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 路
(北京大學 關工委,北京 100859)
?
大學生的宗教行為過程分析
——以北京某高校青年基督徒為例
馮 路
(北京大學 關工委,北京 100859)
為進一步梳理當前大學生參與宗教活動的現(xiàn)狀,訪談發(fā)現(xiàn)家庭信徒成員、缺乏有效社會支持網(wǎng)絡、負面情緒積蓄、家庭教會組織等因素影響著學生參與宗教活動,宗教信仰對學生的學科認識以及專業(yè)選擇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建議加強學生組織的情感紐帶建設,針對新生入學、畢業(yè)分流等重點階段展開工作,加強相關法律知識教育,及時掌握學生學習、生活和思想動向,提高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大學生;宗教信仰;社會支持;學生組織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家政策的調整以及社會多元化發(fā)展,我國信教群體規(guī)模有不斷擴大的趨勢。根據(jù)國家宗教事務局的官方數(shù)據(jù),中國現(xiàn)有各種宗教信徒總數(shù)一億多人。其中,天主教徒約550多萬人,基督教(新教)教徒約2305萬人。與此同時,基督教在高校的活動也越來越頻繁。根據(jù)孫尚揚和李丁的統(tǒng)計調查數(shù)據(jù),北京市大學生中自稱信仰佛教的人數(shù)占總數(shù)的7%(還有31.6%的人表示“比較信”),信仰基督教的占總數(shù)的3.9%,信仰道教的占總數(shù)的2.7%,信仰伊斯蘭教的占總數(shù)的2.1%;同時,對宗教感興趣的大學生占總數(shù)的近70%。雖然報告自己信仰基督教的人數(shù)占比不是最高的,但是根據(jù)孫尚揚和李丁在另一篇文章中的統(tǒng)計分析,有半數(shù)大學生報告他們身邊有基督徒(含天主教徒、新教徒、東正教徒),并且半數(shù)以上在校園遇到過基督徒對其傳教(復測百分比為46.2%)。相比于其他宗教,基督教在傳教方面最為積極。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佛教或者道教等中國本土傳統(tǒng)宗教,因其異質性文化的特殊身份,基督教信仰問題也就同時與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政治認同和國家認同問題相互牽連而變得復雜化。這也導致基督教信仰受到政府管理部門的高度關注。
目前,針對高?;浇绦叛龅南嚓P研究與其受到的關注程度是不相稱的,仍然有待進一步加強。以“高?!?、“基督教”為主題詞,在中國期刊網(wǎng)上分別根據(jù)發(fā)表時間、被引、下載三個排序規(guī)則無重復篩選排名在前60的論文(剔除學位論文),共計獲得論文20篇。這20篇論文中,11篇(55%)文章采用定量研究方法,6篇(30%)采用定性的研究方法,5篇(25%)為一般意義上的單純論述;18篇(90%)價值導向非常明確而對事實挖掘不夠,4篇(20%)文章的作者明確為行政人員。
可以發(fā)現(xiàn),當前圍繞高?;浇绦叛龅难芯看嬖谌缦氯齻€特點:一是受到價值導向的影響過于明顯,導致作者分析問題時容易為價值觀所影響,難以準確和深入分析宗教現(xiàn)象本身;二是過于偏重于利用數(shù)據(jù)分析來提供論證依據(jù),對事實把握不足、闡發(fā)不夠,往往流于形式、泛泛而談;三是實證研究過程特別是定量研究過程大多操作簡易隨便,在定性研究過程中則忽略對行動者及其行動意義的主觀理解。
基于以上認識,文章決定在懸置價值導向的基礎上,對高?;浇绦叛鲂袨檫M行事實性闡述。文章認為,對宗教行為的真正理解,離不開對個體行動及其意義世界的把握,而這恰恰是定量數(shù)據(jù)難以呈現(xiàn)的,也正是當前研究的不足之處。并且,實際工作的有效推進,雖有賴于正確的價值導向,但首要任務卻是要真正感知宗教信仰個體的生活世界,這即為本文的研究起點。
