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接:此期再次選發(fā)朱鴻《絲綢之路簡明辭典》,以饗讀者。絲綢之路在今天完全是一個熱語,凡報紙、電視、講話、報告、研討會、座談會及日常交流,無不閃現(xiàn)。然而絲綢之路究竟是什么,其認識普遍是片面的、模糊的。朱鴻在寫作絲綢之路文化散文之際,提取若干詞條予以注釋,以助對絲綢之路的探究。作家寫得簡明而不失準確,滲透著散文的委婉和情調(diào),能讓讀者在輕松地欣賞中獲得對絲綢之路的了解。
黨項 也呼黨項羌。源于西羌,初在今之四川至青海河曲一帶游牧,隋時有降隋的,唐時有降唐的,也有附吐谷渾的。以吐蕃所逼,走今之寧夏、甘肅東部及陜西北部。唐置行政機構,以羈縻且統(tǒng)之。安史之亂以后,又走今之山西北部及內(nèi)蒙古南部,居夏州。在今之陜西靖邊一帶的,為平夏部。其以夏州為中心,曾經(jīng)控制著東西交通。
鮮卑 謂之東胡,以居鮮卑山而名。其初游牧于大興安嶺中部和北部一帶,至公元1世紀,鮮卑之名始顯。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初,鮮卑屬匈奴。漢敗匈奴,鮮卑遂分頭向西南而遷。東漢以來,其先遷塞外,再遷匈奴故地。通婚于匈奴、丁零、烏桓,屬于混血部落。西晉至十六國,鮮卑數(shù)有政權建立。隋唐以降,漸亡。曾經(jīng)在絲綢之路貿(mào)易上有一定作用發(fā)揮。
婆羅門 負責神職的祭司謂之婆羅門,或指印度。
中天竺 西域之國族。指中印度。
吐蕃 西域之國族。初在西藏高原游牧,公元6世紀至公元7世紀崛起,8世紀擴張,既南擊天竺,又西戰(zhàn)大食,尤其攻唐。公元9世紀中葉,其驟然瓦解。一度為中國與中亞、南亞的交通樞紐。
泥婆羅 也呼尼波羅、尼華羅。處南亞,在今之尼泊爾一帶。
東天竺 西域之國族。指東印度。
南天竺 西域之國族。指南印度。
西天竺 西域之國族。指西印度。
耆阇崛 也呼耆阇多、伊沙堀、揭梨馱羅鳩胝、姞栗陀羅矩吒,是一座鷲頭形之山,在中印度摩揭陀國王舍城東北方向,佛教的圣地。
婆栗阇 在今之印度達班加北部。
罽賓 西域之國族。也呼凜賓、劫賓、羯賓。其終為貴霜王朝所滅。在今之喀布爾河流域,克什米爾西部。當絲綢之路的要沖。
吠舍厘 也呼毗耶離、鞞舍離、維耶、維耶離、鞞舍隸夜、薛舍離,佛教在印度的一個圣地。
回鶻 西域之國族。也呼袁紇、韋紇、回紇。初在鄂爾渾河和色楞格河一帶游牧,隸突厥。以反突厥,幾方聯(lián)盟而為回紇,并卒據(jù)有突厥之舊土,從而勢大。東起今之興安嶺,西至阿爾泰山,控制大漠,甚至達中亞費爾干納盆地?;丶v與唐久為聯(lián)盟,合作甚多。安史之亂以后,助唐收復長安和洛陽,并平史朝義。在唐德宗時,請?zhí)聘幕丶v為回鶻。公元九世紀30年代,以天災和內(nèi)亂,回鶻汗國崩潰。曾經(jīng)把唐之絲綢輸送中亞和西亞,以至歐洲,又將中亞和西亞及歐洲珠寶、香料諸物輸送于唐,促進了東西貿(mào)易和文化交流。
大食 西域之國族。也呼大石、大寔、多氏。自唐至宋,對阿拉伯人、阿拉伯帝國的專稱,也是對波斯語穆斯林的泛稱。其有白衣大食,黑衣大食,綠衣大食。公元七世紀上半葉,大食從阿拉伯半島上崛起,信仰伊斯蘭教。
阿爾泰山 就是金山,也呼臺山。在今之新疆北部,其為西北—東南走向,斜跨今之中國、哈薩克斯坦、俄羅斯和蒙古。游牧之地,也是絲綢貿(mào)易必經(jīng)之地。
漠北 就是幕北,指今之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北地區(qū)。反之,漠南就是幕南,指今之蒙古高原大沙漠以南地區(qū)。
