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周堯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 理論研究所,合肥 230022)
鄧小平凝聚改革共識思想解析
宋周堯
(中共安徽省委黨校 理論研究所,合肥 230022)
鄧小平凝聚改革共識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nèi)容。鄧小平認為認清改革的社會主義性質(zhì)、選定恰當?shù)母母飪?nèi)容和方式、增強改革的動力,都需要凝聚改革共識。對于如何凝聚改革共識,鄧小平認為必須堅持解放思想,拿事實來說話,要勇于試驗積累經(jīng)驗,要加強宣傳教育,要同人民商量辦事。鄧小平的凝聚改革共識思想,對今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具有重大的意義。
鄧小平;共識;改革;凝聚
鄧小平的凝聚改革共識思想,是鄧小平理論的重要內(nèi)容。應該充分確認,鄧小平關(guān)于改革的一系列重要論述中,蘊含著對凝聚改革共識的必要性和基本路徑的深刻、科學闡述。凝聚改革共識是推進改革的重要方法。認真解讀鄧小平的這一重要思想,對今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意義。
在30多年前我國改革事業(yè)開啟之時,鄧小平提出,要在凝聚改革共識的過程中推進改革。所謂改革共識,是指社會成員通過溝通、交流、互動、參與、體認等方式對改革的必要性、價值取向、方向目標、基本路徑、成本付出等取得一致或相近的認識。鄧小平對凝聚改革共識的必要性作了深刻的闡述,概括起來,主要有3方面的內(nèi)容。
(一)認清改革的社會主義性質(zhì),需要凝聚共識
認清和堅守改革的社會主義性質(zhì)和方向,是不斷推進改革的價值觀基礎(chǔ)和根本要求。關(guān)于改革的性質(zhì),鄧小平明確指出:“改革的性質(zhì)同過去的革命一樣,也是為了掃除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的障礙,使中國擺脫貧窮落后的狀態(tài)。從這個意義上說,改革也可以叫革命性的變革?!盵1]135“改革是社會主義制度的自我完善?!盵1]142然而,在改革的起始階段和實際進程中,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夠清楚、明白改革的社會主義性質(zhì)。一些人認為,改革會沖擊社會主義制度,甚至認為改革是走資本主義道路,改革姓“資”不姓“社”,因而害怕改革、抵觸改革。這種認識、心理及行為在改革實踐中有著種種表現(xiàn),鄧小平指出:一些人感覺,“搞了一輩子社會主義、共產(chǎn)主義,忽然鉆出個資本主義,這個受不了,怕?!盵1]90他指出:“改革開放,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不只是經(jīng)濟特區(qū)問題,更大的問題是農(nóng)村改革,搞農(nóng)村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廢除人民公社制度。”[1]374他說:農(nóng)村改革“開始搞并不踴躍呀,好多人在看”[1]374。“當時提出農(nóng)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chǎn)承包,有許多人不同意,家庭承包還算社會主義嗎?嘴里不說,心里想不通,行動上就拖,有的頂了兩年,我們等待。”[1]367有的人一說到市場就說是資本主義,認為只有計劃才是社會主義?!皩k特區(qū),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盵1]372有的人認為,引進外資就是引進資本主義。在運用多種經(jīng)營形式搞活國有大中型企業(yè)問題上,“我們一些同志的思想上還沒有解決,主要是受老框框的束縛”[1]192。
