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論新媒體條件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嬗變與重構

      2016-03-24 13:37:18
      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2016年12期
      關鍵詞:話語權權力信息

      鄒 新

      (重慶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54)

      論新媒體條件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嬗變與重構

      鄒 新

      (重慶理工大學 馬克思主義學院,重慶 400054)

      在新媒體條件下,傳統(tǒng)社會的權力控制方式尤其是思想控制方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消解和沖擊,加上全球化浪潮的興起弱化了公民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現(xiàn)代科技革命的不斷發(fā)展導致了工具理性的泛化。這使得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呈現(xiàn)出從“輿論一律”到“眾聲喧嘩”、從單中心到多中心、從強組織到弱組織的發(fā)展態(tài)勢。作為社會主義國家,在新媒體條件下加強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應有之義。我們要增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積極構建新媒體傳播平臺;不斷增強議題設置主導權;強化新媒體的行業(yè)自律,推進以“法”治網(wǎng)。

      新媒體;意識形態(tài);輿論一律;話語權

      意識形態(tài)工作是黨的一項極端重要的工作,關乎黨的命脈和國家的前途,關乎國家的政治和文化安全。隨著網(wǎng)絡新媒體的興起,網(wǎng)絡空間已經成為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爭奪的主戰(zhàn)場,因此我們黨的意識形態(tài)工作必須順應這一時代潮流,與時俱進,握牢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

      一、新媒體條件下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嬗變的原因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指出:“技術會揭示人對自然的能動關系,人的生活的直接生產過程,以及人的社會生活條件和由此產生的精神觀念的直接生產過程。”[1]新技術的產生和普及必然給人類的精神文化生活帶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新媒體條件下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嬗變是多重因素疊加的必然結果。網(wǎng)絡時代權力運行機制的變革、全球化浪潮的興起、現(xiàn)代科技革命的發(fā)展所導致的工具理性的泛化都給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造成了前所未有的消解和沖擊。

      (一)新媒體時代的權力轉移消解了政府的意識形態(tài)控制力

      一般而言,人類使用權力是為了獲得控制他人的能力。在人類歷史上,肉體控制、道德控制、思想控制以及政治控制都曾是權力控制的不同表現(xiàn)形式。而隨著信息化社會的來臨,傳統(tǒng)社會的權力控制方式尤其是思想控制方式出現(xiàn)了顯著變化。具體而言,新媒體時代的權力運行機制呈現(xiàn)出知識化、扁平化和分散化的特征。

      1.權力知識化

      1990年,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在他的名著《權力的轉移》中明確提出,隨著信息革命的發(fā)展,知識的權力正在代替財富的權力成為主宰世界的力量。在農耕時代和工業(yè)時代,權力往往來自于暴力和財富,暴力強制可以控制人們的意志和行為,但是這種強制性的權力往往容易招致反抗;金錢和財富也可以影響人們的意志和行為,但是這種通過收買獲取的權力成本較高,并且缺乏忠誠。在新媒體時代,憑借信息、邏輯、信念等獲取的權力占據(jù)了主導地位,我們將其稱之為“知識權力”,它依靠引導和說服而不是強制和收買來獲取權力。托夫勒還指出:“在支撐權力的支柱——暴力、財富和知識——之中,知識產生高質量的權力,因為它不僅用于懲罰、獎賞、勸說,甚至用于轉化,具有更大的靈活性?!盵2]

      2.權力扁平化

      自人類步入階級社會以來,科層制的社會組織結構形式牢牢占據(jù)了統(tǒng)治地位,這種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形社會組織結構在農耕時代和工業(yè)時代具有效率優(yōu)勢和較強的社會動員能力,但也先天具有環(huán)境適應性差、體制僵化、抑制社會活力等弊病。當信息化社會來臨之際,社會環(huán)境日趨復雜化和多元化,這對政府的管理和服務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此情境下,政府權力走向扁平化乃是必由之路,扁平化的行政組織通過壓縮組織架構、簡化辦事流程來實現(xiàn)有效溝通與協(xié)作;通過下放行政權力實現(xiàn)社會的自我管理和民主決策;通過決策透明、信息公開來實現(xiàn)信息共享,能大幅度提高政府的行政效能。