石國 西域之國族。唐長安的柘枝舞和胡騰舞,皆出自石國。昭武九姓胡之一,在今之烏茲別克斯坦塔什干一帶。
安西都護府 唐管理西域的行政機構之一,府治先在交河城,后移龜茲,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安史之亂以后,吐蕃陷而廢之。
北庭都護府 唐管理西域的行政機構之一,府治庭州,保障了絲綢之路的暢通。安史之亂以后,吐蕃陷而廢之。
隴右道 唐置十道之一,在隴山以西。或出長安,經(jīng)今之陜西鳳翔,陜西隴縣,出蕭關,今之寧夏固原東南一帶,翻六盤山,至隴西?;蛴山裰兾麟]縣出隴關,經(jīng)今之甘肅秦安,沿渭水北側至隴西。過了隴西可以走河西道,也可以往今之青海西寧,從大通北部一帶至今之甘肅張掖,以合河西道。
車師 西域之國族。也呼姑師。在歷史上多有變化,漢分之為車師前國與車師后國,前王治交河域,今之新疆吐魯番交河一帶,后王治務涂谷,今之新疆吉木薩爾南山一帶。隸西域都護府。公元五世紀中葉,北涼殘余勢力攻而滅之,故地遂歸高昌。
西突厥 西域之國族。游牧于金山以西。強盛之際,據(jù)有西域諸國地區(qū),控制了東西交通,壟斷了絲綢貿(mào)易。唐在西域置安西都護府和北庭都護府,積極經(jīng)營,終于滅之。
金山 阿爾泰山的蒙古語和突厥語之稱,也是中國典籍所稱。
弓月 西域之國族。居碎葉以東,屬西突厥五咄陸部。
烏拉泊 或指唐庭州輪臺縣治,有遺址,在今之新疆烏魯木齊南部一帶。
破城子 或指唐庭州防塞,有遺址,在今之新疆昌吉北部一帶。
羅馬城 也呼洛馬,處地中海亞平寧半島拉丁平原上,橫跨臺伯河兩岸。以營建于七個山包上,還呼七丘之城。公元前5世紀至公元前3世紀,羅馬以一個城邦統(tǒng)一意大利,卒成羅馬帝國。公元476年,羅馬帝國才告結束。近乎千年之間,它是地中海沿岸的名城,也為絲綢之路的終點。現(xiàn)在是意大利共和國的首都。
拜占庭城 公元前6世紀,波斯帝國擴張至巴爾干半島,博斯普魯斯海峽南口之西岸。公元前4世紀,這一帶又為馬其頓王國據(jù)有,其由亞歷山大大帝所打下。馬其頓王國在此殖民,遂建希臘化的拜占庭城。從公元395年至1453年,它又是東羅馬帝國的首都?;谝跃刻苟〈蟮墼诎菡纪ス实厮欤煊趾艟刻苟”?。實際上它還是拜占庭城。拜占庭是東羅馬帝國的希臘語,也是拜占庭帝國的自謂。不過在1435年以前,西歐總是呼其為東羅馬帝國。那時候,君士坦丁堡屬于東羅馬帝國或拜占庭帝國的中心。在公元7世紀,它與唐長安并列,是世界上最重要最繁華的城市。唐呼東羅馬為拂菻,彼此交往。13世紀,歐洲天主教十字軍一度占領此域。1454年,建立奧斯曼帝國,土耳其收回了君士坦丁堡,并改之為伊斯坦布爾,為其首都。1923年,成立土耳其共和國,遷都于安卡拉。伊斯坦布爾是今之土耳其最大的城市及港口。大約1557年,拜占庭帝國這一概念才出現(xiàn)在西歐的典籍之中,以用它區(qū)分古羅馬帝國和中世紀羅馬帝國。用此概念,源于在君士坦丁堡之前有其拜占庭城。17世紀以后,經(jīng)孟德斯鳩一批學者所使,拜占庭帝國這一概念才為西歐歷史學家廣泛接受。