一些人對改革持懷疑、擔心、猶豫、等待的態(tài)度、心理及行為,究其深層次原因,就是沒有真正認清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毫無疑問,在改革過程中必須牢牢堅守改革的社會主義性質(zhì)和方向,鄧小平指出:“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方向,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盵1]138“但問題是什么是社會主義、如何建設社會主義。我們的經(jīng)驗教訓有許多條,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搞清楚這個問題?!盵1]116就是說,在改革中堅持社會主義的性質(zhì)和方向,必須首先搞懂什么是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關(guān)于什么是社會主義?鄧小平從社會主義本質(zhì)的界定中作出了科學回答:“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是解放生產(chǎn)力,發(fā)展生產(chǎn)力,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最終達到共同富裕?!盵1]373如何實現(xiàn)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要求,就成為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中心課題,所以,關(guān)于如何建設社會主義,鄧小平指出:“搞社會主義必須根據(jù)本國的實際?!盵1]223“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我們探索了中國怎么搞社會主義。歸根結(jié)底,就是要發(fā)展生產(chǎn)力,逐步發(fā)展中國的經(jīng)濟?!盵1]117而發(fā)展生產(chǎn)力就必須實行改革開放政策,“改革是中國發(fā)展生產(chǎn)力的必由之路”[1]136。所以,合乎邏輯地,改革是促進社會主義發(fā)展完善的有效路徑和辦法,體現(xiàn)了社會主義本質(zhì)的要求??傊母镞^程中一些人的種種疑惑、困惑,說到底就是沒有真正明白什么是社會主義和如何建設社會主義的問題,沒有明確認清改革是中國發(fā)展生產(chǎn)力的必然選擇,沒有充分認識到改革有利于鞏固社會主義制度。顯然,為了順利推進改革,必須逐步消除人們在改革性質(zhì)上的認識誤區(qū),努力達成對改革的社會主義性質(zhì)的自覺認同,即確信“我們的改革,我們的對外開放、對內(nèi)搞活,是堅持社會主義道路的”[1]157,從而堅定改革的信心和決心。
(二)選定恰當?shù)母母飪?nèi)容和方式,需要凝聚共識
合理選定和明晰改革的內(nèi)容和方式,是堅定有效地推進改革并取得成功的重要條件。鄧小平指出,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點在農(nóng)村改革,“改革首先從農(nóng)村做起的,農(nóng)村改革的內(nèi)容總的說就是搞責任制,拋棄吃大鍋飯的辦法,調(diào)動農(nóng)民的積極性”[1]117?!稗r(nóng)村改革取得成功后,我們就轉(zhuǎn)到城市。城市改革比農(nóng)村更復雜,而且有風險。”[1]117城市改革比農(nóng)村改革復雜得多,是因為城市改革涉及的內(nèi)容和領(lǐng)域更加廣泛,“它包括工業(yè)、商業(yè)、服務業(yè),還包括科學、教育、文化等領(lǐng)域”[1]78。1984年10月召開的黨的十二屆三中全會的主題是城市和整個經(jīng)濟體制改革,全會對開展以城市為重點的經(jīng)濟體制全面改革進行了研究和部署,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guān)于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決定》。由此,我國的改革進入到全面改革的新階段,改革的任務更加艱巨繁重,改革的內(nèi)容更加廣泛深刻。
可以說,經(jīng)過農(nóng)村改革并取得明顯成效后,人們的改革信心進一步增強,改革的意識逐步深入人心,這為全面改革的扎實推進提供了有利條件。但人們對全面改革的內(nèi)容和方式等仍然存在不同的看法,甚至有明顯的分歧。1987年鄧小平指出:“現(xiàn)在中國反對改革的人不多,但在制定和實行具體政策的時候,總?cè)菀壮霈F(xiàn)一點留戀過去的情況,習慣的東西就起作用,就冒出來了?!盵1]2281988年鄧小平指出:“在改革中也有不同意見,但這里的問題不是要不要改革,而是改革到什么程度,如何改革,如何開放?!盵1]265就是說,在如何確定改革的內(nèi)容、突破口、具體路徑和措施、方式方法等問題上,人們有著不同的意見。