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月
因公出差一個月,我每天都在朋友圈看到老公的圖文分享,也把我的所見分享出來。就這樣想家的異地生活也因朋友圈而變得充滿期盼和溫馨,我了解老公兒子每天到了哪里吃了什么,老公也知道我每天的基本動向。但家還是讓人魂牽夢縈,我急切盼著歸家的日期。
終于到家了,婆婆對我卻明顯的冷漠,讓我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我特意給婆婆買了錦蜀的真絲布料,拉著她的手說:“我陪您去做件旗袍口巴’’。換了平時婆婆老早就高興得合不攏嘴了。令我沒想到的是她竟然把布料塞回給我,讓我拿去自己做一件那種語氣聽得出不是對兒媳婦的疼愛,里面夾雜著埋怨和遠離,似乎是要劃清界限的意思。
不知道哪里出現(xiàn)了問題,出門一個月,這是工作沒辦法,多年職業(yè)生涯退休的婆婆是能理解的。婆婆還從未給我擺過臉色看,一定是有很大的誤會讓婆婆想不開,才這樣的。我告訴自己,在沒搞清楚問題之前,無論婆婆怎樣發(fā)泄,我一定不能抱怨。我努力讓自己笑顏如花,拿起那塊布料在身上比了—下,答應婆婆我先留著,等有更好的再給婆婆買。
經(jīng)過多方打探,原來是遠嫁內蒙的小姑在我出差期間回娘家,看到婆婆給我兒子理了一個平頭,隨口說了一句怎么不理從前的那個發(fā)型,平頭太土了。婆婆竟然來了興趣,追問怎么知道孫子從前發(fā)型的,小姑說我經(jīng)常在朋友圈曬我兒子的照片。婆婆馬上和小姑學了一下怎樣使用朋友圈,誰知這下招來了大麻煩,她沒有辦法看到我的動態(tài)。
我在加婆婆為好友的同時就設置了權限,婆婆是看不到我的朋友圈分享的。就是怕因為兩代人的觀念不同,自己有些分享不能入她老人家的法眼。一個同事在朋友圈的分享就是代溝問題,經(jīng)常招致她媽媽的指點江山,弄得她都不敢隨意發(fā)了,最后只好轉載一些無關的信息。我就是不想引來不必要的叮囑和嘮叨,所以干脆讓婆婆眼不見為凈,誰知這使婆婆有了非常尷尬的感覺:最近的婆媳,最遠的距離。本以為神不知鬼不覺的事情,現(xiàn)在成了燙手的山芋,真是難堪,這怎么解釋清楚呢?
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婆婆無非就是想通過微信與我多一個溝通的渠道。我馬上把婆婆朋友圈的權限恢復了,并給婆婆發(fā)了一條語音,甜甜地說了一句:“您是我永遠貼心的媽!”
一場誤會就這樣解決了,有婆婆關注的朋友圈我仍然肆無忌憚地分享著我的開心與難過,婆婆會經(jīng)常來點贊,卻沒發(fā)表過任何評論。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婆婆也會分享一些文章,她竟然轉發(fā)了一個網(wǎng)上很熱的帖子,說是一個在媽媽身邊打扮很潮的小男孩,讓奶奶帶了一段日子,竟然大變樣土得掉渣兒了。轉載的a堠婆婆還備注上一句:育兒代溝要不得,尊重年輕人!我看后轉載到我的朋友固,也在后面評論一句:代溝可以有,親情來填。
很多時候,與其把兩輩人之間做事、認知上各種不和諧稱之為代溝,倒不如理解為是不同背景文化熏陶出來的差異,這是無法同化的,就像西紅柿永遠也無法變成土豆。不過可以用親情去融化,包容和理解對方,代溝從此便填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