巴格達城 其處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橫跨底格斯里河,距幼發(fā)拉底河不過30公里,在今之伊拉克中部。這里有巴比倫王朝的遺存,不過巴格達是公元762年,以阿拉伯帝國阿拔斯王朝哈里發(fā)曼蘇爾把首都從大馬士革遷此而顯赫歷史的。巴格達意為神所賜予的城。從大約公元786年到公元833年,此城是阿拉伯世界政治、經(jīng)濟、宗教的中心,也是國際貿(mào)易中心。凡拜占庭、印度、埃及和中國的商賈多云集于斯,中國的絲綢、瓷器和紙張頗受歡迎。1258年,巴格達遭蒙古旭烈兀洗劫,1401年,又遭蒙古帖木兒洗劫,1534年,受土耳其占領,1558年,受波斯占領,1638年以后,受奧斯曼帝國統(tǒng)治,1917年,為英國殖民軍所占領。1921年,伊拉克獨立,遂以巴格達為首都。
西州 唐滅高昌,置西昌州,易之西州,是唐在西城的行政區(qū)。
庭州 初為車師后國王庭。唐置庭州,為其在西城的行政區(qū),轄金滿、蒲類、輪臺三縣,治金滿。在今之新疆吉木薩爾。
波斯 西域之國族。中國典籍呼薩珊王朝為波斯。實際上它初為波斯的一個省,也是伊朗人的一支。不過曾經(jīng)有阿契美尼王朝出于其中,并統(tǒng)一了波斯。以波斯名其薩珊王朝,因為薩珊王朝也出于此。薩珊王朝自謂伊朗,意為雅利安人之鄉(xiāng),不過他者往往以波斯稱之。擊鞠就是打馬毬,由波斯傳至唐長安,凡皇帝、權貴及文士,無不喜歡。波斯就是安息、伊朗。絲綢之路貿(mào)易的重鎮(zhèn)。
高麗 公元9世紀末,新羅漸衰,出現(xiàn)了后百濟和后高句麗。公元918年,后高句麗有王建,以擁立為王,隨之將高句麗改之為高麗,并遷都松都或松岳,今之朝鮮開城。高麗在公元935年滅新羅,在公元936年又滅后百濟,基本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1392年,朝鮮王朝取而代之。在今之朝獻半島。
百濟 公元前一世紀初,百濟已經(jīng)立國。公元4世紀以后,它與高句麗與新羅并存。公元660年,唐與新羅聯(lián)軍滅百濟。公元9世紀末,后百濟應新羅式微而生。公元936年,高麗平后百濟。在今之朝獻半島。
新羅 公元503年立國,名曰新羅。7世紀中葉,新羅與唐為同盟,先亡百濟,再亡高句麗,統(tǒng)一了朝鮮半島。公元9世紀末,新羅分裂而弱,遂由高麗統(tǒng)一。在今之朝獻半島。
日本 也呼倭。有使者到唐來,祝賀平高麗,其略懂漢語,表示討厭倭之名,改之為日本,意為日出之國,太陽神所造。處太平洋群島上,在今之東亞。
粟特 西域之國族。也呼粟弋、屬繇、蘇薤。初居祁連山以北的昭武城,在今之甘肅張掖一帶,為匈奴所迫,遷中亞,活動在阿姆河與錫爾河之間,澤拉夫尚河流域。粟特人基本上就是昭武九姓人,昭武九姓胡也應該就是粟特胡。
涼州 漢武帝所置,是十三刺史部之一。十六國時,有前涼、后涼和北涼在此建都。在歷史上,以改朝換代,其轄境多有變化。涼州是絲綢之路的重鎮(zhèn),文化交流及民族融合的中心。在今之甘肅武威。
后涼國 六國時氐人呂光在涼州所建之政權。
康居國 西域之國族。為月氏人,游牧為生。張騫通西域以后,其交于漢。在今之中亞巴爾喀什湖與咸海之間,已經(jīng)融合于冾薩克人、烏茲別克人和卡拉卡爾帕克人之中。
獅子國 也呼師子國、師子州、僧伽羅,在今之斯里蘭卡。
建康 也呼建業(yè)、建鄴。東吳、東晉、南朝宋、齊、梁、陳六朝之都,南宋的行都,明的陪都。在今之江蘇南京。
樂都 十六國時前涼所置郡。在今之青海海東一帶。
西平 漢所置郡。在今之青海西寧一帶。
焉夷國 西域之國族。也呼焉耆國。
於摩國 西域之國族。也呼於麾國、烏秏國、盤陀國、蔥嶺國。在今之葉爾羌河上游與喀喇昆侖山之間。
摩訶毗訶羅 阿育王之子摩哂陀,奉阿育王之命,至獅子國傳佛,在阿耨羅陀補羅城大眉伽林所造寺院。在今之斯里蘭卡大眉伽林。
屈茨國 西域之國族。也呼龜茲國。