      3.權力分散化

      過去,政府及其控制的媒體寡頭壟斷了信息的生產和傳播,進而實現(xiàn)對普羅大眾意識形態(tài)的全面控制,同時這種控制權力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賴于對信息的控制程度。如今,媒體寡頭被數(shù)以億計的博主、視頻制作者和社交媒體參與者所替代,任何掌握某種自媒體工具的人都可以向他人發(fā)布自己的聲音和媒體內容。正如美國人類學家海恩所說的那樣:“不論原因、目標或者信仰如何,也不論是何種運動——政治、社會、宗教……一旦人們組織起來,要改變生活某一方面的事物,似乎就會出現(xiàn)一種非官僚式的,但非常有效的組織結構。”[3]新媒體是改變權力控制方式的主導力量。既然理論上每個人都可以與任何人聯(lián)系,并且實現(xiàn)這種聯(lián)系的速度近乎光速,這種與世界上任何人聯(lián)系的能力以及在線組織和協(xié)調人數(shù)不等的群體的能力使得個人更容易影響他人,而大組織更難控制他人,其控制的權力正在遭受前所未見的沖擊。

      (二)全球化浪潮的興起弱化了公民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

      馬克思在170多年前發(fā)表的《共產黨宣言》中就指出:“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到文明中來了。……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們不想滅亡的話——采用資產階級的生產方式;它迫使它們在自己那里推行所謂文明,即變成資產者。一句話,它按照自己的面貌為自己創(chuàng)造出一個世界?!盵4]276毋庸諱言,全球化浪潮的興起弱化了現(xiàn)代民族國家公民的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

      一方面,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正遭受全球化思潮的全面侵蝕。全球化實質上由西方發(fā)達國家所主導,他們在全球化過程中利用自身在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強勢地位大肆向發(fā)展中國家兜售和宣揚諸如“歷史的終結”“世界體系理論”“超民族主義”“超國家主義”“全球治理理論”等各種理論,這些新思潮的出現(xiàn)使得人們開始對民族國家的邊界、職能、地位等問題重新定位和反思,加劇了發(fā)展中國家人民的國家和民族認同危機。

      另一方面,全球化浪潮的興起帶來了全球范圍內的信息交流和融通,意味著我們步入了人類進化的全球性階段,人類最高級的身份認同形式就不再拘泥于民族國家。美國學者尼葛洛龐帝在其著作《數(shù)字化生存》的后記中預言:“我料想在全球性的電腦國度掌握了政治領空之前,民族國家根本不需要經過一場混亂,就已經消逝無蹤。毋庸置疑,國家的角色將會有戲劇性的轉變,未來將越來越沒有國家發(fā)展的空間?!盵5]可以預見的是,在未來的世界,或許我們仍是某個民族國家的公民,但人類普遍的全球公民意識也在與日俱增?!吧钣诘厍蚴兰o的事實,對‘地球號太空船’空間和資源有限性的認識以及我們的生活方式這3個因素迫使人類逐漸認識到我們是相互關聯(lián)的整體?!盵6]當這種全球化意識以各種方式滲透進我們的日常生活中時,越來越多的人既認同自己是某個國家的一員,也認同自己是全球公民。

