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陽鎮(zhèn)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77)
慧遠在廬山
歐陽鎮(zhèn)
(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江西南昌,330077)
慧遠從事的佛教活動基本上都在廬山開展,其對佛教的巨大貢獻與廬山具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本文首先分析慧遠棲止廬山創(chuàng)建東林寺所經(jīng)歷的艱苦奮斗的事跡;其次論述慧遠在廬山東林寺率眾結(jié)社念佛,極力宣揚彌陀凈土法門等佛教實踐活動所產(chǎn)生的影響;最后肯定慧遠的功績在于塑造東晉廬山佛教的新形象、開拓文人遙集廬山的新局面以及創(chuàng)立具有中國特色的新宗派。
慧遠;廬山;東林寺
慧遠(334—416),俗姓賈,出生于雁門樓煩(今山西省原平縣崞陽鎮(zhèn)東菇山村)?;圻h早年追隨高僧道安,并成為道安弟子中最杰出者?;圻h總攝佛教的綱維,以弘揚大法為已任,道安對慧遠立志要在亂世中弘法濟世的理想給予高度評價:“使道流東國,其在遠乎?”,表達了他對慧遠弘揚佛教活動的深切期待?;圻h以后從事的佛教活動基本上都在廬山開展,因此,可以說慧遠對佛教的巨大貢獻與廬山具有密不可分的關(guān)系。
北方后趙滅亡時,高僧道安在慧遠家鄉(xiāng)附近的太行恒山建寺講學,慧遠聽說道安在恒山講經(jīng)說法的消息,便偕同弟弟慧持滿懷虔誠和希望,一路風塵仆仆趕往恒山拜見道安。一見道安,慧遠便傾心不已,以為“真吾師”也。于是,慧遠與弟弟慧持決定投簪落發(fā),委命受業(yè),拜道安為師,從此開始了六十四年的僧侶生涯。晉孝武帝太元三年(377),前秦兵從北方南下,符丕攻陷襄陽,道安為鎮(zhèn)守襄陽的朱序所拘,不得外出,乃“分張徒眾,各隨所之”,也就是將門徒分別遣散到各地去宣揚佛法。臨行前,道安對眾門徒一一誨勉,唯獨慧遠不置一辭。見此情景,慧遠于是跪問道安:師父為什么不給我訓誨,難道不把我當?shù)茏涌创龁??道安回答:像你這樣的人才,我還有什么要擔憂的?既無擔憂,又何必囑咐呢?這種師徒之間的對話,既表現(xiàn)了慧遠對道安的高度尊敬,也表現(xiàn)了道安對慧遠的充分信賴。道安被符丕帶往長安后,慧遠等一行數(shù)十人,由襄陽經(jīng)荊州,欲往羅浮山,途徑潯陽(今江西九江),棲止廬山,按照佛教來說,這是一種殊勝的因緣使然。
其一是自然人文環(huán)境對慧遠具有吸引力?;圻h來到廬山,“見廬山閑曠,可以息心”,認為非常適宜僧人居住、修行。尤其是東林寺的地理位置和地勢,宋代詩人陸游曾描寫道:東林寺“正對香爐峰。峰分一枝東行,自北而西,環(huán)合四抱,有如城廓,東林在其中,相地者謂之倒掛龍格?!雹佟蛾懹渭?,第五冊,北京:中華書局版,第2434頁。明代旅行家徐霞客在游記中也記載:“寺(指東林寺)南面廬山,北倚東林山,山不甚高,為廬之外廓,中有大溪,自南而西,驛路界其間,為九江至建昌(今永修縣)孔道,寺前臨溪,入門為虎溪橋。”②《徐霞客游記》,世界書局版,第15頁。如今我們見到的東林寺周圍情景,依然與當年的風貌相似。廬山不僅自然環(huán)境優(yōu)越,而且佛道文化很早就在廬山扎下了根。在慧遠之前,廬山就以神仙之廬名聞天下。據(jù)慧遠《廬山記》,商周時期的匡裕曾居廬山腳下修道,而且仙人常止于廬山,是仙人修仙成道之廬。廬山與佛教也早有因緣,在《高僧傳·安清傳》中,記載安息國太子安清(字世高)出家為沙門,漢靈帝末年從關(guān)、洛至江南,過廬山,超度他前世的同學。這也是佛教最早傳入江西的記載之一。
