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茂樟
(泉州經(jīng)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李光地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泉州 362000)
?
讓家訓文化“活”在當下
——析李光地“箴”三篇
葉茂樟
(泉州經(jīng)貿(mào)職業(yè)技術(shù)學院 李光地文化研究中心,福建 泉州 362000)
摘要:李光地“箴”文三篇《勸學箴》《惜陰箴》和《誡家后箴》是李光地家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研究李光地家訓及其對當?shù)孛耧L民俗的改善就不能忽視李光地“箴”文。李光地“箴”文篇幅不長,且都采用四字韻文形式,含蓄雋永,又朗朗上口,便于記憶,更能夠發(fā)揮其教化功能。以此教育世人,不僅警示莘莘學子要惜時勤學,而且對維護安定團結(jié)、構(gòu)建和諧社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關(guān)鍵詞:李光地;“箴”文;教化功能
長期以來,談到清人“理學名臣”李光地家訓,許多人把它歸結(jié)為《家訓·諭兒》《誡家后文》和《本族公約》。確實,這三篇短文從關(guān)愛子侄族人的角度出發(fā)精辟地論述了學業(yè)、修養(yǎng)和家族興旺等方面的道理,拳拳之心難以言表。其實,李光地《榕村全集》卷三十三中,還有“箴”文三篇:《勸學箴》《惜陰箴》和《誡家后箴》。從字數(shù)上看,李光地“箴”文三篇均不長,其中《勸學箴》208字、《惜陰箴》168字和《誡家后箴》128字,且都是四字句韻文形式,讀起來朗朗上口,便于記憶。而“箴”作為古代一種以告誡規(guī)勸性為主的韻文,是古代家訓的一種常見形式。如果把李光地“箴”文三篇與后人廣為流傳的李光地家訓三篇作一番比較,就會發(fā)現(xiàn),它們之間不僅內(nèi)容相似,而且勸誡口吻也如出一轍。因此,探究李光地家訓及對當?shù)孛耧L民俗的改善,不能忽視李光地“箴”文三篇。
一、李光地“箴”文三篇內(nèi)容概述
李光地通過科舉考試“正途出身”一步步邁入清王朝統(tǒng)治中樞,作為政治家和思想家,他一直踐行著“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的儒家思想,李光地撰寫的“箴”文三篇《勸學箴》《惜陰箴》和《誡家后箴》可謂是李光地這種思想的真實表現(xiàn)。且看《勸學箴》:
《易》與《詩》《書》,最務(wù)精熟。《三禮》《三傳》,隨分誦讀。《西京》《東京》,文極醇厚。唐人之雄,曰韓曰柳。北宋文章,于唐有烈。歐、蘇條達,曾、王峻潔。擇其尤者,含咀英華。將來融洽,不名一家。諸子之粹,亦可采焉。荀卿論學,莊子譚天,仲淹《中說》,子云《法言》,偉長《中論》,康節(jié)《外篇》,奧旨奇辭,手錄心追,醇疵小大,默而識之。周、程、張、朱,至為精鑿??住⒚贤ń?,經(jīng)書正鵠?!兑住吠ā墩伞?,性書、學論,以逮洛閩,微言至訓,并須熟講,益以精思。篤嗜深契,尚友遙師。義理昭明,庶幾不畔。窮經(jīng)觀史,靡不貫串。猶有余力,列代詩騷。搜春擷卉,以詠以陶。如是讀書,方有根柢。文學德行,實相表里。[1]296
