀等人為中國偉大的歷史轉折——五四運動的到來,作了極為廣泛而深刻的思想發(fā)動。
2.五四運動掀起的反帝愛國高潮
由于帝國主義列強對中國的侵略,使五四新文化運動從一開始就表現出鮮明的愛國、救亡、反帝的特點。1919年5月4日的天安門集會、東交民巷請愿、火燒趙家樓、痛毆賣國賊的一系列行動,形成了五四運動的高潮。到1919年6月,上海各界人民發(fā)起了聲援北京學生的運動,學生罷課、工人罷工、商人罷市。中國工人階級開始以獨立的姿態(tài)登上政治舞臺。從6月5日起,上海工人舉行聲援學生的罷工,罷工工人約六七萬人。隨后,北京、唐山、漢口、南京、長沙等地工人也相繼舉行罷工,許多大中城市的商人舉行罷市。斗爭如燎原之火蔓延全國,擴展到二十多個省區(qū)、一百多個城市。五四運動突破了知識分子的狹小的范圍,成了有工人階級、小資產階級和資產階級參加的全國規(guī)模的革命運動。運動的中心由北京轉移到上海,斗爭的主力由學生逐漸轉向工人。
3.早期共產黨人為黨成立作的思想、理論和組織準備
李大釗早在“五四”的前一年起,就發(fā)表了《法俄革命之比較觀》《庶民的勝利》和《布爾什維克的勝利》三篇重要文章,這標志著馬克思列寧主義真正在中國開始傳播。1918年12月,李大釗和陳獨秀創(chuàng)辦了《每周評論》,初步介紹馬克思列寧主義,重點宣傳俄國、法國的革命和殖民地的民族革命。1919年4月,《每周評論》發(fā)表了《共產黨宣言》第二章“無產者和共產黨人”的摘評。在1919年5月和11月《新青年》第6卷第5、6號上,李大釗發(fā)表了《我的馬克思主義觀》,較全面地介紹了馬克思主義的唯物史觀、政治經濟學和科學社會主義的基本觀點。正是在“五四”期間,由他主編的《晨報》副刊開辟了“馬克思研究”專欄,刊載了馬克思、列寧等人傳略,發(fā)表了介紹俄國革命和建設的論文和通訊。這些文章宣傳了社會主義必然代替資本主義的原理。
五四運動有力地推動了馬克思列寧主義在中國的傳播。1920年3月,李大釗、鄧中夏等在北京大學組織了“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團結了一批進步青年和學者,翻譯、研究馬克思列寧主義著作。陳獨秀也在“五四”之后,寫了大量宣傳馬克思列寧主義的文章,其中影響較大的有《談政治》《社會主義批評》《馬克思主義學說》《無產階級專政》,他提出“改造中國必須采取馬克思主義學說”的觀點,表明自己接受馬克思主義。1920年5月,他和李達在上海組織了第一個公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會。
在五四運動中,英勇地出現于斗爭前沿的是進步學生,他們起到了先鋒作用。中國工人階級則以自己特有的組織性、紀律性和堅定的革命精神,成了運動后期的主力軍。由于在斗爭中親眼看到工人階級表現出來的偉大力量,“‘五四’運動中有一部分學生領袖,就是從這里出發(fā)‘往民間去’,跑到工人中去辦工人學校,去辦工會”,這些人后來成了中國共產黨的早期骨干。[3]14在五四運動推動下,在李大釗、陳獨秀帶動下,全國各地紛紛創(chuàng)辦先進刊物,形成研究組織和政治組織。毛澤東領導湖南長沙新民學會開展了反帝反封建的斗爭,并于1919年7月14日創(chuàng)辦了《湘江評論》,1920年9月,又創(chuàng)辦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周恩來于9月領導天津青年學生組織了覺悟社,并于1920年l月創(chuàng)辦了《覺悟》雜志;惲代英也在“五四”之后,在武漢出版了《互助》和《武漢星期評論》,董必武、陳潭秋在1920年10月也在武漢建立共產主義小組,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在山東的共產主義者王盡美、鄧恩銘也于1920年9月在濟南成立了馬克思主義研究會。正是在各地共產主義小組積極活動的基礎上,1921年才誕生了中國共產黨。
4.五四運動的基本精神
五四運動在政治上反對封建專制,要求自由民主;在思想上反對封建舊禮教、舊道德,提倡思想解放;在學術上反對迷信盲從,反對八股、教條,提倡科學精神;在文化上反對文言文、八股文,提倡白話文和文學革命。毛澤東同志認為“這就是五四運動時期的一個極大的功績”[2]506。毛澤東同志精辟地指出:“五四運動是在當時世界革命號召之下,是在俄國革命號召之下,是在列寧號召之下發(fā)生的?!薄拔逅倪\動是反帝國主義的運動,又是反封建的運動。五四運動的杰出的歷史意義,在于它帶著為辛亥革命還不曾有的姿態(tài),這就是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帝國主義和徹底地不妥協地反封建主義。”[2]348
1989年春天,中國學界開展了“五四精神”的討論。學者們認為五四運動有兩大主題:一是啟蒙,一是救亡。啟蒙在于反對封建主義,救亡在于反對帝國主義;“五四精神”有民主和科學兩面旗幟。[4]73兩大主題主要體現了愛國主義精神,兩面旗幟主要體現了進步精神。根據毛澤東同志的論述,結合黨史學者的主流觀點,五四運動是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5]1“五四精神”是愛國精神、民主精神、科學精神和進步精神。
(二)建黨初期形成的“紅船精神”
1921年7月23日,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上海法租界召開,由于會場遭到包圍搜查,被迫轉移。1921年8月初,中國共產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浙江嘉興南湖的一條游船上勝利閉幕,莊嚴宣告中國共產黨的誕生。參加會議的13位代表平均年齡28歲,他們代表了全國50多名黨員。就是這樣一群青年知識分子,只有50多人,連共產國際代表馬林也不看好的“小黨”,依靠堅定的理想和信念,依靠著組織的凝聚和團結,依靠著廣大工農群眾和先進知識分子的支持,竟然有著卓越的組織力、頑強的戰(zhàn)斗力和廣泛的號召力?!凹t船”,點燃了中國革命的火種,并向中國大地廣泛播撒,從此燃起了中國的光明和希望。“紅船”,標志著共產黨人的信念之堅定,創(chuàng)業(yè)之艱難,象征著共產黨人精神之航帆足可劈波斬浪、無以阻礙、勇往直前?!凹t船,見證了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的大事變,成為中國革命源頭的象征?!盵6]習近平同志認為,“紅船精神”“集中體現了黨的先進性,是黨的先進性之源”,“是中國革命精神之源。”[6]
2005年,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同志在《光明日報》上發(fā)表文章《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首先提出“紅船精神”的概念,并把其內涵界定為:“開天辟地、敢為人先的首創(chuàng)精神,堅定理想、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立黨為公、忠誠為民的奉獻精神。”[6]這一界定,足以表達中國共產黨的成立,有著堅實的階級基礎、廣泛的群眾基礎和科學的理論基礎,有著豐沛的精神源泉和強大的精神動力。
(三)革命根據地初創(chuàng)時期形成的“井岡山精神”
1927年9月,毛澤東同志率領秋收起義的部隊把井岡山作為立足點。1928年4月,朱德同志率領南昌起義的部隊到井岡山與毛澤東會師,由此產生了“朱毛紅軍”。毛澤東同志與朱德同志以“敢闖新路”的英雄氣概和敢打必勝的革命信念,領導井岡山軍民,把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把黨的工作重心從城市轉移到農村,“以農村包圍城市”的戰(zhàn)略思考,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必勝信念,開創(chuàng)了一條有中國特色的革命道路,創(chuàng)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1929年12月,紅四軍召開了著名的“古田會議”?!肮盘飼h”以“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為主題,毛澤東同志起草了古田會議決議。這個決議“使紅軍肅清舊式軍隊的影響,完全建立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礎上”[2]25,從而開創(chuàng)了“支部建在連上”的軍隊思想政治工作原則和“黨指揮槍”的建軍綱領,在我們黨和人民軍隊發(fā)展史上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和極其深遠的意義。
1993年4月,時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書記處書記的胡錦濤同志在視察井岡山時指出:“井岡山精神有豐富的內涵。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發(fā)揚井岡山精神尤其要弘揚以下三個方面:第一,實事求是、敢闖新路的精神;第二,矢志不移、百折不撓的精神;第三,艱苦奮斗、勇于奉獻的精神?!盵7]105胡錦濤同志的概括符合革命歷史的事實,也符合創(chuàng)建革命根據地的邏輯?!皩嵤虑笫恰斌w現了毛澤東同志從當時革命形勢的實際出發(fā),選擇了農村包圍城市的道路;“敢闖新路”就是在白色恐怖籠罩的城市之外,以農村為中心建立革命根據地;“矢志不移、百折不撓”反映了紅軍堅定理想信念,粉碎了國民黨的五次圍剿;“艱苦奮斗、勇于奉獻”體現了井岡山斗爭的艱辛和共產黨人的精神風貌。
(四)中國革命處于低潮時期形成的“蘇區(qū)精神”
1929年1月,毛澤東、朱德率紅四軍下井岡山后轉戰(zhàn)贛南、閩西,經過一年半的艱苦斗爭,開辟了中央蘇區(qū)。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起義如火如荼,遍及全國12個省、約150個縣的廣大地區(qū),建立了一個又一個革命根據地,即蘇區(qū)。至20世紀30年代前期,影響甚大的蘇區(qū)達13個,其鼎盛時期的面積共約40余萬平方公里,轄人口3000萬,形成星火燎原之勢。中央蘇區(qū)是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探索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關鍵時期,是中國共產黨所開辟的一片神奇土地。
黨史研究專家認為,“蘇區(qū)精神不僅僅是中央蘇區(qū)的精神”,“應當是代表當時所有蘇區(qū)的軍民用鮮血和生命所鑄就的革命精神”,中央蘇區(qū)只是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面積的1/5”,但是,“蘇區(qū)精神”的概括還是“立足于中央蘇區(qū)”?!熬畬骄瘛迸c“蘇區(qū)精神”是在中央革命根據地兩個階段歷史地形成的兩種“精神形態(tài)”,“既有各自的個性特點,也有許多共同之處”。前者的核心特點是“敢闖新路”,后者的核心特點是“執(zhí)政為民”?!皟煞N‘精神’都反映了中國共產黨領導這兩個區(qū)域的人民探索具有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艱難歷程,集中體現了那個時期形成的革命理論、路線、方針、政策,以及工作方法和工作作風等,深刻凝聚了廣大軍民在戰(zhàn)斗、生產、工作和生活中表現出來的理想、意志、情感和價值觀念等?!盵8]86
2011年11月,習近平同志在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80周年座談會上指出:“在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和發(fā)展中,在建立紅色政權、探索革命道路的實踐中,無數革命先輩用鮮血和生命鑄就了以堅定信念、求真務實、一心為民、清正廉潔、艱苦奮斗、爭創(chuàng)一流、無私奉獻等為主要內涵的蘇區(qū)精神?!盵9]習近平同志的講話顯然是突出了“蘇區(qū)時期的特色和個性”[9]。
(五)西北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建時期形成的“渭華照金精神”
1928年5月爆發(fā)的渭華起義,是繼南昌起義、秋收起義和廣州起義之后震撼西北波及全國、規(guī)模最大、影響最深的一次大起義。這次起義是在中共陜西省委、陜東特委的領導下舉行的,劉志丹任軍事委員會主席,唐澍為前敵總指揮,許權中為軍事顧問,以華縣高塘、渭南塔山為中心,東到少華山、西至臨潼東、南至秦嶺北麓、北及渭河兩岸,方圓200多平方公里,擁有數十萬人口的紅色武裝割據區(qū)域的武裝起義,先后建立區(qū)村蘇維埃48個。渭華起義打響了西北地區(qū)武裝革命的第一槍。作為西北地區(qū)武裝割據的偉大嘗試,推動了渭北革命運動的發(fā)展,為以照金為中心的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的創(chuàng)建奠定了基礎。渭華起義的重要策源地——赤水職業(yè)學校,是陜西黨團組織的建立地、革命思想的生發(fā)地、革命力量的聚集地與發(fā)展地。
1932年8月,劉志丹和謝子長、高崗、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chuàng)建了西北第一個山區(qū)革命根據地——照金革命根據地。在發(fā)展的鼎盛時期,紅色武裝割據區(qū)域擴展到兩省14縣,為后來陜北革命根據地的建立創(chuàng)造了條件,是毛澤東建立紅色政權的理論在西北地區(qū)的第一次具體實踐。劉志丹同志曾經說過:“如果我們像毛澤東同志那樣,以井岡山為依托,搞武裝斗爭,建立根據地,逐步發(fā)展擴大游擊區(qū),即使嚴重局面到來,我們也有站腳的地方和回旋的余地?,F在最根本的一條是要有根據地?!盵10]246所以,在當時有“南有瑞金,北有照金”的說法。照金革命根據地在中國革命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照金革命根據地的歷史是渭華起義的繼續(xù),是秦東地區(qū)黨的早期革命活動的重要內容,也是形成革命思想文化的重要史實依據和載體。
“渭華照金精神”是劉志丹、高崗、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創(chuàng)建照金革命根據地和陜甘以至西北革命根據地革命精神的歷史積淀,是陜西早期黨史思想文化的結晶,是革命歷程中表現出的理想信念、路徑抉擇、思想維度和風格特色。其豐富內涵可以概括為:“愛國為民、教育引領、務實求真、快樂奮斗。”“其核心理念是堅定地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盵11]6
(六)左右江革命根據地時期形成的“百色精神”
1929年12月,在鄧小平等中國共產黨人的領導下,威震南疆、彪炳史冊的百色起義在百色這片紅色的土地上爆發(fā)了。一支新型的人民軍隊——紅七軍、紅八軍脫穎而出,他們創(chuàng)建了面積5萬多平方公里、人口近150萬的左右江革命根據地。在百色起義前后,鄧小平同志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正確地分析形勢,以非凡的膽略、耐心的作風和靈活的策略,開展了大量制定民族政策、掌握地方武裝、恢復黨的組織、發(fā)動各族群眾的工作,為舉行武裝起義創(chuàng)造了極為有利的條件,為后來的民族工作、對舊軍隊的策反工作、對群眾的政治思想工作積累了豐富的經驗?!鞍偕鹆x所創(chuàng)建的百色精神蘊涵和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在革命斗爭中所培育的崇高精神風貌,百色精神是一面旗幟,是一塊豐碑,是一本生動的教科書,是一座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寶庫?!盵12]7
百色精神的豐富內涵:一是抓住機遇、發(fā)展自己、堅持實事求是的精神;二是堅定信念,立黨為公、勇往直前的大無畏革命精神;三是敢于斗爭,不畏列強的愛國主義精神;四是艱苦奮斗、迎難而進、無私奉獻的精神;五是團結協作、執(zhí)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革命精神?!皥远ǖ墓伯a主義理想和始終不渝的革命信念,是百色精神的靈魂?!盵12]11
(七)處在中國革命艱難困苦時期形成的“長征精神”
從1934年至1936年,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工農紅軍歷時兩個寒暑,縱橫10多個省,跨越萬水千山,終于實現了從東南到西北的戰(zhàn)略大轉移,勝利走完了長征路。工農紅軍的整個長征路,經歷了三種艱難困苦的斗爭:一是應對國民黨反動派圍追堵截的軍事斗爭;二是經受極端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和紅軍戰(zhàn)士饑寒傷病折磨的嚴峻考驗;三是與黨內博古、李德冒險主義和張國燾分裂主義的路線斗爭。
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批判了以博古、李德為代表的錯誤指導思想及其軍事指揮,改組中央主要領導,確立了毛澤東在黨中央和紅軍中的實際領導地位,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發(fā)生的第一次偉大轉折。遵義會議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實事求是、追求真理的科學精神,體現了共產黨人顧全大局、勇于糾正錯誤的求實作風。遵義會議精神豐富了長征精神的內涵。
毛澤東同志對長征的偉大意義作了充分闡述:“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長征宣告了帝國主義和蔣介石圍追堵截的破產。長征又是宣傳隊。它向十一個省內大約兩萬萬人民宣布,只有紅軍的道路,才是解放他們的道路。長征又是播種機。它散布了許多種子在十一個省內,發(fā)芽、長葉、開花、結果,將來是會有收獲的?!盵2]65