其二是慧永的挽留。慧永(332—414),姓繁氏,河內(nèi)人,年十二出家,師事沙門竺曇現(xiàn)?;塾缹τ趦?nèi)外典籍,無不洞達,對于佛事,主要以習禪為樂。后來與慧遠同依道安于恒山,成為同門師友?;塾涝c慧遠約定,一道去羅浮山(今廣東博羅、增城二縣境內(nèi))修行。367年,慧永在前往羅浮山的途中,欲先逾五嶺去博羅,行經(jīng)廬山時,江州刺史陶范為慧永在廬山西北麓的香爐峰下舍宅建造西林寺,從此慧永就在廬山弘揚佛法事業(yè)。晉孝武帝太元六年(381),慧遠順道來會慧永,準備履行擬議中的羅浮山之行?;塾涝趶]山弘法已有成效,不想離開。即見慧遠前來,便邀請慧遠同住廬山西林寺?;圻h接受邀請,就在西林寺旁邊筑龍泉精舍暫住。
其三是江州刺史桓伊的極力支持。桓伊,東晉譙國(今安徽省宿縣西)人,字叔夏,他是當時東晉四大士族中桓氏士族中的一代裊雄。東晉太元八年(383)八月,爆發(fā)了著名的淝水之戰(zhàn),前秦君主符堅急于消滅東晉政權(quán),于是強征兵馬九十萬,號稱“勁卒百萬”,大舉南攻,企圖一舉滅晉統(tǒng)一天下。時任豫州刺史的桓伊,與征虎將軍、征討大都督謝石,冠軍將軍加領(lǐng)徐州刺史、前鋒都督謝玄,將軍謝琰,僅率領(lǐng)八萬士兵迎敵,就大破秦軍于淝西,創(chuàng)造了中國軍事史上以弱勝強的成功戰(zhàn)例,阻止了北方統(tǒng)治者對南方的進犯,穩(wěn)定了東晉的偏安局面?;敢烈燥@赫的戰(zhàn)績,功封都督江州、荊州十郡、豫州四郡軍事、江州刺史。在任江州刺史時,能體察百姓困苦,很有政績。桓伊在經(jīng)濟上支持慧遠建寺,可以說是東晉上層統(tǒng)治者日益重視佛教,普遍興建佛教寺院這一社會現(xiàn)象的直接反映。東晉時江南著名寺院,大多為王室貴族和富商資助修建?;圻h暫住的龍泉精舍,隨著“學侶浸眾”,已難以容納越聚越多的朝拜信眾。先期來山的西林寺住持慧永只好去叩見江州刺史桓伊,并懇求道:“我同門師友慧遠是道安的高足,來廬山弘揚佛法,前來的信眾絡繹不絕,現(xiàn)在場所難以滿足信眾過佛教生活,請大人設法解決?!被敢恋弥獜]山有這樣一位名僧在弘法,喜之不勝,欣然應允。不久,桓伊就為慧遠在西林寺以東再建房舍殿宇,晉太元十一年(386)寺院建成,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東林寺。從此,慧遠以東林寺為基地,“跡不入俗,影不出山”,聚徒講經(jīng),修禪弘法,撰文立說,直至去世。
慧遠一行人初入廬山,碰到諸多惡劣的自然環(huán)境所帶來的困難。有關(guān)辟蛇行者的傳說就是一種間接的反映。在陳舜俞的《廬山記》卷一中有這樣的記載:“遠公始居山,多蛇蟲,行者不知何許人,嘗侍遠公,善驅(qū)蛇,蛇為之盡去,故號辟蛇行者?!边@個事情在《高僧慧遠的故事》一書中改編為“辟蛇行者”的故事,故事中描寫了離東林寺不遠處有個蛇岡嶺曾有大蛇,經(jīng)常出沒東林寺叢林之中,有時樵夫和拾柴的小孩都被蛇所吃,可以想見,這里的蛇很多,而且異常猖狂,威脅到修行僧人的生命安全。
更為艱難的是,這里的飲用水當時存在大問題。相傳慧遠初至廬山結(jié)茅,選定龍泉精舍,做為日后精修的地方。但精舍距離水源甚遠,慧遠就以手杖敲打地面說道:“如果這座山可以居住的話,就應當使這塊朽壤流出清泉來?!闭Z畢,清泉就自地面涓涓涌出,不一會兒,竟然匯成一條溪流。不久,潯陽地區(qū)大旱,慧遠與寺僧在泉池側(cè)誦讀《海龍王經(jīng)》,突然間有巨龍出現(xiàn)在池水上空,接著大雨滂沱,不僅旱情解除,而且當年的收成還較往年豐饒,于是人們便把這座精舍命名為龍泉精舍。故事里說慧遠有“以杖掘地,清泉涌出”的神力,以及誦讀《海龍王經(jīng)》祈雨救旱災的奇跡,不免看作是佛教化的夸張,但是從中可以想見,慧遠當初營建東林寺條件是如此的惡劣,創(chuàng)業(yè)的艱辛可見一斑。
