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學斌
摘要:核心價值觀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要素。核心價值觀向國家文化軟實力的轉變主要是通過兩種機制——認同和承認——實現的。核心價值觀在內部通過認同的塑造實現文化心理上的協調、社會整合,從而形成、提升國家的文化軟實力;核心價值觀通過在外部的傳播,與其它文化的交流、競爭,以獲得在世界上的獨立地位,得到其它文化的承認,從而對外展現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在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建設中,核心價值觀同樣是通過內部認同塑造、外部獲取承認的方式來發(fā)揮其作用。認同塑造需要有建立在利益一致基礎上的核心價值觀,并以價值觀實踐和實現為主要形塑機制。承認獲取需要確立追求承認而非認同的目標,承認獲取的方式主要是以中國自身的發(fā)展為基礎,同時注意對世界事務的解決提供有價值的參考,以及注重文化間的交流與溝通。
關鍵詞:認同;承認;核心價值觀;軟實力
中圖分類號:G122文獻標志碼:A文章編號:1002-7408(2016)03-0088-05
上世紀90年代,美國國際關系學者約瑟夫·奈(Joseph S. Nye,Jr.)明確提出和界定了軟實力(Soft Power)。[1]軟實力揭示了國家實力的構成中,除傳統(tǒng)重視的經濟、科技、軍事等硬實力外,文化、價值觀等柔性因素的重大而不可替代的價值。由此,形成、提升自己的軟實力成為許多國家的自覺追求。軟實力中最核心的是價值觀,中國軟實力的增強也離不開價值觀特別是核心價值觀。對于價值觀、核心價值觀與中國軟實力建設的問題,理論界已經有較多探討。目前的研究都從不同角度論證、確認了核心價值觀對中國軟實力的重要意義,主張從核心價值觀著手提升中國的軟實力。①但是,現有研究多為宏觀研究,對很多具體問題沒有涉及或沒有深入探討,比如核心價值觀如何形塑國家的軟實力,中國國家軟實力建設在國內、國外目標的不同等。本文即擬就此問題分國內國外兩個方面,探討核心價值觀在軟實力形塑、展現上的不同目標和機制,以求教于方家。
一、認同與承認:軟實力的兩種基本作用機制
國家的文化軟實力實際是國家的文化所體現出來的吸引力、感染力、號召力、說服力等。而文化是一個有諸多層面和方面的復合體,各層面、方面的地位也各有不同?!拔幕m然具有精神層面、制度層面、行為層面、物質層面等可資比較研究的層級和基本方面,但一般認為理解不同文化的關鍵在于理解不同的價值觀念?!盵2]對文化而言,價值觀處于文化的深層,具有重要的地位。一個國家、文化中的價值觀又通常不是一種,所以,價值觀又可以分為核心價值觀和非核心價值觀。其中,核心價值觀“就是反映一種社會制度、一個時代本質的價值觀,每個時代、每個社會形態(tài)、每個國家、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核心價值觀念。核心價值觀的確立,是主體價值認同完成的標志。價值認同對個人成長與社會發(fā)展都具有重要意義。”[3]核心價值觀在一種文化、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價值觀念領域居于核心地位,反映了一種文化的本質,反映了一個國家、一種社會的主導價值取向。所以,核心價值觀是其所處文化、國家、社會的代表,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不同國家文化軟實力的交流、比較、競爭實質是核心價值觀的交流、比較、競爭。國家的文化軟實力離不開核心價值觀,但核心價值觀并不直接就是文化軟實力,而需要通過一定的機制和過程才轉變成文化軟實力。同時,文化軟實力既體現在國家對外交往中,也體現在國內建設中,國外、國內文化軟實力建設的目標、運用的機制也應有區(qū)別。下面將借鑒學界關于認同、承認的研究成果,探討核心價值觀在文化軟實力建設中的機制和目標。
認同和承認是人們在研究個體同共同體之間關系、主體之間關系中形成的概念和觀點。認同(identity)是社會學、心理學、民族學、政治學等諸多學科廣泛使用的一個概念,并衍生出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政治認同、社會認同、文化認同、自我認同等一系列概念及相關理論認識。認同理論被認為來源于美國心理學傳統(tǒng)的“認同”研究、符號互動論、以歐陸社會心理學為基礎的社會認同理論。[4]認同主要反映的是個體對于群體、群體對于更大的群體的心理認知、情感和態(tài)度。所謂認同即個體在心理上確認了自己和群體的同一性,從而獲得身份和對群體的歸屬感。對個體而言,認同為其參與群體活動、融入群體提供了心理基礎。對群體而言,認同為群體的形成、維持、鞏固、演變提供了心理基礎和動力,認同也便于群體內部關系的有序、和諧及群體力量的匯聚、增強。