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立達, 趙美美, 吳 懈, 韓 冬
(1.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四川成都 610065;2.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安全環(huán)保與技術監(jiān)督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3.成都理工大學管理科學學院,四川成都 610059)
我國宅基地審批制度改革研究
——以全國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瀘縣為例
韓立達1, 趙美美1, 吳 懈2, 韓 冬3
(1.四川大學經濟學院,四川成都 610065;2.中國石油天然氣股份有限公司西南油氣田分公司安全環(huán)保與技術監(jiān)督研究院,四川成都 610041;3.成都理工大學管理科學學院,四川成都 610059)
以對四川瀘縣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的調研為基礎,分析了目前農村宅基地審批制度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要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將農村宅基地分為農村建房用地和附屬設施用地,強調村莊規(guī)劃在宅基地審批中的引導作用,明確界定“農村村民”和“戶”并創(chuàng)新和完善宅基地取得制度,提高宅基地審批的行政效率,規(guī)范和強化對違法用地行為的執(zhí)法和監(jiān)管。
宅基地;審批制度;改革;瀘縣
宅基地使用權是保障農民居住和形成房屋財產權最基本的權利。但由于我國宅基地管理的相關法律是計劃經濟年代制定的,農村宅基地相關法律條款與現實存在很大的差距,且缺乏系統和權威的法律體系,致使宅基地使用權作為一項用益物權在實際行使過程中存在諸多問題:一是宅基地的內涵和分類不清,大多數鄉(xiāng)村沒有村建設規(guī)劃,無序亂占亂建、面積超標、一戶多宅、空心村等現象嚴重,宅基地的粗放利用加劇了城鎮(zhèn)化進程中耕地保護的壓力;二是宅基地產權不明晰,宅基地用益物權得不到保障和落實,不利于“三農”問題的解決,影響了農民財產性收入;三是臨近城鎮(zhèn)的農村已經無地來實現法律規(guī)定的“一戶一宅”,導致法律條款規(guī)定已經不符合現實;四是農民集中居住建房中出現了占地補償、權屬調整困難,因征地出現二次拆遷、集中居住新區(qū)無法滿足新增農村人口的需要等。從宅基地取得、使用、監(jiān)督和退出等全過程來看,國內學者更多的是對包括監(jiān)督在內的使用和退出等進行分析研究,在審批制度的研究方面成果較少。高圣平等[1]認為我國現行的宅基地審批制度過分強調行政審批的作用,提出應按照用益物權的取得原理重構該制度。李偉[2]認為我國現行的法律法規(guī)對“戶”的定義比較模糊,建議強化村莊住房建設規(guī)劃、規(guī)范農村宅基地審批程序、建立宅基地動態(tài)管理機制等;蔡立東[3]認為農村的實際情況與法律規(guī)定的審批制度有較大的差距,農民應以集體成員的身份與村委會簽訂合同來取得宅基地,替換目前的行政審批。申欣欣[4]認為政府對宅基地審批的管理應從行政許可過渡到以職權確認為主、以申請確認為輔的模式??偟膩碚f,我國的宅基地審批制度尚未完善,難以為規(guī)范宅基地的審批管理活動提供科學依據和指導方針。鑒于此,筆者對宅基地審批制度的癥結進行了分析,并以全國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縣——瀘縣的宅基地審批制度改革的實踐為依托,提出宅基地審批制度改革的對策建議。
