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英宗時,有一天英宗出外打獵,群臣賦詩祝賀。某祭酒(最高學府國子監(jiān)的主管官員)在詩中竟將“雕弓”寫成“弓雕”,一位監(jiān)生(在國子監(jiān)讀書的生員)就作詩譏諷道:“雕弓難以作弓雕,似此詩才欠致標。若使是人為酒祭,算來端的負廷朝。”故意把“標致”“祭酒”“朝廷”等詞的字序顛倒,這也是倒語詩?!霸姴徘分聵恕保酥拢┮饧丛姴挪患选!岸说摹本褪恰罢娴摹?,祭酒是全國最高學官,任務是培養(yǎng)英才;讓這樣的人來擔任此職,的確有負朝廷的使命。
清代康熙皇帝有一次郊游時,走到一座前面設有石人石馬的古墓附近,問一翰林:“這石人是否就稱石人呢?”翰林急忙答道:“還把石人叫仲翁?!逼鋵嵖滴趸实凼侵朗擞纸形讨俚?,問的目的只不過是想了解一下翰林們的雜學怎樣,不料卻遇到了這樣一個差勁的翰林。于是,皇帝第二天就寫了一首“打油詩”,并讓太監(jiān)給那個翰林送去。詩是這樣寫的:“翁仲如何作仲翁,想因窗下少夫功,如今不許為林翰,貶到江南作判通?!贝嗽娒罹兔钤诎衙烤涞淖詈笠粋€詞都故意弄顛倒了,令人看后啼笑皆非。
傳說在清代時,江蘇某地一個惡棍有一次闖進一位臥床病婦的房里,揭開病婦的被子,搶走了病婦手上的玉鐲。村民們便寫了狀紙,要去縣衙告這個惡棍“揭被奪鐲”的罪行。當?shù)氐囊晃辉A師看了狀紙后說:“你們這樣告狀,他是不會受到嚴懲的,不如改為‘奪鐲揭被。”果然,縣官接過修改后的狀紙,經(jīng)過審問,按搶劫和企圖強奸的雙重罪名,從重處罰了那個惡棍。因為“揭被奪鐲”是一個偏正結構的詞組,揭被是為了奪鐲,突出的是搶劫的過程,只包含一條罪狀。而“奪鐲揭被”是一個并列結構的詞組,第二條罪狀也揭露出來了。
晚清小說家李伯元《南亭筆記》中記過這樣一件事:清朝嘉慶三年(1798),爆發(fā)了一場有名的“戊午科場案”,由于科場作弊,主考官柏葰犯了殺頭大罪,內(nèi)閣有個大臣想開脫他,上奏折說:“法無可恕,情有可原?!绷硪淮蟪疾毁I他的賬,顛倒其詞曰:“情有可原,法無可恕?!苯Y果,“遂論棄市”,柏葰的腦袋還是搬了家。
1904年,慈禧太后辦70壽辰的慶壽活動時,全國上下都要貼一副內(nèi)容相同的對聯(lián):“一人有慶;萬壽無疆?!备锩臼空绿准嵵伦梢宦?lián):“今日幸海子,明日幸頤和,幾忘曾幸長安,億兆膏血輕拋,只顧一人慶有;五旬割云南,六旬割臺灣,此時又割東三省,數(shù)千里版圖盡棄,每逢萬壽疆無。”此聯(lián)的最后兩句堪稱神來之筆,它將“一人有慶;萬壽無疆”的后面詞序顛倒成“一人慶有;萬壽疆無”,就聚嬉笑怒罵于筆端,變歌功頌德為辛辣諷刺,對慈禧喪權辱國的行徑進行了無情地鞭撻。詞序一變,天地迥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