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鑲嵌畫是一個非常古老的畫種,不僅歷史悠久,而且在全世界都有廣泛分布,它的存在有多種多樣的藝術形式,從拼嵌的鵝卵石地面到墻壁上或黑白或色彩斑斕的圣像畫,從宮殿裝飾到教堂育頂,都有他的影子。拜占庭鑲嵌畫是影響最為廣泛的藝術之一,無論是規(guī)模和藝術成就,都屈指可數。
關鍵詞:拜占庭;鑲嵌畫;宗教藝術;美學欣賞
鑲嵌畫,就是俗稱的馬賽克(馬賽克一詞就是鑲嵌畫音譯過來的),它并不是拜占庭帝國獨有的藝術形式,但它拼接拜占庭帝國幾個世紀的繁榮盛世讓自身也得到了充分的發(fā)展,但基于中世紀給后人的印象一直不是特別正面,因此,拜占庭帝國時期的鑲嵌畫也一直沒有得到充分的認知,但這并不代表這種藝術形式不夠優(yōu)秀。拜占庭帝國有著非常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其中心地區(qū)位于巴爾干半島和現在土耳其的西部地區(qū),是多民族聚居的環(huán)境,他們所受的文化影響包括了東面的古波斯以及亞美尼亞地區(qū),西南的兩河地區(qū)和巴勒斯坦,還有之前遺留下來的古希臘羅馬藝術,這種多樣藝術的融合給了拜占庭藝術足夠的發(fā)展空間。從某種角度說,鑲嵌畫是拜占庭藝術的一種象征,由于其工藝的和造價的特殊性,拜占庭鑲嵌畫一般出現在教堂、皇室宮殿、皇室陵園或是修道院之中,甚少出現在平民的家中或是鄉(xiāng)間教堂中。
一、拜占庭鑲嵌畫的興起
拜占庭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它的鑲嵌畫藝術既有古希臘羅馬的風格,也有古代東方的藝術氣息,另一方面,拜占庭鑲嵌畫出現的地方一般在比較高貴的宗教建筑中,因此它的形式受建筑結構的影響較大,它的在風格和內容上的發(fā)展及轉變與基督教勢力的發(fā)展壯大密不可分。拜占庭帝國建立之初,鑲嵌畫的風格有著非常明顯的古羅馬樣式,出現了比較多的地板鑲嵌畫,將精美的鑲嵌畫置于地板上,畫面上會出現天使丘比特、飛禽走獸、花鳥魚蟲,加上優(yōu)美的幾何圖案,給人感覺美輪美奐。
拜占庭初期的建筑還沒有很好的發(fā)展,基督教徒也還沒有建成獨具時代風格的教堂,一方面他們用已經建好的神廟來供奉神像,另一方面,積極建造更加合理和舒適的教堂建筑。巴西里卡式教堂是最先被利用的一種教堂樣式,這種樣式的優(yōu)點在于內部空間大,適合很多人一起做禮拜,這種樣式從頂部看很像十字架的樣式,這種和基督教非常契合的樣式很快被接受,但由于拜占庭地區(qū)自然條件的限制,墻面只能用磚石砌成,相較于木材和大型食材,顯得十分粗糙,這就需要裝飾性的藝術去填補這種遺憾,于是鑲嵌畫登上了教堂裝飾的舞臺。
最開始把鑲嵌畫從地板搬上墻的時候,僅僅是作為裝飾,遮擋墻面的粗糙,沒有什么設計理念在里面,自然也不考慮畫面的主題是否相稱,前后兩幅鑲嵌畫中間有沒有什么關聯(lián)等等,直到一個多世紀以后的5世紀,教堂墻面上的鑲嵌畫之間開始有了內容上的聯(lián)系,要么是按照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要么是按畫面類型進行分類。這時的鑲嵌畫形式與教堂的主題、圣經的內容也都有了聯(lián)系,有時會因為想陳述完整一個系列的故事而穿過整個教堂的中殿,后來教堂開始出現穹頂,鑲嵌畫也隨之從墻面蔓延到頂部,空間的擴大使得鑲嵌畫可以發(fā)展的空間更多,為之后拜占庭典型的鑲嵌畫藝術風格確定打下了基礎。
二、拜占庭鑲嵌畫的發(fā)展
盛期的拜占庭鑲嵌畫是一個破壞與重塑并存的時代,公元8-9世紀,拜占庭地區(qū)經歷了一次聲勢浩大的圣像破壞運動,由于在位的幾任皇帝都反對宗教信仰,于是全國數不清的宗教藝術品被嚴重破壞,留存下來的宗教藝術品在這一時期出現了斷層,但是,宗教藝術的破壞不代表鑲嵌畫藝術的衰敗,幾任統(tǒng)治者雖然反對宗教,但是并不反對世俗藝術的發(fā)展,尤其是對于統(tǒng)治者的造像更是十分熱衷,世俗鑲嵌畫的風格也開始稍顯寫實,這對之后拜占庭藝術風格的走向起到了不小的影響。圣像破壞運動結束之后,拜占庭帝國又開始出現宗教藝術的復興之勢,無論是圣母像的流行還是基督像的復興,都開始獨具拜占庭藝術的特色。
