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耀東 王金輝
(青海黃河礦業(yè)有限責任公司青海西寧810006)
淺析青海省澤庫縣瓦勒根金礦成因分析
■何耀東 王金輝
(青海黃河礦業(yè)有限責任公司青海西寧810006)
我國礦產資源豐富,青海地區(qū)更是為我國資源作出了巨大貢獻。瓦勒根金礦床地處西秦嶺,是在西秦嶺成礦帶青海省境內發(fā)現的唯一一處大型金礦床。通過分析瓦勒根礦區(qū)地質背景、礦床(體)特征、巖(礦)石化學成分及含量,認為金礦體主要產于早、中三疊世隆務河組的由碎屑巖、碳酸鹽巖構成的沉積巖和中酸性侵入巖容礦巖石中,礦石由含金礦物呈浸染狀分布在容礦巖石中構成,就位于斷裂空間,嚴格限制在斷裂破碎帶中。
青海省瓦勒根金礦地質特征浸染型金礦床
1.1 礦化帶及礦體特征
瓦勒根礦區(qū)根據控制金礦體構造方向的不同劃分了2組金礦化帶,即近東西向金礦化帶和北西向金礦化帶。共圈出7條礦帶(ⅠⅦ),在帶內共發(fā)現金礦體76條(陳蘇龍等,2013)。
金礦化帶多分布于AP2號 Au異常區(qū)內。各礦化帶長600~3000m,工程揭露的礦化帶寬50~300m,走向近東西向,傾向北。礦化帶內出露巖石為隆務河組地層,巖性為黃褐色長石雜砂巖、深灰色鈣質板巖夾粉晶灰?guī)r,層間斷裂破碎帶中硅化、褐鐵礦化、輝銻礦化等蝕變發(fā)育。
金礦體呈似層狀,走向70°~100°,傾向北,傾角65°~85°,控制長度110~800m,最大控制斜深510m,厚度2.21~11.47m,平均厚度 6.36m,厚度變化系數為 65.72%;Au品位為 1.28× 10-6~11.47×10-6,最高達33.40×10-6,平均品位3.94×10-6,品位變化系數77.32%。賦礦巖石為石英斑巖及外接觸帶砂板巖,巖石普遍具硅化、黃鐵礦化和毒砂礦化。
石英斑巖沿先期構造裂隙侵位后遭受后期構造擠壓疊加的特征明顯,動力變質特征的強弱與金礦(化)體的Au品位呈正相關。因此,厚大的金礦體中夾石出現頻繁,導致礦體在三維空間形態(tài)復雜。
礦區(qū)圍巖蝕變比較普遍,蝕變的規(guī)模和強度主要取決于構造活動的強弱。蝕變類型包括硅化、黃鐵礦化、輝銻礦化、毒砂礦化、碳酸鹽化。其中硅化、黃鐵礦化、輝銻礦化、毒砂化與金礦化關系密切,一般分布在金礦化破碎蝕變帶及石英斑巖脈體內外接觸帶中。
1.2 礦石質量
1.2.1 礦石礦物成分
經顯微鏡下觀察,(蝕變)砂板巖型金礦石的礦石礦物以黃鐵礦和毒砂為主,其次是磁黃鐵礦和赤、褐鐵礦,其他含量少(輝銻礦、方鉛礦、閃鋅礦、黃銅礦、臭蔥石等),自然金和含Ag自然金微量;脈石礦物主要有石英、長石,其次是方解石、白云石、絹云母等。黃鐵礦:是礦石中主要金屬礦物之一,含量在0.5%~2%,根據粒度可分細粒、較粗粒和粗粒3類。
細粒黃鐵礦(0.01~0.05mm)與輝銻礦一起沿巖石裂隙以細脈狀分布者,脈體附近有金粒分布,可見對金的形成有利;呈帶狀密集分布的立方體黃鐵礦的破碎裂隙中也見有金粒分布,無疑是本礦床的載金礦物。毒砂和臭蔥石:毒砂在礦石中分布較廣,含量在1%~3%,呈堆狀、集合體狀分布,晶體附近見金粒分布,但未見與金粒有直接連生關系。輝銻礦:在礦石中含量少,與石英方解石脈關系密切,沿石英方解石脈邊緣斷續(xù)分布,部分與細粒黃鐵礦在一起沿礦石裂隙分布。石英:呈他形粒狀,粒度0.05~0.4mm,與方解石一起呈脈狀充填于礦石裂隙,與金的關系較密切,在其粒間有金粒賦存。細粒石英(0.01~0.05mm)是巖石的膠結物,與金的關系比較密切。