例如:有的人對雇工問題很擔心,“前些時候那個雇工問題,相當震動,大家擔心得不得了”[1]91。在企業(yè)改革的過程中,一些人對把所有權(quán)和經(jīng)營權(quán)分開,運用多種經(jīng)營形式發(fā)展經(jīng)濟,思想上想不通[1]192。關(guān)于改革開放的速度問題,也出現(xiàn)了不同意見,“現(xiàn)在快、慢也是議論的問題之一”[1]240。在物價改革的過程中,1988年一度出現(xiàn)了搶購現(xiàn)象,“這次副食品價格一放開,就有人搶購,議論紛紛,不滿意的話多得很”[1]262。有的人害怕“三資”企業(yè)的發(fā)展,“有的人認為,多一分外資,就多一分資本主義,‘三資’企業(yè)多了,就是資本主義的東西多了,就是發(fā)展了資本主義”[1]373等等。盡管在改革的過程中出現(xiàn)不同的認識和看法是正常現(xiàn)象,但改革事業(yè)卻不能因此而停滯不前。鄧小平指出:“不要怕,一怕就不能搞改革了?!盵1]203“我們的政策是堅定不移的,不會動搖的,一直要干下去?!盵1]113“改革是中國的第二次革命。這是一件很重要的必須做的事,盡管是有風險的事?!盵1]113鄧小平認為,中國如果不走改革這樣的路,“就沒有別的路可走。只有這條路才是通往富裕和繁榮之路”[1]150。
當然,在改革的過程中,人們對全面改革的程度、領(lǐng)域、路徑及方式的分歧,既有思想認識上的原因,也有改革設計不夠完善的原因,還有伴隨改革過程出現(xiàn)的而未預料到的新情況新問題。鄧小平指出:“由于城市改革的復雜性,可能會出些差錯,但這影響不了大局,我們是走一步看一步,有不妥當?shù)牡胤?,改過來就是了?!盵1]78“改革沒有萬無一失的方案,問題是要搞得比較妥當一些,選擇的方式和時機要恰當?!盵1]267但是必須明確:“改革開放放棄不得,如果固守成規(guī),照過去的老框框一模一樣地搞,沒有一些試驗、一些嘗試,包括受一些挫折、有一些失敗的嘗試,肯定達不到我們的戰(zhàn)略目標?!盵1]318就是說,不要因為出現(xiàn)不同意見和分歧,就失去改革的信心和目標。因此,要順利推進全面改革,達到改革的預期目標,需要全社會凝聚改革共識,即需要全社會成員在改革的具體內(nèi)容、具體路徑、具體措施、速度節(jié)奏及具體方式方法上尋求最大共識,只有這樣,全面改革才能取得實質(zhì)的成效,全面改革才能不斷穩(wěn)步推進。
(三)增強改革動力,需要凝聚共識
推進改革,需要集聚全社會各方面的力量,形成改革共識,增強改革動力,形成改革合力。鄧小平指出,中國的事情“要依靠中國人自己的力量來辦”[1]3。沒有社會各方的參與、支持,改革難以順利進行,難以取得成功。然而,在農(nóng)村改革事業(yè)開啟之時,并不是所有人都認同和贊成改革的,在那個特定的歷史時期和改革的起始階段上,人們對改革的價值認知呈現(xiàn)出分歧。1986年鄧小平指出:“改革的政策,人們一開始并不是都能夠理解的?!薄皩@個政策一些人感到不那么順眼?!盵1]155“農(nóng)村改革,開始的一兩年里有些地區(qū)根本不理睬,他們不相信這條路,就是不搞?!盵1]155即便是農(nóng)村改革取得了成功之后,積累了一定的改革經(jīng)驗,增強了改革的信心,然而,一些人仍然以消極的態(tài)度和行為對待城市改革。鄧小平指出:“現(xiàn)在我們搞以城市經(jīng)濟體制改革為中心的全面改革,同農(nóng)村改革一樣,起初有些人懷疑,或者叫擔心,他們要看一看。”[1]156
客觀而言,在農(nóng)村改革和包括城市改革在內(nèi)的全面改革進程中,一些人擔心和懷疑改革并不奇怪,這其實是合乎人的認識發(fā)展客觀規(guī)律的。馬克思主義認識論揭示出,由于主客觀條件的制約,人們對客觀對象的認識是一個由淺入深、由片面到全面、由低級到高級的辯證發(fā)展過程。人們對改革必要性和重要性的認識也是一個逐步深入的過程。改革是一項革命性的新事業(yè),是對傳統(tǒng)的經(jīng)濟社會體制機制的深刻變革,是對傳統(tǒng)落后的生產(chǎn)觀念和發(fā)展理念的深刻變革,一些人的觀念和行為一時難以適應改革的要求。所以,鄧小平指出:“對這種懷疑態(tài)度,我們也允許存在?!盵1]156“既然搞的是天翻地覆的事業(yè),是偉大的實驗,是一場革命,怎么會沒有人懷疑呢?”[1]156“允許看,但要堅決地試?!盵1]373“看準了的,就大膽地試,大膽地闖?!盵1]372允許有的人懷疑、觀望,但要鼓勵促進人們樹立敢闖敢干、敢于勇于試驗探索的改革意識,最大限度地形成對改革的認同,積聚強大的改革合力,將改革事業(yè)持續(xù)向前推進。
