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熊熊
晚明的青花瓷紋樣中,出現(xiàn)過許多隱居山林、自得其樂的題材。同是隱居題材,不同畫面里的故事和寓意又是千姿百態(tài)的。其中給我印象深刻的有這樣一幅圖:一位頭戴笠帽的人,赤足踞坐于河邊的堤岸上;他的身邊有一副釣魚桿,似乎是漁人在垂釣;但這個人并不盯著水面,一副似在垂釣又不太認真的樣子(圖1-3)。這畫面表達的畫意,應(yīng)該是“姜尚垂釣”。
姜尚又名姜子牙。周初他在渭水垂釣時,遇周文王訪求賢才,得到賞識,被任命為周朝軍師。此后,姜尚輔佐文王、武王滅商紂王,為建立西周王朝立下大功,人們尊稱他為“姜太公”。
有人將明清瓷器上這種畫有人物垂釣的畫面稱之為“姜太公釣魚圖”。這籠統(tǒng)來講固然不錯,但未必準(zhǔn)確。因為“太公”是姜尚成為周朝軍師,屢立功勛后得到的尊稱,而本文討論的畫中人物是還在渭水邊垂釣,尚未被周文王聘為軍師的姜尚,故嚴(yán)格來說還不能用“太公”的名號,稱其為“姜尚垂釣圖”則比較確切。
姜尚的故事在明朝末年的瓷畫上為什么吃香起來?因為晚明社會是個正直文士多不得志的時代。瓷器上出現(xiàn)“姜尚垂釣圖”,正是這些失意文士表達心聲的一種方式。他們以姜尚自居,而且是還在渭水邊垂釣的姜尚。此時的姜尚雖懷有經(jīng)天緯地之才,卻無用武之地,郁郁不得志,這正是晚明文士處境的真實寫照。
那么,晚明失意文士的復(fù)雜心境該如何通過畫面細節(jié)來表現(xiàn)呢?“姜尚垂釣圖”用的方法:一是將圖中人物頭上戴的笠帽壓得極低,幾乎壓掉了他的半個腦袋,以此來象征這個人心中的壓抑與苦悶。二是以圖中人物目光的游移,來表現(xiàn)他的心思根本不在釣魚上,而是在尋思家國命運,猜想文王般的明君何時能夠來訪。三是在人物頭部上方畫一蜘蛛(圖1),表示喜從天降。按姜尚的故事,渭水垂釣不久之后,他就時來運轉(zhuǎn),飛黃騰達了。這種將來時的情節(jié),用人物頭上畫一只蜘蛛來表示,相當(dāng)高明。蜘蛛古時又稱“喜蛛”,懸在頭上可表示“喜從天降”之意。何人垂釣?zāi)芤齺怼跋矎奶旖怠?。唯有釣翁姜尚?/p>
姜尚的一生是傳奇的一生。他的故事可以畫成不同的畫面,表達不同的寓意,“姜尚垂釣”只是其中之一。明清時期還有許多圍繞姜尚生平創(chuàng)作的瓷畫,它們絕大多數(shù)的名稱應(yīng)是“文王訪賢”。“姜尚垂釣”與“文王訪賢”說的幾乎是同一件事,但它們其實是有區(qū)別的,這種區(qū)別值得玩味。
圖4是清末民初的一只粉彩瓷盤,畫面就是典型的“文王訪賢圖”。這幅瓷畫的人物增加到了三人,而主角顯然是畫面右側(cè)的周文王,垂釣的姜尚只是一個配角。這一點從文王身形的相對高大就可以看出來?!拔耐踉L賢圖”的畫面定格的是文王見到姜尚,姜尚即將得到起用的瞬間,畫意突出的是文王禮賢下士的英明。這樣的畫面,顯然更符合傳統(tǒng)社會官方認可的綱常倫理和等級制度,普通民眾的審美情趣也偏愛這種人生喜劇。所以在瓷器紋樣中,“文王訪賢圖”往往更為常見。
有“文王訪賢圖”作參照,晚明的“姜尚垂釣圖”著力表現(xiàn)姜尚的不得志,宣泄當(dāng)時文化人的不滿情緒,就成了一道獨特的風(fēng)景。從“姜尚垂釣圖”里,我們可見晚明社會政治黑暗的一面,也可見那個時代在瓷器上作畫自由自在不受拘束的一面。這樣的佳作,在中國瓷畫史上是罕見的。(責(zé)編:辛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