1.1 有利于切實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 宅基地是我國農村集體土地制度的特殊產物,為農民提供了安居建房的場地。2007年《物權法》將宅基地使用權規(guī)定為用益物權。宅基地審批涉及農戶資格的認定、申請建房的條件和面積標準、審批過程和允許建房后的監(jiān)督管理等一系列問題,與農民的切身利益密切相關。規(guī)范和完善宅基地審批制度,對維護好農民的宅基地使用權的合法權益有積極的作用。
1.2 有利于促進節(jié)約集約用地,保護耕地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fā)展,我國農村發(fā)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農民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收入持續(xù)增加,其要求改善居住條件的愿望也越來越迫切,農村宅基地的現實需求量有增大的趨勢。2013年12月,國務院為了保障國家的糧食安全,強調必須堅守18億畝耕地紅線,農村建設用地受到嚴格控制。從源頭上控制好集體建設用地的使用量,創(chuàng)新和完善宅基地審批制度,改革和促進宅基地的審批管理逐步走向規(guī)范,對于節(jié)約集約用地、保護耕地和確保糧食安全等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3 有利于完善法律法規(guī),構建法治體系 雖然《土地管理法》和相關政策對宅基地的取得制定了相應的審批制度,但是這些法律法規(guī)僅僅粗線條地構建了管理框架,并沒有對其法律內容作更為詳盡和準確的司法解釋,在計劃經濟條件下制定的宅基地審批制度與農村發(fā)展的需要不相適應的問題日益顯現。例如,在宅基地取得主體資格、取得程序以及宅基地使用監(jiān)督管理等方面存在諸多問題[5-7]。由于宅基地審批制度是宅基地制度體系中前置性與基礎性的規(guī)定,影響著后續(xù)的宅基地有償使用、有償退出等一系列改革的實施,分析和解決這些問題,建立完善相關配套制度和政策,成為當前農村宅基地管理的當務之急。
我國在計劃經濟時期形成了農村宅基地“三級審批”的模式,但進入21世紀以來全國開展了大量的涉及農村宅基地的農民集中居住新區(qū)建設,原有的宅基地審批和管理制度在實踐中暴露了諸多急需改善和調整的問題[8-10]。
2.1 對“宅基地”內涵界定不清晰,難以具體制定不同使用要求的宅基地標準 我國《土地管理法》及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農村現有的宅基地內涵界定是一個空白。中共中央在1963年3月20日《關于各地對社員宅基地問題作一些補充規(guī)定的通知》中解釋:“社員的宅基地,包括有建筑物和沒有建筑物的空白宅基地”;我國《物權法》規(guī)定:“宅基地使用權人依法對集體所有的土地享有占有和使用的權利,有權依法利用該土地建造住宅及其附屬設施”。2007年制定的全國土地利用分類和編碼將宅基地定義為:“農村宅基地,指農村用于生活居住的宅基地”。在對瀘縣農村的調查中,農民的宅基地除了居住用建筑物宅基地比較明確以外,其附屬設施用地非常雜亂,包括林盤用地、院壩用地、自留地、水塘用地、偏屋(堆放雜物)用地、各類牲畜搭建用地等,個別農戶甚至把墳墓建在自己的宅基地內。由于瀘縣的地貌主要分為中丘中窄谷、淺丘寬谷,各地區(qū)農戶對宅基地使用的類型和具體生產生活的要求不同,縣土地管理部門也只能教條地依據四川省對宅基地面積規(guī)定的標準,加上管理比較混亂,導致農戶宅基地事實上大量超標。
2.2 多數農村沒有制定村莊規(guī)劃,導致宅基地選址審批流于形式 《土地管理法》第62條明確規(guī)定,“農村村民建住宅,應當符合鄉(xiāng)(鎮(zhèn))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并盡量使用原有的宅基地和村內空閑地”,但一直以來,該法規(guī)條款都沒有得到很好地落實,許多地方根本沒有制定村莊規(guī)劃。由于農村建設缺少規(guī)劃,村民建房選址隨意,亂搭亂建,最終造成了房屋排列分散無序,村莊布局零亂,配套建設無法展開,出現了耕地被占用和宅基地閑置等集體土地粗放利用的現象。