本次研究采取深度訪談和生活史分析相結合的研究方法。研究試圖通過深度訪談呈現(xiàn)出一個完整的受訪學生主體,在深入探究信仰思維轉變過程的同時,也將受訪學生作為一個具有自我詮釋能力的個體而看待,從而將主體帶入到我們的研究中來。具體而言,在主觀層面上,把握他們在參與宗教活動過程中出現(xiàn)的心理困惑、疑問、動機和思想起伏;在客觀層面上,收集受訪學生當時的社會網(wǎng)絡狀況、家庭狀況等信息,從而對這些學生的信仰狀態(tài)進行分析。在具體操作過程中,課題組通過朋友介紹、網(wǎng)絡招募等形式,選取了研究的訪談對象。此外,本次研究主要以基督徒學生為主,適當兼顧佛教、道教信仰學生。
(一)某些學生由于受到家庭主要成員或經(jīng)常接觸的其他個體的影響,比較容易在某一時點接受宗教信仰從而成為信徒
在訪談過程中發(fā)現(xiàn),一些學生的家庭主要成員長期或者從某段時間開始從事宗教活動,使得這些學生對宗教逐漸產(chǎn)生好感。在此后的特定的時間、事件的刺激下,已產(chǎn)生的好感會促使這些學生走向宗教。來自某理科院系的研究生JIZ(女生)的外婆和母親先后接受了基督教信仰。因此,JIZ小時候就開始被家人帶著參加宗教活動。這時期JIZ雖然只是“就形式上地去聽一聽,沒有太融入進去”,但是這一經(jīng)歷為她以后接受基督教信仰埋下了伏筆。工科院系的研究生DXZ(女生)本科期間的室友是位基督徒。起初,DXZ和她的其他室友感到非常驚訝。后來在這位基督徒同學的影響下,DXZ跟著慢慢接觸了一些宗教活動。來自社科院系的ZGQ(非全日制,男生)的家人因為重大疾病皈依了基督教,此后ZGQ就從小接受基督教活動的熏陶。進入大學以后,ZGQ開始參加大學校園周邊的宗教活動并逐漸成為基督徒。
(二)缺乏有效社會支持網(wǎng)絡,使得部分學生容易接受宗教影響并通過宗教渠道重新建立社會支持網(wǎng)絡
這部分學生或者因升學脫離原有社會支持網(wǎng)絡,或者因原有社會支持網(wǎng)絡無法提供有效支持,或者是因為無法及時建立起替代性社會支持網(wǎng)絡,而選擇從宗教團體中獲取社會支持。JIZ考上大學后第一次離開家,家里人比較擔心。在父母的支持下,JIZ進入大學后就開始正式參加基督教的家庭教會活動,她認為,“大家都互相認識,彼此關心,彼此照顧”。醫(yī)學部本科生XJG(男生)性格比較內向,在班級活動中也主要是一個不算太積極的參與者。在成為基督徒之前,他不知道該怎么跟人交流,社會關系網(wǎng)絡比較封閉。DXZ研究生第一年是在深圳,剛到深圳的時候,就碰巧走進了一家教會,融洽的氛圍讓她很快融入其中,“跟班里的同學并不是特別親切,但是跟教會里的伙伴會有很放心、安心的感覺”。來自社科院系的研究生IXX(男生)長期以來受到家庭關系的困擾。在自己學業(yè)壓力很大的時候,他認為家庭不僅不能成為他的精神支持,反而時常分散他的精力。在這種情況下,IXX逐漸轉向宗教和宗教組織。
(三)負性情緒的大量積蓄或者長時間處于較大心理壓力之下,是部分學生逐漸傾向宗教信仰或者進一步堅定宗教信仰的主要臨界點
JIZ從小學習成績就特別優(yōu)秀,但是大四結束后,她的室友都保研了,她卻只能考研。對此,JIZ有些心理失衡。緊接著她考研又失利了,“感覺天都塌下來了”。連續(xù)的心理沖擊之下,JIZ逐漸開始從宗教的角度重新認識自己的學習和生活。對于學習、考試以及評選獎學金等事情,她的心態(tài)更加平和,“當時我覺得我沒考上研究生,他(神)是希望(讓)我經(jīng)歷這些以后(變得)更加的柔和謙卑”,“學習并不是人生的全部,它只是你人生里的一部分……還有就是我的人生不是我來掌控的,我相信有一位神,他來指引著我,道路和方向?!痹谶@之后,JIZ也改變了自己的生活只有學習的狀態(tài),“該玩玩,該吃吃,該睡睡”。
(四)家庭教會等小規(guī)模宗教組織所具有的規(guī)模小、同質性高、交流深入、關系融洽等特點,相對有效地為部分學生提供了歸屬感和認同感,進而滿足了他們的心理需求,這成為部分學生參與宗教活動的主要動機