凝聚改革共識,對深入推進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方法意義。鄧小平對如何凝聚改革共識問題作了科學的闡明。
(一)堅持解放思想,凝聚改革共識
從一定意義上說,改革的實踐過程也就是解放思想的過程,改革的進程始終伴隨著解放思想的要求,正是在解放思想中統(tǒng)一思想和凝聚改革共識,將改革不斷向更深更廣的領(lǐng)域推進。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所以作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在于黨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明確了黨的思想路線的本質(zhì)要求是解放思想。鄧小平指出:“只有解決好思想路線問題,才能提出新的正確政策,首先是工作重點的轉(zhuǎn)移,還有農(nóng)村政策、對外關(guān)系政策,以及相應的一整套建設社會主義的政策?!盵1]10可以說,改革政策的提出和實行,是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結(jié)晶。鄧小平指出:“我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基本精神是解放思想,獨立思考,從自己的實際出發(fā)來制定政策?!盵1]260“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確定了以發(fā)展生產(chǎn)力為全黨全國的工作中心,改革才重新發(fā)動了?!盵1]255由于改革是一項全新的事業(yè),沒有現(xiàn)成的經(jīng)驗可學,改革的對象和過程極其復雜,所以在改革的過程中始終伴隨著不同思想觀點的交鋒、論爭,在為什么要改革、怎樣進行改革、改革應該采取什么樣的政策、應進行哪些方面的改革等方面,人們的觀點并不完全一致。鄧小平認為,這是正常的并不奇怪[1]156,但改革不應因為有種種不同意見就停頓甚至放棄。鄧小平指出:“改革的意義,是為下一個十年和下個世紀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續(xù)發(fā)展的基礎(chǔ)。沒有改革就沒有今后的持續(xù)發(fā)展”,“這件事必須堅決干下去”[1]131。因此,堅定不移地推進改革,必須通過解放思想,消除一些人對改革的顧慮、擔心、懷疑,從而凝聚改革合力。改革實踐中,一些人最為擔心的是,改革走了資本主義道路。這種擔心說到底,反映的是一些人仍然固守過去對社會主義的片面甚至錯誤的理解。鄧小平指出:“不解放思想不行,甚至于包括什么叫社會主義這個問題也要解放思想。”[1]312“要充分研究如何搞社會主義建設的問題”,“不管你搞什么,一定要有利于發(fā)展生產(chǎn)力”[1]312。他明確指出:“對內(nèi)搞活經(jīng)濟,是活了社會主義,沒有傷害社會主義的本質(zhì)。”[1]135從而消除一些人對改革性質(zhì)和方向的誤解。
實際上,在改革的每一個階段,鄧小平都反復強調(diào)要解放思想,以此消除人們思想認識上的種種禁錮和誤區(qū),以思想認識上的解放,以“膽子要大步子要穩(wěn)”的理念和方法,不斷解決改革實踐中一個又一個新矛盾新問題,改革的共識正是在改革的進程中得以凝聚。1988年鄧小平提出,在改革中,要“解放思想,獨立思考”[1]260。他還提出:“思想要更加解放一些,改革開放的步伐要走得更快一些?!盵1]2651991年視察上海時,他說:“希望上海人民思想更解放一點,膽子更大一點,步子更快一點?!盵1]3671992年鄧小平在南方談話中指出:在改革中,“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開手腳,結(jié)果是喪失時機,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1]377??傊?,要通過解放思想,消除改革實踐中人們思想觀念和行動上的障礙,使改革不斷推進,并取得明顯的成效。
(二)拿事實來說話,凝聚改革共識