      (三)現(xiàn)代科技革命的不斷發(fā)展導致工具理性的泛化

      愛因斯坦指出:“科技對于人類的影響有兩種方式:一是科學直接地,并且更大程度上在間接地生產出完全改變了人類生產生活的工具;二是教育性質的——它作用于心靈?!盵7]換言之,科技的發(fā)展會導致人的價值觀的嬗變。具體而言,伴隨著科技的進步,工具理性不斷地攻城掠地,而價值理性卻在逐漸地喪失其固有領地。工具理性和價值理性是德國著名思想家馬克思·韋伯提出的兩個重要概念。所謂工具理性是指“通過對外界事物的情況和其他人的舉止的期待,并利用這種期待作為‘條件’或者作為‘手段’,以期實現(xiàn)自己合乎理性所爭取和考慮的作為成果的目的”[8]56。所謂價值理性是指“通過有意識地對一個特定的行為——倫理的、美學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闡釋的——無條件的固有價值的純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8]56。在科技發(fā)展日新月異的當今社會,人類對物欲的過度追求,導致了工具理性的不斷膨脹和價值理性的日漸式微。誠如德國哲學家赫勃瑪斯所指出的那樣,工具理性之高揚,導致科技意識之橫決,已造成生命世界的殖民化。人們對工具理性的盲目崇拜所導致的工具理性的無限擴張使得人類的思維模式逐漸演變?yōu)閱蜗蚨鹊臋C械式思維,本應趨向多元的價值目標也逐漸淪落為單向度的物質利益取向。工具理性的泛化必然導致價值理性的弱化和人的主體性的淪喪。當今世界,時代的主題已經由冷戰(zhàn)時期的“戰(zhàn)爭與革命”演變?yōu)椤昂推脚c發(fā)展”,世界各國的競爭更多地體現(xiàn)為人才與科技的競爭。在“科學萬能”“技術至上”等口號甚囂塵上的當下,人們對科學和技術的關注度和熱情遠遠超過對意識形態(tài)的關注度和熱情,這勢必給意識形態(tài)工作帶來巨大沖擊。

      二、新媒體條件下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嬗變的表現(xiàn)

      (一)從“輿論一律”到“眾聲喧嘩”

      所謂“輿論一律”是指公共媒體對社會事務只能表達掌權者的觀點,不準公開表達任何與權力話語相對立的意見。法蘭克福學派的代表人物阿多諾在其《意識形態(tài)》中說,意識形態(tài)的首要功能,在于對群眾進行思想灌輸和意識操縱,而“這一直是由文化工業(yè)——電影院、劇場、畫刊、無線電、電視、各種文學形式、暢銷書和暢銷唱片……加以實現(xiàn)的”[9]。在傳統(tǒng)媒體時代,任何國家為了維護自身的政治穩(wěn)定和意識形態(tài)安全,都必定對信息生產和傳播過程進行管控,通過信息封鎖和對某些特定信息的有意識傳播,來影響公眾認知和價值判斷。而隨著新媒體時代的到來,國家對信息生產的壟斷不復存在,信息傳播呈現(xiàn)出“眾聲喧嘩”的狀態(tài)。

      首先,新媒體使得信息能夠實現(xiàn)低成本的大范圍傳播。新媒體傳播較之于傳統(tǒng)媒體具有低成本、廣覆蓋、便捷性、交互性等一系列優(yōu)點,從理論上講,任何人都可以隨時隨地獲取并傳播信息。

      其次,新媒體無孔不入的傳播方式使得政府對信息生產和傳播的有效控制難以為繼。隨時都在以指數(shù)級別增長的海量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以實時互動和異步傳輸并舉的技術結構聚合在一起,并可以不經過政府機構的審查而通過新媒體平臺向廣大網(wǎng)民傳播。由于新媒體時代信息的海量遞增和信息傳播渠道的多元化,政府的信息壟斷權被消彌于無形,“輿論一律”更是無從談起。

      最后,更讓人憂心的是,在公共媒體發(fā)布的消息的權威性喪失之后,網(wǎng)絡空間被各種真假莫辨的垃圾信息和網(wǎng)絡留言所充斥。一旦政府既不能控制信息的生產和傳播,又不能有效甄別信息的真?zhèn)危W(wǎng)絡謠言和虛假信息必將不可避免地迅速滋生蔓延,其后果將是災難性的。