IXX在信仰基督教后,并沒有有效地緩解他與父母之間的緊張關系,隨后他又繼續(xù)沉迷于網(wǎng)絡游戲。但是不久在教友的邀請下,他參加了一個宗教活動(小組交流)。在活動過程中,IXX將自己同父母關系緊張等各種煩惱和委屈與教友一同分享,這其中很多內容是他頭一次說出來,“我本科的兩個室友是我在大學最好的朋友,但一塊住了幾年都沒說(自己內心深處的委屈和煩惱)”。經(jīng)過這次分享活動,IXX最終從內心上強化了自己的基督教信仰,IXX“得到一種前所未有的信任感,被人完全地接納,也會覺得自己的傷痛得到了治療”。在小規(guī)模、關系融洽、同質性比較高的宗教組織或宗教活動中尋求歸屬感和認同感,不僅是他們參加宗教活動的主要動機,也是他們挑選家庭教會等宗教團體的主要參考。JIZ理想的宗教團體的幾個主要特征包括:“比較小型,大家關系比較緊密一些”;“形式比較活潑,講的東西更接地氣吧”;“大家都互相認識、彼此關心、彼此照顧”等。來到北京讀研究生以后,JIZ加入了學院路一所兄弟院校的宗教團體,她表示能夠“感覺大家都挺熱心的,能感覺出來大家都是基督徒”。DXZ與JIZ有著類似的軌跡,她入學第一年在深圳,深圳大學城的宗教團體基本上都是附近院校的大學生,人員來源比較簡單,大家關系也比較融洽,因此DXZ在深圳經(jīng)常參加由這個宗教團體組織的各類活動。來到北京以后,DXZ開始尋找新的宗教團體,但卻一直未果,導致她漸漸淡出了宗教活動。
(五)宗教信仰對學生的學科認識以及專業(yè)選擇產(chǎn)生一定的影響
部分學生在信仰基督教過程中對宗教知識和專業(yè)知識進行了重新建構。TTJ學習的是T學科(社科類),他認為T學科的知識體系預設了無神論,“他們是按照一個世間的邏輯在做,就是跟神一點關系都沒有”,所以他覺得自己無法繼續(xù)學習T學科。對于思政理論課上老師們講授的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TTJ認為這雖然有道理,但是它與基督教的關系就好比是牛頓三大定律與愛因斯坦的相對論的關系,“馬哲就是上帝所創(chuàng)造的這個世界所有體系中的一部分,只是一部分而已,某些問題它是適用的、是對的,但是你如果把它推而廣之放到全宇宙的話它就不是真理了,是存在問題的”。JIZ對“心理學持一點懷疑態(tài)度”,她認為,“心理學有一個很大的問題就是,它把一些解決不了的事情歸因到基因上,它說抑郁癥這些都是基因造成的”。進而,她認為,心理學只能緩解,而解救之道在于宗教之信仰與“愛”。
(六)主要受家庭成員(主要是父母)影響而信仰宗教的學生的皈依過程相對比較平穩(wěn),主要經(jīng)由其他社會交往渠道成為信徒(基督徒)的學生的皈依過程則相對比較曲折
TTJ的母親在他小時候就皈依了基督教,所以他從小跟著母親參加教堂組織的宗教活動。ZGQ的父母親因為重大疾病而皈依基督教,在父母親的耳濡目染之下,他逐漸形成了對基督教的認同,并于大學期間正式參加宗教活動。XJX的母親在鄰居的勸導之下信奉佛教,她便從小跟著母親參加各類佛教活動。大二期間,在母親的感召之下,XJX正式成為佛教徒。以上三位信仰宗教的學生,主要是受到家庭以及父母的影響而成為教徒,皈依過程相對比較平穩(wěn),未有反饋明顯的心理波動狀態(tài)。但是IXX、JIZ、DXZ、XJG等人,此前家庭中沒有人信奉基督教,但是他們的交往圈中或客觀存在、或主動認識了基督徒,從而對基督教有了最初的印象。在遭受較大心理壓力或承受最大挫折時,他們開始通過基督教尋求心理慰藉或建立支持網(wǎng)絡。
(一)關注競爭關系對班級等學生組織運行機制的影響,加強學生組織的情感紐帶建設
人才培養(yǎng)的過程不可避免地涉及到同輩之間的競爭。不容忽視的是,競爭關系可能影響到學生之間的互動關系,也有可能對學生組織的運行發(fā)展產(chǎn)生一定的負面影響。在某些情況下,這種競爭關系甚至成為學生心理壓力的主要來源,因此在遭遇挫折以及承受壓力時,他們向這類學生組織尋求心理慰藉、壓力排解的可能性將會大大降低。宗教活動團體具有規(guī)模小、關系親密、不存在同輩競爭關系、群體內部同質性比較高、人際關系更多體現(xiàn)為情感性而非功能性等特點,這使得部分學生更愿意在遭遇挫折或承受壓力時通過教會、教友疏導壓力。因此,在實際工作過程中,可以借鑒參考宗教團體的組織特點,處理好學生組織競爭性關系與情感性關系的平衡,著重加強學生組織以及其他相關學生團體的情感紐帶建設。
(二)新生入學、畢業(yè)分流是學生成長的重要階段,也是產(chǎn)生壓力的敏感時期,較易成為部分學生轉向宗教渠道尋求心理支持的臨界點,建議針對該階段學生加強重點排查、壓力紓解、解惑答疑等工作
一方面,改進“入口”服務,重點加強新生教育,幫助學生合理規(guī)劃學業(yè)安排,引導他們正確認識和處理成長問題。另一方面,做好“出口”引導,整合升學、就業(yè)等多渠道資源,重點加強畢業(yè)生教育,幫助學生科學規(guī)劃發(fā)展方向。此外,加強導師、班主任、輔導員以及學生骨干隊伍建設,努力為學生提供更多的個性化、針對性的管理服務。