2006年10月22日,胡錦濤同志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指出:“偉大的紅軍長征,培育了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的革命精神。紅軍長征勝利,是中國共產黨人和紅軍將士弘揚偉大革命精神的勝利。紅軍長征不僅創(chuàng)造了可歌可泣的戰(zhàn)爭史詩,而且譜寫了豪情萬丈的精神史詩,鑄就了偉大的長征精神?!盵13]“長征精神,就是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yè)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盵13]
(八)中國共產黨發(fā)展鞏固時期形成的“延安精神”
從1935年到1948年,延安成為中共中央所在地。黨中央在延安制定了黨建設的思想路線、組織路線,制定了民族統一戰(zhàn)線的基本政策,制定了抗日戰(zhàn)爭的戰(zhàn)略和策略,形成了陜甘寧邊區(qū)政治、經濟、文化發(fā)展的總格局,成為中國人民解放斗爭的大后方。
黨中央在延安的13年,經過大生產運動、延安整風、延安文藝座談會、精兵簡政、減租減息、“七大”召開等標志性活動,孕育了延安精神。黨在延安時期的一個重要成果是“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與中國革命的具體實際相結合,創(chuàng)立了毛澤東思想這個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第一個理論成果。毛澤東思想是延安精神形成的理論基礎”[14]13?!皩嵤虑笫恰薄盀槿嗣穹铡薄白粤Ω?,艱苦奮斗”“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群眾路線”等經典概念成為延安精神的核心內容。
1935年10月,中共中央和中國工農紅軍到達陜北后,延安和邊區(qū)的財政負擔十分沉重,經濟狀況十分惡劣。國民黨對邊區(qū)進行嚴密的經濟封鎖和軍事包圍,使延安和邊區(qū)陷入異常嚴重的困難境地。面對饑餓和生存的威脅,中國共產黨人沒有畏懼和退縮,奮力開展大生產運動,發(fā)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咬緊牙關,克服困難,發(fā)展生產,努力自救,最終戰(zhàn)勝了困難,贏得了最后勝利。在抗戰(zhàn)的八年中,延安和陜甘寧邊區(qū)始終是八路軍堅持敵后作戰(zhàn)的戰(zhàn)略總后方。中共中央在延安先后創(chuàng)辦了抗日軍政大學、陜北公學、馬列學院和魯迅藝術文學院等院校,集中了來自全國各地的知識青年和政治、經濟、軍事、思想文化等各方面的優(yōu)秀人才,極大地提高了延安地區(qū)的文化層次,使延安成為當時中國傳播新思想、新文化的重要區(qū)域,成為培養(yǎng)抗戰(zhàn)干部和人才的革命熔爐。黨中央在延安開展的經濟、政治、文化、教育、軍事活動,為全國的解放,為解放區(qū)的發(fā)展,為新中國成立后的國家發(fā)展和經濟建設積累了許多重要經驗。
根據學者們的研究,延安精神有如下內涵:“一是為崇高革命理想自覺獻身的精神,崇高的革命理想是延安精神的重要內容;二是緊密聯系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延安精神的核心;三是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的精神。實事求是、理論聯系實際是延安精神的基礎,也是延安精神科學性的表現;四是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延安精神的特色;五是民主、團結的精神。民主、團結是延安精神的生命;六是批評與自我批評的精神。批評與自我批評是延安精神的支柱?!盵15]45“延安精神的核心是: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16]5學者們認為,在延安的13年里,與延安精神孕育的同時,還孕育出了抗大精神、南泥灣精神、張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愚公移山精神。這些都是延安精神豐富內涵的一部分?!把影簿褡钤缡且陨鲜鑫宸N精神為基礎,經過毛澤東對之進行理論上的系統概括和總結,使之融合成一個完整的體系而形成的?!盵17]4
(九)抗日戰(zhàn)爭時期在沂蒙山區(qū)形成的“沂蒙精神”
沂蒙山區(qū)是著名的革命老區(qū),具有光榮的革命傳統。中共“一大”代表、山東黨的最早組織者和領導者王盡美,就是沂蒙人。在他的影響下,一批批優(yōu)秀知識分子、有志青年參加了中國共產黨,并通過各種形式傳播馬克思主義。沂蒙山區(qū)早在1926年就建立了黨的組織,發(fā)動群眾開展革命活動,曾爆發(fā)了聞名全國的日照、沂水、蒼山等武裝暴動,打出了工農紅軍游擊隊的旗幟,掀起了革命的波瀾??谷諔?zhàn)爭和解放戰(zhàn)爭時期,中共沂蒙地區(qū)黨的組織和八路軍先后在這里創(chuàng)建了濱海、魯中、魯南革命根據地,譜寫了沂蒙軍民革命斗爭歷史的新篇章。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八路軍第一縱隊、新四軍、華東野戰(zhàn)軍曾長期在這里轉戰(zhàn)。劉少奇、羅榮桓、陳毅、徐向前、粟裕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曾在這里工作和戰(zhàn)斗過,這里成為華東和山東解放區(qū)的政治、軍事、文化中心。在革命戰(zhàn)爭年代,英雄的沂蒙人民不僅用紅薯、煎餅、小米、奶水養(yǎng)育了幾十萬人民軍隊,而且為人民戰(zhàn)爭的勝利獻出了自己的熱血和青春?!耙拭赡赣H”“紅嫂”“沂蒙六姐妹”“孟良崮戰(zhàn)役”等故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沂蒙人民跟黨走、不怕犧牲、英勇獻身的事跡,人民群眾支持革命軍隊的萬丈豪情,軍民魚水關系孕育了“愛黨愛軍、開拓奮進、艱苦創(chuàng)業(yè)、無私奉獻”的沂蒙精神。
“愛黨愛軍”表達了沂蒙人民熱愛黨、熱愛解放軍、熱愛祖國、熱愛沂蒙的高尚情操;“開拓奮進”概括了沂蒙人民追求進步、改革創(chuàng)新、敢為人先的先進思想意識;“艱苦創(chuàng)業(yè)”概括了沂蒙人民不畏艱難、艱苦創(chuàng)業(yè)、建設美好沂蒙的英雄氣概;“無私奉獻”展現了沂蒙人民為國分憂、舍生取義、只講奉獻、不講索取的精神風貌。[18]114
(十)全國革命勝利時期形成的“西柏坡精神”
1948年4月,中共中央書記處進駐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為了適應即將領導新的國家政權的需要,黨中央于1948年的“九月會議”作出決定,加強黨的集中統一領導,加強組織紀律性,建立請示報告制度;摸索通過普選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的政權組織形式;動員全黨學習管理工業(yè)生產、農業(yè)生產和商業(yè)貿易,探索和積累經濟建設的經驗;與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和無黨派人士共同進行新政協的籌備;迅速地有計劃地訓練大批能夠管理軍事、政治、經濟、黨務、文化教育等項工作的干部。
1949年3月,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在經歷了無數艱難曲折、奮斗犧牲之后,已經到了奪取全國勝利的前夜,執(zhí)政問題已經擺在全黨面前,面臨著繼續(xù)探索和創(chuàng)新的任務,建設新中國已提到黨中央的議事日程。于是,黨中央在西柏坡村召開了七屆二中全會。毛澤東同志在這次會上所作的報告,提出了促進革命迅速取得全國勝利和組織這個勝利的各項方針;說明了在全國勝利的局面下,黨的工作重心必須由鄉(xiāng)村轉移到城市,城市工作必須以生產建設為中心;規(guī)定了黨在全國勝利以后,在政治、經濟、外交方面應當采取的基本政策。毛澤東同志正確地估計了革命勝利以后國內外階級斗爭的新形勢,及時地向黨內提出了警告:“因為勝利,黨內的驕傲情緒,以功臣自居的情緒,停頓起來不求進步的情緒,貪圖享樂不愿再過艱苦生活的情緒,可能生長。因為勝利,人民感謝我們,資產階級也會出來捧場。資產階級的捧場則可能征服我們隊伍中的意志薄弱者??赡苡羞@樣一些共產黨人,他們是不曾被拿槍的敵人征服過的,他們在這些敵人面前不愧英雄的稱號;但是經不起人們用糖衣裹著的炮彈的攻擊,他們在糖彈面前要打敗仗。我們必須預防這種情況?!盵2]651毛澤東同志語重心長地指出:“中國的革命是偉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長,工作更偉大,更艱苦。這一點現在就必須向黨內講明白,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謙虛、謹慎、不驕、不燥的作風,務必使同志們繼續(xù)地保持艱苦奮斗的作風?!盵2]651毛澤東同志的報告揭示了西柏坡精神形成的時代背景,他的分析和結論則成為西柏坡精神的理論根據。
關于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內容,有學者認為是:“戒驕戒躁的謙虛態(tài)度,銳意進取的奮斗作風,保廉戒奢的自律品格,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盵19]188有學者則認為,“探索、創(chuàng)新是西柏坡精神的核心”。其內容包括四個方面,即“敢于斗爭、敢于勝利的進取精神;嚴守紀律、軍民一致的團結精神;實事求是、立國興邦的創(chuàng)業(yè)精神;謙虛謹慎、艱苦奮斗的自律精神”[20]。學者們對“西柏坡精神”的概括有一致的地方,也有觀察重點不同的地方。前者強調了“憂患意識”,后者強調了“探索和創(chuàng)新精神”。
反復研讀毛澤東同志在七屆二中全會上的報告,可以看出,兩種概括雖不同卻并不矛盾。從黨面臨的形勢和任務來看,確實應該把“探索和創(chuàng)新精神”作為核心;從黨的思想作風建設來看,還是要有“憂患意識”,要善于學習,保持優(yōu)良作風。正如毛澤東思想研究專家指出的:“西柏坡精神,繼承了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以及其他革命精神,并有所發(fā)展,突出了‘兩個務必’的思想?!盵21]2
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和改革開放時期,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和教育引領下,工農兵和知識分子都對黨的紅色歷史與紅色精神有了高度認同,在各自的工作崗位上,自覺傳承紅色精神,表現出了非凡的創(chuàng)造精神。這種創(chuàng)造精神是紅色精神的延續(xù)和發(fā)展,其表現形式多種多樣,而本質都是對共產黨人先進性的繼承和發(fā)揚。
(一)抗美援朝戰(zhàn)爭孕育的“抗美援朝精神”
1950年6月,中國共產黨在為全面開展社會主義革命和有計劃的經濟建設準備條件的時候,朝鮮戰(zhàn)爭爆發(fā)了。剛剛誕生一周年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不得不應朝鮮政府的要求,派中國人民志愿軍入朝,以“抗美援朝,保家衛(wèi)國”。在近三年的時間里,中國人民志愿軍不畏強暴、威武不屈、頑強戰(zhàn)斗,經過六次重大戰(zhàn)役,迫使美軍不得不退到“三八線”以南,并在停戰(zhàn)協定上簽字??姑涝瘧?zhàn)爭的勝利,極大地激發(fā)了中國人民的民族自豪感,從根本上改變了舊中國在世界上留下的軟弱可欺形象,極大地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威望,也為我國開展大規(guī)模的經濟建設贏得了一個相對穩(wěn)定的和平環(huán)境。
在抗美援朝戰(zhàn)爭中,中國人民志愿軍指戰(zhàn)員英勇戰(zhàn)斗、不怕艱難困苦、不怕犧牲、顧全大局、協同作戰(zhàn),壯烈犧牲36萬多人,涌現了大量英雄人物,如毛岸英、黃繼光、邱少云、楊根思、羅盛教以及上甘嶺戰(zhàn)役的英雄群體。他們的英雄事跡鑄就了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
2010年10月,在北京人民大會堂舉行了紀念中國人民志愿軍抗美援朝出國作戰(zhàn)60周年座談會。習近平同志在講話中闡述抗美援朝戰(zhàn)爭勝利的偉大意義,緬懷老一輩革命家的豐功偉績,緬懷志愿軍英烈的獻身精神,緬懷中朝友好,精辟概括了“抗美援朝精神”,其主要內容有:“發(fā)揚祖國和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為了祖國和民族的尊嚴而奮不顧身的愛國主義精神,英勇頑強、舍生忘死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不畏艱難困苦、始終保持高昂士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為完成祖國和人民賦予的使命、慷慨奉獻自己一切的革命忠誠精神,以及為了人類和平與正義事業(yè)而奮斗的國際主義精神?!盵22]1
(二)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培育和形成的“北大荒精神”
1954年和1955年,按照黨中央“屯墾戍邊”的方針,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派遣3萬中國人民解放軍轉業(yè)官兵開赴地處黑龍江三江平原的北大荒,開拓北大荒。1958年,中共中央成都會議通過了《關于發(fā)展軍墾農場的意見》,王震將軍率領10萬復轉官兵挺進北大荒,掀起了北大荒大規(guī)模開發(fā)建設的高潮。之后,又有20萬支邊青年、大中專院校畢業(yè)生和城市知識青年相繼投身墾區(qū)的開發(fā)建設。他們不畏艱難和困苦,扎根北疆、建設北疆、美化北疆。他們顧全大局,在三年困難時期,為支援內地災區(qū),自己節(jié)衣縮食,忍饑挨餓,用野菜和野果充饑。經過三代人60多年的艱苦創(chuàng)業(yè)、開發(fā)建設,北大荒荒無人煙的亙古荒原建成了中國耕地規(guī)模最大、機械化程度最高的國營農場群,成為國家重要的商品糧基地、農副產品精深加工基地和外貿出口基地,成為舉世聞名的“北大倉”。北大荒人為國家和人民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黑龍江墾區(qū)在為共和國創(chuàng)造了巨大物質財富的同時,還創(chuàng)造培育出“北大荒精神”?!捌D苦奮斗、勇于開拓、顧全大局、無私奉獻”的北大荒精神集中體現了三代拓荒者高度的政治覺悟、崇高的思想境界、奮發(fā)向上的精神風貌,既是北大荒文化的核心和靈魂,也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的生動體現,更是墾區(qū)不斷突破、創(chuàng)造奇跡的力量源泉。有人說,“北大荒精神”是在特定群體中形成的,是北大荒人的精神。這種說法是不全面的。北大荒精神的實質體現了中華民族的進取精神和創(chuàng)造精神,因而是全民族的精神財富。
(三)社會主義建設初期培育和形成的“大慶精神”
1959年,新中國成立10周年的時候,誕生于東北黑土地上的大慶油田,成為“共和國工業(yè)長子”。大慶人以“我為祖國獻石油”的豪邁情懷,以“革命加拼命”“三老四嚴”的工作作風,以“沒有條件創(chuàng)造條件也要上”的英雄氣概,用了三年的時間,建成了年產600噸的大油田,為國家甩掉了“貧油”的帽子,成為國家工業(yè)戰(zhàn)線的先進典型。1964年2月,毛澤東主席號召“工業(yè)學大慶”。
大慶精神是大慶石油人在石油大會戰(zhàn)中以“兩論”,即毛澤東的矛盾論和實踐論為指導用心血澆灌出來的,是從學習、探索、生產、管理的實踐經驗中總結出來的精神瑰寶。大慶精神是由眾多的精神要素構成的?!皭蹏薄皠?chuàng)業(yè)”“求實”“奉獻”構成大慶精神的基本框架??茖W求實的態(tài)度和方法,“三老四嚴”的傳統和作風,戰(zhàn)勝艱難困苦的智慧和勇氣,無私無畏的奉獻意識和境界,構成大慶精神的主體要素?!拌F人”精神、“人拉肩扛”精神、“干打壘”精神、“五把鐵鍬鬧革命”精神、“修舊利廢”精神等是大慶精神的突出表現。大慶精神所展示的最顯著特色是方方面面持續(xù)不斷的自主創(chuàng)新;大慶精神所激勵的最高理想是人人事事追求工作中的卓越;大慶精神所昭示的最高尚道德行為是始終如一的勇于奉獻;大慶精神的政治本色是愛國;大慶精神的實業(yè)至上追求是石油;大慶精神的科學基礎是“兩論”;大慶精神的主體意識是自創(chuàng);大慶精神的價值取向是一流;大慶精神的最高境界是奉獻?!按髴c精神永遠是激勵我們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寶貴精神財富。”[23]44
(四)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產生的“雷鋒精神”
1963年3月5日,毛澤東同志發(fā)出“向雷鋒同志學習”的偉大號召,“學習雷鋒好榜樣”的歌聲響徹祖國大地。雷鋒同志是一個普通戰(zhàn)士,在部隊僅工作和生活了兩年零八個月,就干出了許多讓人稱贊的不平凡的事情。他愛學習,以“釘子”精神刻苦學習毛澤東著作和科學文化知識;他愛思考,把學到的理論知識運用到工作中去,尤其是善于反思,養(yǎng)成了寫日記的習慣。他的日記記錄著他思想的精華;他愛勞動,時常參加一些義務勞動。做好事是他的自覺行動;他熱愛本職工作,以“螺絲釘”精神,堅守在自己的崗位上;他熱愛集體,自覺維護集體的利益,對損害集體利益的事情毫不留情地抵制;他熱愛人民,對同志“像春天般溫暖”,經常幫助有困難的人,給災區(qū)捐錢物;他熱愛黨,黨和領導叫怎樣去做,他就不折不扣地按照黨的指示去做。他認為,“聽黨的話,就會開放出事業(yè)的花朵”。