      (二)從單中心到多中心

      傳統(tǒng)媒體時代大眾傳媒是公眾傳播中心,權威信息由專門的公共新聞社、公共團體發(fā)出,經過單向度的傳播后由受眾被動地接收,由此構成單一的僵硬的中心式社會結構。而新媒體時代人人都是自媒體,每個人都有可能成為信息傳播的中心。從這個角度看,新媒體時代的傳播是去權威性中心的。但是,所謂去中心,并非無中心,去中心是指去掉靜態(tài)固化的中心,而由動態(tài)傳播的中心來引導。在互聯(lián)網(wǎng)的無邊界傳播中,傳播力取決于各傳播節(jié)點,傳播中心也由過去固定的公共媒體節(jié)點轉移到分散的節(jié)點,不同的話題由不同的中心引導,在信息傳播過程中,中心也會隨時隨地發(fā)生變換。由此可見,新媒體時代的信息傳播方式是多中心傳播。

      (三)從強組織到弱組織

      傳統(tǒng)組織是固定組織,也就是先有組織然后才有行為,這種自上而下的金字塔型的科層制組織模式是由權力中心控制的,并且只有一個強有力的權力中心在主導組織的運作。此時的公共媒體只是組織的維系者,只為組織中心服務,組織的中心力和組織之間有著密切的正相關,所以表現(xiàn)出單中心和排他性。而新媒體時代的組織是弱組織,組織是由行為驅動的,組織的形成過程是多方力量博弈的結果,“互聯(lián)網(wǎng)媒介容納了組織新生、發(fā)展、維持、衰退、瓦解的各個階段, 也容納了復雜的多層級組織,所以表現(xiàn)出多中心力共享的特征”[10]。

      三、新媒體條件下重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實踐路徑

      習近平同志在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第一次全體會議上明確指出:必須把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時候都不能旁落。新媒體是海量信息和各種思潮的雜糅之地,也是公民獲取信息、認知社會的重要渠道,更是黨和國家守住意識形態(tài)“上甘嶺”的核心陣地。作為共產黨領導的社會主義國家,黨和國家肩負著宣傳和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及培養(yǎng)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雙重任務,因此,在新媒體條件下加強意識形態(tài)工作,做到守土有責、守土盡責,我們應著眼于以下幾個方面。

      (一)增強理論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旗幟鮮明地高揚主旋律

      馬克思指出:“理論一經掌握群眾,也會變成物質力量。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盵4]9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的成功實踐向我們昭示:我們的理論、道路和制度是偉大、光榮、正確的,是能夠贏得人心的。作為社會主義國家,高揚主旋律,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天經地義、無可厚非。我們的輿論宣傳工作者要增強底氣、敢于擔當,握牢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高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旗幟,理直氣壯地唱響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主旋律。

      (二)推進新媒體技術的運用,積極構建新媒體傳播平臺

      江澤民同志指出:“思想文化陣地,馬克思主義、無產階級的思想不去占領,各種非馬克思主義、非無產階級的思想甚至反馬克思主義的思想就會去占領?!盵11]時下,微博、微信等新媒體早就以星火燎原之勢全面滲透到公民的日常生活之中,已經成為爭奪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和信息傳播制高點的重要陣地。古語有云,不日新者必日退。面對前所未見的輿論生態(tài),對現(xiàn)狀熟視無睹,抱持“鴕鳥心態(tài)”,抑或一味地“刪堵封”都絕非長久之計。相反,我們要順勢而為,迎難而上,積極推進新媒體技術在輿論宣傳工作中的推廣和運用,大力構建各種新媒體傳播平臺,并不斷提升意識形態(tài)工作的管理水平。