慧遠在廬山締建的伽藍除東林寺外,尚有十多所,如龍泉寺、化城寺、龍池寺、觀音寺等十六座,其中講經(jīng)臺庵最有傳奇色彩。香爐峰西南有一峰,峰頂有磐石,上可坐百人,下有風洞,云頂二石室,慧遠常集徒眾于石上講《涅槃經(jīng)》,故稱慧遠講經(jīng)臺,又于臺旁建庵,并在此作《涅槃經(jīng)疏》。疏成,慧遠擲其筆,筆立于虛空中不墮,故名擲筆峰。從這些傳說中,可以看到慧遠建造東林寺的艱辛,得到了信眾的稱贊和紀念。就連外國僧眾也“咸稱漢地有大乘道士(菩薩),每至燒香禮拜,輒東向稽首,獻心廬岳?!鄙踔劣诼劽煜碌镍F摩羅什也對慧遠稱贊備至:“經(jīng)言:末后東方當有護法菩薩。勖哉仁者,善弘其事!”為了贊揚慧遠建造東林地的功德卓著,竟把慧遠比作東方護法菩薩。
東林寺的創(chuàng)建,標志著慧遠獨立弘教生涯的新開端。從此,“東林為廬山佛教闡化之基?!雹賲亲诖龋骸稄]山志·綱二目十一》,第103頁?;圻h在這里作出的一系列重要的弘教業(yè)績,極大地豐富了廬山的文化意蘊,開拓了廬山的人文境界,使廬山成為當時南方的一個佛教重鎮(zhèn),廬山佛教的地位因此大為改觀,足以稱得上是佛教中國化歷史進程上的重要篇章。廬山作為南朝時期南方佛學研究和佛教活動的一個重要中心,與北方鳩摩羅什領(lǐng)導的長安佛學中心可以相互抗衡。這個時期,也是廬山歷史上佛教的鼎盛時期,在中國佛教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潘耒贊道:“東林寺于山為最古,慧遠于僧為最高?!比毡镜哪敬逵⒁灰仓赋觯骸皬]山真正成為高度與學術(shù)的一個淵藪,是從慧遠入山之時開始的?!雹诶钚伊幔骸稄]山慧遠研究》,臺北:萬卷樓圖書股份有限公司,第509頁。
慧遠作為一位杰出的佛教領(lǐng)袖,為了振興南方佛教,不僅在佛教理論上注重經(jīng)典的翻譯和義理的探討,而且在佛教實踐上率眾結(jié)社及創(chuàng)立凈土念佛法門,并成為最具有中國佛教特色的一大宗派——凈土宗,即蓮宗。這里,我們著重論述慧遠在廬山東林寺開展的佛教實踐活動。
慧遠在廬山東林寺開展的佛教實踐活動非常精進,可以說是“率眾行道,昏曉不絕”。隨著慧遠在信眾中的影響逐漸擴大,各地來訪的佛教信眾(包括高僧、賢士等)日益增多,史載“謹律息心之士,絕塵清信之賓,并不期而至,望風遙集”。他們放棄世俗的榮華富貴,來親近慧遠修行辦道,決心參悟世間的苦難,超出生死報應,避免輪回之苦,以求達到精神的解脫?;圻h率眾結(jié)社,最后發(fā)展成為中國佛教史上一個劃時代的行動,標志著慧遠廬山佛教教團的正式形成。這次結(jié)社發(fā)生在東晉安帝元興元年(402),當時慧遠邀集隱居廬山的著名隱士劉遺民、周續(xù)之、畢穎之、宗炳、雷次宗、張野、張詮等學者居士,研討如何轉(zhuǎn)生西方凈土世界的問題,并請劉遺民作《發(fā)愿文》,刻于石碑上,以表示他們往生凈土虔誠的愿望和決心。