對群體、個體、群體與個體間的關系紐帶而言,認同都不是唯一的因素,特別是對正式組織而言,制度、管理等發(fā)揮著重要的作用。但是,相對于制度、管理等顯性的、硬性的手段,作為一種文化-心理機制的認同則是隱性、柔性的方式。群體從認同中獲得的力量或實力其實就是一種文化的力量即軟實力。所以,認同是軟實力的來源和形成途徑之一。而認同包括許多方面或層面,其中最深層、最高級、最穩(wěn)固的認同是價值觀層面上的認同,即個體認為自己的價值觀和群體的價值觀具有一致性,并對這種一致性持肯定態(tài)度。蘇雪梅指出:“組織認同的核心是價值觀認同,價值觀層面是組織認同形成過程的核心層面;個人與組織價值觀一致的形成,是組織認同形成過程的必經過程;價值觀一致程度的高低,會形成不同程度的組織認同感?!盵5]其實,不只是組織認同,對群體、國家、社會、文化等的認同中,價值觀認同也是核心。所以,基于價值觀特別是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是軟實力的基本來源,由認同價值觀而形成軟實力是軟實力形成的重要機制。這一點對國家也同樣適用。
承認是與認同相關聯的一個概念和一種理論。承認從字面意思上看,是贊同、同意、贊賞。所以,承認實際意味著對與自己不同的他者合理性的肯定和對他者行動、狀態(tài)的積極性評價。承認也是人具有的一種文化-心理狀態(tài)。就人類的社會生活而言,認同和承認都是必要且重要的,同時,兩者也有所不同。張康之、張乾友指出:“認同與承認是社會交往的前提,但是,認同與承認是有所不同的,它們所導向的交往類型是存在著差異的。在一定程度上,認同的感性色彩較濃一些, 而承認則是建立在理性判斷的基礎上的?!盵6]認為兩者是感性和理性的差別。筆者認為,認同和承認的主要區(qū)別在于前者側重于不同層次單元間的關系,比如個體和群體關系、群體和更大群體或社會間的關系;而承認則側重于同層次單元間的關系,如個體之間、群體之間、民族之間、國家之間等。同時,認同側重于對更高層次單元在心理上的單向的接受、肯定、相信,強調的是歸屬感和個體在群體中身份的建構;而承認則側重于同層次主體之間的雙向的心理上的相互接受、肯定,并沒有歸屬感。秦慧源、劉紅琳指出承認“拋棄了認同所推崇的單一主體思維方式,而是在主體間性的思維方式中闡述其理論內核的”。[7]可見,對于承認應從主體間性的角度來理解。承認實際構成了另一種軟實力的形成機制。軟實力的內部建構主要依賴于認同,而軟實力的外部展現則主要依賴于承認。因為認同可能導致歸屬感形成和自我性的削弱、喪失,所以,同層次單元之間一般不會建立認同關系。②所以,軟實力的外部展現主要不能建立在認同的文化-心理機制之上。如果訴求以認同建構自身的軟實力,可能引起其他主體的反感、排斥等,反而會削弱自身的軟實力。所以,對外文化軟實力的建構追求的目標應該是承認而非認同,利用的機制也是承認而非認同。在同層次不同單元的交往中,使自己的合理性得到他者的肯定、認可,得到他者的積極評價,其實就意味著著自身地位、獨立性的確立,影響力的展現,活動空間的拓展,即形成文化軟實力。同時,與認同類似,承認最核心的也是對他者價值觀特別是核心價值觀的肯定和積極性評價。
總之,認同和承認(核心是對價值觀尤其是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和承認)是文化軟實力形成的兩種基本機制,前者主要適用于文化軟實力的內部建構,后者主要適用于軟實力的外部展現。由此,可以發(fā)現,就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建設而言,對內主要以追求核心價值觀認同為基礎,對外主要以使核心價值觀獲得承認為基礎。
二、認同塑造:核心價值觀與中國文化軟實力內部建構
從以上論述可以知道,國家的文化軟實力由內外兩個不可或缺的方面構成。其中,文化軟實力的內部方面更為重要和基本,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外部展現可以視為內部軟實力的延伸、拓展。所以,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內部建構是國家文化軟實力建設重要方面。而文化軟實力的內部建構依賴于形成對價值觀特別是核心價值觀的認同,認同塑造是文化軟實力內部建構的主要目標和主要機制。對于國家軟實力內部建構的重要性以及價值觀認同對文化軟實力建設的重要意義,李君如指出:“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功夫首先要下在內部,增強中華民族的民族凝聚力。這種文化凝聚力主要來自于人們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8]“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必須在文化認同上下大功夫、真功夫。在國內文化建設中,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認同,并在這樣的自覺認同上增強民族凝聚力?!盵8]即認為增強文化軟實力首先要增強內部文化凝聚力,而凝聚力來自對核心價值體系的認同。由此可知,文化軟實力建設在國家內部主要就是塑造對文化核心價值觀的認同。
