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妍
【摘要】 隨著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升,當代企業(yè)在發(fā)展過程中逐漸將信息系統(tǒng)的構建化為自身運營重點,但由于信息化系統(tǒng)管理過程中涉及到了人員、物品、信息標識、信息交互等領域,因而在此基礎上,當代企業(yè)在實踐運營管理過程中應逐漸提高對自動識別技術的關注度,且將其應用于國內零售、物流等領域中,推進社會的進一步發(fā)展。本文從多協(xié)議兼容技術分析入手,并詳細闡述了長距離HF讀寫器的具體設計。
【關鍵詞】 長距離 射頻識別 關鍵技術
前言:HF射頻技術在實際應用過程中逐漸凸顯出信號頻率高、波長短、對含水物質較為敏感等現象,因而在對其進行實踐應用過程中應著重提高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同時結合長距離HF射頻識別信號特性,將其應用于當代社會發(fā)展領域,滿足社會發(fā)展條件,且就此贏得更大的經濟效益。以下就是對長距離HF射頻識別關鍵技術的詳細闡述,望其能為當前自動化識別領域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提供有利的文字參考,并帶動其不斷創(chuàng)新自身技術手段。
一、多協(xié)議兼容技術
多協(xié)議兼容技術的應用即實現在同一讀寫器情景中讀取多種類型電子標簽數據,如,ISO1443、ESO15693等,由此來滿足自動化信息識別需求。此外,基于長距離HF射頻識別的基礎上多協(xié)議兼容技術的應用有助于緩解數據編碼、防沖撞協(xié)議間的差異問題,繼而由此實現良好的通信狀態(tài),同時采用ASK對通信數據進行調制處理,并基于10%、100%調制度的基礎上滿足讀寫器應用需求,達到數據接收目的。另外,基于電路接收情景下,要求相關技術人員在對讀寫器進行操控過程中應注重采用副載波控制達到調制目的,同時保障在電路接收過程中結合ISO15693兼容SIO14443的A接口特點對電路進行優(yōu)化設計,并避免電路兼容性低等問題的凸顯影響到整體識別效果。除此之外,基于軟件設計的基礎上,應采用手動切換、自動切換兩種設計形式,最終由此實現對信號的高效讀取[1]。
二、系統(tǒng)防沖撞技術
2.1電子標簽防沖撞
ALOHA多址通信方法于20世紀70年代得到廣泛應用,其在應用過程中需要地面網絡的支撐,為此,在射頻識別系統(tǒng)開發(fā)過程中應著重提高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同時將其置入系統(tǒng)標簽只讀環(huán)境下,由此豐富數據包信息,并將其發(fā)送至讀寫器,達到信息傳輸目的。此外,在ALOHA系統(tǒng)運作環(huán)境下:
以上公式可用來表示數據包量與標簽發(fā)送時間間的關系,因而在通信數據處理過程中相關技術人員應強化對其的應用。另外,在電子標簽防沖撞規(guī)劃過程中應注重識別指定范圍內標簽的平均時間。如,某實驗人員在標簽識別過程中則獲知2張標簽、3張標簽、4張標簽的平均時間分別為150ms、250ms、300ms,繼而為多址通信行為的展開提供了有利的基礎條件,同時由此保障了吞吐率。
2.2二進制搜索法改進
基于系統(tǒng)防沖撞技術應用的基礎上,二進制搜索法改進行為的開展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第一,由于二進制是基于Manchester編碼條件下實現的,因而在長距離HF識別過程中應注重認定邏輯“1”、“0”處在無狀態(tài)時,則為非法數據,并利用讀寫器獲取錯誤數據碰撞位置,繼而對其展開彌補行為,保障整體識別效果;第二,在二進制搜索法改進過程中應注重強調對Manchester的應用來展開識別碰撞行為。例如,某相關技術人員在長距離HF識別過程中則獲知D5、D2位存在著碰撞現象,繼而在此基礎上及時發(fā)送防碰撞指令,并保障Data長度=ID長度,繼而通過對標簽應答信息的分析對其展開識別行為[2]。
三、長距離HF讀寫器設計技術
在長距離HF識別過程中強調對讀寫器的優(yōu)化設計是非常必要的,對于此,首先要求相關技術人員在系統(tǒng)操控過程中應配置射頻電路模板、信號處理模塊等信號識別條件,繼而由此實現信號的高效識別。
同時,在對已編碼的調制數據進行處理過程中應注重以功率放大的形式來滿足信號發(fā)送條件,且基于加密的基礎上保障識別數據的完整性。其次,當讀寫器調制信號處于天線線圈位置時磁場將發(fā)生相應的變化,為此,在信號識別過程中應提高對此問題的重視程度[3]。
四、結論
綜上可知,HF長距離識別技術被廣泛應用于醫(yī)藥、物流等領域發(fā)展過程中,但由于其在應用過程中仍然存在著某些不足之處,因而相關技術人員在自動化識別系統(tǒng)研發(fā)過程中應綜合調制方式、數據編碼、輻射功率等因素的影響,且強調對系統(tǒng)防沖撞技術、多協(xié)議兼容技術等的應用,由此來滿足信號識別需求,并就此避免信號識別過程中噪音現象的凸顯影響到整體識別效果。
參 考 文 獻
[1]劉卿,張衛(wèi)欣,李禎祥.無線射頻識別與物聯網關鍵技術分析[J].電子測試,2013,24(18):68-69.
[2]李文川,王旭,景熠.汽車生產線射頻識別技術采納的影響因素研究[J].計算機集成制造系統(tǒng),2012,12(03):575-582.
[3].突破RFID關鍵技術推動物聯網產業(yè)發(fā)展——射頻識別(RFID)技術產學研創(chuàng)新聯盟[J].中國科技產業(yè),2011,12(02):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