首先是程式化的人物造型。這是拜占庭藝術乃至整個中世紀藝術的共同點,人物造型略顯保守和單調,看起來好像有某種規(guī)范的模式在束縛著這些藝術家,但是在宗教氛圍籠罩的中世紀,這樣統(tǒng)一的標準造型法則是符合需要的,這種造型模式會讓宗教信徒對宗教有更加直觀的感受,凸顯教堂里面鑲嵌畫的功能性,表達圣潔的精神。人物表現上,有些古埃及正面律的味道,不管圣像人物處于什么樣的造型,都是臉部對著觀眾,并且眼睛的刻畫被故意放大,增強視覺的沖擊力;服裝的形體塑造上,不去追求造型的立體感,而是將線條加以夸張,以平面化的方式增加裝飾效果,這種處理方法也不經意的使人物和背景的空間虛幻,神像仿佛懸在空中,更有神像畫的趣味性。
其次是不規(guī)則穹頂的出現。上文說到,教堂的穹頂在公元5-6世紀開始出現,那么鑲嵌畫的表現就需要在頂部也有所處理,頂部不同于墻面,屬于不規(guī)則形態(tài),有圓球形也有弧形,這就需要藝術家們在創(chuàng)作藝術作品的同時解決弧面的透視關系,先要計算觀者的站立角度,調整大小比例,站在教堂里看到的穹頂鑲嵌畫很協(xié)調,但如果爬到跟前,就會發(fā)現有些比例失調。
再次是絢麗的色彩。相比較拜占庭帝國前期的鑲嵌畫,盛期的鑲嵌畫就是有著色彩斑斕的輝煌,畫面中充斥著鍍著金箔的白色大理石柱頭,大紅色和深綠色交錯的柱子,彩色的鑲嵌畫讓教堂變得金壁輝煌。藝術家們善于將不同顏色不同形狀的嵌片按照色系排列起來,加上材料的特殊性,在光線的作用下就會有種耀眼的玄幻效果,而且他們喜歡把鑲嵌畫做一層金色的底,這是神靈和天國的象征,想像一下,鑲嵌畫的縫隙中透出金色的光芒對于信教者來說無疑是一種來自神的洗禮。在人物設色上也頗有講究,這比較方便觀眾一眼就看出人物的身份,皇帝用紫色表示、上帝用藍色或紅色表示、圣母瑪麗亞則使用淺藍色象征純潔,基督的圣徒則用黃色表示。
最后是對稱的畫面構成形式。拜占庭教堂的鑲嵌畫在構圖上大多采用了相對對稱的構圖,這種構圖方式一方面與教堂內部的結構相適應,另一方面,左右對稱的方法也比較適合人物的排列,將耶穌基督或是圣母放到中間的位置,圣徒們則在左右兩邊依次排開,這種均衡給人以浩浩蕩蕩的壓迫感,不僅很富有畫面效果,而且體現了宗教中的秩序要素。
三、拜占庭鑲嵌畫的沒落
拜占庭鑲嵌畫的沒落是在公元13世紀到15世紀,這時也是拜占庭帝國滅亡的最后一段時間,這時的拜占庭帝國中央集權制開始衰落,這對于藝術家們是一件好事,因為藝術受到的來自于政治和宗教上的控制開始減弱,這使得這一時期的鑲嵌畫開始出現多樣化,這時候的繪制重點內容也不再是等級分明、千篇一律的圣像,而是開始接地氣的故事場景,姿勢也變得多樣化,有運動中的人也有靜態(tài)的人,這種多樣化在之前的作品中是不多見的,也正是因為這種風格的轉變,是畫面中的人物開始有了性格。但是好景不長,鑲嵌畫的制作是非常需要人力、物力、財力的藝術,于是它的興衰也看到了拜占庭帝國的興衰,在國家興盛的時候,國庫充盈、社會穩(wěn)定,無論是教會、貴族還是皇族,都熱衷于投資修建教堂,制作鑲嵌畫,隨著國力的衰退,內困外擾,鑲嵌畫的制作缺少了有力的保證,也開始日暮西山。
但是拜占庭鑲嵌畫的沒落并不意味這這種藝術形式就此消失,它所具有的神秘主義觀念和豐富的藝術形式都在影響這周邊國家和地區(qū)的宗教藝術,對于中世紀后期的教堂裝飾和哥特式教堂的彩繪玻璃都有非常深刻的影響,并且在其他國家的不同影響下,鑲嵌畫不僅延續(xù)下來,而且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也就是說,微觀上看,拜占庭帝國的鑲嵌畫隨著國家的滅亡而停止發(fā)展,僅僅作為歷史留存;但從宏觀上看,它作為一種藝術,它的風格、形式、表現手法等等方面都為其他的藝術工藝吸收借鑒,以一種完全不同的形式傳承,并沒有消失不見。
【參考文獻】
[1]陳志強.拜占廷帝國史[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3.
[2]邵大箴.圖式與精神—西方美術的歷史與審美[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9.
[3]托馬斯·F·馬太.拜占庭藝術從古代到文藝復興[M].盧峭梅譯.北京:中國建筑工業(yè)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萬娣(1986—),女,漢族,河南省鄭州市人,碩士研究生,河南藝術職業(yè)學院助教,研究方向:油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