在改革過程中,鄧小平主張要拿出事實去化解人們的懷疑和擔心,形成改革共識,進而將改革的要求化為人們自覺的行動。鄧小平指出:“拿事實來說話,讓改革的實際進展去說服他們?!盵1]156針對改革中出現(xiàn)的不同觀點,他說:“我們的做法是允許不同觀點的存在,拿事實來說話”[1]155。他認為改革的政策“要通過事實的證明才能被普遍接受?!盵1]155針對有人擔心中國會不會變成資本主義,他指出:“這個擔心不能說沒有一點道理。我們不能拿空話而是要拿事實來解除他們的這個憂慮?!盵1]111正是改革取得了巨大成效,才消解了一些人在這方面的擔心、懷疑心理,觸動這些人認同改革,并投身到改革的實踐中去?!案母飶霓r(nóng)村開始,一度議論紛紛。經(jīng)過3年,解決了許多實踐中出現(xiàn)的新問題,取得成效,認識也就比較一致了?!盵1]141-142農(nóng)村改革剛開始的時候,“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贊成改革。有兩個省帶頭:一個是四川省,那是我的家鄉(xiāng);一個是安徽省,那個時候是萬里同志主持。我們就是根據(jù)這兩個省積累的經(jīng)驗,制定了關(guān)于改革的方針政策。還有一些省猶豫徘徊,有的觀望了一年才跟上,有的觀望了兩年才跟上。中央的方針是等待他們,讓事實教育他們”[1]238。正是建立經(jīng)濟特區(qū)取得了成功,才改變了一些人的片面看法,“對辦特區(qū),從一開始就有不同意見,擔心是不是搞資本主義。深圳的建設成就,明確回答了那些有這樣那樣擔心的人”[1]372?!艾F(xiàn)在我們可以放膽地說,我們建立經(jīng)濟特區(qū)的決定不僅是正確的,而且是成功的。所有的懷疑都可以消除了?!盵1]239鄧小平認為,解決改革過程中人們思想觀念上的問題,不能用強制性的辦法,要用改革的成效引導他們。“我們的政策就是允許看。允許看,比強制好得多。我們推行三中全會以來的路線、方針、政策,不搞強迫,不搞運動,愿意干就干,干多少是多少,這樣慢慢就跟上了。”[1]374總之,鄧小平主張,要用改革的實際成效即事實去改變一些人對改革的擔心、懷疑及片面的認識,由歧見走向共識,使改革事業(yè)持續(xù)、有序、深入地推進。
(三)通過試驗積累經(jīng)驗,凝聚改革共識
鄧小平指出:“改革開放是很大的試驗”,“是書本上沒有的”[1]130。改革開放事業(yè),“對我們來說,都是新事物,所以要摸索前進”[1]174。試驗是實踐摸索的基本形式,是“摸著石頭過河”的有效方式。通過試驗,能夠識判具體的改革政策在推行中的實際情況,可以清楚地看出某一改革政策是否可行,可行性的限度范圍,是否具有復制推廣的價值,是否需要補充完善及修正。通過試驗,能夠積累改革經(jīng)驗,增強改革信心,避免出現(xiàn)大的錯誤,從而在進行改革的一系列問題上形成比較一致的認識。鄧小平指出,在農(nóng)村改革中,我們就是根據(jù)四川省和安徽省積累的經(jīng)驗,“制定了關(guān)于改革的方針政策”[1]238。“然后我們又把農(nóng)村改革的經(jīng)驗運用到城市,進行城市經(jīng)濟體制改革。”“成功的經(jīng)驗鼓勵了我們,增加了我們的信心。因此,黨的十三大決定加快改革的步伐,不僅要加快經(jīng)濟體制改革的步伐,而且要把政治體制改革提到議事日程上來?!盵1]256總之,正是通過試驗充分積累改革經(jīng)驗,在改革政策上取得最大共識,改革事業(yè)才由農(nóng)村改革走向全面改革。在全面改革的新階段,通過試驗推動改革依然十分重要。在南方談話中,鄧小平反復強調(diào),要大膽試驗,要敢于試驗,要勇于開拓改革新路。
(四)加強宣傳教育,凝聚改革共識
1984年鄧小平指出:“現(xiàn)在需要的是全國黨政軍民一心一意地服從國家建設這個大局,照顧這個大局。”[1]99這個大局就是改革事業(yè)。推進改革事業(yè),需要萬眾一心、團結(jié)奮斗,需要形成改革共識。鄧小平強調(diào)要進行理想和紀律的宣傳教育,從而形成推進改革的共同認識和強大凝聚力。鄧小平指出,要用共同的理想和堅定的信念把人們團結(jié)起來?!皼]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凝聚力。沒有這樣的信念,就沒有一切。”[1]190他說,我們共產(chǎn)黨人的最高理想是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并且在不同歷史階段制定代表最廣大人民利益的奮斗綱領(lǐng),“因此,我們才能夠團結(jié)和動員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叫作萬眾一心。有了這樣的團結(jié),任何困難和挫折都能克服”[1]190。只有萬眾一心,才能有效應對改革中的風險,破解改革實踐中的難題。鄧小平認為,“在人民中間,在青年中間,也要講信念。首先要向青年進行有理想、有紀律的教育”[1]191。鄧小平認為,有了理想,還要有紀律才能實現(xiàn)?!拔覀冞@么大一個國家,怎樣才能團結(jié)起來、組織起來呢?一靠理想,二靠紀律。組織起來就有力量?!敝挥杏辛死硐牒图o律,改革事業(yè)和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建設才能取得成功[1]111。
