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高雁萍
?
明長城:清水河的歷史印記
■文/高雁萍
遠眺烽火臺
最早知道清水河,是因為那里出產(chǎn)的海紅果和用海紅果做成的果丹皮,后來是因為那里的小香米和野山茶。但真正到了清水河,喜歡上的,竟然是作為內(nèi)蒙古和山西兩地分界線的明長城。
明長城又叫邊墻,是明王朝修筑的軍事防御工程。在清水河縣境內(nèi),綿延起伏的明長城,連同與之如影隨形的5000多個煙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烽火臺),橫亙東西,氣勢宏偉,是世界文化遺產(chǎn)——萬里長城的重要組成部分。據(jù)考,明長城東起鴨綠江畔的遼寧省虎山,西到祁連山東麓的甘肅省嘉峪關(guān),全長達8851.8公里。在內(nèi)蒙古境內(nèi),明長城總長度712.603公里。這其中,清水河獨占150公里不說,這一段還是目前保存最好、最有歷史價值、也最具旅游開發(fā)價值的所在。
就像是吃過酸飯喝過山茶后的回味,在清水河明長城沿線的很多地方,歷史行至于此,總會為后人留下一點值得記憶或懷念的東西,比如立在北堡鄉(xiāng)口子上村村口的康熙四公主德政碑。憑吊于此,不由得就會讓人想起當年擔負著政治使命、從皇都遠嫁塞外來和親、暫住于此的“海蚌公主”固倫恪靖。她“恭儉柔順,不待皇家之驕,嫻于禮教”的作風,她對百姓的體恤和寬厚,讓世代清水河人民牢記心頭。雖然固倫恪靖公主離開清水河到達歸化城后就再沒有回來過,當時的公主府也并沒有留下什么明顯的建筑物,但清水河縣城關(guān)鎮(zhèn)一條以公主花園命名的小巷——花園巷,名稱卻一直沿用至今。而當年公主之所以在此停駐,是因為盡管康熙皇帝已三次親征塞外,但漠北的硝煙仍未散盡,歸化城恰恰又是戰(zhàn)爭的前沿,所以出于安全考慮,就只好讓公主暫住在了離山西八旗駐防最近的清水河。
在德政碑對面南丫角山北麓的緩坡上,有一個始建于明代崇禎年間、募捐重修于清光緒十三年的古戲臺——清泉寺戲臺。老鄉(xiāng)們說,每年的農(nóng)歷五月十三,這里都舉辦熱熱鬧鬧的廟會,從明代興起到現(xiàn)在(包括鬧土匪的時候和文化大革命時期)從來也沒有間斷過。2003年起,廟會也緊跟時代,逐步發(fā)展為“長城民俗文化節(jié)”,并以此為媒介向外界傳遞著清水河所特有的歷史文化和風土人情信息。
明長城從遼寧虎山一路走來,在北京懷柔慕田峪長城西邊的火藥山上一分為二后,一路向西北,一路向西南,以外長城和內(nèi)長城的形式各自出發(fā)。征途漫漫,在完成了他們對京師的雙重保障任務(wù)后,內(nèi)外長城又緊急靠攏,最終在清水河縣口子上村的高山上重新聚首,并繼續(xù)向嘉峪關(guān)逶迤而去。明長城這種一變二、二合一的現(xiàn)象,在歷代長城史上屬獨一無二,也是明長城在清水河境內(nèi)最大的看點。
站在清泉寺戲臺旁邊的空地上眺望對面,北丫角山上一個修復(fù)不久的敵樓和它附近的幾個煙墩更是讓人浮想聯(lián)翩。在戰(zhàn)火頻仍的年代,敵樓上凝神遠望的將士,風霜雨雪中會怎樣去排遣離家的寂寞和孤獨;那白天放煙成“燧”、夜晚舉火成“烽”的煙墩,傳遞起邊寨的軍事風云,又是何等的壯觀;而生活在長城腳下用長城石磚砌起來的窯洞里的住民中,或許還有當年筑城御敵的將士之后。
時至今日,經(jīng)過了多年的退耕還林還草,早先干旱缺水的清水河大地正在一天天變濕變綠,那滿溝滿梁的蒼翠和五百年歷史的明長城及其沿途的景與物,也確實值得一看。
責任編輯:田旭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