認同塑造指在國家內部有意識地形塑社會成員對本國文化認同的活動和過程。認同塑造實際基于人的文化認同心理,它并不全是一個自發(fā)、自然的過程,其中也有人的意識、意志的作用,帶有主動建構的性質。一方面,國家會有意識地通過多種方式在全國范圍內促進文化認同的形成;另一方面,社會成員個體也有獲得歸屬感、確定自身身份的需要,因而也有向國家及其文化尋求認同的內在需要。當雙方的需求能夠契合,產生良性活動,彼此增進時,認同塑造就可以順利完成。反之,就可能只形成較低水平和層次的認同,或無法形成認同,甚至形成背離或對立性心態(tài)。所以,認同塑造是一項非常復雜、充滿挑戰(zhàn)的活動,需要高度的耐心、長期的努力、足夠的技巧。從國家軟實力內部建構的角度看,當前中國文化認同塑造需要注意的主要問題是。
其一,形成有利于認同塑造的核心價值觀。認同主要是在價值觀層面上的認同,所以,認同塑造的前提是有一個核心價值觀。而且,這個核心價值觀不是任意的,而應當是適當的、有利于認同。這主要是因為認同能否實現,實現的難度、復雜性、順利程度與需要被認同的價值觀本身有一定關系。所以,認同塑造首要的是核心價值觀的設定必須合適,即核心價值觀需要滿足一定的要求。首先,核心價值觀應明確,并應具有一定的獨特性和崇高性。明確即其內容要明白確定,從而主體可以知道哪些屬于核心價值觀、哪些不屬于,哪些符合核心價值觀、哪些不符合。這樣認同才會有明確的指向。不過,明確不一定意味著要明確表述出來。明確主要指內容和范圍明確,其語言表述不一定是完全固化的,事實上,人們更傾向于用自己的語言去表述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并建立起對它的認同。獨特性是指核心價值觀應有不同于非核心價值觀以及其它國家、社會、文化核心價值觀的獨特性質。它使自己可以同別的價值觀區(qū)別開來,從而對主體而言具有可辨識性,有助于認同的明確和集中。崇高性則指其代表了美好、正面的價值取向,具有一定的理想性。這是核心價值觀可以居于核心地位的重要原因,也構成了核心價值觀的吸引力,使人們愿意接受、贊同、認可核心價值觀。而且,崇高性有利于激發(fā)和維持人們的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情感。其次,核心價值觀應建立在群體與個體利益一致的基礎上。認同雖然主要發(fā)生在文化、心理層面,但并非是個純粹的心理過程和結果,其背后隱含著利益關系。認同并不是人們放棄的自己的價值觀和利益,而是在群體的價值觀中發(fā)現了與自己契合的價值取向,發(fā)現了自己的利益,通過認同,將自己的價值觀和利益融入群體的價值觀和利益,同時,也為自己的價值觀和利益找到了位置。認同的發(fā)生和維系需要以個體和群體的利益一致、協調為基礎。而核心價值觀能體現、維護、促進個體和群體的利益一致、協調,是人們能對核心價值觀產生認同的最基本原因。周志剛認為,“應該從人民的物質和文化需求出發(fā)、從滿足人民的權利和價值訴求出發(fā)來確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進行社會主義意識形態(tài)建設,這樣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意識形態(tài)才能夠有說服力,才能被人民普遍接受。”[9]所以,符合個體和群體的利益要求是認同塑造對核心價值觀的基本要求。再次,核心價值觀應符合人們、社會的思維、心理特征。一種文化不同于其它文化的特殊性不只在于文化具體包含內容的特殊,還在于該種文化所獨有的思考、認識世界、自我的方式和心理傾向。這構成了人們在搜集信息、形成認識、情感好惡和付諸行動中的偏向。人們更容易注意到符合其偏向的事物,也更傾向于對符合其傾向的事物產生好感,持肯定、贊賞態(tài)度。在價值觀認同上也是如此,也受到人們思維、心理特征的影響。所以,核心價值觀應和長期文化積淀形成的、共同的思維、心理特征具有一定的契合性,以便更好地形塑認同。
其二,以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與實現為認同塑造的主要機制。認同最終體現為一種心理狀態(tài)、思想境界,但是認同的確立、維系主要依賴的不是對個體思想教育、思想改造,而主要依賴于所認同的對象的實踐和實現。對于國家文化軟實力的內部建構而言,就是主要依賴于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和實現。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意味著對其肯定、贊賞、喜愛、推崇。這些與人的認知、情感、態(tài)度等心理過程有關,但是相關心理過程的產生本質上在于核心價值觀能夠應用于實踐,在實踐中證明了其價值,其中蘊含的理想性、美好性得到了實現。