在這篇名為“勸學”的“箴”文中,李光地根據(jù)自己的求學經(jīng)歷,不僅推薦了必須閱讀的經(jīng)書書目,如“《易》與《詩》《書》,最務(wù)精熟。《三禮》《三傳》,隨分誦讀”“荀卿論學,莊子譚天,仲淹《中說》,子云《法言》,偉長《中論》,康節(jié)《外篇》”“周、程、張、朱,至為精鑿”和“孔、孟通津,經(jīng)書正鵠”等,而且點明了其思想內(nèi)容、寫作特色和閱讀方法。同時,李光地認為,讀書要雜,要博覽群書,學會融會貫通,因此,除了經(jīng)典書目之外,漢賦、唐宋文章、諸子百家,盡管“擇其尤者,含咀英華。將來融洽,不名一家”,如果學有余力,還可以就“列代詩騷,搜春擷卉,以詠以陶”,“如是讀書,方有根抵。文學德行,實相表里”。
除了“勸學”,為保證學習時間,李光地還寫了《惜陰箴》,告誡讀書人:
武公九十,猶曰小子。伊川涪還,聰明未止。須知圣賢,何故如此。后之學者,志逐氣衰。日昃之離,云胡不摧。心無退法,乃與道歸。待文而興,匪直也民。廢于中途,千載同淪。自知是勵,昔人所尊。先病后瘳,蓋喻晚節(jié)。人能自新,鬼神所悅。新之又新,咎戾斯雪。榮華憔悴,誰其免茲。消息盈虛,委命于時。惟是善惡,不可不思。一夕之旅,便仰顏色。樊鳥羈牛,心焉安息。一朝終身,君子是擇。念來無端,書之無緒。天者難明,我也無具。分陰可愛,上哲亦懼。[1]297
《惜陰箴》全篇42句168字,可謂惜字如金。人生苦短,“榮華憔悴,誰其免茲。消息盈虛,委命于時”,李光地從惜時、上進的古人“武公九十,猶曰小子。伊川涪還,聰明未止”談起,進而聯(lián)系現(xiàn)實生活“后之學者,志逐氣衰”,反復告誡現(xiàn)代“學者”要珍惜時間,不能半途而廢,“一朝終身,君子是擇”,才能無憾終身。從最后幾句“念來無端,書之無緒。天者難明,我也無具”來看,李光地寫這篇《惜陰箴》定有所指,而且心情復雜,難以言表。
在后人廣為流傳的李光地家訓中,有一篇《誡家后文》,此文出自《榕村別集》卷五,原題為《戒子孫》,現(xiàn)題名《誡家后文》系后人所加?!墩]子孫》著重敘述了祖先起家的艱難歷史,告誡子孫要勤儉持家、謙虛謹慎和遵紀守法。在《誡家后箴》中,李光地闡明了同樣的道理,對子孫中“便自放肆”“驕慢成風”的習氣表示深深的憂慮,并義正詞嚴地表達了與邪惡風氣堅決做斗爭的決心:
少小之時,謙謹是尚,動則畏譏,言則懼謗。傲不可長,志不可蕩,使人視之,如璞未鐋。毛詩有言,維莠驕驕,童子佩觹,古人所嘲。柔顏捫舌,賢圣猶勞,矧爾小子,而敢矜高。父祖艱難,供爾衣食,便自放肆,而忘檢飾。性既漓薄,質(zhì)又乖逆,幾何不為,敗類兇德。湖山諸子,驕慢成風,汝等又然,恐替吾宗。今與汝約,改過于蒙,再罔悛心,吾不爾容。[1]298
二、李光地“箴”文與其傳統(tǒng)家訓互相包容
治家從學、立身處世是古代家訓的核心,李光地家訓也不例外。無論李光地“箴”文三篇《勸學箴》《惜陰箴》和《誡家后箴》,還是后人廣為流傳的李光地家訓《家訓·諭兒》《誡家后文》和《本族公約》,都離不開惜時讀書、勤儉持家和謙恭謹慎等治家處世的基本道理。從內(nèi)容上看雖大同小異,且勸誡口吻一致,因此完全可以合在一起解讀。以李光地《家訓·諭兒》為例:
“口不絕吟于六藝之文,手不停披于百家之篇;紀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鉤其玄。貪多務(wù)得,細大不捐,焚膏油以繼晷,恒兀兀以窮年。”此文公自言讀書事也。其要訣卻在“紀事、纂言”兩句。凡書,目過口過,總不如手過。蓋手動則心必隨之。雖覽誦二十遍,不如鈔撮一次之功多也。況必要提其要,則閱事不容不詳;必鉤其玄,則思理不容不精。若此中更能考究同異,剖斷是非,而自紀所疑,附以辯論,則浚心愈深。著心愈牢矣。近代前輩當為諸生時,皆有經(jīng)書講旨及《綱鑒》、《性理》等鈔略,尚是古人遺意,蓋自為溫習之功,非欲垂世。今日學才亦不復講,其作為書、說、史、論等刊布流行者,乃是求名射利之故,不與為已相關(guān),故亦卒無所得。蓋有書成而了不省記者,此又可戒而不可效。*摘自《福建省安溪縣李光地故居匾額》內(nèi)容。