鄧小平強調(diào)要注重改革政策的宣傳教育,幫助人們理解認同改革政策。他提出:“十三大報告要在理論上闡述什么是社會主義,講清楚我們的改革是不是社會主義?!币选案母镩_放的必要,在理論上講得更加明白”[1]203。通過理論上深刻和明白的闡釋,使人們對改革開放政策的認識更加深入系統(tǒng),行動上更加堅定自覺。鄧小平指出,宣傳方面任何時候都不要忽略:我們干的是社會主義事業(yè),最終的目的是實現(xiàn)共產(chǎn)主義。現(xiàn)在我們搞四個現(xiàn)代化,是搞社會主義的四個現(xiàn)代化,不是搞別的現(xiàn)代化。我們采取的所有開放、搞活、改革等方面的政策,目的都是為了發(fā)展社會主義經(jīng)濟[1]110。他提出:報刊、電視和所有的宣傳工作都要注意用事實來回答改革不會使中國變成資本主義[1]111。就是說,所有的宣傳部門要把改革的社會主義方向、性質(zhì)、目的、目標、內(nèi)容、方式等講清楚、講明白,從而統(tǒng)一人們的思想認識。鄧小平還要求,進行思想認識上的宣傳教育,要善于運用科學有效的方式方法,“進行周到細致、有充分說服力的教育,簡單片面武斷的說法是不行的”[1]144。通過有效的宣傳教育,集聚全社會成員的改革智慧和力量。
(五)同人民商量辦事,凝聚改革共識
鄧小平提出,改革過程中,“要同人民一起商量著辦事”[1]268。他提出:“群眾關(guān)心的實際生活問題和時事政策問題,各級領(lǐng)導一定要經(jīng)常據(jù)實講解,告訴大家客觀的情況以及黨和政府所作的努力,并且對群眾所反映的不合理現(xiàn)象及時糾正。”[1]1441980年鄧小平在中共中央工作會議上的講話中指出:經(jīng)濟調(diào)整是件大事,“我們要向人民說清楚,不進一步調(diào)整為什么不行,調(diào)整中可能出現(xiàn)什么問題,調(diào)整好了會帶來什么效果。這樣人民才會理解進一步調(diào)整的必要,才會相信黨和政府確實是為全體人民的根本利益著想,是為穩(wěn)步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利益著想,才會支持我們。做好這一工作非常重要,決不能希望三言兩語的命令解決問題”[2]256。鄧小平指出:“群眾是我們力量的源泉。”[2]368在改革實踐中,人民群眾是改革動力的源泉和改革的主體,改革依靠人民。在改革的過程中,要通過認真、細致、耐心的溝通交流,以及改革政策的合理、必要的調(diào)整,去化解人民群眾的某些疑問和擔心,形成共同的認識,這樣,人民群眾就會自覺理解和認同改革的政策,就會形成強大的改革推動力,人民群眾就會積極主動地支持改革、參與改革、推動改革。通過與人民群眾商量著辦事,會強化改革政策的針對性和有效性,更加有利于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更加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并且使改革事業(yè)永續(xù)發(fā)展。
認真解讀鄧小平的凝聚改革共識思想,對今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具有重要的方法論意義。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凝聚改革共識。凝聚改革共識仍然是今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30多年前改革之所以成功推進,以及改革以來取得的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一個重要的原因是,十分重視改革方法的選擇和運用,即通過凝聚改革共識的方法不斷推進改革實踐,在改革的實踐中注重凝聚改革共識,在改革共識的凝聚達成中有效有序推進改革,這正是30 多年來我國改革取得成功的重要經(jīng)驗。今天,改革事業(yè)繼續(xù)前行。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作出了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戰(zhàn)略部署,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guān)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要“廣泛凝聚共識,形成改革合力”。