對瀘縣先行試點的玉蟾街道、嘉明鎮(zhèn)、方洞鎮(zhèn)、天興鎮(zhèn)4個鎮(zhèn)(街道)中的8個村進行走訪和調查也發(fā)現存在這些問題,這種情形嚴重影響了節(jié)約集約利用土地,制約了規(guī)?;洜I土地。從瀘縣的實際情況來看,村莊規(guī)劃滯后的原因為:一是《土地管理法》并未具體規(guī)定村莊規(guī)劃的制定者和審批者。《土地管理法》第21條規(guī)定:“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實行分級審批?!渲?,鄉(xiāng)(鎮(zhèn))土地利用總體規(guī)劃可以由省級人民政府授權的設區(qū)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批準”。由于沒有具體規(guī)定村莊規(guī)劃的制定者和審批者,導致村莊規(guī)劃無法可依,一些地方是鄉(xiāng)鎮(zhèn)牽頭制定,一些是委托土地整治單位制定,也有的是鄉(xiāng)鎮(zhèn)委托規(guī)劃公司制定等。由于法律規(guī)定的缺失,即便制定了村莊規(guī)劃,實踐中也沒有完全執(zhí)行;二是村莊規(guī)劃編制和實施的資金來源不足,很多村莊難以籌集到村莊規(guī)劃編制的費用;三是編制單位未深入挖掘地方特色和考慮村民的意愿,難以有效激發(fā)村民認同和實施規(guī)劃的積極性;四是一些地方現有村莊規(guī)劃內容上注重農村土地整治,而對產業(yè)布局、農民集中居住的科學選址、公共基礎設施建設關注很少,使其難以有效發(fā)揮指導村莊社會經濟發(fā)展的作用,最終導致規(guī)劃難以落實。
2.3 法律未明確“農村村民”和“戶”的界定,導致宅基地審批過程出現了極大的隨意性 《土地管理法》第62條規(guī)定:“農村村民一戶只能擁有一處宅基地,且宅基地的標準不得超過規(guī)定的標準”,以法律的形式確立了我國農村宅基地“一戶一宅”“面積法定”的基本制度。但對于“農村村民”的資格和“戶”的界定上,法律以及相關法規(guī)都未予以明確的規(guī)定,導致在實際操作中出現了極大的隨意性。
2.3.1 對“農村村民”界定不清。從2010年頒布的《村民委員會組織法》第13條可以看出,村民的前提條件是必須具有農村戶籍,但是對于如何取得農村戶籍,現有的法律法規(guī)并未具體規(guī)定。瀘縣農村村民取得戶籍的途徑一般是通過婚嫁、生育等形式,但隨著農村經濟的發(fā)展,一些農村地區(qū)出現了農村村民與城鎮(zhèn)居民通婚的現象,這種情況在筆者調查的農村中不承認城鎮(zhèn)居民屬于本村居民,也導致了其所生子女能否獲得本村戶籍的問題,進而影響到這類人群是否應該享有本村村民的權利(包括宅基地、承包地的獲得以及農村集體資產的分配問題等)。
2.3.2 對“戶”的界定不清。在瀘縣農村的調查中,還出現了多種對“戶”的認定偏差:一是有的認為是具備“農業(yè)戶籍”的村民,有的認為是生活在農村的村民,還有的認定為是生活在農村并具有“農業(yè)戶籍”的人;二是在貫徹“一戶一宅”規(guī)定時,有的地方以一本戶口簿為“一戶”,有的地方以居住在一起的人們?yōu)椤耙粦簟?,標準不統一。由于“戶”的標準不統一,就會造成在合法形式下的不公平、不公正現象。例如,瀘縣一些農村地區(qū)村民為了分到宅基地,采取假離婚或閃婚搶占,這種現象在城鎮(zhèn)規(guī)劃區(qū)和旅游區(qū)等土地租金較高的地方尤為突出。
2.3.3 對“戶”的認定各管理部門出現相互推諉狀況。例如,一些土地管理部門認為,應該先由公安部門認定“分戶”后國土管理部門才能審批宅基地;而一些公安部門認為應該先有地和住房,才能“分戶”。
2.4 宅基地審批程序繁雜耗時,監(jiān)管不到位,執(zhí)法乏力
2.4.1 審批程序繁雜耗時。農村宅基地審批環(huán)節(jié)多,流程復雜,通過層層審批通常要花費不少時間,使農村村民的建房意愿不能及時得到落實;與此同時,各地因經濟發(fā)展需要,用地指標緊張,地方使用新增建設用地指標來解決農村村民建房的積極性不高,致使部分村民的宅基地申請遲遲得不到批復,這都損害了農村村民的合法權益。在瀘縣試點村的實地調查中也了解到村民建房要經過繁瑣的過程才能辦齊手續(xù),審批全部完成需要耗費較長的時間。然而宅基地審批管理權一直在縣級以上,鎮(zhèn)、村、組不能參與,嚴重損害了農民的權益。與此同時,農村村民的法律意識薄弱,部分村民會采取先建后批、邊建邊批等違法建設方式來維護自身權益,這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農村違法用地問題的頻頻發(fā)生。