人們在現實中感受到了核心價值觀的作用,看到了核心價值觀的效用,感受到了核心價值觀對自身利益和社會利益的促進,從而產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肯定、贊賞、喜愛、推崇等,即產生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與實現既是從觀念到行動的轉化過程,也是其先進性、合理性、有用性、正當性得到展現、證明的過程,從而為認同的實現確立的穩(wěn)固的基礎。從認同塑造的角度看,必須重視和推動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實現。而這需要國家、個人的共同努力。
在國家層面,核心價值觀是國家文化特質的集中體現,國家對核心價值觀實踐和實現負有當然義務。具體而言,首先中國共產黨及其黨員作為先進分子,對社會主義事業(yè)、國家和民族的發(fā)展肩負著特殊的重大責任,既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提倡者,也同時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第一責任人,必須身體力行?!罢磧煞矫娴慕涷灪徒逃柛嬖V我們,黨員領導干部做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模范和表率,不僅符合意識形態(tài)、思想道德建設的發(fā)展規(guī)律和要求,也是貫徹黨的宗旨的要求,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的要求?!盵10]這一方面有利于增進黨員對核心價值觀的理解、鞏固其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另一方面,也有助于其他社會成員形成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其次,國家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也對核心價值觀的實現和實踐有重大責任。國家機構及其工作人員作為國家事務的管理者,作為國家的代表,理應在思想道德上達到更高的要求,主動踐履核心價值觀。這表明了核心價值觀在超出個人的社會、整體層面上發(fā)揮的作用。它比單獨的個體對核心價值觀的踐行更突出、更引人注意、影響也更大。再次,制度也是核心價值觀實踐和實現的重要方面。制度無論是政治制度、經濟制度還是社會制度,都代表了社會的規(guī)則層面,有廣泛而有力的約束性。制度背后總有一定的思想特別是價值觀,制度可以說是價值觀的顯性化和固定化。所以,制度可以體現核心價值觀,而核心價值觀也一定會反映在制度上。這一方面體現了核心價值觀向實踐的轉化;另一方面,也通過對社會運行、個人行動的約束擴大了核心價值觀的影響,有利于認同塑造。
在個體層面,個體對核心價值觀的踐行也對認同塑造有重要影響。個體對核心價值觀的實踐表明個體對已經有一定的認同,而實踐則讓個體對核心價值觀有更深層次的認識和理解、有切身的體會,感受到核心價值觀的先進性、合理性,從而可以提高其認同的層次和水平。同時,個體對核心價值觀的實踐不只影響到的個人的認同,而且會影響到他人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因為,個體的實踐是對核心價值觀作用、意義的實際展現和證明,是核心價值觀影響力的體現,與之有關的其他個體會感受到核心價值觀的影響。從而尚未對核心價值觀產生認同的可能會產生認同,已經有認同的則會得到鞏固。
除了國家和個體對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和實現外,黨和國家對核心價值觀的宣傳、思想政治教育等也在認同塑造中有重要作用。不過,由于認同本質是對利益一致性的反映,所以,宣傳、教育在認同塑造中主要起輔助、助推的作用,而不是決定作用。
總之,適當的核心價值觀和對核心價值觀的實踐、實現,可以推動認同塑造,造就國家的文化軟實力。
三、承認獲取:核心價值觀與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外部展現
與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在國家內部以形成核心價值觀認同為目標不同,對外展現軟實力則以獲得承認為目標。
