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預付式消費陷阱
近期,在北京、河北、蘇州、上海等地,一家名為聚智堂的培訓機構預收學費數億元后老板跑路。萬余名家長受“存學費,送超長免費課時,返本金”等廣告欺騙,進行預付消費,最終血本無歸。而“中國為民教育網”同樣打著教育培訓的幌子拉人頭、收會費、發(fā)展下線,覆蓋20余個省區(qū)市,注冊會員約18萬人,涉案金額達2億元。
以教育培訓為幌子,只是預付式消費詐騙中較常見的一種。美容美發(fā)、游泳健身、餐飲娛樂等門店,都會勸導消費者辦理充值卡,承諾可以提供打折或會員服務。但有些店,消費者隔一段時間再去時,已是人去樓空。
根據近年來頻發(fā)的案例來看,預付式消費欺詐已經成為頑疾。要治理頑疾,就要采取根本之策。但治理預付式消費欺詐仍沒有得力的制度和機制保障。我國目前專門針對預付式消費的法律規(guī)范,僅有商務部2012年9月份出臺的《單用途商業(yè)預付卡管理辦法(試行)》。該辦法提出,發(fā)卡企業(yè)應在開展單用途卡業(yè)務之日起30日內按規(guī)定辦理備案;發(fā)卡企業(yè)應對預收資金進行嚴格管理,預收資金只能用于發(fā)卡企業(yè)主營業(yè)務,不得用于不動產、股權、證券等投資及借貸。但現實中,部分發(fā)卡企業(yè)尚無主動備案的自覺,小散店戶更不會主動接受管理。對預付式消費亂象的治理遲遲不能落實到位。
預付式消費本身不是問題,問題在于如何防范預付資金被挪用。在投融資市場,為防止集資行為的風險,人們設計了“強制信息披露”制度,要求融資者對自身的全面信息進行披露。由于當前征信體系尚不健全,被動的征信行為顯然不如主動的信息披露更能讓市場交易雙方獲得對稱的信息。熟人社會交易的基礎,恰是基于長期了解獲得的對稱信息。因此,相關部門可以考慮,針對日常預付式消費,要求商家進行“強制信息披露”。讓信息對交易雙方都透明起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雙方的誠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