2.4.2 宅基地審批過程中監(jiān)督不力,以權謀私、越權劃撥行為時有發(fā)生。瀘縣有的宅基地使用權的獲得只是經過村、組干部的批準,沒有按照法律規(guī)定的審批程序進行;有些宅基地雖然是按照審批程序批準的,但由于把關不嚴或者有意疏忽,出現“人情宅基地”“一戶多宅”,而急需宅基地的農民卻得不到。主要原因是瀘縣農村宅基地呈現小、散、亂的特點,縣、鄉(xiāng)兩級政府很難針對每家每戶展開實質性的審查。
2.4.3 “以罰代拆”處理違法占地行為,使農民群相效仿。瀘縣農村地域遼闊,全縣有27.5萬戶,94.6萬村民,分散居住在1 532 km2的土地上,瀘縣國土資源局執(zhí)法大隊人員有限,不能及時發(fā)現村民亂建多占、改變用地性質等違法行為,而且由于對違法建設的執(zhí)法權在縣級以上,鎮(zhèn)級政府沒有執(zhí)法處理權,縣級以上部門權利集中而力量薄弱,難以應對全局。特別是對農村違法行為申請執(zhí)行的程序和時間漫長,最快的程序也要8個月,村民已經完成建設,如果拆除,村民的損失太大,處理難度較高,容易激化矛盾,只好以處罰代替執(zhí)行,被動默認合法。但是對此類違法用地采用“以罰代拆”這種比強制拆除更弱的處理手段,不僅使違法者最終達到了其建房目的,而且讓其他缺乏法律意識的農村村民認為只要交了錢就可以建房,樹立起錯誤的建房觀念,導致違法建地行為層出不窮,最終變成難以收拾的局面。究其原因主要還是執(zhí)法工作人員有限,很難對農村村民建房行為實施跟蹤管理和動態(tài)巡查。
2.4.4 審批過程缺少信息公示公開制度及村干部問責機制。出于利益的驅使,宅基地最終審批權落入少數村干部手中。
為解決宅基地審批制度存在的上述困境,瀘縣作為全國農村宅基地改革試點縣,在堅守“土地公有制性質不改變、耕地紅線不突破、農民利益不受損”3條底線以及社會穩(wěn)定的前提下,對宅基地依法取得的實施采取了多種措施和對策,進行了大量的探索,取得了許多經驗,對創(chuàng)新和完善宅基地審批制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1 根據農村實際情況,將農村宅基地分為農村建房用地和附屬設施用地 在宅基地審批制度改革中,瀘縣根據農村實際,將宅基地分為農村建房用地和附屬設施用地(曬壩、院落、養(yǎng)殖等),雖然沒有從理論上完全解決農村宅基地的內涵,但是,這種分類方式符合瀘縣農村實際,同時結合四川省對農村宅基地面積規(guī)定20~30 m2/人的標準,按每人農村建房用地30 m2,另附屬設施用地標準按20 m2/人計(3人以下的戶按3人計,4人的戶按4人計,5人以上的戶按5人計)。在存量多占的宅基地處理方面,瀘縣出臺了《瀘縣農村宅基地有償使用指導意見》,規(guī)定對超出法律規(guī)定的建房占地面積部分、“一戶多宅”的多宅部分和另一宅的超規(guī)定部分收取有償使用費。同時,在試點過程中出臺了《瀘縣農村宅基地有償退出管理暫行辦法》,在農民自愿的基礎上,依照不同類型的房屋(含宅基地)給與相應的補償,目前正在探索市場化下農民自愿退出宅基地的補償方式。
3.2 強調村莊規(guī)劃在宅基地審批中的引導作用 瀘縣在宅基地制度改革中,對先行試點的玉蟾街道、嘉明鎮(zhèn)、方洞鎮(zhèn)、天興鎮(zhèn)4個鎮(zhèn)(街道)中的8個村進行走訪調查后,認識到必須建立和完善鄉(xiāng)村規(guī)劃,充分整合農村內的空閑宅基地和未利用地等資源,對宅基地的使用進行統籌安排,合理布局;嚴格執(zhí)行村莊規(guī)劃,對不符合村莊規(guī)劃的宅基地申請不予通過。瀘縣在改革中特別強調了以下幾點:一是規(guī)劃對農民住房建設行為應起到引導和宏觀管控作用,所以,在試點開始之前,瀘縣就對試點鄉(xiāng)鎮(zhèn)進行鄉(xiāng)村規(guī)劃,以此來優(yōu)化農村村民宅基地布局;二是新建、擴建、移建房屋原則上不批準單獨建設,統一采取統規(guī)統建、統規(guī)自建、統規(guī)聯建等方式引導農村村民新建房屋布局相對集中,實行成片建設。