50多年來,研究雷鋒精神的論文成果非常多。學者們一致認為,雷鋒精神具有強烈的道德倫理價值,是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雷鋒精神的本質特性是:先進性、時代性、民族性、群眾性與實踐性。雷鋒精神對于當下市場經濟建設、精神文明建設、企業(yè)文化建設、社會教育具有積極意義。雷鋒精神是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體現,是實現中國夢的現實力量。來自雷鋒故鄉(xiāng)的學者全面概括了雷鋒精神的八種內涵:一是“愛黨愛國愛人民的‘赤子’精神”;二是“追求崇高、不斷學習的‘釘子’精神”;三是“克己奉公、一心為民的‘奉獻’精神”;四是“忠于職守、愛崗敬業(yè)的‘螺絲釘’精神”;五是“勤儉節(jié)約、艱苦奮斗的‘百寶箱’精神”;六是“與人為善、助人為樂的‘傻子’精神”;七是“英勇無畏、奮不顧身的‘犧牲’精神”;八是“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誠實’精神”。[24]98
50多年來,一個由億萬人民群眾自覺參加的學雷鋒活動在中華大地上蓬勃發(fā)展,促進了整個社會道德風尚的提高。雷鋒精神的發(fā)揚光大仍然具有強大的精神作用、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胡錦濤同志在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闡明了發(fā)揚光大雷鋒精神的時代內涵。他說:“發(fā)揚光大雷鋒精神,仍然為我們這個時代進步所必需,仍然為我們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事業(yè)發(fā)展所必需。發(fā)揚光大雷鋒精神,就要像雷鋒那樣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中去。發(fā)揚光大雷鋒精神,就要像雷鋒那樣發(fā)揚愛國主義精神,樹立集體主義思想,堅定社會主義信念。發(fā)揚光大雷鋒精神,就要像雷鋒那樣艱苦奮斗勤儉創(chuàng)業(yè)。發(fā)揚光大雷鋒精神,就要像雷鋒那樣發(fā)揚‘釘子’精神,努力學習,刻苦鉆研,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和現代科學文化知識武裝自己、提高自己、完善自己。發(fā)揚光大雷鋒精神,就要像雷鋒那樣立足本職,忠于職守,在現代化建設事業(yè)中做一顆永不生銹的螺絲釘。”[25]
(五)嚴重經濟困難時期產生的“焦裕祿精神”
20世紀60年代初期,連續(xù)三年嚴重困難,使得國內出現了嚴重經濟困難。在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人民戰(zhàn)勝嚴重經濟困難的時候,焦裕祿同志擔任了黃河故道上著名災區(qū)縣蘭考縣的縣委書記。他帶領蘭考人民治理風沙、內澇和鹽堿等“三害”,他心中只裝著蘭考的老百姓,唯獨沒有他自己。他深入災害第一線,尋找改變貧窮面貌的根本途徑,終因積勞成疾,犧牲在治沙前線,年僅42歲。焦裕祿的英雄事跡感人肺腑,英名響徹祖國大地,受到媒體的重視和報道,成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英模人物的杰出代表,成為“縣委書記的好榜樣”,并在全國掀起了一個學習焦裕祿的熱潮?!敖乖5摰陌駱樱奈枞藗円詷O大的熱情戰(zhàn)勝嚴重經濟困難,為社會主義建設奉獻更大更多的力量,成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一座精神豐碑?!盵26]697
2009年,習近平同志到蘭考參觀焦裕祿紀念園和事跡展時,對焦裕祿精神作過高度評價,他指出,焦裕祿同志用自己的實際行動,塑造了一個優(yōu)秀共產黨員和優(yōu)秀縣委書記的光輝形象,鑄就了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焦裕祿精神。2014年3月,習近平同志在調研指導蘭考縣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時,深情感懷焦裕祿事跡對一代共產黨人成長的影響,深刻闡述了焦裕祿精神過去是、現在是、將來仍然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勉勵廣大黨員干部要學習弘揚焦裕祿同志“心中裝著全體人民、唯獨沒有他自己”的公仆情懷,凡事探求就里、“吃別人嚼過的饃沒味道”的求實作風,“敢教日月換新天”“革命者要在困難面前逞英雄”的奮斗精神,艱苦樸素、廉潔奉公、“任何時候都不搞特殊化”的道德情操。要組織黨員干部把焦裕祿精神作為一面鏡子,從里到外、從上到下反復照一照自己,深入查擺自己在思想境界、素質能力、作風形象等方面存在的問題和不足,努力向焦裕祿同志看齊,從今天做起,從眼前做起,從小事做起,像焦裕祿同志那樣對待群眾、對待組織、對待事業(yè)、對待同志、對待親屬、對待自己,像焦裕祿同志那樣生命不息、奮斗不止,努力做焦裕祿式的好黨員、好干部。[27]1習近平同志關于焦裕祿精神的兩次重要論述,深刻揭示了焦裕祿精神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為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大力弘揚焦裕祿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供了重要的理論向導和科學的思想指南。
(六)國民經濟調整時期培育和形成的“紅旗渠精神”
20世紀60年代初期,處于太行山南端的河南省林縣人民不僅面臨著頻繁的自然災害,而且還面對著嚴重缺水的困境。在黨的領導下,林縣人民不向自然災害和生活困境低頭,決心劈山鑿洞向漳河要水。于是,林縣的當代“愚公”們從1962年2月開始修建紅旗渠。他們奮戰(zhàn)在太行山的懸崖絕壁上,逢山鑿洞,遇溝架橋。他們靠雙手和簡陋的工具,在惡劣的施工條件下,團結協作,克服困難。他們在生活條件極端困難的條件下勞動,流血流汗,挨餓受凍。他們用10年時間削平1250個山頭,架設了151個渡槽,鑿通了211個隧洞,修建成了總長度為1525公里的紅旗渠。他們創(chuàng)造了被外國人稱為“世界第八奇跡”的人工天河。當紅旗在太行山上飄揚的時候,就產生了當代“愚公”用汗水澆灌、用鮮血染紅的“紅旗渠精神”。
紅旗渠的建成,受到了黨中央的高度重視,周恩來總理稱之為“新中國兩大奇跡”之一,先后有10位黨和國家領導人為紅旗渠題詞。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習仲勛的題詞是:“發(fā)揚紅旗渠精神,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建設山區(qū)。”胡錦濤同志在1995年視察紅旗渠時指出:“紅旗渠是一個典范,它體現的自力更生、艱苦創(chuàng)業(yè)、團結協作、無私奉獻的可貴精神,不僅是林州的、河南的精神財富,也是我們整個國家和民族的精神財富。”[28]79有人曾這樣比擬:如果說,大慶油田是工業(yè)系統艱苦奮斗的典型,那么,紅旗渠則是農業(yè)系統艱苦奮斗的榜樣了。這樣的比擬是恰當的。紅旗渠不僅改善了林縣人民的生活環(huán)境和生產條件,而且成為“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qū)”和“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紅旗渠是屹立在太行山上的一塊不朽的豐碑。
(七)社會主義建設高潮時期培育和形成的“兩彈一星精神”
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正處于帝國主義的全面封鎖和核威懾之下。1955年,黨中央、毛澤東主席、周恩來總理高瞻遠矚,審時度勢,果斷決定:一定要搞出我們自己的原子彈、導彈。1958年又提出我們也要搞人造衛(wèi)星。在黨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的直接領導下,在國防科技工業(yè)戰(zhàn)線全體同志的共同努力和全國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我國于1960年11月5日,成功發(fā)射了第一枚近程導彈;1964年10月16日,成功爆炸了第一顆原子彈;1966年10月27日,在本土成功進行了“兩彈”結合飛行爆炸試驗;1967年6月17日,我國第一顆氫彈空爆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第一顆人造衛(wèi)星發(fā)射成功,從而打破了美、蘇核壟斷、核訛詐,使我國成為世界上少數擁有核武器和掌握航天技術的國家之一。
在研制“兩彈一星”的過程中,廣大科技人員在設備和技術條件十分落后,缺少關鍵材料和圖紙的情況下,鉆研技術,自制設備,攻克一道又一道技術難關,解決了蘇聯專家撤走后遺留下來的種種難題。1958年開始建設的導彈發(fā)射與核試驗基地,是在大西北的戈壁灘上建設的,那里的環(huán)境非常惡劣。國防科技界的創(chuàng)業(yè)者們住帳篷、睡地窖、喝苦水、戰(zhàn)風沙,以昂揚的斗志戰(zhàn)勝艱難困苦,創(chuàng)造了許多一流的業(yè)績。不少科學家及許多技術人員在這樣惡劣的環(huán)境中,一干就是十幾年甚至幾十年?!皟蓮椧恍恰钡难兄剖菄兰舛隧椖?,涉及眾多學科交叉的科技領域,需要眾多研究所和多個工業(yè)部門的配合,這些單位以大局為重,只要是“兩彈一星”的協作配套任務,就保質保量地按時完成,只要是“兩彈一星”任務的需要,就毫無保留地大力支持。
1999年9月,中央在表彰為研制“兩彈一星”作出突出貢獻的科技專家大會上提出了“熱愛祖國、無私奉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兩彈一星”精神。[29]18“兩彈一星”精神,是國防科技工業(yè)戰(zhàn)線和中國科學院的同志在以“兩彈一星”為主要目標的偉大實踐中培育和形成的革命精神。熱愛祖國、無私奉獻的精神,是“兩彈一星”研制隊伍在幾十年奮斗拼搏中凝練而成的?!白粤Ω?、艱苦奮斗”精神,是“兩彈一星”事業(yè)起步和發(fā)展的客觀條件決定的,是“兩彈一星”事業(yè)堅定不移的基本方針。“大力協同、勇于登攀”的精神,是在社會主義制度下集中力量辦大事、依靠集體智慧協同攻關,不斷創(chuàng)新、不斷攀登科技高峰的生動體現。
(八)抗擊長江流域特大洪水災害中孕育的“抗洪精神”
1998年發(fā)生在長江流域的大洪水,是繼1931年和1954年兩次洪水后,20世紀發(fā)生的又一次全流域型的特大洪水。在黨中央和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受災省區(qū)的廣大干部群眾同前來支援的解放軍指戰(zhàn)員、武警官兵一起,團結奮戰(zhàn),力挽狂瀾,同洪水進行了驚心動魄的殊死搏斗,取得了抗洪救災的全面勝利。在抗洪救災中,全國人民心系災區(qū)、情系災區(qū),發(fā)揚中華民族團結友愛、互助互濟的優(yōu)良傳統,全國各地區(qū)各部門發(fā)揚“一方有難、八方支援”和“全國一盤棋”的大團結、大協作精神,無私地大力支持抗洪第一線軍民。中國大地上涌動起全民族同心同德、團結戰(zhàn)斗的澎湃熱潮,展現出全民族萬眾一心戰(zhàn)勝洪澇災害的壯麗畫卷。
1998年10月8日,江澤民同志在抗洪搶險總結表彰大會上指出:“在同洪水的搏斗中,我們的民族和人民展示出了一種十分崇高的精神。這就是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怕困難、頑強拼搏,堅忍不拔、敢于勝利的偉大抗洪精神?!薄熬虐丝购榫瘛钡膶嵸|是,以公而忘私,舍生忘死的共產主義精神為靈魂;以人民利益國家利益全局利益至上的大局意識為核心;以團結一致,齊心協力,“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社會主義大協作精神為紐帶;以不怕困難,不畏艱險,敢于勝利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為旗幟;以自強不息、貴公重義、艱苦奮斗、同舟共濟、自尊自勵等傳統美德為血脈為營養(yǎng)。[30]65
(九)改革開放新時期培育和形成的“載人航天精神”
2003年10月16日清晨、2005年10月17日凌晨和2008年9月28日傍晚,由我國自行研制的“神舟五號”“神舟六號”“神舟七號”分別載著我國6位航天員成功返航,我國載人航天飛行取得了一次又一次圓滿成功,標志著中國已成為世界上獨立自主完全掌握載人航天技術的國家之一,是繼“兩彈一星”后又一座新的里程碑。
全國人民怎能忘記,從茫茫戈壁的航天發(fā)射場到浩瀚海洋的遠望號測量船,神州大地處處留下了幾代航天工作者奮斗的足跡;從試驗室到各生產企業(yè),灑下了幾代航天工作者辛勤的汗水。航天人舍棄都市生活的繁華,而選擇戈壁灘上的寂寞;舍棄求取功名的機會而選擇默默無聞的奉獻。他們瞄準世界先進技術,知難而進、頑強拼搏、協同攻堅,突破道道技術難關,創(chuàng)造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核心技術和生產性關鍵技術。他們?yōu)樽鎳膹娛?,為了實現中華民族的千年飛天夢想,奉獻了青春年華、聰明才智和熱血汗水,創(chuàng)造了一個個飛天的奇跡。
2005年11月26日,胡錦濤同志在慶?!吧裰哿枴陛d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的大會上發(fā)表了熱情洋溢的講話,高度評價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偉大成就,全面總結了載人航天工程的成功經驗,并且將載人航天精神精辟地總結為“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31]。“四個特別”是中國航天人精神狀態(tài)、思想境界、意志品格、工作作風的真實寫照。
“載人航天精神”是“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期的發(fā)揚光大。愛國、奉獻是載人航天精神的動力源泉;自強、創(chuàng)新是載人航天精神的支撐基點;團結、協同是載人航天精神的時代特征。這些精神將激勵當代中國知識分子在實現中國夢的征程中做好本職工作,為知識創(chuàng)新和文化創(chuàng)造貢獻自己的智慧。
(十)抗震救災過程中形成的“抗震救災精神”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縣發(fā)生了8.2級特大地震。一場巨大的災難降臨。在災難面前,中國人民表現出空前的團結,中華民族精神瞬時凝聚?!耙环接须y八方支援”,災情就是命令,救人就是任務,搶險就是責任,關愛就是義務。從城市到鄉(xiāng)村、從部隊到廠礦、從機關到基層、從街道到學校,展開了規(guī)??涨暗纳鬆I救。國家領導人親臨抗震一線指揮;各級領導和共產黨員身先士卒,組織群眾,搶險救援;10萬人民解放軍將士組成的搶險隊伍不怕犧牲、艱苦奮戰(zhàn);大量救災物資源源不斷送入災區(qū),賑災募捐活動此起彼伏;20萬志愿者參與災后重建,為災民勞累奔波;在災難造成的廢墟中,更有許多互助友愛、患難與共、臨危不懼、舍生忘死、先人后己的動人故事;舉國上下,萬眾一心,全力以赴,伸出援手,奉獻大愛。全國億萬人民同舟共濟,協同一致,譜寫出一曲氣吞山河、感天動地的抗災壯歌。
這次抗震救災斗爭,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和衷共濟、團結奮斗的民族品格,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自強不息、敢于勝利的民族品格,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關愛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2008年10月8日,中共中央、國務院、中央軍委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舉行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胡錦濤同志在會上發(fā)表重要講話,他指出:“在波瀾壯闊的抗震救災斗爭中,我們用理想凝聚力量、用信念鑄就堅強、用真情凝結關愛,大力培育和弘揚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盵32]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集中體現和進一步發(fā)展了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精神,集中體現和進一步發(fā)展了我們黨和軍隊的光榮傳統和優(yōu)良作風,集中體現和進一步發(fā)展了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和當代中國人民的時代精神,是黨和人民極為寶貴的精神財富。
(一)紅色精神的要素與結構
1.人的精神性及其構成
精神是什么?在《辭?!分?,“精神”一詞有五項釋義:一是指人的意識、思維活動和一般心理狀態(tài);二是指神態(tài)、心神的集中與指向程度;三是指精力、活力;四是指神采、韻味和做人的基本立足點;五是指宗旨、內容的實質、主要的意義。紅色精神一般是取第一、三、四、五項釋義。
在人類歷史上,對人性的認識是不斷擴展的。最早是從人的自然屬性認識人的本質。從文藝復興到德國古典哲學,開始從人的精神屬性認識人的本質。到馬克思的時候,是從人所處的社會關系來認識人的本質。同時,馬克思也看到了人的“自我意識”,看到了人的能動性、自主性、選擇性和創(chuàng)造性。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fā)展的觀點,內在地包含著人的精神世界的發(fā)展和完善。馬克思主義認為,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包括人們對知識的追求、對情感的渴望、對道德的需要、對美的需要、對生活意義的追尋、對理想信仰的探索,等等。[33]93人的精神性可以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從“類”的層面看,人的精神主要表現為與物質世界相對應的人類精神世界,如科學、藝術、文化、哲學等。二是從團體的層面看,人的精神生活,不是純粹的個人生活,總有一定的歸屬?!熬裆畋举|上就是一系列的人與人之間和人與團體之間的交往?!比菑膫€體的層面看,個體獨特的精神世界如理想、信念、意識、智慧、審美、個性、心理情緒、思維方式、價值觀念等。羅素將個人精神分為認知的、情感的、意志的三個方面。[34]87
