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晶晶
(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1603)
論《探險家沃斯》的陌生化藝術
嚴晶晶
(安徽水利水電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 合肥 231603)
文章從陌生化的視角分析懷特的代表作《探險家沃斯》,以發(fā)現(xiàn)這位語言大師的獨特的藝術手法,幫助讀者體驗到新穎、驚異的審美感受。
探險家沃斯;帕特里克·懷特;陌生化
帕特里克·懷特是澳大利亞當代最杰出的小說家之一,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他掀起了一場力求小說表現(xiàn)深化的澳大利亞小說界革命,對澳大利亞小說的創(chuàng)作產生重要的影響,并使澳大利亞小說從此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短诫U家沃斯》是懷特的代表作及經典之作。這篇小說出版后,《星期日泰晤士報》載文稱贊:“就規(guī)模、意圖和成就而言,《探險家沃斯》是一個只有托爾斯泰可以匹敵的作家的作品”。
帕特里克·懷特小說的典型特點是以怪誕聞名,他的小說總給讀者一種接受作家文字挑戰(zhàn)的感覺,初讀晦澀生硬,讀懂后如同破譯密碼一般贊嘆欣喜。筆者試圖從陌生化的角度分析《探險家沃斯》,研究“陌生化”藝術怎樣在小說中推陳出新、平中見奇。
1.1 陌生化藝術的詞匯和修辭
懷特文字表現(xiàn)力極佳,“語不驚人死不休”,他在小說中大量使用隱喻、借代、單個句子使用多種修辭手法等手法,結合陌生化藝術的運用,給人形象生動、耳目一新的感覺。舉例如下:
例1 Little ripples of admiration ran along the faces,…
例2 The merchant's eye grew moist over a fresh relationship that he had created by magnanimity and his own hand.
例3 It was, in fact, the Colonel, together with some young anonymous Lieutenant, of sterling origins and pink skin, that apologized at every pore.
例1中,名詞“ripples”在這里意為“波紋;漣漪;漣波”,它和抽象名詞“admiration”的創(chuàng)意搭配構成了一個隱喻,變抽象為具體。例2中,“moist”借代“tear”,加強了諷刺,避免了平淡。因為這個商人和沃斯之間的“fresh relationship”實為假象,其實都是商人一廂情愿地和沃斯拉攏關系。例3中,“apologized at every pore”,意思是“每一個毛孔都滲透著歉意”, 這里采用了反語和夸張的修辭手法,并構成修飾語的轉移,道歉不過是官僚的逢場作戲而已。另外,“sterling origins”和“pink skin”兩者不倫不類的并置也加強了諷刺效果。
1.2 陌生化藝術的句式
懷特不但熟練掌握了陌生化藝術的詞匯和修辭手法,句式上也經常不拘一格,有時甚至一句話或者半句話構成一段。他的作品中經常使用一種看似違反常規(guī)的句式,而不采用通常句子所必需的主、謂、賓等主要成分(省略句除外),一個句子里經常只有一個短語、一個副詞甚或一個形容詞。這種獨特的句式,加上懷特與眾不同的標點符號的使用,共同構成懷特的獨創(chuàng)。比如:
例4 “There is a man here, miss, asking for your uncle, ”said Rose.
And stood breathing.
“And stood breathing.”看似不符合語法規(guī)范,但其實十分生動地刻畫了羅斯呆笨的神情,并加重了語氣,使這個人物在小說一開頭就躍然紙上;同時也為沃斯和羅拉的見面渲染了舉足輕重的氛圍。小說中,像這種一句話或一個短語獨立成段的表現(xiàn)形式,經常被作者使用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起到更加強調的作用。
1.3 陌生化藝術的小說結構
小說的通篇結構也別具匠心,與眾不同。在小說第十三章之前,故事的兩條線索一直分開寫,敘述完這一條線再說另外一條,但在第十三章里,懷特卻用一種獨特的手法把沃斯的臨終受難與羅拉在重病中的苦痛和夢囈聯(lián)系到一起,造成兩人心靈感應的效果。懷特用似是非是的朦朧的語言,使2人在精神恍惚時產生心靈感應,很難說清這到底是夢境還是現(xiàn)實。
懷特經常用詩歌的語言,也就不可避免地會有詩歌中所認可的晦澀和違反語言常規(guī)的現(xiàn)象。為此,懷特曾受到評論家的批評甚至攻擊。而事實上,懷特不拘一格的文字風格即是他獨特創(chuàng)作風格中的一部分。
2.1 主人公沃斯和羅拉的陌生化藝術
懷特筆下的沃斯出生于一個富裕的家庭,本該有一份很體面的工作,然而他的“欲成就自己必先毀滅自己”的理念,讓他踏上探險的征途。作者把他塑造成一個“超人”——性格孤僻、超然物外、落落寡合,故事講述沃斯怎樣從“上帝”到“凡人”又回到“上帝”,使我們從他身上看見人性內在的善與惡。一方面,沃斯在與上流社會對他的不解、嘲笑和否定作斗爭;另一方面,他的狂妄自大及自我主義讓他在征途中很難,甚或從未想過與探險隊的其他成員和諧共處,他試圖憑借自己的超人夢駕馭探險隊,征服隊員們的心靈。然而,他一次次不合乎理性的決定既加速了探險的失敗,也加深了這個人物的異化和陌生化。