查閱李光地生平著述,并沒有《家訓·諭兒》的記載,它主要是以牌匾、家譜和口耳相傳的形式流傳下來。《家訓·諭兒》主要介紹的是讀書方法:讀書要善于提綱挈領(lǐng),抓住基本的觀點、線索,開動腦筋,探索其精微之所在;好記性不如爛筆頭,要口到、手到和心到;對于有疑問的地方,要主動提出來,以辯論的方式更能夠弄清楚其中的道理;著書不為追名逐利,等等。這跟李光地《勸學箴》中所寫的“擇其尤者,含咀英華。將來融洽,不名一家”“手錄心追,醇疵小大,默而識之”“窮經(jīng)觀史,靡不貫串”和“搜春擷卉,以詠以陶”等讀書方法是一致的。
李光地從小刻苦求學,一生勤勉,作為從當?shù)亍凹鬃宕蠹摇蓖ㄟ^讀書走上仕途的封建官僚,李光地深受儒家正統(tǒng)思想的影響,有強烈的鄉(xiāng)族觀念,力圖勸誡子孫多讀書、讀好書,同樣試圖通過讀書走上仕途。這在李光地與家人的幾封書信往來中,可以看到李光地對兄弟、對兒子的諄諄教誨,殷切期待:
二十四年乙丑,“按公寄仲弟訒庵京邸書略曰:‘倫、佐讀書榕村勤勵,禮老亦共學有志(筆者注:禮老即孫思哉先生,為李光地之甥),傅英恂謹書,此兒自是寡過?!钟谝阉饶?,寄訒庵及菜園府君書,略曰:‘禮老已裒然學者,認道理及看文字,見識俱覺日進。純此罔息,孫家書種成矣。兒輩千萬勿懈?!盵3]154
三十年辛未,“按公寄仲弟安卿叔弟阜耜卿書曰:‘安弟料理家事,無事后大須讀書,決科之業(yè),尤宜精治。阜弟但能絕酒,我已狂歡,況理舊業(yè)乎?果爾,真祖澤也。耜弟肯為經(jīng)學,今人所難,更須虛宏以包之。語類或點閱未必,嗣方圖寄。倫欲通三禮,甚善,此鄭康成、朱文公繼圣大業(yè),如能精熟,極佳?!盵3]220
四十三年甲申,“按榕村續(xù)集寄長兒鐘倫曰:‘途中看梅先生書,其功夫可謂不愧古人。漢人學務(wù)精熟,誠兩字妙決,惜其時以專門自限耳。看來近代讀書,無一精熟者,不獨吾今日也。精熟以治經(jīng)為先,能治一二經(jīng)作本領(lǐng),然后從吾所好,則不犯程子游騎無歸之病矣?!盵2]264
同樣出于維護家族的長遠利益,李光地擬定了《誡家后文》和《本族公約》,這也可以從李光地的兩封書信中找到答案。據(jù)《榕村續(xù)集·致曾石巖邑令書》記載,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李光地“到家來,見子弟輩習氣甚龐,匪類竄籍者亦多,因地方發(fā)覺,公同革逐。某隨出家規(guī)鄉(xiāng)約數(shù)紙,期改陋習,以奉善政,茲抄出呈正。”[2]313《文集·復陳眉川巡撫書》又記載:“弟抵里來,見自家子弟及鄉(xiāng)黨閑習染深重,未暇與之語上,聊當立規(guī)約數(shù)條,望其去太甚者知懷刑守法而已,謹錄呈?!盵2]313