劉遺民(?—415),字仲思,彭城聚里(今江蘇徐州)人,漢朝楚元王之苗裔,初釋褐為府參軍,后任宜昌、柴桑二縣令。張野(350—418),字萊民,居潯陽柴桑,一陶淵明有婚姻之契,舉秀才、府功曹、州治中,后征為散騎常侍,俱不就。周續(xù)之(377—423),字道祖,雁門廣武(今山西省代縣境內(nèi))人。劉毅鎮(zhèn)姑熟,命為撫軍參軍,征太學博士,并不就。張銓(359—423),字秀碩,張野族子,征為散騎常侍,不就。宗炳(375—443),字少文,南陽涅陽(今河南省鄧縣)人,曾召為參軍,辟為主簿、太尉椽,征通直郎、太子中舍人等,皆不就。雷次宗(386—448),字仲倫,豫章南昌人,本州辟從事,征員外散騎侍郎。劉遺民在其所著的《發(fā)愿文》中說:“……乃延命同志息心貞信之士百有二十三人,集于廬山之陰,般若云臺精舍阿彌陀佛像前,率以香華敬薦而誓焉?!彼麄児灿幸话俣司奂诎闳襞_的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眾等齊心凈修凈土法門,以期共生西方極樂世界”。并相互約定:“因眾人根器不同,福德有別,先得往生極樂凈土者,需幫助提攜后進者,以達到同生無量壽佛極樂國土之目的?!贝舜渭瘯埃圻h曾率眾于東林寺前鑿池種植白蓮,因此中國佛教史上稱此集結(jié)為“結(jié)白蓮社”,或簡稱“結(jié)蓮社”。但據(jù)湯用彤先生考證,慧遠和門徒立誓往生西方時,還沒有“蓮社”之名。蓮社之名始自于中唐之后,釋貫休在《題東林寺詩》中有“今欲更從蓮社去”之句,慧遠一宗因之而又稱為“蓮宗”。宋李元中為李伯時“蓮社十八賢圖”所作的一篇論文中,對十八高賢人員構(gòu)成情況作過介紹。在入社的一百二十三位學者居士中,其中有彭城劉遺民、豫章雷次宗、雁門周續(xù)之、南陽宗炳、張詮、張野六位隱士;復有慧永、慧持、道丙、曇恒、僧睿、曇詵、道敬、道生、曇順,諸法師九人;后又有梵僧佛陀跋陀羅、佛馱耶舍二尊者,共十八位,故號曰廬山“十八高賢”。
慧遠的蓮社交友的形態(tài)及內(nèi)涵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大的影響。在唐代和宋代不斷出現(xiàn)有因敬慕慧遠而設立的結(jié)社。如唐代有蘇州東社的結(jié)社、吳郡的西方結(jié)社和龍興寺凈土院,在宋代有省常的昭慶院凈行社、遵式的寶云寺凈業(yè)會、知禮的四明延慶院念佛凈行社等,枚不勝舉。這一現(xiàn)象,在唐宋明清詩人的作品中即有具體體現(xiàn)。如唐代李涉《游西林寺》曰:“如今再結(jié)林中社,可差當年會里人。”溫庭筠《寄清源寺僧》曰:“白蓮社里如相問,為說游人是姓留?!北彼侮悗煹馈逗贤須w寄詩友四首》之一曰:“卻尋方外士,招作社中人?!秉S庭堅《東林寺》深深感戴“勝地東林十八公,廬山千古一清風?!蔽耐ù髱熆锇自谶@里體悟到人生的真諦:“到此只除重結(jié)社,自余閑事莫思量?!泵鞔尯┥降虑濉稏|林懷古》詩曰:“少耽遠游志,夙慕東林師?!薄皷|林開白社,高賢畢在斯?!边@種仰慕之情體現(xiàn)在清王思訓《同明府毛心齋宿廬山秀峰寺》詩句之中,其文曰:“蓮社來何暮,徘徊漱玉泉?!h公如可許,二十足高賢?!鼻迨Y國祥《桑喬〈廬山紀事〉序》曰:“晉遠公南游,雅愛茲山深秀,駐錫其間,與同時十八高賢結(jié)蓮社,修凈土業(yè),而廬山之名益著?!崩蠲黝!稄]山續(xù)志序》曰:“晉慧遠從雁門來,云此山類靈鷲峰,托跡東林,于時有宗炳、雷次宗、劉程之(即劉遺民)等號十八賢,共真信之士,結(jié)白蓮社。故晉代名山惟匡廬最著,以其有永、遠、宗、雷及陶、謝諸公故也?!被圻h結(jié)社形式在海外尤其是在日本也產(chǎn)生了一定的影響。日僧宗圓于1233年入宋尋求善導大師的彌陀義,結(jié)果未能找到而登上廬山東林寺,從睿師學慧遠結(jié)社念佛的教義,歸國后自稱白蓮社。日僧澄圓在1324年從中國回國后,在田界地效仿白蓮社的遺風,創(chuàng)建了旭蓮社大阿彌陀經(jīng)寺。及至今日,日本凈土宗尚沿用蓮社號,以表達敬慕廬山慧遠提倡的白蓮社結(jié)社念佛的的遺風。