      (三)掌握新媒體傳播規(guī)律,增強議題設置主導權

      在新媒體語境下要握牢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不思進取、墨守成規(guī)是沒有前途的,克難奮進、開拓創(chuàng)新才是應對之道?!墩撜Z·衛(wèi)靈公》說:“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12]要握牢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輿論宣傳工作者必須主動學習、善于學習,通過不斷的學習掌握新媒體傳播的內在規(guī)律與運行機制。議題設置是大眾傳媒影響社會的重要手段,這一由美國學者馬爾科姆·麥庫姆斯和唐納德·肖共同提出的理論認為:“大眾傳媒往往不能決定人們對某一事件或意見的具體看法,但可以通過提供信息和安排相關的議題來有效地左右人們關注某些事實和意見及他們對議論的先后順序?!盵13]因此,增強議題設置主導權是把握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和主導權的重要途徑,輿論宣傳工作者在新媒體網(wǎng)絡公共討論中一方面要增強議題設置能力,主動發(fā)聲,善于引領,做好信息傳播的“把關人”;另一方面要加強對網(wǎng)絡輿情的監(jiān)控與引導,及時甄別、發(fā)現(xiàn)和處置不良信息,確保各類新媒體理性、健康、有序發(fā)展。

      (四)強化新媒體的行業(yè)自律,推進以“法”治網(wǎng)

      在新媒體條件下要實現(xiàn)輿論環(huán)境的優(yōu)化和凈化,既離不開新媒體的行業(yè)自律,也離不開相關法律法規(guī)對新媒體平臺的有效監(jiān)管。也就是說,我們要將“自律”和“他律”有機結合起來。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黨和政府主辦的媒體是黨和政府的宣傳陣地,必須姓黨。”[14]作為在社會主義國家的新媒體,也不應例外。一方面,廣大新媒體從業(yè)人員必須認真學習貫徹馬克思主義新聞觀,堅持黨性原則和正確輿論導向,增強看齊意識,堅守道德底線、職業(yè)操守和專業(yè)守則,增強政治鑒別能力和社會責任感,為實現(xiàn)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積極傳播正能量。另一方面,無規(guī)矩不成方圓,新媒體也不是法外之地?!皼]有基本的理性判斷、社會秩序和法治約束,這樣的網(wǎng)絡只會陷入混亂、走上歧途,不可能健康發(fā)展?!盵15]碎片化、虛擬化是新媒體信息傳播的基本特征,這給實現(xiàn)對新媒體信息傳播的有效監(jiān)管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同時,我們還必須清醒地看到,與新媒體日新月異的發(fā)展態(tài)勢相比,我們的網(wǎng)絡立法和網(wǎng)絡監(jiān)管嚴重滯后;當前我國涉及新媒體監(jiān)管的相關法律法規(guī)時效性不強并且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通過加強網(wǎng)絡立法提升對新媒體進行監(jiān)管的有效性,積極推進以“法”治網(wǎng)乃是實現(xiàn)新媒體依法依規(guī)有序運行的必由之路。

      [1]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410.

      [2] 范士明.權力知識化和信息時代的國際關系[J].戰(zhàn)略與管理,1999(6):112-115.

      [3] 約翰·奈斯比特.大趨勢[M].梅艷,姚綜,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201.

      [4] 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5] 尼葛洛龐帝.數(shù)字化生存[M].胡泳,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278.

      [6] 戴維·霍爾.大轉折時代[M].熊祥,譯.北京:中信出版社,2013:262.

      [7] 愛因斯坦.科學與社會[M]//西方哲學史.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567.

      [8] 馬克斯·韋伯.經濟與社會:上卷[M].林榮遠,譯.北京:商務印書館,1997.

      [9] 霍克海默,阿多諾.啟蒙的辯證法[M].洪佩郁,譯.重慶:重慶出版社,1993:119.

      [10]醒客.重新理解媒介[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4:256.

      [11]江澤民文選: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97.

      [12]楊伯峻.論語譯注[M].北京:中華書局,1980:163.