同時,從財政方面對編制規(guī)劃提供資金支持,并對編制和完善村莊規(guī)劃的編制單位提出以下要求:①村莊規(guī)劃的編制不能閉門造車,要采取多種方式讓村民參與其中,考慮村民的意愿,實現互動;②村莊規(guī)劃的編制應因地制宜,挖掘村莊的特色,弘揚村莊文化;③村莊規(guī)劃應做到靜態(tài)規(guī)劃中體現動態(tài)建設,盡量提高成果表達的可讀性,讓村莊規(guī)劃真正得到落實。
3.3 明確界定“農村村民”和“戶”,完善宅基地取得制度 瀘縣深入到試點村、組進行入戶交談和問卷調查,召開了鎮(zhèn)級領導和村、組干部討論會,充分利用村干部們的信息優(yōu)勢,廣泛征求各方意見,提出了一套界定方案。
3.3.1 “農村村民”的界定。①應以戶籍登記為基礎,以實際情況為參考,以履行義務為條件,以民主評議為結果,綜合戶籍關系、居住情況、履行義務等進行界定,考察居住情況即是否長期在本村生產生活,有利于解決“空掛戶”等問題;②采取制定標準與個別認定相結合的方法進行認定,認定標準從實際出發(fā),對已知的情況加以專門規(guī)定,對難以進行統一規(guī)定的情況由村民委員會組織召開村民小組大會表決決定。
3.3.2 “戶”的界定。瀘縣根據本地農村因分戶出現的矛盾,結合經濟發(fā)展水平、鄉(xiāng)村風俗習慣、土地資源狀況,明確了分戶的各種情形。①夫妻應當共同申請,夫妻間分戶的只能認定一戶;離婚3年以上的可以認定分戶;②農村村民屬農業(yè)家庭戶,并有2個(含)以上兄弟,且已領取結婚證的(或兄弟中有1個已達到法定婚齡且在本村無其他房屋的),可申請立戶并申請分割登記,但其父母必須在幾個兄弟中選定一個落戶,不得單獨立戶;③未成年人應當與其法定監(jiān)護人共同認定為一戶;④贍養(yǎng)對象應當與贍養(yǎng)人之一共同申請;⑤夫妻一方為城鎮(zhèn)居民,已享受國家相關住房優(yōu)惠政策(含房改房、集資建房、經濟適用房、限價房)的,不再安排建房宅基地;⑥農村五保戶不再安排建房宅基地。
3.3.3 著力保障農民宅基地權益,初步形成“以人定地、法定無償”的取得制度。同時,也積極探索“不同區(qū)域戶有所居”的實現形式,對城鎮(zhèn)郊區(qū)農戶,鼓勵農民進城購房居住,結合新型城鎮(zhèn)化,在城鎮(zhèn)建設用地規(guī)模范圍內,探索開發(fā)建設農民公寓或住宅小區(qū);對傳統農區(qū)農戶,在標準控制、布局合理的前提下,繼續(xù)實行“一戶一宅”,并結合幸福美麗新村建設,相對集中到中心村建房居住。對貧困地區(qū)、山區(qū)和林區(qū)農戶,結合異地扶貧搬遷,引導農民帶著原有農村產權到中心村或跨村建設農村新型社區(qū)。
3.4 提高宅基地審批的行政效率 宅基地是農民最基本的生活資料,法律規(guī)定農民可以以“戶”為單位無償申請獲得1處宅基地。瀘縣面對農民建房審批難問題,認為應該讓農民建房審批方便些,需要簡政放權,讓權力“瘦身”。為此,瀘縣的做法為:①下放審批權限。將審批權下放到鄉(xiāng)鎮(zhèn)政府,縣政府主管農用地轉為建設用地審批,大大簡化了審批流程。②縮短受理時間。首先,國土管理部門收到村民委員會上報的建房申請材料后,應在10個工作日內對申報材料的真實性和完整性進行審查。其次,鄉(xiāng)鎮(zhèn)人民政府每月至少1次對農民建房用地進行集體會審,會審通過后,由鎮(zhèn)人民政府在10個工作日內辦理農民建房用地審批手續(xù);新增建設用地涉及農用地轉用的打捆上報縣政府審批,提高了行政效率。③合并機構。鄉(xiāng)鎮(zhèn)級政府將鎮(zhèn)國土資源所與村鎮(zhèn)建設服務中心合并,新組建成“國土資源與村鎮(zhèn)建設辦公室”,解決了各自為政的現象,提高了行政效能。④實行總量彌補和有償調劑制度。以現有宅基地建設用地面積作為上限控制,只減不增;鎮(zhèn)、村(組)在宅基地總量不足情況下,按照程序申請,拆舊復墾彌補不足。鎮(zhèn)級之間、村級之間允許通過有償調劑使用,分別由縣政府、鄉(xiāng)鎮(zhèn)政府主持。這樣既保證了節(jié)藥集約用地,又實現了村民戶有所居。