以慧遠為核心的高賢結(jié)社,代表了東晉后期佛學、儒學及文學諸方面的進展,有力地塑造了廬山作為隱逸德鎮(zhèn)的形象,乃至造成“晉代名山惟匡廬最著”之勢。此外,慧遠于廬山東林結(jié)社,對后世出于文學雅集的以文會友的結(jié)社集會活動,也有著開啟示范的作用。慧遠在廬山的結(jié)社,為其極力宣揚的彌陀凈土法門提供了良好的基礎(chǔ)。彌陀凈土信仰源自印度,雖在西晉之末已傳入中土,但履踐者較少。可以說,弘闡彌陀凈土信仰并身體力行,使之家喻戶曉,則自慧遠始。對此,明代的凈土宗大師云棲朱宏在其所著《往生集》中說:“晉以前,凈土之旨,雖聞于震旦,而弘闡力行,俾家喻戶曉,則自遠公始。故萬代而下,凈業(yè)弟子推師為始祖?!?/p>
慧遠因受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靈魂不滅思想的影響,故而對彌陀凈土信仰情有獨鐘。彌陀是阿彌陀佛的省稱,他是掌管西方極樂世界的佛之名號,意謂“無量光”“無量壽”,是壽命無限久遠、光明無限廣闊的意思,故阿彌陀佛又稱“無量光佛”或“無量壽佛”。據(jù)《無量壽經(jīng)》說,從前有個國王出家為僧,號法藏,發(fā)四十八愿,后來果然修持成佛,名“無量壽”。他的國土在西方,名為“極樂”,與眾生居住的穢土相對,故又稱凈土。西方極樂世界美妙不可言說,這在《阿彌陀佛經(jīng)》中被描繪得功德莊嚴,盡善盡美。佛所描繪的西方極樂世界到處是黃金布地,鳥語花香,莊嚴美妙,是真善美的凈土。它對于生活在尊卑有序、貴賤不逾、弱肉強食的苦難眾生來說,該有多大的吸引力。那么,怎樣才能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呢?據(jù)《阿彌陀佛經(jīng)》說,只要“若善男子、善女人聞說阿彌陀佛,執(zhí)持名號,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若四日、若五日、若六日、若七日,一心不亂,其人臨命終時,阿彌陀佛與諸圣眾現(xiàn)在其前,其人終時,心不顛倒,即得往生阿彌陀佛極樂國土?!薄稛o量壽經(jīng)》也說:“若有眾生,聞其光明感其功德,日夜稱說,至心不斷,隨意所愿,得生其國?!卑凑者@兩部經(jīng)典的說法,成佛并不難,只要一心專意連續(xù)七天念阿彌陀佛的名號,誠心誠意愿生極樂世界,那么此人在臨終之時,就有阿彌陀佛出現(xiàn)面前,接引他往生凈土。
慧遠當初在阿彌陀佛像前建齋立誓,就是要大家發(fā)菩提心,一心專念阿彌陀佛,共期往生西方極樂世界?;圻h還命劉遺民作《發(fā)愿文》,在阿彌陀佛像前宣讀,表達了同舟共濟,一起到達西方凈土的相互幫助的集體意識?;圻h等人創(chuàng)立的來生轉(zhuǎn)生凈土,達到西方極樂世界的途徑是觀想念佛,要求靜坐入定,凝志不分,專心觀想阿彌陀佛的所謂“三十二相,八十種好”等種種美好相貌及所居佛土的美妙莊嚴,并通過長期修持,功德增進,便可往生彌陀凈土。
雖然這種念佛方法,與經(jīng)論的執(zhí)持名號及稱名念佛等有所不同,但是慧遠弘揚的凈土法門,在中國佛教史上產(chǎn)生了極其深遠的影響,特別是對凈土宗的形成和發(fā)展,作出了開創(chuàng)性的貢獻,后代的凈土宗大師如東魏的曇鸞,唐代的道綽、善導,直至近代的印光等,無不受到慧遠的影響,因此凈土宗尊慧遠奉為初祖或蓮宗初祖?;圻h開創(chuàng)的這種念佛三昧的成佛方法因簡便易行,與其它修持方法相比易被一般信眾接受,而且“功高易進”,能夠適時地為精神飄泊者引入目標高遠、路在腳下的歸途,成了超越生死輪回之苦的無上妙法,從而大大推動了凈土信仰在南方的傳播。