2.人的精神生活的團體性和團體精神
所謂人的精神生活的團體性是指“人們總是根據一定團體價值標準將自身的精神信念與一個相應的社會集團連接起來,從而構筑成維護團體利益的精神信念”[34]89。
一個團體的生存,需要靠共同的價值維系團體的利益,這就是團體精神。我們通常說的民族精神、國家精神、集體精神都是指團體精神。紅色精神就是團體精神。當然,在紅色精神中有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鐵人精神、張思德精神和白求恩精神,這只不過是以個人的名字命名而已,其實還是指團體精神,是抽象化、符號化的團體精神。當然也有個人的精神境界、獨立人格、高尚品德、堅強意志、積極情感。誰能說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不能代表共產黨人的精神呢?
3.紅色精神的要素和結構
(1)指向主體價值導向的先進性要素。理想、信念、宗旨、人生觀、世界觀、道德人格,表達團體中人對美好未來的向往與追求,表達對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人關系的根本看法。如“堅定理想”“堅定信念”“矢志不移”“堅定的革命理想和信念”“為崇高革命理想自覺獻身的精神”等表達了共產黨人對理想信念的堅守;“立黨為公”“愛國為民”“克己奉公、一心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都表現了黨的宗旨;“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清正廉潔”“無私奉獻”“快樂奮斗”“特別能奉獻”“舍生忘死”等表現了共產黨人的道德人格和精神面貌。
(2)指向主體凝聚力的規(guī)范性要素。共享的價值觀念、道德責任、積極情感、科學態(tài)度,表達團體作為利益共同體和命運共同體,有共同的價值認同與價值追求。如“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民主、團結”“團結協作”等表現了共產黨人的價值追求,“愛黨愛軍”“愛黨愛國愛人民”“愛崗敬業(yè)”“親民愛民”“熱愛祖國”等表達了共產黨人的積極情感。
(3)指向主體精神活力的能動性要素。主體意識、思維方式、思想作風、道德意志,表達團體在實踐活動中處理各種關系的方式方法和主觀努力程度?!案覟槿讼取薄案谊J新路”“艱苦創(chuàng)業(yè)”“迎難而上”“勇于登攀”“不怕困難、頑強拼搏”“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zhàn)斗、特別能攻關”“不畏艱險”等是共產黨人主體意識和道德意志的體現;實事求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三老四嚴”“務實求真”“科學求實”“尊重科學”都表達了共產黨人思想作風、工作作風和思維方式。
“紅色精神”的結構是由其要素組成的。從“紅色精神”形成的歷史考察,從紅色精神的主體和提煉紅色精神的主體的邏輯分析,可以有不同的結構。紅色精神的基本結構是:主體的理想+主體的信念+主體的思想路線和思想方法+主體的作風+主體的實踐風格。
4.紅色精神的結構特性分析
(1)紅色精神形成的主體。紅色精神形成的主體有三種:一是中國共產黨中央的理論與實踐是形成紅色精神的主體。如“紅船精神”“井岡山精神”“蘇區(qū)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二是黨的部分領導人和紅色區(qū)域,或者是黨和軍隊的部分成員作為紅色精神的主體。如“百色精神”“渭華照金精神”“沂蒙精神”“抗美援朝精神”“北大荒精神”“焦裕祿精神”“雷鋒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三是以人民解放軍和人民群眾為主體,如“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震救災精神”。
從“紅色精神”的發(fā)展歷史看,隨著社會主義建設步伐的加快,人民群眾創(chuàng)造性的激發(fā),“紅色精神”形成的主體逐漸地演變?yōu)閺V大人民群眾,使“紅色”內涵有所擴大,“紅色精神”的內涵也有所擴大,融合了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因而與民族精神的內涵接近。
(2)“紅色精神”概括的主體。“紅色精神”的主體可分為兩種:一種是由黨的主要領導人提出來或著重強調概括的,如“紅船精神”(習近平)、“井岡山精神”(胡錦濤)、“蘇區(qū)精神”(習近平)、“長征精神”(胡錦濤)、“延安精神”(毛澤東)、“西柏坡精神”(毛澤東)、“抗美援朝精神”(習近平)、“大慶精神”(毛澤東)、“紅旗渠精神”(周恩來、習仲勛、胡錦濤)、“焦裕祿精神”(習近平)、“雷鋒精神”(毛澤東)、“兩彈一星精神”(江澤民)、“載人航天精神”(胡錦濤)、“九八抗洪精神”(江澤民)、“抗震救災精神”(胡錦濤)。一種是由學者根據黨的歷史研究提出來的,如“百色精神”“渭華照金精神”“沂蒙精神”“北大荒精神”。
(3)“紅色精神”形成的基本邏輯?!凹t色精神”形成的必要條件一是理想信念的方向性指引,二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指導,主要是形成“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和“依靠群眾”的政治路線?!凹t色精神”形成的充分條件:一是“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無私奉獻”的宗旨;二是“民主”“團結”“獨立自主”“協作”“顧全大局”“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尊重科學”“勇于登攀”的共同價值追求;三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求真務實”“謙虛謹慎”“嚴守紀律”“清正廉潔”“敢為人先”“敢闖新路”“快樂奮斗”的作風;四是“愛黨”“愛國”“愛人民”“愛軍”“助人為樂”的高尚情感。
在20種“紅色精神”中,理想信念的內涵有所不同。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紅色精神”中理想信念是“推翻三座大山”,“爭取民族解放”,為共產主義而奮斗。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紅色精神”中理想信念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為實現共產主義而奮斗。
“紅色精神”中“理想信念”的語言表達隨形勢而變化。在中國共產黨還很弱小的時候,中國革命低潮時期,黨和紅軍處境艱難困苦的時期,“理想信念”的重要性是顯而易見的,因此,“紅色精神”在語言表達上強調“堅定理想信念”。如“紅船精神”中“堅定理想”,“井岡山精神”中“矢志不移”,“蘇區(qū)精神”“百色精神”中“堅定信念”,“長征精神”中“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在一些紅色精神中體現為“愛國”“為民”,如“渭華照金精神”的“愛國為民”。當中國共產黨發(fā)展成大黨的時候,“理想信念”雖在主體的意識中存在,但在語言的表達上就不那么顯著了。在中國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紅色精神”中“理想信念”的內涵發(fā)生多樣性變化,但仍以“愛國主義”“愛國”“熱愛祖國”“無私奉獻”四種表達形式為主。
有些“紅色精神”中沒有“理想信念”的語言表達,并不表示“理想信念”不重要了,而是表達方式不同。在“紅色精神”形成的歷史事實中,“理想信念”發(fā)揮著方向性、目標性的引領作用;在“紅色精神”形成的思維邏輯中“理想信念”仍然支配著實踐主體的政治立場、政治覺悟、思想境界,仍然是其立足點、出發(fā)點。
(4)“紅色精神”的邏輯演進?!凹t色精神”在邏輯上是一脈相承的,在演進中貫穿了四條基本邏輯主線:一是科學的信仰即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定信念就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就要排除萬難,就要緊密團結,顧全大局,協作共事。二是科學的路徑選擇。路徑選擇既涉及政治路線,也涉及思想路線,還涉及戰(zhàn)略策略問題。路徑選擇就是首先要解決立場問題,即堅持立黨為公的宗旨。立黨為公就是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就要廉潔自律、克己奉公,就要拿起批評和自我批評的武器,加強組織成員的思想作風建設,其次要解決依靠力量問題,即科學的路徑選擇要依靠群眾的創(chuàng)造智慧,要走群眾路線。要了解群眾的需求,維護群眾利益,發(fā)揮群眾的積極性,要團結大多數,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再其次是要解決理念引領問題,即要以中華民族愛國主義精神為旗幟,贏得廣大人民的支持。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紅色精神貫穿著在民族存亡中救國救民的意識;社會主義革命時期的紅色精神貫穿著“國家富強,民族復興,人民幸福”的意識。三是辯證的思維品質。辨證的思維品質首先必須確立實事求是的思想。實事求是就是要一切從實際出發(fā),不信奉權威,不信奉教條,破除迷信,堅持理論聯系實際的作風。辯證的思維品質要以追求真理的精神,注重調查研究,認識和把握中國革命和建設的規(guī)律,及時地總結經驗,創(chuàng)造性地開展工作。四是進取創(chuàng)新的風格特色。一方面表現為敢為人先的膽略。這是對“敢闖新路”的繼承。敢為人先就是要獨立自主、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另一方面表現為快樂奮斗,堅持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對待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要尊重科學,勇于登攀科學高峰,勇于文化創(chuàng)造。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紅色精神”沉淀為思想養(yǎng)料,給后人以智慧啟迪,沉淀為優(yōu)秀文化傳統,為后人提供了精神食糧。如“延安精神”中的“實事求是”和“群眾路線”,就為“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所繼承;“延安精神”中“批評與自我批評”的作風至今都是共產黨人的思想武器;又如“井岡山精神”中的艱苦奮斗的傳統,不僅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其他“紅色精神”所繼承,也為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紅色精神所繼承。
(二)“紅色精神”的本質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從上述“紅色精神”的結構分析可以看出,二十種“紅色精神”都有以下特征:一是都以“理想信念”為方向性的引領,以共產主義為奮斗目標;二是都以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fā)點;三是都以民主、團結、科學、創(chuàng)新、愛國、奉獻為共同價值追求;四是都以實事求是作為思想原則。這些特征都符合馬克思主義理論原則,都符合中國的國情,符合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實際需要,都傳承了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因此,其精神實質都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
之所以說“紅色精神”的本質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因為“紅色精神”在歷史形成中從馬克思主義理論和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文化養(yǎng)料。例如,毛澤東同志在接受馬克思主義階級斗爭的理論之后,曾經有一段時間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工人運動上。后來經過對湖南農民運動的考察后,他改變了自己的看法,從中國歷史上的農民革命中汲取經驗和教訓,認為農民是中國革命的主力軍,紅色政權能夠存在的原因是取得廣大農民的支持,建立“工農武裝割據”。井岡山的斗爭就是馬克思主義原理與中國傳統文化和中國革命實際相結合的產物?!熬畬骄瘛本褪恰皩嵤虑笫恰彼枷牒汀案谊J新路”實踐相結合的結晶。
又如,毛澤東同志根據馬克思主義建黨學說,通過對中國共產黨內工人階級人數少、文化程度低和農民占絕大多數的情況分析,首先提出了思想建黨問題,認為思想建黨的方法就是理論學習。他要求共產黨員研究馬列理論、研究我們民族的歷史、研究當前運動的情況和趨勢。他深刻地指出:“指導一個偉大的革命運動的政黨,如果沒有革命理論,沒有歷史知識,沒有對實際運動的深刻理解,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盵2]286毛澤東同志把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和批評與自我批評這三大作風視為思想建黨的原則。關于批評和自我批評的必要性、態(tài)度和方法,他運用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格言來解釋,他從中國古代儒家修身的文化傳統中尋找智慧。
在延安,毛澤東同志從思想、文化、軍事、黨的建設多個方面運用中國傳統文化理解和表達馬克思主義理論,把馬克思主義理論與中國傳統文化相融合,把馬克思主義理論作了創(chuàng)新性的轉化,創(chuàng)造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毛澤東同志提出“實事求是”的思想方法,既是從中國古代哲學思想中借鑒的,又是立足于馬克思實踐唯物主義的立場提出來的。毛澤東同志認為,從實際出發(fā),就是從人民群眾的實踐出發(fā),這就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2]567的群眾路線。從實際出發(fā),就是要“靠中國同志了解中國情況”[2]54,獨立自主,把我們的方針“放在自己力量的基點上”[2]610,依靠自己的力量進行革命和建設。正如我們前邊所說,毛澤東思想是“延安精神”的理論基礎。因此,也可以說,“延安精神”涵蓋了毛澤東思想活的靈魂的三個方面,即實事求是、群眾路線和獨立自主,這就從多個方面體現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傳統文化的融合,是精神形態(tài)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
之所以說“紅色精神”的本質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因為“紅色精神”是以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指導中國的革命、建設和改革,創(chuàng)造了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先進性的實踐形式,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成果。鄧小平同志在論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時指出:“我們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就已經堅持用共產主義的思想體系指導整個工作;用共產主義道德約束共產黨員和先進分子的言行;提倡和表彰‘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個人服從組織’,‘大公無私’,‘毫不利己、專門利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35]354確實,像“張思德精神”“白求恩精神”“雷鋒精神”“焦裕祿精神”“鐵人精神”等都是英雄模范人物對“紅色精神”的創(chuàng)造,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模范實踐。同樣,在“抗美援朝精神”“大慶精神”“北大荒精神”“紅旗渠精神”“九八抗洪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抗震救災精神”中,都體現著特定群體閃耀著共產主義思想光輝的精神風貌,以及群體英雄事跡、高尚人格、樸實作風、科學態(tài)度、集體智慧、奉獻精神、道德觀念,這些都是對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的模范實踐。