在《誡家后文》中,李光地從祖上念次公開始,敘述了先輩們創(chuàng)業(yè)的艱難,“昔吾祖念次府君,起家艱難,十三歲能脫父冤獄,遂輟學營生以養(yǎng)親。溪谷林麓之間,顛沛萬狀,至狀歲漸贏”,“乙未、丙申間,家遭大難,陷賊十余口”,“甲寅、乙卯之年,閩亂大作,余既蹤跡孤危,亦系家門禍福,耳屬于垣,莫可計議”;好不容易迎來家族興旺、時局安定的日子,“三十年來,頗安且寧,食祿通籍,遂稱官家”,李光地卻高興不起來,反而對家族未來的興衰深感憂慮,“夫先世既以孝友勤勞而興,則將來也必以乖睽放縱而敗。吾生七十年間,所閱鄉(xiāng)邦舊家,朝著顯籍者多矣,榮華枯隕,曾不須臾”;進而對家族子弟中的“侮老犯上,謂之鴟鴞;貪利奪食,謂之虎狼”違法亂紀行為深深譴責,表示“吾等老成尚在,必不爾容,即祖宗神靈在家,亦必不爾佑。況于不類子弟,又每藉吾影似以犯法理,爾不為吾惜名節(jié),吾豈為爾愛身命。國憲有嚴,亦必不爾寬也”[1]615。在《本族公約》中,李光地同樣從祖輩艱難起家、勤儉創(chuàng)業(yè)起筆,“吾族聚居于此,十有余世,根衍枝繁,人丁眾多”;然后,以形象的比喻說明創(chuàng)業(yè)難、守業(yè)更難的道理,“凡再實之木,其根必傷,席蔭驕矜,衰落立至,況抵扦文法,便有目前顯然之禍”;而對知法犯法、屢教不改者,“自今以往,有犯規(guī)條,我惟有從公檢舉聞于官,而與眾共棄之,不能徇私庇護”。李光地認為,只有嚴格法紀,將來年輕一代才能夠成家立業(yè),有所作為,德澤惠及后人,因此,“此時雖冒刻薄之名所不辭也”[1]617。這跟《誡家后箴》中所說的“父祖艱難,供爾衣食,便自放肆,而忘檢飾……湖山諸子,驕慢成風,汝等又然,恐替吾宗。今與汝約,改過于蒙,再罔悛心,吾不爾容”的基本內(nèi)容、情感態(tài)度如出一轍。[1]615
三、充分發(fā)揮李光地“箴”文的教化功能
綜上所述,《勸學箴》《惜陰箴》和《誡家后箴》與《家訓·諭兒》《誡家后文》和《本族公約》內(nèi)容大同小異,語體色彩相同,目的明確,都具有很強的教化功能。李光地“箴”三篇《勸學箴》《惜陰箴》和《誡家后箴》雖然沒有注明具體的寫作時間,但從寫作內(nèi)容上推斷,它與后人廣為流傳的李光地家訓《家訓·諭兒》《誡家后文》和《本族公約》寫作時間是一致的。而“箴”作為古代一種以告誡規(guī)勸性為主的韻文,本身就是古代家訓的一種形式,因此,李光地“箴”三篇實質(zhì)上就是李光地家訓,它們與《家訓·諭兒》《誡家后文》和《本族公約》一起,都是李光地家訓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由于《勸學箴》《惜陰箴》和《誡家后箴》篇幅不長,且都采用四字韻文形式,含蓄雋永,又朗朗上口,便于記憶,從某種程度上說,李光地“箴”三篇更能夠發(fā)揮其教化功能。以此教育世人,不僅警示莘莘學子要惜時勤學,更對維護安定團結(jié)、構(gòu)建和諧社會起到很好的作用。
[參考文獻]
[1] 李光地.榕村全書:第九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1] 李光地.榕村全書:第十冊[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2013.
[責任編輯:金穎男]
中圖分類號:I2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0063(2016)02-0071-03
收稿日期:2015-11-16
基金項目:福建省教育廳人文社科研究資助項目“打造李光地文化產(chǎn)業(yè)鏈,助推安溪經(jīng)濟騰飛”(JB13705S)。
作者簡介:葉茂樟(1970-),男,福建龍巖人,副教授,從事古代文學及閩文化研究。
DOI 10.13356/j.cnki.jdnu.2095-0063.2016.0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