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省銅山中等專業(yè)學?!‰烂?/p>
正確處理自產與進口的關系
——論糧食產量安全的應對策略
江蘇省銅山中等專業(yè)學校滕道明
當前我國糧食生產存在三個方面的突出問題:一是在國內糧食產量增加的同時,進口亦在增加,使人產生疑惑,不知道糧食是多還是少。二是在糧食庫存量連年增加的情況下,需求外溢明顯,糧食及其副產品境外代購風生水起。三是我國的哪種作物豐產,國際上哪種糧食價格就下滑;相反我國哪種作物總量不足,國際上哪種糧食價格就狂飆。
(一)糧食產量增加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
1.得益于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糧食生產?;蒉r、支農、強農力度逐年提高,糧食直補、良種補貼、平價柴油等各種補貼及時足額發(fā)放,穩(wěn)定了農民的預期收入,提高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
2.得益于糧食生產條件的改善。以打通“最后一公里”為主要目標的農田水利基本建設使農田有效灌溉面積超過52%,意味著全國超過一半的農田能夠保證旱澇保收。糧庫和糧食收儲點的建設、糧食流通渠道的暢通客觀上為糧食生產提供了有益的保障。
3.得益于農業(yè)科技的貢獻。種植制度的優(yōu)化、產業(yè)結構的調整、良種的繁育、農業(yè)機械的研發(fā)、測土配方技術的推廣等對提高糧食產量起到了直接和長遠的作用。
4.得益于農民素質的提升。實踐證明,沒有高度知識化的農民,就沒有高度現代化的農業(yè)。加強教育培訓,提高農業(yè)勞動者的素質是實現農業(yè)現代化的先決條件。以提高農民綜合素質和單項技術推廣為目的的各級各類培訓,把技術、信息、方法送到田間地頭,縮短了新品種、新技術、新方法和新手段的推廣時間,節(jié)約了推廣成本,提高了科技轉化成生產力的效能。
(二)糧食庫存量增加主要是收儲政策造成的。
自2004年以來,國家為了提高農民的種糧積極性,穩(wěn)定糧食生產,對糧食實行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政策,把三大主糧(水稻、小麥和玉米)全部納入政府保護范圍,而且收購價格逐年遞增。目前,我國主要糧食作物的價格已經遠遠高于國際平均糧價,導致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一些糧食加工、流通企業(yè)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不得不選用進口糧食,以至出現了“邊積壓,邊進口”和“洋貨入市,國貨入庫”的現象?,F行的糧食收儲政策使得糧食儲備居高不下,財政背上沉重的“包袱”。
(三)進口量增加是質量和價格雙重因素迭加的結果
導致糧食進口的原因之一是我國糧食的價格沒有比較優(yōu)勢。一方面,由于我國糧食生產的勞動力和生產資料成本居高不下;另一方面,由于我國農產品關稅水平低(大約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我國是世界上農業(yè)開放程度最高的國家之一。隨著對外開放的繼續(xù)深化和自貿區(qū)的進一步發(fā)展,進口糧食的價格競爭力將越來越明顯。導致糧食進口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糧食質量造成的。目前,我國糧食產能狀況是低端農產品產能過剩,高端農產品供給不足。由于農藥、化肥的過度使用,使土壤和水資源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糧食生產的資源環(huán)境條件惡化。近年來,食品安全事件引發(fā)的信任危機不斷沖擊整個食品行業(yè),繼而波及糧食產業(yè),使糧食生產遭受空前的信任危機。食品安全關注度高,但是“燃點”很低,由于消費信息的不全面、不對等,因此稍有風吹草動,廣大消費者“寧可信其有”,于是把目光轉向國外尋求替代品,以至有人不惜花高價從國外采購糧食。
(一)無論世界糧食市場如何變化,必須堅持口糧基本自給
古今中外的經驗教訓反復證明——糧豐天下安!聯(lián)合國糧農組織把每年的10月16日定為“世界糧食日”,目的就是為了消除饑餓保證人人都享有充足的食物。然而這條路是充滿荊棘的,更是任重道遠的??v觀我國歷史,導致朝代更迭的原因可能多種多樣、千差萬別,但是老百姓吃不上飯是最直接、最重要的原因。哀鴻遍野、餓殍遍野的悲慘景象讓人聽起來都毛骨悚然。我國有十幾億人口,若糧食供應不足那將是不可想像的,也是異常可怕的。糧食有時也是一種武器甚至勝似武器。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zhàn)中靠糧價狂漲發(fā)了大財。二戰(zhàn)結束后,深受國際糧價之苦的國家都不惜血本投入巨額資金補貼生產糧食。日本和韓國盡管耕地少,但是口糧也絕對堅持自己生產。當前,世界糧價走低,進口糧食的確比自產糧食劃算,但是前事不忘后事之師,中國十幾億人的飯碗必須牢牢地端在自己手里,保證小麥、玉米、水稻等作為口糧的主要谷物絕對自給應該是糧食生產的底線。因此,無論國際糧食供應有多么充足,糧價有多么低,都絕對不能放松國內糧食生產。如果我們成了糧食援助接受國,那么試問誰能援助得起?
(二)樹立新的糧食安全觀,用好價格杠桿,融入國際市場
在基本保證口糧自給的基礎上,要轉變觀念,樹立適應“新常態(tài)”的糧食安全觀。第一,進口≠缺口。在保證糧食總量的基礎上,可以采取以優(yōu)替劣的辦法,適度進口一些優(yōu)質糧替代口糧,而把原來作為口糧的陳糧、劣質糧轉化為飼料糧和能源糧食。如果比較效益明顯,也可以直接進口用于飼料和作為能源的糧食。從可持續(xù)發(fā)展的角度出發(fā),適度增加進口可以使我國土地得到一定程度的休耕以提高土壤肥力。第二,增產≠增收。相對豐產,農民更加關注的是豐收。2015年我國玉米大豐收,但是由于價格下跌導致農民豐產不豐收,挫傷了農民的種糧積極性。這就要求在繼續(xù)鞏固國家糧食收儲政策的基礎上,充分發(fā)揮市場的作用,鼓勵農民自覺主動參與產業(yè)結構調整,提高單位土地的收益水平。第三,進口≠不出口。FAO(世界糧農組織)給“糧食安全”下的定義是——任何人在任何時間都可以獲得并且買得起足夠、安全、有營養(yǎng)的食品,以滿足他們從事積極生活的需要和對食物的偏好。也就是說糧食安全不是從糧食來源的角度衡量的,而是從消費者獲得的角度衡量的。從“需求側”和“供給側”相互關系的視角考量糧食安全,該出口的要出口,適宜進口的要進口,在進、出之間優(yōu)化品種配置、調劑產量余缺、提高糧食產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