(一)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1.民族精神的概念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在較長的歷史時期內,通過共同社會生活、共同生產實踐、共同人生體驗,形成的民族大多數成員認同和接受的價值取向、道德觀念、思維方式、審美情趣和社會心理,是民族傳統的歷史積淀,是民族文化的集體創(chuàng)造,是一個民族思維特征、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意識、民族情感、民族性格的綜合體現。
2.民族精神的要素和結構
民族精神與“紅色精神”在三類要素上是一致的。
(1)指向主體價值導向的先進性要素: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和自強不息;進步向上的社會信念、價值取向和道德風尚。
(2)指向主體凝聚力的規(guī)范性要素:民族認同意識、民族利益的自覺感知、民族尊嚴的自覺感知。這種要素與愛國主義的核心價值有關。
(3)指向主體精神活力的能動性要素:民族文化心理、民族性格、民族科學文化素質、民族道德素質。這些要素決定了民族的創(chuàng)造性。民族精神的結構是主要由“民族活力、積極的價值取向和社會信念、健康的民族意識、鮮明的民族性格”[36]5構成。
3.民族精神的基本特點
(1)民族精神是一種積極、進步的精神,是民族文化的精華;
(2)民族精神體現民族的思維方式,是民族意識和民族性格的決定因素;
(3)民族意識是民族精神中的凝聚力量,是民族活力和民族凝聚力的基本要素;
(4)民族精神由民族歷史上的一些特殊事件和歷史人物來體現,這決定了民族精神是開放的體系、發(fā)展的體系、有無窮創(chuàng)造性可能的體系。
4.中華民族精神的時代特點
有學者認為,中華民族精神的發(fā)展,經歷了三個時期:從春秋戰(zhàn)國到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是“古典時期”。在古典時期,形成了以唯倫理思維為特征的古典民族精神;從鴉片戰(zhàn)爭到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是“近代時期”。在近代時期,形成了以唯政治思維為特征的近代民族精神;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現在成為“當代時期”。在當代,則形成了以唯經濟發(fā)展思維為特征的當代民族精神?!肮诺涿褡寰穹从车氖亲匀唤洕⒆诜ㄉ鐣l件下道德至上、貴和尚中、求穩(wěn)求安的守成精神;近代民族精神體現的是內憂外患擠壓之下反抗侵略、救亡圖存、爭取民族獨立的狂飆突進式的革命精神;當代民族精神主要表現為經濟全球化、改革開放背景下的解放思想、與時俱進的建設現代化國家的開拓創(chuàng)新精神。”[37]250
5.中華民族精神的基本內涵
“在五千多年的發(fā)展中,中華民族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是黨的十六大對民族精神的概括。中國共產黨成立95年來,領導中國人民在長期實踐中不斷結合時代和社會的發(fā)展要求,豐富著這個民族精神。[38]7
在中華民族的歷史上,曾涌現了無數的思想家、科學家、發(fā)明家、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藝術家、醫(yī)學家和工程技術人員,他們以淵博的知識、高尚的品德、勤奮的探索、不懈的努力,創(chuàng)造了豐富的文化典籍,為中華民族貢獻了自己的智慧,受到了后人的敬仰和尊崇。無數先哲志士和勞動人民在同自然界作斗爭及不斷改善生存環(huán)境的社會實踐中,逐漸形成了勤勞勇敢、不怕苦難、頑強奮斗的品質,孕育和培養(yǎng)了中華民族剛健有為、自強不息的精神。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主要有盤古開天地、夸父追日、女媧補天、大禹治水、后羿射日、愚公移山等,它們是這種民族精神的寫照。正如有學者從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視角,對中華民族精神作了豐富、充實的概括:“我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是民族精神的體現,具有文明創(chuàng)造精神、窮本探原的辯證精神、天人合一的和諧精神、人格養(yǎng)成的道德精神、博采眾長的會通精神、以天下為己任的愛國精神、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精神等?!盵39]12
(二)紅色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在現代的新發(fā)展
中國共產黨人在領導中國革命的過程中,對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精神十分重視,有著清醒的認識??谷諔?zhàn)爭時期,毛澤東同志闡述中國革命的對象和中國共產黨的任務時,對中華民族的革命精神作了概括:“中華民族不但以刻苦耐勞著稱于世,同時又是酷愛自由、富于革命傳統的民族?!盵40]623在《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一文中,毛澤東同志強調了中華民族革命精神中“自力更生”的內涵,他說:“我們中華民族有同自己的敵人血戰(zhàn)到底的氣概,有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光復舊物的決心,有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能力。”[2]65鄧小平同志在改革開放之后,也很重視弘揚民族精神和“紅色精神”,他曾說:“‘愚公移山’這是我們民族的一個傳統?!盵35]232中國共產黨人不僅繼承了中華民族的這些傳統,而且創(chuàng)造了民族的批判意識、救亡意識、自強意識和復興意識。
紅色精神繼承豐富和發(fā)展了中華民族精神,它以愛國主義為主線,構建了忠誠愛國的民族情懷;以勤勞勇敢為基石,培育了不畏艱險、不怕犧牲的英雄氣概;以自強不息為動力,鑄就了剛健有為的進取精神,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體現了共產主義的核心觀念。
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紅色精神”,都是中華民族處于危機存亡、危難困苦的關鍵時刻,中國共產黨人和其領導的人民軍隊,以救亡圖存、民族解放為旗幟,以推翻壓在全民族頭上的三座大山為目的,通過組成民族統一戰(zhàn)線,在英勇卓絕的民族戰(zhàn)爭中形成的。主要體現了以革命精神為特質的近代中華民族精神。這種革命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主要體現為作為一個全世界最大和歷史最長的政黨在思想、作風、組織、領導等方面的偉大創(chuàng)新、卓越能力和主體能動性。這種革命精神中表現出來的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是對自強不息精神品質的傳承;這種革命精神中表現出來的立黨為公、執(zhí)政為民、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是對古典民本思潮的揚棄和創(chuàng)新;這種革命精神中表現出來的“下定決心、不怕犧牲、排除萬難、挖山不止”的無私奉獻精神是對愛國主義傳統的弘揚和發(fā)展;這種革命精神中表現出來的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fā)的科學態(tài)度是對注重踐履、知行統一的思維傳統的創(chuàng)新和發(fā)展。
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形成的“紅色精神”,都是中華民族以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為旗幟,以抵制帝國主義的封鎖和顛覆為目的,是在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工業(yè)、農業(yè)、國防,發(fā)展社會主義科技文化和教育事業(yè)中形成的。這個時期的“紅色精神”繼續(xù)弘揚了愛國主義思想傳統,繼續(xù)傳承了自強不息的精神品質,繼承和發(fā)展了中國共產黨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對民族精神的創(chuàng)新。在黨的領導下,各條戰(zhàn)線捷報頻傳,涌現了許多先進集體和英模人物。他們最基本的形象特征是:熱愛祖國、熱愛集體、忠于職守、奮發(fā)進取、埋頭苦干、鉆研業(yè)務、技術革新、吃苦耐勞、助人為樂、廉潔奉公、團結協作。他們不僅是物質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也是精神財富的創(chuàng)造者,是中華民族精神的創(chuàng)新者。正是他們的模范行為,才創(chuàng)造了“北大荒”“大慶油田”“紅旗渠”的奇跡,才有了“兩彈一星”“航天載人”的領先技術,才有了戰(zhàn)勝自然災害的全民空前大動員,才有了學習雷鋒的一個又一個高潮,才有了許多維護黨的光輝形象的“焦裕祿”式領導干部。
改革開放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堅持把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作為興國之要,把四項基本原則作為立國之本,把改革開放作為強國之路,沒有絲毫動搖,確立了一系列發(fā)展戰(zhàn)略,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zhàn)略布局,全力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程,不斷把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推向前進。在改革開放的過程中,孕育和發(fā)展了體現科技創(chuàng)新力的“航天載人”精神,體現 “愛崗敬業(yè)、爭創(chuàng)一流,艱苦奮斗、勇于創(chuàng)新,淡泊名利、甘于奉獻”的勞模精神,體現“開拓、創(chuàng)新、團結、奉獻”的“深圳精神”;涌現了“藍領專家”孔祥瑞、“金牌工人”竇鐵成、“新時期鐵人”王啟明、“新時代雷鋒”徐虎、郭明義、“知識工人”鄧建軍、“馬班郵路”王順友、“白衣圣人”吳登云、“中國航空發(fā)動機之父”吳大觀等一大批勞動模范和先進工作者。正是千千萬萬人民群眾和英模人物對中華民族精神的繼承創(chuàng)造,才使我們的國家在短時間內創(chuàng)造了經濟騰飛的奇跡,才使我們有了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使我們的民族復興夢得以早日實現。
不論是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形成的“紅色精神”,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形成的“紅色精神”,還是改革開放時期生成的“中國精神”,都是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培育、凝練、升華的中華民族精神成果。而這種培育、凝練、升華的過程是中國共產黨非常重視革命、建設和改革中人的因素,非常重視人的精神成長,非常重視思想政治工作,緊緊把握事業(yè)發(fā)展的政治方向,引導人走積極、進取、團結、和諧的道路。毛澤東同志非常重視人的因素,認為戰(zhàn)爭的勝負,“決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物”,要靠人的“自覺的能動性”。[2]186鄧小平同志說,“人的因素重要”,“是指認識到人民自己的利益并為之而奮斗的有堅定信念的人”[35]190。這是中國共產黨重視思想政治工作、重視思想作風建設、具有豐富精神財富的重要原因,這也是中國共產黨繼承中華民族精神中“民本”思想、“厚德”觀念、自強意識、群體意識的表現,是中國共產黨吸收傳統文化中“正心”“誠意”“修身”“克己”“持志”“內省”“志于道”“止于至善”等人格養(yǎng)成的精華,創(chuàng)造出來的啟發(fā)人、教育人、引導人的精神成人路徑。世界上再沒有哪個政黨能這么重視人的主觀能動性、重視人的主體精神,也沒有其他政黨能像中國共產黨這樣從傳統文化中吸收精神養(yǎng)料。這正是中國共產黨人不斷取得革命勝利、建設成就、豐碩精神成果的法寶。
(一)中國精神內涵的豐富性
1.中國精神的內涵
習近平同志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實現中國夢必須弘揚中國精神。這就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盵41]精辟地概括了“中國精神”的內涵。這足以說明:中國精神生發(fā)于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文明傳統,貫穿于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實踐過程?!爸腥A民族在長期歷史發(fā)展和現時代改革開放過程中形成了表征自己文化血脈與時代鏡像的國家精神,即中國精神。民族精神是中華民族綿延更續(xù)的文化血脈,時代精神是中華民族發(fā)展創(chuàng)新的時代鏡像,二者密切聯系、交互作用,共同構成了中國精神的核心內容?!盵42]36
2.中國精神凝結著全部紅色精神的內涵
學者們的研究結論厘清了中國精神與民族精神的關系?!爸袊窬哂忻褡逍院蜁r代性的雙重維度”[43]16,不僅包含著民族精神,也包含著時代精神。以“自強不息、剛健有為”為顯著特征的民族精神是一種追求進步的精神動力;而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的當代追求,體現著社會主義的核心價值觀,是全體中國人的價值共識,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精神動力。
中國精神也內在地凝結著全部紅色精神的內涵,凝結著中國共產黨人所具有的科學信仰、科學能力、科學品質和科學精神。[44]16我們也應該看到,紅色精神作為當代的民族精神,也內在地包含著創(chuàng)新精神。如“紅船精神”的“敢為人先”,“井岡山精神”的“敢闖新路”,“渭華照金精神”的“堅定地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西柏坡精神”的“探索和創(chuàng)新”;從另一方面看,“大慶精神”“紅旗渠精神”“兩彈一星精神”“載人航天精神”都是突出地體現了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在其他紅色精神中,也都有創(chuàng)新的意涵,也都體現了時代精神,體現了中國共產黨人以科學信仰為引領,以科學能力為支撐,以科學品質為基礎,以科學精神為武裝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動品質和精神狀態(tài)。在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由中國共產黨人培育形成的紅色精神,體現了世界反法西斯戰(zhàn)爭、民族解放斗爭的時代精神;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的理想信念聚焦于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社會進步、人民幸福,更加重視文化發(fā)展、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交往,更加重視科技現代化建設,更加重視創(chuàng)新和探索;中國人民在黨的領導下,感受了中國道路的正確和中國制度的優(yōu)越,感受了中國改革開放偉大實踐的無比威力,激發(fā)了無比堅實的創(chuàng)造潛力,煥發(fā)了無比豐富的創(chuàng)造活力,使得中國的經濟建設成就、科學發(fā)展成就超過了資本主義幾百年取得的成果。
(二)中國精神具有文化先進性特征
文化先進性特征主要體現在“紅”的本質屬性,一是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為指導的思想原則;二是實現中國夢的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三是以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為根基的價值取向和汲取世界先進價值取向為內容的核心價值觀;四是構建具有導向、凝聚、激勵等多重功能的共同精神家園。
1. 中國精神奠基于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文化
一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中重“民本”的價值取向,對中國精神具有奠基作用。從《尚書》中的“民為邦本”,到《禮記》中的“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從范仲淹的“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從顧炎武的“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到東林書院的對聯“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等,都體現了以民族大義為重的“憂患意識”,心系黎民百姓的情懷和愛國主義精神。
二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中“自強”“維新”的品質,對中國精神具有的奠基作用?!疤煨薪?君子以自強不息”,“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體現了中華文化的超越性,顯示出剛健有為、勤勞勇敢、積極向上、革故鼎新、披荊斬棘、攻堅克難的精神品格及其生命意志。