確立中國文化軟實力對外展現的建設目標是首先要解決的問題。只有目標明確、適當,文化軟實力的對外展現才能順利進行,才能取得良好效果。綜合考慮,中國文化軟實力對外展現的目標應為獲得其它文化或文明對中國文化特別是價值觀的承認。之所以是獲得承認而非獲得認同有多方面的原因。其一是如前文分析所指出的,在同層次的單元一般不會產生認同關系,因為認同意味著歸屬,如果產生認同則意味著一方主體放棄自身的獨特性,歸屬于另一方主體。特別在核心價值觀這種代表文化特質的問題上,認同更難發(fā)生。各種文化更傾向于保持自己的特性,以自己文化的獨特性為自豪,對可能導致自身特性喪失的情況非常警惕。因此,中國在謀求自己在世界上的文化軟實力的時候,不能以獲得其它文化、文明的認同為目標。否則不僅不能增強軟實力,反而可能招致其它國家、文化、文明的反感和抵制,削弱自身的文化軟實力。從這個角度講,中國文化軟實力所尋求的只能是承認而非認同。其次,中國文化崇尚和諧的文化特質和價值觀也決定中國在文化軟實力的追求上只能是承認而非認同。崇尚和諧是中國文化傳統(tǒng)的一個顯著特點。其對和諧的追求表現在諸多方面,如身心和諧、人我和諧、家庭和諧、社會和諧、政治和諧、宗教和諧、天人和諧、宇宙和諧等。在國家間的關系上也推崇“協和萬邦”。當然,這里的和諧是傳統(tǒng)社會中理解的和諧,和現代崇尚的和諧不同,但它仍反映了中國文化傳統(tǒng)對文化、文明間應然關系的樸素理解,對當今中國融入世界、增強文化軟實力仍有重要意義。依此文化傳統(tǒng),中國在文化軟實力的追求上也只能是謀求承認而非認同。再次,尋求承認符合世界文化多樣性、多元化的實際情況。當前,伴隨國際格局、各文化間互動、人們思想觀念的變化,文化多樣性、多元性得到越來越多的人和國家的承認。文化多樣性被認為與民主、權利、可持續(xù)發(fā)展有密切聯系,被認為具有相當的正當性和合理性?!叭祟愒谏飳W意義上是統(tǒng)一的,但是在文化上是多樣的。這種多樣性是保證人類社會創(chuàng)造性和發(fā)展活力的基礎,同時也理應成為維護各民族共存共容的和平機制的基礎?!盵11]2005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大會通過了《保護文化內容和藝術表現形式多樣性國際公約》,可以說代表了國際社會對文化多樣性的態(tài)度。在這樣一種條件下,以獲取承認為文化軟實力的建設目標,符合世界的發(fā)展趨勢,更容易獲得成功。
承認獲取的目標是獲得承認,承認的具體內容則是中國文化、文明特別是其核心價值觀的獨特性、合理性、正當性得到其它國家、文化、文明的承認。在中國古代社會,中國長期保持獨立發(fā)展,創(chuàng)造了獨特、燦爛、厚重的文化。近代,在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背景下,中國的獨立發(fā)展進程被打破,被迫進入國際社會。之后,在國際、國內長期的動蕩中,中國文化的存續(xù)受到嚴重挑戰(zhàn)。新中國成立后,又經歷了一段曲折發(fā)展的歷史,后來重新進入國際社會。此時,強大的西方文明及其價值觀以普世價值的面目出現并在世界推廣,給中國文化及其價值觀的發(fā)展也帶來了很大的壓力。西方發(fā)達國家主導的國際輿論對中國有時持“中國威脅論”,有時持“中國崩潰論”,對中國及其文化充滿了懷疑、警惕、不信任、防范,企圖制約中國獲得或擴大其文化軟實力。所以,對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建設來說,在國際上,迫切需要的是打破對中國文化及其價值觀的封鎖、打壓,盡量減弱懷疑、警惕等負面態(tài)度,使世界其它國家、文明能夠意識到中國文化及其價值觀的獨特性,并在一定程度上能承認其合理性、正當性。如此,中國才能展現基本的文化軟實力,并獲得進一步的發(fā)展空間。
中國文化及其價值觀要獲得承認,主要依賴的途徑有:其一,中國自身的持續(xù)發(fā)展與進步。這是最重要、最根本的途徑。中國社會的發(fā)展和文明進步,一方面可以表明中國文化及其價值觀適應中國社會的需要,能夠解決中國問題,另一方面也是中國對人類社會發(fā)展進步的重要貢獻。兩者實際都是對中國文化及其價值觀有效性、合理性的實踐證明,有助于獲得承認。其二,幫助應對、解決人類共同關心的問題。當今,人類面臨一些共同性的問題,如環(huán)境保護、消除貧困等。對于這些,中國除了以實際行動貢獻自己的力量外,還可以從自身的文化及價值觀中汲取資源,為人類應對這些問題提供參考。這有助于展現中國及文化的責任感,獲取他者的承認。其三,加強與其它文化、文明的交流與溝通。中國文化軟實力增強遇到的一些問題與文化間的了解不夠、誤解有關。交流和溝通則有利于文化間的相互了解和理解,有助于消除誤解,獲得其它文化的承認。同時,也有助于中國文化學習其它文化的優(yōu)長,促進本國文化的發(fā)展,推動軟實力的增長。此外,在交流和溝通的時候應特別注意方式、方法、表達習慣等。有學者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出去是參與國際文化軟實力對話和交流的必然要求,也是爭奪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的必然要求。”[12]中國核心價值觀的走出是必然的,但在這個過程中應注意以國際上或其它文化能夠接受、理解的方式進行。
總之,獲取承認是中國文化軟實力對外展現的目標和主要機制。