就是說,要注重通過凝聚改革共識和合力來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爱斍安粌H需要繼續(xù)凝聚對經(jīng)濟改革的共識,也亟須達成對政治、社會、文化、生態(tài)等各方面改革的共識。”[3]應該看到,與30多年前改革時所面對的改革環(huán)境和改革基礎(chǔ)相比,今天全面深化改革面對的時代背景、經(jīng)濟社會發(fā)展狀況、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改革的對象和范圍等等,已經(jīng)發(fā)生了新的巨大的變化。可以說,在改革的環(huán)境、客體、主體、內(nèi)容、目標等方面呈現(xiàn)出新特征和新態(tài)勢的背景下,不斷有效推進改革,凝聚改革共識、合力推進改革,更顯迫切和必要。相比較而言,在今天凝聚和達成改革共識更顯艱難。目前,改革已經(jīng)進入深水區(qū)、攻堅期,改革實踐更加復雜,改革任務更加艱巨?!安煌牡貐^(qū)、部門和社會群體都有自己對于改革的不同期待”[4],“面臨各種不同的改革訴求,處理好復雜的利益關(guān)系,自然成為進一步深化改革要面對的新的更大的挑戰(zhàn)”[4]。因此,在確定改革的內(nèi)容、范圍、路徑、措施等方面,必須科學和理性地精心設計,制定和實施各項改革政策,必須力求取得全社會的廣泛共識。在改革過程中,要緊緊依靠人民,改革是人民的事業(yè);同時,改革需要全社會成員的認同參與,“必須讓全黨全社會都理解改革、支持改革、參與改革,匯聚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強大正能量”[5]。只有匯聚各方面的力量,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第二,凝聚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識,需要遵循科學的路徑。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凝聚改革共識,要繼續(xù)堅持鄧小平主張的不能用強制性的辦法,要運用科學的行之有效的方法,去消除人們思想認識中的分歧[6],從而達成比較一致的改革認識。今天,凝聚改革共識,需要繼續(xù)解放思想。通過解放思想,破除非科學的發(fā)展觀念、落后的管理理念、利益固化的思維和行為方式,達成深化全面改革的共識。今天,凝聚改革共識,要在扎實推進全面改革的過程中,大力發(fā)展社會生產(chǎn)力,增強我國的綜合國力,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妥善解決收入分配的某些不公正、不公平的現(xiàn)象,切實解決社會中的各種利益矛盾和糾紛,在多元利益主體中找到利益的均衡點。當前,尤其要注重推進民生領(lǐng)域的系列改革,“只有這些領(lǐng)域的改革率先取得突破性進展,才能凝聚最廣大人民群眾的改革共識”[7]?!案母镯氁猿尚Q回共識?!盵8]就是說,要在深化改革的實踐中,使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fā)展成果,強化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人民群眾在分享改革成果的過程中,會從內(nèi)心認同改革,積極參與改革。今天,凝聚改革共識,要在深化全面改革的實踐中,做到加強頂層設計和“摸著石頭過河”相結(jié)合。一些涉及領(lǐng)域范圍深廣、影響利益群體廣泛的改革政策的制定和實施,要經(jīng)過充分的試驗后,逐漸形成全社會成員的廣泛共識,才能推行。今天,凝聚改革共識,仍然要注重對改革方針政策和決策部署進行細致的解讀和宣傳,要注重科學、準確、全面地闡釋全面深化改革的必要性、重要性,以及改革的內(nèi)容、任務、目標、路徑,通過有效的闡釋教育,使全體社會公民理解、認同改革,從而增強全社會成員的改革意識。今天,凝聚改革共識,仍然要堅持同人民群眾商量辦事的原則,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實踐中,要堅守黨的群眾路線的工作方法,尊重和實現(xiàn)人民的主體地位,要防止出現(xiàn)改革只是決策者的事情的錯誤觀念和行為。顯然,人民群眾如果受到關(guān)心和尊重,會進一步認同改革、參與改革。如此,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能夠?qū)崿F(xiàn)預期目標。