瓜州 北魏所置。在歷史上,也曾經(jīng)為吐蕃、回紇—回鶻和西夏先后據(jù)有。明廢之。處河西走廊西端,在今之甘肅酒泉一帶。
那爛陀寺 也呼那蘭陀寺、阿蘭陀寺,全稱為那爛陀僧伽藍,中印度摩揭陀國首都王舍城的寺院。在今之印度比哈爾邦巴臘貢。
曲女城 也呼羯若鞠阇。法顯指罽饒夷城。在今之印度北方邦的卡瑙季。
巴克特里亞 西域之國族。也呼希臘·巴克特里亞王國、大夏。初為波斯之一省,后屬亞歷山大帝國及塞琉古王國。公元前3世紀中葉,塞琉古王國衰落,有狄奧多托斯宣布獨立,并在巴克特拉建都,漢人謂之大夏,希臘人謂之巴克特里亞。處興都庫什山和阿姆河中上游一帶,在今之阿富汗北部。
林邑 也呼環(huán)王、占城。在今之越南中部一帶。
真臘 也呼占臘。在今之柬埔寨一帶。
驃 也呼剽、僄、縹、漂越。處伊洛瓦底江流域,向達認為驃是公元4世紀以來的緬甸。
丹丹 也呼單單。在今之馬來西亞吉蘭丹州一帶,或今之新加坡附近。
盤盤 在今之馬來半島東岸,暹羅灣附近。
墮和羅 也呼獨和羅。在今之湄南河或昭披耶河下游一帶。
室利佛逝 也呼佛逝、佛齊、三佛齊。在今之印度尼西亞蘇門答臘島南部巨港一帶。
墮婆登 處南海,其北接林邑。
訶陵 也呼社婆、阇婆。處南海,其北接真臘。
婆利 處南海,在林邑東南一帶。
師子 也呼師子州、獅子國、僧伽羅,今之斯里蘭卡。
大勃律、小勃律 西域之國族。吐蕃崛起,進攻勃律,勃律王遂西北遷娑夷水流域,今之克什米爾吉爾吉特河谷,謂之小勃律。留居巴勒提斯坦的勃律余部,謂之大勃律。大勃律與小勃律相距300里。在今之克什米爾北部印度河上游一帶。
寧遠 西域之國族。也呼拔汗那、破洛那、?悍、跋賀那、浩罕。相當于漢時的大宛。處中亞錫爾河中游谷地,在今之吉爾吉斯坦費爾干納一帶。
箇失蜜 西域之國族。也呼迦濕彌羅、羯濕弭羅、迦葉彌羅、迦畢試。相當于漢時的罽賓。在今之克什米爾一帶,喀布爾河流域。
昭武九姓 西域之國族。九國族皆以王姓昭武氏。初居祁連山北昭武城,今之甘肅張掖一帶。為匈奴所迫,逾蔥嶺,至中亞繁衍,遂立九國族,是:康、安、曹、米、何、石、史、戊地、火尋。穆雖小,也算昭武支庶。
米國 西域之國族。昭武九姓胡之一,在今之烏茲別克斯坦撒馬爾罕東南一帶。
云南 有國族滇,初居在此。漢征西南夷,設益州郡,置24縣,其中之一為云南縣,或取意彩云之南。元設云南行中書省,得以沿用。其扼西南夷道。
勃律 西域之國族。也呼波倫、缽盧勒、缽露勒、缽露羅、缽羅。公元七世紀分為大勃律、小勃律。扼印度次大陸、中亞細亞和青藏高原西北一帶要沖,在今之克什米爾北部印度河上游一帶。
陁拔羅 西域之國族。也呼陀跋吐羅、隨拔羅。在今之里海南岸一帶。
契丹 西域之國族。遼河上游之民,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年,有耶律阿保機統(tǒng)一契丹各部稱汗,國號契丹。公元947年,有耶律德光率兵南下滅五代后晉,改國號大遼。1125年,其為金所滅。耶律阿保機是遼太祖,耶律德光是遼太宗。遼朝曾經(jīng)在中亞一帶建國西遼,影響甚大,中亞諸國遂以契丹稱華北或中國,歐洲也以契丹稱中國。
烏弋山離 西域之國族。也呼烏弋。曾經(jīng)是安息東部的德蘭癸亞那郡和阿拉科細亞郡。出玉門關和陽關,走絲綢之路南道,可以至此。在今之阿富汗南部一帶。
史 西域之國族。昭武九姓胡之一,在今之烏茲別克斯坦沙赫里薩布茲一帶。
俱密 西域之國族。也呼俱蜜,玄奘曰拘謎陀。在今之塔吉克斯坦杜尚別東北一帶。
責任編輯:閻 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