慧遠的結(jié)社念佛,不僅標志著佛教凈土法門誕生,也標志著佛教社會化和中國化的開始。在此之前,從西方移植過來的佛教往往照抄照搬,缺乏創(chuàng)造性,故只限于在士大夫范圍內(nèi)流行。凈土宗的創(chuàng)立,佛教才開始普及到中國社會各階層,佛教從此才開始產(chǎn)生各種不同的宗派,高僧們才開始摸索不同的成佛道路。凈土宗經(jīng)過歷代祖師及各大善知識續(xù)焰?zhèn)鳠?,代代相傳,至今不衰,已成為當今影響最大的佛教宗派之一?/p>
東晉后期南方佛教界最有影響的人物——廬山東林寺的慧遠,是一位具有政治眼光和組織才能的佛教領(lǐng)袖,敢于面對社會現(xiàn)實和富有創(chuàng)新精神的佛教活動家。他揉和中印思想所形成的獨特佛教理論和以東林寺為基地所進行的多方面活動,在中國佛教史上所產(chǎn)生的影響是極其巨大和深刻的。其思想和功業(yè)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
首先,塑造東晉廬山佛教的新形象。慧遠的一生體現(xiàn)出一種包羅萬象的大家風范。東林寺創(chuàng)建后,慧遠招致西來高僧,從事佛教經(jīng)典的翻譯,使僧伽提婆的毗曇學和佛陀跋多羅的禪法得以在江南流行;慧遠還加強與北方的佛教領(lǐng)袖鳩摩羅什的聯(lián)系,共同探討佛教義理,并積極傳播鳩摩羅什翻譯的般若學和大乘空宗著作,從而促成南北佛教文化得以廣泛交流?;圻h作為東晉的佛學大師,第一次從中印文化視域融合的角度,將中國傳統(tǒng)的靈魂不死說、報應說以及儒家的倫理思想等,融進了佛教的果報論,創(chuàng)立了三世因果報應論,并使之成為一種新型的人生哲學,為佛教理論的豐富和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chǔ)。
慧遠不僅傳播佛教不遺余力,而且還對前來“考尋文義”者講授儒家經(jīng)學,如“遠講《喪服經(jīng)》,雷次宗、宗炳等并執(zhí)卷承旨?!雹佟陡呱畟鳌せ圻h傳》。因此,從儒學史上來看,慧遠亦功不可沒。牟潤孫指出:“南朝首講儒家經(jīng)典而撰為義疏者,似非儒生,而為慧遠和尚?!雹凇墩撊遽寖杉抑v經(jīng)與義疏》載《注史齋叢稿》,北京:中華書局,1987年,第281頁。這不僅體現(xiàn)慧遠知識淵博,而且表現(xiàn)其包容胸襟。在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之間的矛盾日益顯著,引起社會上一些人士強烈攻難的情況下,慧遠厲然不群,以其超脫世俗的姿態(tài),并以其善巧智慧,撰著論理,來達到調(diào)和佛教與傳統(tǒng)文化的沖突,維護了佛教的獨特地位,對佛教在東晉以后的繼續(xù)流行與興盛具有重要的意義。由于慧遠在佛學理論上的建樹,廬山東林寺逐漸發(fā)展成為南方佛學理論創(chuàng)新的中心、南北佛教文化交流的中心、中印佛學交匯的中心、儒釋道三家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的中心。一言以蔽之,東林寺在當時成為名副其實的南方重要的佛教文化交流與傳播中心。清潘耒在《游廬山記》中贊曰:“城中之山,自五岳外,匡廬最著名?!瓥|林寺于山最古,慧遠于僧最高。東晉以前無言廬山者,自蓮社盛開,高賢勝疏,時時萃止。廬山之勝,始聞天下,而山亦遂為釋子所有,迄于今梵宮禪宇,彌漫山谷,望東林皆鼻祖也。”寺因山名,山以寺顯,東林寺堪稱是匡廬勝境的佛教第一道場。自慧遠后,廬山佛教迎來了新紀元,從此廬山不僅以自然景觀聞名,更以佛教文化著稱于世。