3.5 規(guī)范和強化對違法用地行為的執(zhí)法和監(jiān)管 農村違法用地屢禁不止,不是國家沒有制定相應的強制措施,而是執(zhí)法主體執(zhí)法不嚴、效率不高造成的。瀘縣找出了處理此類問題關鍵在于:設置防線,及時發(fā)現、明確責任,查處違法行為,使村民拆遷違法建設的房屋的損失降到最低。借鑒瀘縣的做法,從以下3個方面規(guī)范和強化執(zhí)法監(jiān)管。
3.5.1 建立從下到上的監(jiān)管責任制。①在村民小組設置以村民小組長為責任人的監(jiān)督崗,建立巡查和速報制度,并與村民小組的考核和收益分配掛鉤;②村民委員會組織村民代表對違法用地進行查處,對不聽勸阻的,停止施工用電,并向鎮(zhèn)級人民政府速報;③縣人民政府將執(zhí)法權授權委托鎮(zhèn)人民政府,由鎮(zhèn)人民政府組成聯合執(zhí)法隊伍,將違法用地行為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3.5.2 將“拆舊建新”作為宅基地審批工作的原則。農民建房用地批準前應當自行拆除舊房,將原宅基地退還給村民委員會或本集體經濟組織,依法注銷原宅基地土地使用證。若因房屋結構或文物保護等原因不能拆除的,依法將原宅基地土地使用權、房屋所有權變更登記給本村村民委員會或本集體經濟組織。若拒不拆除舊房退還宅基地或未辦理變更手續(xù),停止辦理有關建房審批手續(xù)。
3.5.3 健全宅基地審批過程中的監(jiān)管。考慮到以權謀私情況的存在,瀘縣強化了各個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管:①完善了農村宅基地審批的公示制度。農戶提出建房申請,村委會討論通過后馬上在村公示欄將申請建房人的基本情況進行為期5 d的公示。在鎮(zhèn)人民政府對農民建房用地進行集體會審通過后,會將最終批準名單和面積進行為期7 d的公示,接受群眾的監(jiān)督,讓審批工作在陽光下運行,防止村干部越權劃撥、以權謀私,維護了農村村民的合法權益。②加強集體建設用地(宅基地)信息化網絡建設,建立宅基地管理信息平臺。以國土資源各類數據為核心,具備數據分類查詢、綜合分析、信息管理等功能,可全面、快速、準確的掌握宅基地地塊的基本信息和使用狀況,實現對宅基地的動態(tài)監(jiān)管。
農村宅基地的審批是土地管理工作的基礎,是一項關系到農民切身利益及農村發(fā)展的系統工程,管好用好農村宅基地直接關系到土地特別是耕地資源的保護與利用,關于到農民的生產與生活。推進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制度改革,對于切實保護農民合法權益、嚴格保護耕地、促進土地節(jié)約集約利用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瀘縣結合本地具體實際情況,制定出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的辦法,規(guī)范用地行為,理順用地秩序,使農村宅基地管理工作走上了規(guī)范化管理的軌道。
[1] 高圣平,劉守英.宅基地使用權初始取得制度研究[J].中國土地科學,2007,21(2):31-37.
[2] 李偉.規(guī)范農村宅基地審批與管理[J].中國土地,2016(7):48-49.
[3] 蔡立東.宅基地使用權取得的法律結構[J].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2007(3):141-148.
[4] 申欣欣.宅基地使用權審批制度研究[J].中國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6(1):52-56.
[5] 周樹春.改革和規(guī)范農村宅基地審批管理[J].浙江國土資源,2014(9):32.
[6] 彭敏,黃婷.南寧:積極推進農村宅基地審批制度改革[J].南方國土資源,2014(9):78.
[7] 陳立定.農村宅基地審批監(jiān)管制度改革探討[J].中國集體經濟,2014(16):4-6.