小說中,羅拉——沃斯的精神戀人,是一個聰慧靈敏卻終身未嫁、與世俗格格不入、為旁人所不解的女學者。然而,在大家看來,她和沃斯卻有很多相似之處。
當上流社會的商人們?yōu)槲炙古e辦聚會送行之時,羅拉和沃斯總能產生心靈的共鳴。比如,沃斯在讀一首德語詩歌時,并不懂德語的羅拉卻能很好地悟出了詩意。而之后他(她)倆在花園里的邂逅更為加深2人的情誼和探險途中2人的心靈感應奠定了基礎。坎坷的征途中,2人信件的往來助長了愛的火花,羅拉十分理解沃斯遠征探險的意義,并給予他極大的精神支持。因此,當沃斯在信件中向羅拉求婚時,羅拉欣然同意,2人達成了精神上的聯(lián)姻。此后,羅拉從女仆羅斯的懷孕生產中得到了生兒育女的體驗,并在羅斯生完孩子后突然死去時,收養(yǎng)了孤兒默西——一個象征著她與沃斯精神戀愛的結晶。這對于讀者是不可思議的,但作者通過陌生化技巧的應用,讓男女主人公這種獨一無二、非理性的關系水到渠成。
懷特通過沃斯的遠征探險以及和羅拉的心靈折射,反映了沃斯豐富的內心世界。遠征探險雖然以失敗告終,但是對沃斯和羅拉而言,卻是精神信仰上的勝利。懷特的這種寫作手法被稱為“心理敘述的藝術”。
2.2 其他人物的陌生化藝術
懷特在人物塑造上總是別具一格,不僅對小說中主人公的刻畫入木三分,他筆下的配角也是惟妙惟肖,頗有深度。在懷特看來,真正了解生活真諦的不是上流社會里的文化人,而是那些單純天真甚至荒誕不經的人。比如傻里傻氣的哈利,雖不懂人情世故,卻能了解很多大自然的密語。他到生命的最后一刻都陪伴在他的“上帝”沃斯左右。哈利是一個肌肉發(fā)達的壯漢,可他死后軀體居然變成了“a green woman”(一個綠色的女人),他的死亡超越了男性和女性的界限,這也陌生化了我們的認知和感官。此外,探險隊成員弗蘭克·勒·墨舒爾、波爾費雷曼和嘉德這三個不同背景、不同性格的人也是作者筆下異化了的典型。
懷特筆下的人物來自兩個對比鮮明的世界。一個是主要由當時悉尼商界的紳士淑女構成的庸俗、奢華、閑適的上流社會。在這個世界里,人們急功近利,極力追求世俗的名利,雖對沃斯的遠征探險的行為毫不理解,卻偏要若有其事地對此事大肆渲染,隆重慶祝。他們在物質上是富裕的,但在精神上卻是貧窮的,所以他們希望沃斯這位精神巨人的壯舉給他們帶來榮譽,以充實他們貧乏的內心。另外一個則是物質上極度匱乏,精神上卻十分富足的世界,即沃斯帶領下的艱苦的探險歷程。沃斯憑借著頑強的意志和超人的毅力,沖破自然的和人為的障礙踏向西部沙漠,雖然沒有到達終點,但他的精神卻給人以深刻的啟發(fā)和震撼。懷特刻畫這兩個世界時所用的筆調也各不相同。對于所謂的上流社會,懷特采用尖刻的諷刺,充分揭示在這個世界中的人們的丑陋與庸俗;而對于探險隊伍,作者則采用善意的幽默來告訴讀者,沃斯雖然形象高大,卻并不是不可褻瀆的神靈。
這2個世界雖然截然分開——一個是繁華的大都市悉尼,一個是坎坷的遠征旅途,懷特卻能通過羅拉和沃斯的心靈感應,把這兩個世界巧妙地聯(lián)系起來。在羅拉的幻覺中,兩個世界既有強烈反差,也有相互溝通。這種似夢非夢的幻覺也是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一種反映和闡釋。
《探險家沃斯》中的探險可以說是對西部沙漠的探索,但更是對人們內心的奧妙和人生的意義的探索。沃斯的此次遠征有極大的象征意義,它代表著現(xiàn)代人發(fā)現(xiàn)自我、認識自我的坎坷求索之路。正是小說中這些別具一格的異化了的人物才使文本變得陌生,使感知變得敏銳。
《探險家沃斯》是懷特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全新的小說,無論從立意還是表現(xiàn)手法上,都是對澳大利亞傳統(tǒng)文學的一個突破。懷特成功地使用陌生化藝術手法,有效地拉伸了文本與讀者的“審美距離”,“留不盡之意于言外”,給讀者帶來陌生的審美體驗,讀者也因此百讀不厭、回味無窮。
[1] 陳正發(fā).大洋洲文學選讀[M].合肥:安徽大學出版社,2000.
[2] 黃源深.澳大利亞文學史[M]. 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7.
[3] 胡文仲.澳大利亞文學論集[M].北京:外語教育與研究出版社,1994.
(責任編輯 胡 進)
On the art of defamiliarization inVoss
YAN Jing-jing
(Anhui Technical College of Water Resources and Hydroelectric Power, Hefei 231603, China)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Patrick White's masterpieceVossin the view of defamiliarization, the unique art of the great language master is discussed in the article. It helps readers have a new and different aesthetic experience.
Voss, Patrick White, defamiliarization
2016-06-15;
2016-09-08
嚴晶晶(1982-),女,安徽繁昌人,碩士,講師,從事英語教學與研究。
10.3969/j.issn.1671-6221.2016.04.024
I106
A
1671-6221(2016)04-0076-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