綜上所述,當前中國文化軟實力建設在內部建構上應注重塑造對核心價值觀的認同,在對外展現上注重獲取國際上其它文化、文明的承認。兩者是相輔相成的關系,共同推進中國文化軟實力的建設。
注釋:
①如洪曉楠、林丹指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要素”,“國家文化軟實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文化力量體現”,并主張“著眼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見: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國家文化軟實力[J]. 文化學刊,2010,(4);程曉悅認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國家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要素”,“國家文化軟實力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呈現載體”。見: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關系[J]. 學理論,2014,(25));趙焱指出:“核心價值觀是文化軟實力的核心要素,是國家的核心競爭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未來發(fā)展的靈魂和標尺。國家核心價值觀的建設是增強文化軟實力,提升國家形象的關鍵,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關鍵?!?。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文化軟實力[J]. 石河子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6)。
②這里是就同層次單元間的關系而言,在跨單元的不同層次之間仍然有可能形成認同關系,比如,一個國家的人認同另一個國家的價值觀,這也會形成軟實力。
參考文獻:
[1]Nye J S. Soft power[J]. Foreign policy, 1990∶153-171.
[2]彭新良.文化外交與中國的軟實力:一種全球化的視角[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2008∶101.
[3]周中之,石書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探索[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25.
[4]曹衛(wèi)東. 從“認同”到“承認”[J]. 人文雜志,2008,(1).
[5]蘇雪梅.組織文化與員工認同:理論與實證[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86.
[6]張康之,張乾友. 認同、承認與通向合作之路[J]. 長白學刊,2010,(1).
[7]秦慧源,劉紅琳. 從“認同”到“承認”——關于“認同”與“承認”關系的綜述[J]. 懷化學院學報,2010,(9).
[8]凝煉核心價值觀 增強文化軟實力——“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與文化軟實力建設”理論研討會綜述[J].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研究,2012,(4).
[9]周志剛.中國社會正義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230.
[10]《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五講》編寫組.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五講[M].南京:江蘇教育出版社,2012∶170.
[11]郝時遠,朱倫.世界民族(第4卷)文明與文化[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13∶359.
[12]趙麗濤.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走出去”的戰(zhàn)略思考——文化軟實力的視角[J]. 湖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3,(3).
【責任編輯:宇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