三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中厚德的傳統,對中國精神具有奠基作用。從孔子的“三軍可奪帥也,匹夫不可奪志也”,到孟子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從孔子的“仁”“義”和“言忠信”“行篤敬”,到孟子的“與人為善”“養(yǎng)浩然之氣”,都體現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最大特點,就是從注重內在的道德修為到提倡為人民服務的道德實踐,形成了以重視禮義廉恥、奉行仁孝忠公誠信為核心的傳統美德體系。
四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中包容的特點,對中國精神具有奠基作用??鬃犹岢摹昂投煌?,《中庸》主張“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為中國文化的包容性提供了思想資源。從中國文化的歷史發(fā)展可以看出:“中國優(yōu)秀文化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她善于吸取、融合國內各民族文化,也善于吸收外國的優(yōu)秀文化,她并不武斷地排斥其他文化?!盵38]6中國文化包容性特點保證了其始終能夠保持先進性。
2.中國精神奠基于中國共產黨人的文化創(chuàng)新實踐
中國共產黨人是中國先進文化的代表者,是中國精神的創(chuàng)造者。在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毛澤東就說過:“我們共產黨人,多年以來,不但為中國的政治革命和經濟革命而奮斗,而且為中國的文化革命而奮斗。”,“要把一個被舊文化統治因而愚昧落后的中國,變?yōu)橐粋€被新文化統治因而文明先進的中國?!盵2]349毛澤東同志認為,討論中國文化問題,不能忘記了馬克思關于“重要的乃在于改造世界”的基本觀點。這就為中國精神的文化先進性提供了理論依據。
中國共產黨人文化創(chuàng)新實踐的先進性體現在五個方面:一是看重人的因素,注重調動人的積極性,挖掘人的主觀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潛力,重視思想政治工作。以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為宗旨,重視共產黨員的修養(yǎng),以批評和自我批評為武器,達到解決黨內矛盾、加強團結的目的。重視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思想作風教育、道德品質教育、廉潔自律教育。二是注重精神文明建設,強調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四有”新人。重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培育,以卓有成效的宣傳思想工作,促進全民的價值認同,重視發(fā)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引領作用。習近平同志強調:“要通過教育引導、輿論宣傳、文化熏陶、實踐養(yǎng)成、制度保障等,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化為人們的精神追求,外化為人們的自覺行動?!盵45]164三是重視發(fā)揮榜樣的引領作用,強調弘揚勞模精神和勞動創(chuàng)造精神。各條戰(zhàn)線上的英雄模范用自己的先進思想、模范行動影響和帶動全社會,不斷為中國精神注入新能量,始終是弘揚中國精神的楷模。中國共產黨人非常重視英雄模范人物的引領作用,樹立了張思德、白求恩、王進喜、雷鋒、焦裕祿、鄧稼先、蔣筑英、錢學森、吳大觀、孔繁森等一大批英模人物,發(fā)揮他們的榜樣作用。通過媒體宣揚道德模范和“感動中國”的好人好事,為社會進步和文化發(fā)展注入了源源不斷的正能量。四是重視文化創(chuàng)造,提高文化自覺意識,積極推進文化體制改革,推動文化交流,加強文化傳播。文化創(chuàng)新實踐產生了五個方面的成果:文藝創(chuàng)作日益繁榮;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初具規(guī)模;文化市場和文化產業(yè)蓬勃發(fā)展;文化遺產保護成效顯著;中外文化交流日益活躍,開創(chuàng)了文化建設新格局。五是重視科技創(chuàng)新,建立了學科齊全的科學研究體系、工業(yè)技術體系、國防科技體系、地方科技體系。從第一代黨的領導集體發(fā)出“向科學進軍”的號召,到改革開放后迎來“科學的春天”,黨中央多次召開全國科學技術大會和科技創(chuàng)新大會,實施國家創(chuàng)新驅動發(fā)展戰(zhàn)略,確立了“到202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chuàng)新型國家行列,到2030年時使我國進入創(chuàng)新型國家前列,到新中國成立100年時使我國成為世界科技強國”[46]的科技事業(yè)發(fā)展目標。
新中國成立初期,對資本主義工商業(yè)進行社會主義改造,是保證中國從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政治策略。毛澤東同志明確指出:“國家資本主義是改造資本主義工商業(yè)和逐步完成社會主義過渡的必經之路。”[47]291通過實行國家資本主義政策,對私人資本主義進行必要的限制和監(jiān)督,在鞏固工農聯盟的同時又保持工人階級同民族資產階級的聯盟,把對資本主義企業(yè)的改造和對資本家個人的改造結合起來,變革生產關系同時解放和發(fā)展了生產力,順利地實現了從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轉變,奠定了社會主義建設的經濟基礎和制度基礎。可以說,社會主義改造為建設“一個工業(yè)化的具有高度現代文化程度的偉大國家”[47]349提供了條件,開始了在社會主義道路上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征程。社會主義改造的文化創(chuàng)新意義在于通過所有制改造和相關政策,引導、教育、感化了私營企業(yè)者,以至涌現了“紅色資本家”,反映了共產黨人的偉大精神感召力量。
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帶領全國人民,積極推進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積極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的戰(zhàn)略布局,推進理論創(chuàng)新、體制創(chuàng)新、制度創(chuàng)新、科技創(chuàng)新、教育創(chuàng)新,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一系列社會變革,既順應了先進生產力的發(fā)展要求,又符合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既改造了資本主義的制度根基、思想意識和文化影響,又創(chuàng)造了以“紅色精神”為載體的先進文化。
(三)中國精神是紅色精神的嶄新發(fā)展
理論界認為,中國精神的形成具有悠久的歷史淵源和堅實的實踐基礎。這個實踐基礎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廣大人民積極參與的革命、建設和改革,特別是改革開放的偉大實踐。[48]3改革開放體現著中華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弘揚,體現著對“紅色精神”的繼承和發(fā)展。處在和平發(fā)展時代的中國人民,在中國共產黨的英明領導下,順應新的世界科學技術革命的大潮,適應全球經濟一體化和文化交融多元化的需要,實事求是,解放思想,沖破了教條主義封閉思想的藩籬,沖破了計劃經濟體制的束縛,實行了在政治、經濟、文化領域的全面改革,實現了科學技術領域的全面突破。改革創(chuàng)新已成為社會發(fā)展進步的主旋律。改革創(chuàng)新已經成為人們積極探索、樂于創(chuàng)造的思想觀念和價值追求,體現著人們大膽想象、突破常規(guī)、追求創(chuàng)新的思維方式,體現著人們尊重客觀規(guī)律的務實求真、實事求是的思維品質,體現著人們不甘落后、奮勇爭先、追求進步的社會責任感和時代使命感,體現著人們快樂奮斗、堅忍不拔、自強不息、銳意進取的社會精神狀態(tài),體現著中華民族精神在新時代的弘揚。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作為“紅色精神”現代化發(fā)展的改革創(chuàng)新,其表現形式依次為:沖破思想觀念障礙、打破利益固化藩籬、破解發(fā)展難題、強化發(fā)展軟實力、釋放改革紅利、共享改革成果??傊?,改革創(chuàng)新是中國精神的時代表達。[43]20
在改革開放初期,習仲勛同志主政廣州,深入實際調查研究,以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和開拓創(chuàng)新的革命膽略,提建議,做決策,為突破舊體制,創(chuàng)立經濟特區(qū),為改革開放事業(yè)和特區(qū)建設作出重大貢獻。廣東省廣大黨員和群眾,以敢想、敢闖、敢試、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在改革開放方面取得了很多新的突破和成功經驗,有力地推進了特區(qū)的建設,得到了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肯定。鄧小平同志指出:“特區(qū)是個窗口,是技術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識的窗口,也是對外政策的窗口。從特區(qū)可以引進技術,獲得知識,學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識。特區(qū)成為開放的基地,不僅在經濟方面、培養(yǎng)人才方面使我們得到好處,而且會擴大我國的對外影響?!盵35]51“開拓、創(chuàng)新、團結、奉獻”[49]46的深圳精神,也豐富了中國精神的內涵。
創(chuàng)新貫穿在改革開放的全部實踐之中,體現于時代精神的各個方面,是國家興旺發(fā)達的不竭動力。創(chuàng)新也成為新時代背景下愛國的具體表現,也是民族精神弘揚的表現。
綜上所述,可以認為,中國精神是紅色精神在當代的嶄新發(fā)展,是紅色精神的嶄新形態(tài)。
紅色精神作為一種文化資源,其現代價值表現在滿足主體的各種需要。這種現代價值是以人的文化本質為基礎的,主要是人文價值,確立人的獨立性、自主性、主體性、創(chuàng)造性。而要確立這“四性”就必須確立人的科學信仰、生成人的科學能力、養(yǎng)成人的科學品質、培育人的科學精神。在社會人類學家看來,人的“未特定化”特質決定了人具有追求完善、追求進步、追求創(chuàng)造的要求,是一種精神生活的需要。特別是在現代社會,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知識結構、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都必然要實現現代化。這就決定了人越來越追求精神生活的質量,用各類精神文化資源滿足個體的發(fā)展需要,滿足團體和社會的發(fā)展需要。同時在滿足需要的過程中人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得以轉變,人的智慧得以提升,人格得以完善。可見,人在文化創(chuàng)造中創(chuàng)造自身。
基于此,紅色精神具有經濟價值、政治價值、文化價值。這些價值歸根結底是通過紅色精神文化資源的“化人”價值來實現,通過人文價值來實現,通過科學信仰、科學能力、科學品質和科學精神的培育和養(yǎng)成來實現。紅色精神的經濟價值在于,通過提高人的知識、能力和素質,提高人的創(chuàng)新創(chuàng)業(yè)能力,提高經濟管理水平,提高社會勞動的效率和質量,從而促進經濟的發(fā)展;紅色精神的政治價值在于,通過提高人的思想認識水平和政治覺悟,把人的思想意識引導到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形成共同理想,引導人們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通過提高人的法治意識和民主意識,提高人的法律素養(yǎng)和民主素養(yǎng),提高社會自治水平,促進社會的和諧與穩(wěn)定,促進社會全面、協調、可持續(xù)發(fā)展。這里,我們著重討論紅色精神的文化價值。
(一)紅色精神的文化價值
精神動力問題是一個文化問題。紅色精神具有引領力、凝聚力和主體精神活力等動力作用,因而具有文化價值。
1.紅色精神的雙重維度實際上是“雙重動力”
紅色精神的民族性維度,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在全體人民的心中確立了對祖國的歸屬情感和認同情感,這種情感就是一種凝聚力;愛國主義的情感也作為全體人民處理個人利益與祖國利益、民族利益之間關系的行為準則,規(guī)范著人們的言行,可看作是一種約束力和向心力;愛國主義的情感和行為準則必然激發(fā)人們?yōu)閷崿F民族復興的中國夢而樂觀奮斗的感召力,并且保持昂揚向上的精神活力。總之,中國精神的民族性維度有著向心力、凝聚力、感召力和精神活力的動力作用。
紅色精神的時代性維度,以改革創(chuàng)新為核心,在全體人民中形成改革創(chuàng)新的價值取向和思維方式,形成“大眾創(chuàng)業(yè),萬眾創(chuàng)新”的嶄新局面,激發(fā)了人們的創(chuàng)造熱情和積極性,也具有引導力、凝聚力、向心力、感召力和創(chuàng)造活力的動力作用。
這個“雙重動力”發(fā)揮作用的機制主要是通過培養(yǎng)人、教育人,使人有主體意識、進取精神、系統知識和實踐能力,使人有認同感、責任感、使命感、動力感;是以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武裝人,以核心價值觀引領人,以豐富多彩的實踐活動塑造人,以英模人物的事跡和偉大建設成就鼓舞人。
2.紅色精神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礎
中國共產黨人以百年的艱苦探索,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把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與中華民族優(yōu)秀文化傳統相結合,形成了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體系和紅色精神體系。紅色精神的三項要素都貫穿著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對組織成員的意識起引導作用,二是對組織成員的行為起規(guī)范作用,三是表達組織成員的精神訴求。因此,由20種紅色精神構成的體系從多個方面構成了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內容。這種體系是經過百年積淀歷史地形成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在新的時代背景下體現了紅色精神三項要素的價值體系,也是構成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的核心內容。因此,紅色精神構成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礎。
3.紅色精神為發(fā)展先進文化提供價值導向
習近平同志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領導小組第七次會議的講話中指出: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就必須“發(fā)展先進文化,創(chuàng)新傳統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導流行文化,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發(fā)展先進文化,必須發(fā)揮紅色精神的政治導向價值。紅色精神中主體價值導向的先進性要素,核心是政治導向。政治導向或政治方向是就中國共產黨人的價值導向而言的,是共產主義思想原則的體現,是政策和策略的生命,是先進性的保障。在延安時期,中國共產黨人就提出了“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的思想,提出“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2]523。文藝批評,要“以政治標準放在第一位”[2]523。在新的歷史時期,中國共產黨提出在文化發(fā)展問題上,堅持“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方向。改革開放以來,黨中央最早提出“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后來提出“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在價值目標上,確立了先進文化發(fā)展的方向,為文化機構創(chuàng)新傳統文化,扶持通俗文化,引導流行文化;為社會大眾改造落后文化,抵制有害文化提供思想武器和精神動力。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文化建設的實踐表明,發(fā)展先進文化要把精神支撐與價值導向相結合。紅色精神成為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資源。
