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 性
1966年9月2日,因不堪紅衛(wèi)兵的毆打、凌辱,傅雷與妻子朱梅馥在家中雙雙自盡。
在傅雷夫婦的悲劇故事中,還有一位奇女子的存在。按當時慣例,“自絕于人民”者不能保留骨灰,與傅家素不相識、但一向鐘愛傅雷文字的文學青年江小燕自稱是傅雷的干女兒,冒著巨大危險要回骨灰妥善保管,并給中央寫信為傅雷鳴冤,結果吃盡苦頭,成了“反革命”。文革后,她被平反,但青春已逝,1985年,46歲的她報考上海第二教育學院中文系本科班,終于圓了大學夢。成名的傅聰曾找到她,意欲報答,這位奇女子只接受了一張傅聰音樂會門票,在音樂會結束后翩然而去。
這是一個每次憶及都讓我眼眶濕潤的故事,總有一種美好能穿越黑暗,它的名字叫:人性。
(文/葉克飛)
癡 情
讀孫犁先生的作品,被他對書的癡情深深地打動。
孫犁先生讀書的用功程度,的確讓人嘆服。他說:“在同口教書時,小鎮(zhèn)危樓。夜晚,校內寂無一人,螢螢燈光之下,一板床,床下一柳條箱,余據(jù)一破桌,攤書苦讀,每至深夜,精神奮發(fā),若有可為。”他還利用業(yè)余時間,將書中的精辟片段抄下來,貼在室內墻壁上。教課之余,就站立在這些紙條下面,念熟后再換上新的。
孫犁先生讀書、惜書,自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養(yǎng)病時,開始收藏舊書。經(jīng)常省吃儉用,節(jié)衣縮食,到書攤上淘書。他有一冊張之洞的《書目問答》,里邊列有許許多多的書名,買到一本,便在書名旁邊畫上一個紅點。日積月累,這冊書布滿了密密麻麻的紅點。對孫犁先生來說,能安身心,其唯書乎!
(文/李慶霞)
性 情
曹操死前,著《遺令》,內容全是瑣事安排:愛妻愛妾們平時都很勤勞辛苦,我死了以后讓她們住在銅雀臺,不要虧待她們。余下的熏香分掉,不要用來祭祀,免得浪費;各房的女人閑著也是閑著,可以學著編絲帶、草鞋賣錢。
曹操還說:我一生不覺得對不起誰,唯獨不知到了九泉之下,如果子修向我要媽媽,我該怎么回答。曹操夫妻倆曾經(jīng)鬧別扭,曹操一氣之下將子修的媽媽轟到了鄉(xiāng)下,后來去請也請不回來。
曹操的遺言,很讓一些名人雅士看不起。蘇東坡就是其中之一。蘇軾說,像曹操這樣,臨死前哭哭啼啼,“留連妾婦,分香賣屨”,這算什么事呢?
可人之將死,其言也善,誰又沒那一縷柔腸百轉的真性情呢?千百年后,正是這一縷真性情,才讓曹操摘去“白臉”面具,成為一個真切的人。
(文/苦茶)
相 遇
賈平凹在《佛事》里記敘他與三毛的“相遇”。在三毛去世不久后,他見過一個從臺灣來的客人,是三毛的朋友,他帶著三毛的遺物來——一頂太陽帽,一條紅色發(fā)帶,一件水手裙,一件棉織衫,一條棉織褲,還有一包三毛十多年來一直喜歡用的西班牙產(chǎn)的餐紙,一包美國香煙……看著這些瑣碎的生活日常品——從頭到腳,穿的戴的用的,簡直是一個“完整的三毛”。三毛曾答應過賈平凹要來西安,那一時,面對著這些遺物,賈平凹如此篤信:“三毛果然不失言,她真的在五月最后的日子來了!我雖然見到的不是她的真人,但以她的性格,和我的性格,這種心靈的交流,是最好的會見方式?!?/p>
這是一場多么慈悲的會見!于塵世里,某些心靈柔軟相通,然后裹挾滾滾盟約而來,不可一世,又溫情脈脈,帶著無限柔和的美。
(文/白音格力)
瞬 間
今年最歡喜的瞬間,大概是讀到一本書,講到何謂“澄江靜如練”,“靜”字作何解。遂記起少年時在長江邊上,晨起大霧,輪渡停擺,日光刺透水汽,鋪在淺灰色的江面上,粼粼如涌金,脈脈不斷絕。那時還沒有長江大橋,兩岸山巒雜樹,江水沿著幾字形狀的河道徐徐流過,濤聲嗚咽,像一個平靜的秘密。
(文/沈瓔瓔)
編輯/關曉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