斜長石:主要是更長石,聚片雙晶清晰,板狀,粒度0.1~0.2mm,屬成巖礦物,與金的關系不密切。絹云母:是成巖物質(泥質、長石)蝕變和重結晶之產物,呈鱗片狀,主要分布于石英顆粒之間,與金有一定的關系。方解石、白云石:一部分是成巖膠結物,一部分是后期熱液物質。
與金的關系密切(主要指后者)。白云石主要以成巖膠結物存在。蝕變石英斑巖型金礦石的礦石礦物主要是黃鐵礦和毒砂,其次是磁黃鐵礦和褐鐵礦,輝銻礦、黃銅礦、閃鋅礦少量,自然金和含Ag自然金微量。脈石礦物主要是長石、石英、方解石,其他較少。
1.2.2 礦石類型及礦石結構構造
根據容礦巖石的巖性及其結構構造,金礦石可劃分為(破碎)蝕變砂板巖型金礦石、蝕變石英斑巖型金礦石、輝銻礦脈型金礦石3種工業(yè)類型。其中以前兩者為主,(破碎)蝕變砂板巖型金礦石占55%以上,蝕變石英斑巖型金礦石占44%左右,輝銻礦脈型金礦石僅見于局部地段。破碎蝕變砂板巖型金礦石呈他形半自形晶粒狀結構、壓碎結構,碎裂狀構造、角礫狀構造及浸染狀構造。
輝銻礦脈型金礦石所占比例極小,主要分布在近東西向層間破碎帶中,呈透鏡狀、脈狀產出。形成以輝銻礦及少量黃鐵礦等其他礦物為組合的金礦石。礦石呈半自形晶粒狀結構,致密塊狀構造。
2.1 礦床成礦規(guī)律
金礦床的形成受成礦物質來源、成礦環(huán)境和成礦作用3個要素共同制約。濁積巖系中的瓦勒根金礦床的形成是構造運動、巖漿活動和沉積作用的綜合產物,在成因和分布上具有如下規(guī)律。
2.1.1 金礦床受區(qū)域性斷裂控制
礦床內金礦體的空間分布受不同序次斷裂的多重控制。早期為以韌性韌脆性變形的區(qū)域性北西向壓扭性斷裂起導礦、配礦的作用,而晚期繼承性活動所導致的不同力學性質的伴、派生次級斷裂構造則起到儲礦的控制作用。
2.1.2 金礦床的產出受地層礦源層控制
金礦床產出于中—下三疊統(tǒng)隆務河組的濁積巖系,具層控特征,即礦源層控礦作用。一方面它為成礦奠定了物質基礎,是礦源層;另一方面由于其物理、化學性質的不同,使變形形態(tài)、滲透性、孔隙性及化學障出現差異,構成有利巖層(隆務河組)和巖性(砂、粉砂質板巖)選擇性成礦。
2.2 成礦機理
在沉積盆地內沉積巖系形成過程中,盆地沉降、壓實形成流體能,構成流體自驅動系統(tǒng),不斷運移成礦流體;流體介質以沉積巖中封存的同生水為主,有巖漿熱液、地表水及板巖等蝕變所提供的水的介入,成礦流體以同生及后生斷裂系統(tǒng)作為循環(huán)通道,在往復循環(huán)過程中水/巖交換淋慮、萃取圍巖中的成礦物質,在適宜的物理化學條件下,Au沉淀富集。
[1]張雪亭,楊生德,楊站君,等.1∶1000000青海省大地構造圖及其說明書 [M]:北京:地質出版社,2007:1-221.
[2]張炳元,陳蘇龍.青海省澤庫縣瓦勒根金礦郁礦帶詳查報告 [R],2010.
[3]文雪峰,伊有昌.果洛龍洼金礦床地質特征及成因探討 [J].中國工程科學,2005,7(增刊):284-285.
P611[文獻碼]B
1000-405X(2016)-6-16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