4.紅色精神為文化創(chuàng)新提供思路和原則
文化創(chuàng)新有兩種含義,一種是在廣義上界定文化創(chuàng)新:“作為統攝整個思想和精神領域的文化創(chuàng)新,包括理論創(chuàng)新、知識創(chuàng)新、學術創(chuàng)新、思維創(chuàng)新、觀念創(chuàng)新、藝術創(chuàng)新和科技創(chuàng)新等豐富內容。”[50]152一種是狹義上定義的文化創(chuàng)新:“文化創(chuàng)新不僅是文化內容的激活,更應當是文化模式或文化范式的革命性轉型。它包括如下幾個方面內容:文化價值觀念創(chuàng)新、文化知識體系創(chuàng)新、文化思維方式創(chuàng)新、文化體制創(chuàng)新?!盵51]56前者是在廣義的文化概念上界定文化創(chuàng)新,而后者是在文化哲學意義上定義文化創(chuàng)新。在這里,我們也從廣義上討論文化創(chuàng)新的思路和途徑。據此正確認識和處理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優(yōu)秀傳統文化的關系和脈絡。
(1)紅色精神提供了正確認識和處理現實文化與傳統文化關系的基本思路。毛澤東同志在《新民主主義論》中指出:“中國的長期封建社會中,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古代文化。清理古代文化的發(fā)展過程,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民主性的精華,是發(fā)展民族新文化提高民族自信心的必要條件?!盵2]348這就提供了文化創(chuàng)新的基本思路,就是要解決優(yōu)秀文化傳統的繼承問題。文化人類學也是從歷史和傳統入手,研究文化的本質所在,創(chuàng)新出發(fā)點所在。文化人類學者認為:“歷史和傳統就是我們文化延續(xù)下去的根和種子?!盵52]32文化創(chuàng)新是在文化積累、文化繼承基礎上的創(chuàng)新。繼承是尋根,吸收養(yǎng)分;創(chuàng)新是生發(fā),是生命延續(xù)。在紅色精神孕育和發(fā)展的過程中,就伴隨著文化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的過程。回顧井岡山時期、延安時期、西柏坡時期的歷史,中國共產黨人在艱難困苦的環(huán)境下從事的文化活動,都是從中國傳統文化中汲取養(yǎng)料。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更有無數文化創(chuàng)造從中華文化傳統中汲取養(yǎng)料和精神力量。
(2)紅色精神提供了正確認識和處理中華文化與外國文化關系的基本原則。文化價值觀念創(chuàng)新、文化知識體系創(chuàng)新、文化思維方式創(chuàng)新都要求正確對待外國文化。毛澤東同志指出:“中國應該大量吸收外國的進步文化,作為自己文化食糧的原料?!币獜闹械玫絾l(fā)、尋找鏡鑒,把外國先進文化“和民族的特點相結合,經過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處”[2]348。在紅色精神形成的過程中,如何對待馬克思主義?如何對待國際經驗?曾經出現過毛澤東同志與教條主義者之間的斗爭。教條主義者照搬馬克思列寧的語錄,導致產生錯誤的政治路線,把黨和革命帶入歧途;教條主義者照搬別國的經驗,導致出現軍事戰(zhàn)略上的錯誤,給中國革命造成巨大損失。因此,我們可以從毛澤東同志《改造我們的學習》《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zhàn)爭中的地位》《新民主主義論》等論著中獲取正確處理中華文化與外國文化關系的思想原則。
(3)紅色精神提供了克服保守僵化思想,開展文化創(chuàng)新的思想武器。觀念上的創(chuàng)新是實現文化創(chuàng)新的先導。文化創(chuàng)新首先是文化理念的更新和新的文化意識的形成。文化理念創(chuàng)新就是從對文化的教條主義理解中解放出來,從各種對文化片面性和狹隘性的理解和認識中解放出來。
紅色精神的孕育與形成本身就是文化創(chuàng)新。在20種紅色精神的孕育和形成過程中,都是觀念創(chuàng)新起到先導作用,都是在批判教條主義和經驗主義的過程中,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從而突破“洋教條”和“古教條”的觀念束縛。我們可以想一想,“農村包圍城市”的戰(zhàn)略思想是怎樣形成的?西柏坡時期“黨的工作重心轉移”的重大決策是怎樣形成的?“拼命拿下大油田”的精神是怎樣產生的?“紅旗渠”“兩彈一星”“載人航天”的成就是如何產生的?我們也可以想一想,中華民族“實事求是”“務實求真”的思維品質是怎樣血脈相承的?從“君子之樂”到“樂觀奮斗”的行為風貌是怎樣熔鑄更生的?我們黨把“解放思想、實事求是”作為思想路線,就是要克服保守思想、克服教條主義、克服經驗主義,發(fā)揮人的主觀能動性,相信“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從而“超越權威、超越前人、超越自我”。因此,“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必然成為文化創(chuàng)新的銳利思想武器。
(二)紅色精神的教育價值
人的本質的精神屬性決定了人有精神生活的需要。為什么有些人勤奮好學、孜孜不倦,有些人卻懶惰散漫、無所作為?為什么有些人精神矍鑠、生活充實,有些人卻精神空虛、萎靡不振?為什么有些人思想深邃、富有遠見,有些人卻思想貧乏、鼠目寸光?為什么有些人志存高遠、積極向上,有些人卻胸無大志、不思進取?這些差別,完全取決于人的精神生活需要和精神生活方式,取決于個人精神世界的豐富狀態(tài)與和諧狀態(tài)。可見,精神的個體價值在于為個體的發(fā)展提供動力,提供精神支撐。精神的社會價值也是有動力學特征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都非常重視精神的作用,強調精神的力量,許多學者撰文闡發(fā)“精神的力量”。精神有什么樣的力量呢?
我們在分析“紅色精神”的要素和結構時,提到了三類要素:指向主體價值導向的先進性要素、指向主體凝聚力的規(guī)范性要素、指向主體精神活力的能動性要素。這三類要素分別具有四種“力量”:引領力、凝聚力、驅動力、活力。這四種力量是對團體而言的。對個體來說,有一個驅動力的問題,這就是通常所說的“人生的動力”。包括“潛力的開發(fā)”和“活力的激發(fā)”。學校教育的價值不僅在于給學生提供生成信念體系和價值體系的知識載體,提供一個自主發(fā)展的驅動力,還在于通過學習和實踐活動,開發(fā)學生的潛力,激發(fā)學生的活力。
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實用主義、消費主義、自由主義等各種消極思想意識、價值觀念也連同資金、技術涌進來,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造成了沖擊,低俗、庸俗、媚俗的文化充斥著人們的眼球,進入一些人的腦海,對大學生成長中的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觀念產生了嚴重的負面影響。面對日益激烈、嚴峻的就業(yè)形勢和壓力,面對家庭和社會越來越高的期望,面對學習、生活中遇到的各種困難和挑戰(zhàn),當代大學生對成長成才抱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態(tài)度:一種是消極悲觀、被動應付,結果是越應付越被動;另一種是積極進取、迎難而上,在提升自己、戰(zhàn)勝困難中贏得主動。現實表明,前一種情況是少數,后一種情況是主流。當然,還有不少大學生對待職業(yè)發(fā)展的態(tài)度在理想與現實、期待與迷茫中搖擺。少數大學生有依賴父母的心態(tài),沒有清晰的職業(yè)目標,在迷茫、幻想之中還想通過繼續(xù)讀書的方式逃避生活壓力。為什么會產生消極性的人生態(tài)度呢?除了客觀因素和他人的影響之外,大學生自身的主觀因素如人格特質、自我力量和內在需要是關鍵性影響因素。一些大學生自我認知不透徹,對生活意義的思考不深刻,缺少現實生活的歷練,缺少理想信念的引領,缺少對社會人生的深度理解。種種事實表明,這些大學生缺少精神上的“鈣”。因此,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進行研究,最重要的是關注他們的精神世界,使他們逐步獲得人生的動力,挖掘他們的潛力,激發(fā)他們的活力。
根據這些“精神力量”的概述,我們認為,“紅色精神”的教育價值有如下幾點:
1.為青年大學生成長成才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
“精神動力”的意義,是鄧小平同志倡導的。他認為:“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是中國革命勝利的精神動力。”[35]63精神動力是精神因素對人的活動的推動力量。這些精神因素包括:思想覺悟、理想信念、價值觀念、道德情操、頑強意志等。[53]17涉及教育過程及大學生成長成才的精神動力,如科學信仰的引領力、科學能力的內發(fā)力、科學品質的潛在力、科學精神的激勵力。除了上述精神因素外,還應該包括大學生的非智力心理因素,如人生態(tài)度、熱情、興趣、情感和意志等。
大學生的成長成才需要一種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人生態(tài)度作為人的一種精神狀態(tài),不是孤立的、抽象的,而是現實的、具體的。它是指人面對生活所采取的心理意向,包括對學習活動、日常生活、社會實踐活動、求職就業(yè)、家庭婚姻、人際關系、未來發(fā)展等方面的認識與評價、心理傾向和價值判斷。因此,學校應該“把工作的重心放在研究和培養(yǎng)人固有的積極潛力上,用一種更加開放的、欣賞的眼光去看待人的潛能、動機和能力,關注健康、勇氣、樂觀、希望、快樂、信仰、毅力等,通過培養(yǎng)或發(fā)掘人的這種積極力量而使之成為真正健康并生活幸福的人”[54]315。
首先,培養(yǎng)積極的情緒,獲得快樂的體驗。“紅色精神”中蘊含的崇高價值具有培養(yǎng)積極情緒的作用。積極情緒和快樂體驗不僅具有內在驅力的作用,也具有挖掘潛力、激發(fā)活力的作用。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在艱苦的歲月里,都能保持一種共產主義必勝的信念,保持革命樂觀主義的態(tài)度。無產階級革命家習仲勛同志有“天天奮斗,天天快樂”的座右銘?!翱嗖豢?,想一想長征兩萬五。”通過“紅色精神”的教育,使大學生深刻理解什么價值是崇高的,追求自己的價值理想;使大學生體驗什么是苦,什么是難,對待挫折應該具有何種態(tài)度;使大學生深入理解苦難對于成人、成才、成功的意義。
其次,設置生活目標,開展有價值的活動?!凹t色精神”中蘊含的目標都是遠大的,令人振奮的。但對于日常生活來說,目標又是具體的。設置有價值的目標,由目標驅動人的活動、激發(fā)人的創(chuàng)造活力,同時可以形成人的良好體驗??梢韵胍幌?,偉大的革命家、張思德、白求恩、雷鋒、焦裕祿,大慶人,“兩彈一星”和“載人航天”的研究者,還有許多成功人士、創(chuàng)業(yè)者、先進模范人物,他們的哪一天不是在從事有價值的活動,他們的每一天都是有意義的。“紅色精神”的教育,就是要讓大學生不要虛度光陰,要自我設置目標,既有大的追求,也有具體活動。
再次,強化社會實踐的鍛煉,增強責任意識?!凹t色精神”中蘊含的理想信念不僅具有引領導向的作用,更有砥礪品行、完善人格的作用。英模人物都是在革命、建設的實踐活動中克服困難、磨煉意志、增強信心,得到鍛煉成長的。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大大激發(fā)人的活力,挖掘人的潛力。這也得到一些大學生深刻體驗的佐證。當問及青年大學生在大學生活里最難忘記的事情時,他們都會異口同聲地提到實習和社會實踐,因為實習和社會實踐能使學生自主參與,能有充分的互動,能有深刻的體驗。因此,高校在大學生成長成才的頂層設計和培養(yǎng)方案中,應該為大學生提供更多的實踐鍛煉機會,設置有一定責任的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加深體驗,挖掘自身潛力,提高實踐能力,增強責任意識。
2.為大學生“四個科學”理念教育提供正確的價值導向
習近平同志認為領導干部“三嚴三實”的問題,應從民族傳統文化中得到鏡鑒。他指出:“中國人歷來崇尚氣節(jié)、崇尚嚴謹、崇尚務實,講良知、守信用,嚴和實是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基本內容,是傳承民族品性、倡導社會新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內容?!盵55]1習近平同志要求領導干部“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這對大學生的教育也是適用的。大學生的成長不是在溫室里的成長,而要在社會的大熔爐里成長。大學生的社會化就是要“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大學生只要遵循民族傳統美德,將勤奮、嚴謹、務實、誠實、守信的價值在求職過程中和職業(yè)生涯中嚴格履行,就會有高質量的就業(yè),就會有求職的成功,并獲得職業(yè)幸福感。
“四個科學”理念教育首先是“務實求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tài)度、科學方法、科學能力、科學精神教育。讓大學生養(yǎng)成濃厚的學習和探究興趣,養(yǎng)成嚴謹的學風和科學的思維方法,提高大學生的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實踐能力;其次是科學品質和“修身”教育,即大學生的自我教育,“有改造自己、提高自己的職責”,經?!按驋咚枷牖覊m、祛除不良習氣、糾正錯誤言行”[55]1。再次是民族共享價值觀教育,即科學信仰教育。民族精神中蘊含的愛國愛民、自強不息、勤勞勇敢、崇尚科學等價值取向,對大學生的成長成才有導向、激勵、陶冶的作用?;叵胍幌?,我們中華民族的歷史上那些思想家、科學家、民族英雄,他們的思想、品德、處世方式是怎樣影響了后人;想一想那些革命家、無數革命先烈,他們的理想、信念、事跡是怎樣感召著下一代;想一想那些拋棄了優(yōu)厚待遇、排除重重阻礙歸國的老科學家們,他們的故事、業(yè)績、嚴謹作風會給我們提供怎樣的精神財富,為我們提供了什么樣的價值取向。
3.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提供教育資源
“紅色精神”可以轉化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的教育資源,也可以拓展“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的途徑。處于革命老區(qū)的大學、與革命老區(qū)有歷史聯系的大學都把“紅色精神”看作是可以轉化的思想教育資源,把“紅色精神”與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緊密地聯系在一起,作了切實生動、富有成效的探索。主要做法有:一是揭示“紅色精神”與民族精神的內在聯系,如對社會、民族、國家的責任意識和奉獻精神,引入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的內容體系;二是揭示“紅色精神”與科學思想的內在聯系,如實事求是的科學思維方式、科學信仰、科學態(tài)度、科學方法與科學道德等,引入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的內容體系;三是確立先進的教育理念,明確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的目標和方向、內容和途徑,把握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的功能和規(guī)律;四是開發(fā)校本課程,推行“紅色精神與當代大學生”課程的研究式教學;五是拓展“紅色精神”教育途徑,開展實踐教學和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將大學德育課堂從校內擴展到社會;六是建設校內紅色精神教育的環(huán)境載體,創(chuàng)造良好的文化環(huán)境和教育氛圍;七是在探索“紅色精神”轉化為教育資源的同時探索“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yǎng)模式”。
紅色精神以至中國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思想史的重要貢獻。黨領導革命和建設進程中,形成的紅色精神體系,體現了堅定的理想信念、科學的路徑選擇、辯證的思想品質、創(chuàng)新的風格特色,是共產黨人傳承中華民族精神和實踐發(fā)展馬克思主義的生動表現。紅色精神的本質是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是民族精神在近現代新發(fā)展,在當代發(fā)展為中國精神。紅色精神以至中國精神具有歷久彌新的現代價值,即政治價值、經濟價值和文化價值,是“化人”的教育價值,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基礎,是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思想資源。