其次,開拓文人遙集廬山的新局面。東林寺在中國佛教史上素以文化見稱,方立天教授評價東林寺是中國歷史文化底蘊最豐厚的寺院。從慧遠開始,東林寺就成為文化精英匯聚之地?;圻h隱遁廬山時期,四方人士,尤其是持有佛教信仰的知名人士,聞風來歸的絡繹不絕。謝靈運在《廬山慧遠法師誄》中說:“昔釋安公(道安)振玄風于關(guān)右,法師嗣沫流于江左,聞風而悅,四海同歸。爾乃懷仁山林,隱居求志,于是眾僧云集,勤修凈行,同法餐風,棲遲道門。可謂五百之季,仰紹舍衛(wèi)之風,廬山之畏,俯傳靈鷲之旨,洋洋乎未曾聞也?!雹佟稄V弘明集》卷二十三。此后,來廬山東林寺的知名人士有增無減。在道安去世,鳩摩羅什來長安以前,佛教界的知名人士大多不在京都,而是群集廬山。這為慧遠在東林寺組織結(jié)社念佛,創(chuàng)建白蓮社創(chuàng)造了有利條件?;圻h在廬山三十余年,培養(yǎng)了一大批弟子,其中僧傳有傳、享有高名的重要名僧就近二十人。在家弟子十八高賢中就有六位,他們?yōu)榉鸱ǖ膫鞑?,都撰有著作。如張野有《廬山記》,還有文集十卷;劉遺民著有《廬山精舍》一卷,還有文卷九卷;雷次宗著有文集三十卷、《豫章志》、《十八高賢傳》等著作;宗炳著有《明佛論》等,有文集十五卷;謝靈運追隨慧遠,有《慧遠法師誄》和《佛影銘》等。慧遠造就一代名士,不僅使他成為繼道安以來的佛教界領(lǐng)袖人物,而且也為爾后創(chuàng)立佛教新宗派凈土宗奠定了堅實的人才基礎(chǔ)。
慧遠以后,歷代高僧文人也紛至沓來廬山東林寺,緬懷慧遠,歌詠題詩。詩僧有貫休、皎然、靈徹、齊已等,文人有李白、陸游、朱熹、董其昌、王世貞等,代代不絕。他們在東林寺留下了大量的文化遺產(chǎn),諸如歷史掌故、詩詞文章、文物古跡,浩如煙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白居易被貶江州時,曾與東林寺僧人來往密切,以至于后來還把文集送到寺中收藏。事實上,廬山東林寺已成為高僧名士隱居的中心。
最后,創(chuàng)立最具中國特色的新宗派?;圻h一生幾乎與東晉相始終,他所從事的佛教活動,為佛教由北而南轉(zhuǎn)移作出了巨大貢獻。在東林寺所形成的以慧遠為核心的廬山僧團即白蓮社,可以說是中國佛教的第一個社團組織,開創(chuàng)了凈土宗之先河,從此東林寺成為中國佛教凈土宗最初祖庭。凈土宗是一個最具中國特色的佛教宗派,作為佛教凈土宗闡化之基的東林寺因此也深得學術(shù)界的贊揚,著名學者胡適1928游覽廬山后寫道:“慧遠的東林,代表中國佛教化與佛教中國化的大趨勢?!北蛔馂榻戏鸾填I(lǐng)袖、東林寺開山祖師的慧遠也引起后人的高度贊嘆?;圻h被后人譽為“如星伴月”,并把佛圖澄、道安及祖師三人,稱為宇宙中之“日”“月”“星”,聲譽之高,可想而知。唐代李演對慧遠評價為:“天之高也,日星垂其耀;地之厚也,山岳鎮(zhèn)其維。人資三才之靈,推五行之秀,粵有邁德宏域,融神慧境,焯迦羅之絕照,挹甘露之元津。配五岳而永崇,唏扶桑而不息,則慧遠法師其人也?!雹凇度莆摹肪砦灏偈?。唐代文學家李邕在《東林寺碑》中將慧遠與東林寺的關(guān)系比作孔子與尼丘、鷲嶺與佛陀、衡山與慧思、天臺山與智凱的關(guān)系。宋祖琇曾這樣說明慧遠對佛教的功績:“蓋嘗謂遠有大功于釋氏,猶孔門之孟子焉?!雹邸堵∨d佛教編年通論》卷三。用孟子對孔門的貢獻來比擬慧遠對佛教的貢獻,頗有意味。南宋宗曉的《樂邦文類》卷三中將慧遠的傳說冠以“東晉蓮社始祖廬山遠法師傳”之題,傳中記述:“……然而使方之人知有念佛三昧者,應以遠公法師為始祖焉?!睆拇嘶圻h作為蓮宗始祖的地位就明確化了。另外,宋志磬《佛祖統(tǒng)紀》卷二十六也推尊慧遠為凈土宗初祖。慧遠園寂之際獲得當世名筆為之刺碑作銘,《高僧傳》說:“謝靈運為造碑文,銘其遺德;南陽宗炳又立碑寺門?!边@是其深受道俗景仰的一個表征。