(三)加強相關法律知識教育,提高學生知法、懂法、守法以及應對復雜社會問題的實際能力和水平
當前,中國處在社會轉型期,社會問題相對比較復雜,這客觀上也導致學生的成長發(fā)展比較容易受到不同思潮或群體組織的影響。調研發(fā)現(xiàn),在大學校園內和校園周邊,活躍著不少大大小小的宗教團體。這其中有一些團體或者個人以“信仰”為幌子,利用學生心理單純、警惕性低等特點開展針對性牟利活動,給學生的人身安全和健康成長帶來了隱患。因此,一方面,建議加強相關法律知識教育,幫助學生正確區(qū)分信仰問題和大是大非問題;另一方面,建議加強社會生活方面的專題教育,幫助學生積累分析和處理社會問題的經(jīng)驗和方法,進而提高警惕性和安全意識。
此外,宗教信仰在部分學生中有其一定的生存空間,在精神慰藉、心理疏導、壓力紓解以及引導學生參與社會建設等方面發(fā)揮了一定的正功能??梢赃m時研究建立相應、必要的溝通渠道機制的可行性,及時了解這部分學生的生活困難和思想動向,從而提高育人工作的針對性和科學性。
[1] 孫尚揚,等.意義的匱乏與北京市大學生對宗教的興趣態(tài)勢”.宗教社會學(第1輯),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3
[2] 孫尚揚,等.北京市大學生對基督宗教態(tài)度的調查報告.同濟大學學報,2013,(4)
(責任編輯:陳九如)
Analysis of Some College Students' Religious Behavior
Feng Lu
(WorkingCommitteefortheCareoftheNextGeneration,BeijingUniversity,Beijing, 100859,China)
Interviews reveal that college students' involvement with religious activities has much to do with family history, absence of social support network, accumulation of negative feelings and house church organizations. Religious beliefs affect student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scipline and their choice of major. The paper proposes to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of student organizations for stronger emotional bonds and focus attention on the students who have just started their university life and those who are graduating. It's important to impart legal knowledge to students and keep track of their learning and living conditions and the trends of their thinking so students can receive a more purposeful and more scientific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 religious belief; social support; student organization
馮路(1987-),男,北京大學關工委秘書處(離退休工作部)助理研究員。
10.13585/j.cnki.gxfdyxk.2016.06.015
G641
A
1674-5337(2016)06-00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