紅色精神是馬克思主義的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實踐相結合的產物,必然地貫穿著中國共產黨人“從歷史上社會的政治、經濟方面去探索思想意識的發(fā)生、發(fā)展及其規(guī)律,并通過思想的研究反過來看社會的面貌”[56]64,必然地貫穿著在對革命對象、性質、任務進行思考的同時,也思考人自身的問題,思考著社會矛盾的解決方法。紅色精神是一種思想體系,貫穿著共產黨人對社會發(fā)展問題的理性思考。如“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理論聯系實際”的思想作風,“一切經過試驗”的思想方法;“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工作方法,“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政治立場;“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文化態(tài)度,“摸著石頭過河”的創(chuàng)新精神;“集中力量辦大事”的戰(zhàn)略思想,“協同創(chuàng)新”的關系思維;“一方有難,八方支援”的全局觀念等等。紅色精神也蘊含著豐富的政治思想、經濟思想、科學思想、教育思想、人才思想、軍事思想等等,發(fā)揮著理論思維的統領作用。
中國精神中改革創(chuàng)新的時代精神,包括了體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特征的核心價值觀,體現中國特色的“創(chuàng)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fā)展理念,體現中國特色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tài)文明建設五位一體總體布局”的社會思想。
中國共產黨歷來重視對歷史經驗的總結,毛澤東、鄧小平和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同志等領導人物的觀點論述充分體現了這一點。領袖人物的觀點論述,體現了共產黨人對中國思想史和民族精神的理論豐富與發(fā)展,也體現了他們個人和中央領導集體的思想智慧與理論貢獻。
習近平同志非常重視和強調對黨的歷史經驗的了解和研究,對紅色精神的傳承與弘揚。他指出:“歷史上的重要經驗,包括正面的、成功的經驗,也包括反面的、失敗的教訓,以及黨面對重大問題是怎樣認識、怎樣解決的,留下了一些什么論述和決策,都值得了解和研究?!盵1]“我們黨在長期革命斗爭中形成了理論聯系實際、密切聯系群眾、批評和自我批評等優(yōu)良作風,形成了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這些優(yōu)良傳統、優(yōu)良作風是幾代中國共產黨人流血犧牲凝聚而成的寶貴精神財富?!盵1]要清楚“我們黨是怎么走過來的”,“要了解我們黨和國家事業(yè)的來龍去脈,汲取我們黨和國家的歷史經驗”。[45]405習近平同志從多個方面論述黨的歷史經驗:“歷史和現實告訴我們,密切聯系群眾,是黨的性質和宗旨的體現,是中國共產黨區(qū)別于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也是黨發(fā)展壯大的重要原因?!盵2]366他認為,黨的力量來自人民[45]367, “在革命、建設、改革長期實踐中,我們黨始終要求全黨同志堅持光榮傳統、發(fā)揚優(yōu)良作風,為黨和人民事業(yè)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重要保障”[45]366。 “我們黨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都遇到了種種艱難險阻,我們的事業(yè)成功都是經過艱辛探索、艱苦奮斗取得的。”[45]402“在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有無數共產黨員為了黨和人民事業(yè)英勇犧牲了,支撐他們的就是‘革命理想高于天’的精神力量?!盵45]414“理想信念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盵45]414這就足以說明:任何一個政黨,要有足夠的領導能力必須先有精神動力的支撐,再有人民群眾的支持,還必須有自己在實踐中的探索,不斷汲取新的養(yǎng)料。最重要的是,“一個政黨、國家和民族,要興旺發(fā)達,不斷地從勝利走向新的勝利,必須有屬于自己的精神力量,要構筑自己的精神家園。一個沒有理想信念、價值追求和精神支撐的政黨,是站不住的”[57]。在世界政黨的歷史上,中國共產黨是最具有精神財富的政黨。之所以如此,是因為她沒有自己的任何特殊利益,她只代表全國最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她從人民群眾中汲取智慧,從為人民服務的實踐中汲取精神力量。
紅色精神的百年發(fā)展是對中國思想史的豐富和發(fā)展。紅色精神以至紅色精神的當代形態(tài)——中國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對中國思想史的重要貢獻。
[1] 習近平.在《建黨以來重要文獻選編(1921—1949)》出版座談會上的講話[J].黨的文獻,2011,(5):3-5.
[2] 毛澤東.毛澤東著作選讀(上、下)[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
[3] 胡繩:中國共產黨的七十年[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1999.
[4] 郭若平.五四精神與文化選擇(觀點綜述)[J].黨史研究與教學,1990,(2):72-78.
[5] 張豈之.“五四”新文化運動的歷史意義[J].西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79,(7):1-10.
[6] 習近平.弘揚“紅船精神”走在時代前列[N].光明日報,2005-06-21(A3).
[7] 李忠,涂微微.胡錦濤同志關于弘揚井岡山精神的重要論述及現實意義[J].毛澤東思想研究,2008,(5):105-109.
[8] 石仲泉.中央蘇區(qū)與蘇區(qū)精神[J].中共黨史研究,2006,(1):77-86.
[9] 習近平.在紀念中央革命根據地創(chuàng)建暨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成立80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1-11-05(3).
[10] 中共陜西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共甘肅省委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資料叢書:陜甘邊革命根據地[M].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1997.
[11] 丁德科.堅定不移地創(chuàng)業(yè)創(chuàng)新——論渭華照金精神[J].渭南師范學院學報,2013,(5):5-11.
[12] 鄧群.百色精神:永遠的精神財富[J].傳承,2007,(12):7-11.
[13] 胡錦濤.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EB/OL].(2006-10-22)[2016-06-10].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10/22/content_5235987.htm.
[14] 有林.延安精神的基本內涵及其現實意義[J].馬克思主義研究,2008,(7):12-17.
[15] 宋易風.延安精神的內涵及其歷史和現實[J].理論導刊,1990,(7):45.
[16] 李文海.延安精神: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教材[J].高校理論戰(zhàn)線,2004,(12):4-7.
[17] 趙永振.簡論延安精神[J].黨史文苑,2004,(12):4-7.
[18] 徐東升,費聿輝.沂蒙精神與中華民族精神[J].臨沂大學學報,2012,(5):114-116.
[19] 王榮麗.論西柏坡精神的五大內涵[J].河北學刊,2009,(3):188-191.
[20] 張靜如.西柏坡的歷史地位與西柏坡精神的核心[N].光明日報,2010-06-15(6).
[21] 逄先知.從井岡山精神到西柏坡精神[J].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12,(7):1-3.
[22] 習近平.偉大的抗美援朝精神是中國人民的寶貴財富[J].黨史縱橫,2010,(11):1.
[23] 韓福魁.話說大慶精神[J].大慶社會科學,2009,(5):41-45.
[24] 羅文章.雷鋒精神的時代意義與永恒價值[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2,(3):98-104.
[25] 胡錦濤.在紀念毛澤東等老一輩革命家為雷鋒同志題詞三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1993-03-05.
[26] 中共中央黨史研究室.中國共產黨歷史(第2卷下)[M].北京:中央黨史出版社,2011.
[27] 習近平.焦裕祿精神是我們黨的寶貴精神財富[J].黨建,2014,(4):1.
[28] 王全書.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論紅旗渠精神的時代價值[J].河南社會科學,2004,(1):79-84.
[29] 王春河.“兩彈一星”精神:威力無比的精神動力[J].國防科技工業(yè),2013,(8):17-19.
[30] 劉仲發(fā).論98抗洪精神[J].黨史天地,2008,(7):64-66.
[31] 胡錦濤.在慶祝神舟六號載人航天飛行圓滿成功大會上的講話[EB/OL].(2005-11-26)[2016-06-10].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5-11/26/content_3838962.htm.
[32] 胡錦濤.在全國抗震救災總結表彰大會上的講話[EB/OL].(2008-10-08)[2016-06-10].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http://www.gov.cn/ldhd/2008-10/08/content_1115568.htm.
[33] 陳春蓮.馬克思論人的精神生活[J].北京政法職業(yè)學院學報,2009,(4):93-96.
[34] 王坤慶.精神與教育[M].武漢: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5] 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
[36] 王希恩.關于民族精神的幾點分析[J].民族研究,2003,(4):1-11.
[37] 李宗桂.中國文化精神和中華民族精神的若干問題[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06,(1):250-254.
[38] 張豈之.論民族精神[J].華夏文化,2003,(3):4-8.
[39] 張豈之.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文化,汲取中華民族精神力量[J].中國國家博物館館刊,2015,(12):11-12.
[40]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41] 習近平.在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3-03-18(1).
[42] 李忠軍.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精神與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J].社會科學戰(zhàn)線,2014,(3):31-39.
[43] 鄒廣文.中國精神:民族性與時代性[J].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4,(2):16-21.
[44] 丁德科,馬忠智,王亞玲.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素養(yǎng)培育模式研究[M].西安:西安交通大學出版社,2016.
[45] 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46] 習近平. 為建設世界科技強國而奮斗——在全國科技創(chuàng)新大會、兩院院士大會、中國科協第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6-01(2).
[47] 毛澤東.毛澤東文集:第七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
[48] 王兆云. 中國精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 未來與發(fā)展,2015,(4):2-7.
[49] 劉文韶. 深圳精神的由來與發(fā)展[J].特區(qū)理論與實踐2002,(6):46-48.
[50] 周正剛.論文化創(chuàng)新[J].湘潭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3,(5):152-157.
[51] 田豐.論文化創(chuàng)新的基本內涵與實現途徑[J].學術研究,2004,(2):56-62.
[52] 費孝通.文化的傳統與創(chuàng)造[J].文藝研究,1999,(5):28-34.
[53] 駱郁廷.精神動力論[M].武漢:武漢大學出版社,2003.
[54] 鄭雪.人格心理學[M].廣州:暨南大學出版社,2007.
[55] 習近平.立根固本挺起精神脊梁[J].黨建,2015,(10):1.
[56] 張豈之.試論思想史與哲學史的相互關系[J].哲學研究,1983,(10):63-67.
[57] 冷溶.中國共產黨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J].黨的文獻,2012,(5):23-26.
【責任編輯 詹歆?!?/p>
An Analysis on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Red Spirit in the Last 100 Years
DING De-ke, WANG Chang-min
(Weinan Normal University, Weinan 714099, China)
On the road of the Chinese revolution and construction led by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 the red spirit system has been shaped. The system represents the Chinese Communist Party’s firm ideal and belief, scientific choice of the path, dialectical thought and innovative characters. Meanwhile, the system reflects the fact that the Party has inherited Chinese nations’ spirit and has practiced and developed Marxism in China. Furthermore, the red spirit system shows the Party’s enrichment and development of the Chinese intellectual history and the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s. The important theoretical contribution made by the Chinese leaders from Mao Zedong to Xi Jinping has also been represented in the red spirit system.
red spirit; Chinese Marxism; spirit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hina spirit
K207
A
1009-5128(2016)20-0005-26
2016-08-28
陜西省軍民融合研究基金項目:紅色精神考察(17JMR02)
丁德科(1962—),男,陜西銅川人,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歷史學博士,渭南師范學院院長,渭南師范學院中國司馬遷與史記研究院院長,陜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渭南實踐基地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思想史和軍民融合研究;王昌民(1954—),男,陜西藍田人,渭南師范學院高級工程師,陜西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研究中心渭南實踐基地研究員,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