慧遠一生志心弘教,德感朝野,得到數(shù)朝帝王追封謚號。晉安帝義熙年間,帝室下詔賜號“廬山尊者”、“鴻臚大師”及“白蓮社主”。嗣后,唐宣宗大中元年(847),追謚號為“辯覺大師”,南唐升元三年(939),謚“正覺大師”,宋太宗太平興國元年(976),謚“圓悟大師”,宋孝宗乾道二年(1166),謚“等遍正覺圓悟大師”。這些謚號表明了慧遠對佛教所作的貢獻及對后世的影響?;圻h在僧界也受到了極高的贊嘆,僅從凈土宗十三祖印光大師所作《遠公大師像贊》就可見一斑。贊曰:“緬維遠公,乘愿再來,創(chuàng)立蓮宗,暢佛本懷。俾諸凡夫,憶念佛名,仗佛慈力,帶業(yè)往生。已斷惑者,即證無生,證無生者,速圓佛乘。以果地覺,為因地心,惑應道交。利益甚深!未見《涅槃》,即宣常往;未見《行愿》,普導西去。其所立法,暗與經(jīng)合,護法菩薩,表自大覺,羅什舉經(jīng),深加贊嘆,西僧景仰,心香輒獻!千余年來,不聞圓音,幸有遺教,尚可遵循。仗愿我公,又復示生,普引群倫,同登五清(針對五濁而言)。印公遺文,模公道貌,庶幾來哲,是則是效!”從此評價可知,慧遠乃當之無愧之高僧也。
(責任編輯:高量)
Huiyuan in Lushan
Ouyang Zhen
(Institute of Religious Studies of Jiangxi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Nanchang Jiangxi,330077)
Huayuan's Buddhist activities are basically carried out in Lushan Mountain,and its great contribution to Buddhism is inextricably linked with Lushan.This article first analyzes the hometown of Huiyan habitat Lushan to create the Donglin Temple experienced by the hard work of the deeds;secondly,Huiyuan in Lushan Donglin Temple rate of congregation of Buddhism,and vigorously promote the Amitabha Pure Land and other Buddhist practice activities of the impact;Is to create a new image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 Lushan Buddhism,open up the new situation of literati remote Lushan and the creation of themost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new sects.
Huiyuan;Lushan;Donglin Temple
K892.22
A
1008-7354(2016)06-0028-07
歐陽鎮(zhèn)(1965-),男,江西景德鎮(zhèn)人,江西省社會科學院宗教研究所研究員,主要從事中國佛教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