[1] 鄧小平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2] 鄧小平文選: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 龍柏林,羅嗣亮.當代中國改革共識的形成與升級[J].思想戰(zhàn)線,2014(6):118-124.
[4] 本報評論員.凝聚改革共識[N].光明日報,2013-03-24.
[5] 本報評論員.堅定信心 凝聚共識 奮力前行[N].人民日報,2013-12-02.
[6] 王資博. 鄧小平科學改革觀研究[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5(1):93-98.
[7] 孫劍.凝聚改革共識難在哪里[J].求是,2013(2):33-34.
[8] 王樹蔭.全面深化改革進程中如何凝聚共識[J].馬克思主義研究,2014(6):101-106.
(責任編輯馮 軍)
Analysis of Deng Xiaoping’s Thoughts on Building Consensus on Reform
SONG Zhou-yao
(Institution of Theoretical Study,Anhui Province Committee Party School of the CPC, Hefei 230022, China)
Deng Xiaoping’s thoughts on building consensus on reform are important contents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Deng thinks that building consensus on reform is essential in recognizing the nature of socialism in the process of reform, in choosing the appropriate contents and modes for reform and in enhancing the driving force for reform. On the issue of how to build consensus on reform, Deng takes several points into account such as it is necessary to emancipate the mind, to take the facts to speak, to have the courage to experiment and accumulate experiences, to strengthen publicity and education, to discuss with people. Deng Xiaoping’s thoughts on building consensus on reform are of great significance in pushing forward the comprehensively deepening reform practice today.
Deng Xiaoping; consensus; reform; build
2016-03-27
國家社會科學基金項目“歷史唯物主義視域下的凝聚改革共識研究”(15BZX005)
宋周堯(1962—),男,安徽太湖人,編審,碩士,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哲學基礎(chǔ)理論,環(huán)境倫理。
宋周堯.鄧小平凝聚改革共識思想解析[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12):97-103.
format:SONG Zhou-yao.Analysis of Deng Xiaoping’s Thoughts on Building Consensus on Reform[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12):97-103.
10.3969/j.issn.1674-8425(s).2016.12.015
D641
A
1674-8425(2016)12-009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