      [13]魏玲芳.網(wǎng)絡時代的“議題設置”[J].新聞世界,2009(2):61-62.

      [14]習近平.堅持正確方向創(chuàng)新方法手段,提高新聞輿論傳播力引導力[N].人民日報,2016-02-20(1).

      [15]簡滿屯.有底線,才健康 [N].人民日報,2012-12-23(1).

      (責任編輯張佑法)

      The Ev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y and Discourse Hegemon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New Media

      ZOU Xin

      (School of Marxism,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hongqing 400054,China)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new media,the power control mode,especially the thinking control mode of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has suffered an unprecedented impact, the globalization has weakened the national identity and national identity of the citizens. The constant development of the 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has led to the expansion of instrumental rationality. The trend of the ideology and discourse hegemony is exhibited from “uniformity of public opinion” to “different voices talking”, from “single center” to “multi center”, from “strong organization” to “weak organization”. As a socialist country, strengthening ideology and discourse hegemony is the proper meaning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new media. So we should have every confidence in our theories, in our path, and in our system; building new media communication platform actively; strengthening the dominative power of the agenda setting; strengthening the industry self-discipline of new media and running the new media according to law.

      new media; ideology; uniformity of public opinion; discourse power

      2016-05-24

      2016年重慶市教委人文社科一般項目“網(wǎng)絡公共討論中網(wǎng)絡理性的生成路徑與培養(yǎng)機制研究”(16SKGH140);重慶市教育科學“十二五”規(guī)劃2015年度高等教育質量提升專項課題“高校思政課教師職業(yè)倦怠問題研究”(2015-GX-030);重慶理工大學科研創(chuàng)新團隊項目“五位一體:中國特色現(xiàn)代化理論與實踐研究”(2015TD39);重慶理工大學星火計劃項目“馬克思主義利益理論與當代中國實踐研究”(2015XH29)

      鄒新(1978—),男,湖北隨州人,重慶理工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湖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鄒新.論新媒體條件下主流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嬗變與重構[J].重慶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2016(12):111-115.

      format:ZOU Xin.The Evolu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the Ideology and Discourse Hegemony Under the Conditions of New Media[J].Journal of Chongqi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2016(12):111-115.

      10.3969/j.issn.1674-8425(s).2016.12.017

      G206

      A

      1674-8425(2016)12-0111-05

      猜你喜歡
      話語權權力信息
      不如叫《權力的兒戲》
      電影(2019年6期)2019-09-02 01:42:38
      中國如何爭奪LNG市場話語權
      能源(2017年12期)2018-01-31 01:43:06
      訂閱信息
      中華手工(2017年2期)2017-06-06 23:00:31
      應提升貧困群眾話語權
      權力的網(wǎng)絡
      博客天下(2015年12期)2015-09-23 01:47:57
      展會信息
      中外會展(2014年4期)2014-11-27 07:46:46
      與權力走得太近,終走向不歸路
      清風(2014年10期)2014-09-08 13:11:04
      高職應有自身的“話語權”
      喚醒沉睡的權力
      浙江人大(2014年8期)2014-03-20 16:21:10
      被春天取消了話語權以后 [四章]
      詩潮(2014年7期)2014-02-28 14:11:34
      安图县| 翁牛特旗| 枣强县| 富裕县| 杭锦旗| 三河市| 嘉峪关市| 石阡县| 金门县| 化德县| 宁武县| 兰州市| 马关县| 潼南县| 炎陵县| 龙南县| 万荣县| 那坡县| 宁城县| 灵山县| 盘山县| 三亚市| 通城县| 静安区| 莒南县| 福清市| 皮山县| 城固县| 麦盖提县| 托克托县| 宁南县| 嘉鱼县| 通渭县| 六盘水市| 巢湖市| 仲巴县| 海丰县| 佳木斯市| 保德县| 南和县| 东乡族自治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