[8] 張敏.淺析當前農村宅基地管理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建議[J].安徽農學通報,2011(4):9.
[9] 陳矯健.談農村宅基地管理制度的改革與創(chuàng)新[J].浙江國土資源,2011(6):50-51.
[10] 楊劍雄,胡曉鳴.制度經濟學視角下浙江省農村宅基地的審批問題及對策研究[J].建筑與文化,2015(2):155-156.
Homestead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ystem Reform in China—A Case Study of National Homestead System Reform Pilot Lu County
HAN Li-da1, ZHAO Mei-mei1, WU Xie2et al
(1. School of Economics,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Sichuan 610065; 2. Southwest Oil and Gas Field Branch, Institute of Safety,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and Technology Supervision, Petro China Co. Ltd., Chengdu, Sichuan 610041)
This paper i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reform of rural homestead system in Lu County,Sichuan Province. It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ystem of rural homestead,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suggestions: according to the actual circumstance of rural, rural housing land can be divided into rural land for building and affiliated facilities land, emphasize the guide role of village planning in land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and define rural villagers and family,innovate and improve the rural homestead system, improve the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of the land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regulate and strengthen the illegal land use law enforcement and supervision.
Homestead;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ystem; Reform; Lu County
2015年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15BJY089)。
韓立達(1957- ),男,貴州睛隆人,教授,博士,博士生導師,從事土地經濟、房地產經濟、環(huán)境資源經濟等研究。
2016-10-28
S 29;F 301
A
0517-6611(2016)34-019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