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許平山
(1.安徽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安徽合肥 230011;2.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合肥 230051)
肚兜對傳統(tǒng)習俗的留存與傳遞探討
李 寧1,許平山2
(1.安徽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安徽合肥 230011;2.安徽職業(yè)技術學院,安徽合肥 230051)
本文通過從具象紋飾和抽象紋飾解析圖形紋飾代表的寓意和感情,尋找肚兜圖形紋飾在設計過程中表現(xiàn)出的習俗節(jié)慶藝術裝飾的升華特性,通過造物理念與運用裝飾手法讓抽象的習俗更具形象感與生動性,提出肚兜對傳統(tǒng)習俗與節(jié)慶的留存與傳遞方式以“象征式圖騰符號”與“實物式留存符號”為主,體現(xiàn)了肚兜對傳統(tǒng)習俗的留存與傳遞,對弘揚我國傳統(tǒng)習俗具有一定作用。
肚兜;習俗;保留和傳遞;方式
習俗是長期以來按照固有行為模式形成的生活習慣與規(guī)矩,最終成為約定俗成的形式。最典型的習俗表現(xiàn)形式是節(jié)日活動。我國的節(jié)日有春節(jié)、元宵節(jié)、清明節(jié)、端午節(jié)、重陽節(jié)等。這些節(jié)日是先輩在長期生活中形成的。中華民族的習俗源于傳統(tǒng)的農耕社會文明,在城市化進程中,現(xiàn)代文明瓦解了傳統(tǒng)的農業(yè)社會結構,淡化了傳統(tǒng)習俗的儀式和內涵。
肚兜是我國民間的主要內衣形式,男女皆穿,有的呈菱形,也有下角裁成圓弧形,對角設計,上角裁成淺凹狀弧形等。一般其上有帶以套在頸部。肚兜在不同習俗與節(jié)慶都會以不同對應物來觀照所寄托的情感,樹正氣、揚美德、顯智慧、鑒善惡,凝聚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其題材有吉祥辟邪、安康長壽等。兜面與兜口往往有刺繡,如鴛鴦戲水、喜鵲登梅、劉海戲金蟾等。
雖然肚兜處于不斷發(fā)展和更新的過程中,但其影響仍可以體現(xiàn)出來。從本質上看,物象能夠用相應的圖形進行表達,所以圖形是一種歸納和概括。作為一種傳統(tǒng)服飾,肚兜紋飾可以是圖形。這些紋飾具有特定的形象與意義。人們認為圖騰中的各種物體象征著生命,作為載體承載人們的情感。將圖騰紋飾運用到肚兜中能夠表達天地人和的理念,弘揚和諧的傳統(tǒng)民族文化,體現(xiàn)出吉祥物、天地及花鳥等多種物象。肚兜中的紋飾具有非常深遠的寓意,通過形象的方式表達抽象的理念,實現(xiàn)了概念與實物的統(tǒng)一,并借助有機整合、提升或變形等對實物進行處理,能夠將人類的信仰、理想淋漓盡致地表達出來。肚兜應用的圖案具有幸福的寓意,如鳥、花等。處理方式有諧音或寓意等。
(一)肚兜的具象紋飾
1.肚兜物象的寓意化
經(jīng)過長期的發(fā)展,肚兜中均包括圖形紋飾。這些紋飾由相應物象轉化而來。最典型的是神靈紋飾。這類紋飾雖然種類較多,但本質上都蘊含著祈福免難的思想。近代肚兜上動物形象的紋飾主要有麒麟、獅子、老虎、鳳凰和龍等,代表祥瑞、喜慶、祛邪、吉祥和滋潤萬物等意義。其中,肚兜紋飾中應用較廣的是八吉祥紋飾。將八吉祥紋代表的吉慶祥瑞之物運用到肚兜紋飾中,體現(xiàn)了吉祥的意義。
蓮花、魚、無窮結等意象的紋飾也在近代肚兜中有普遍的運用。其中,蓮花有清幽的香味,代表高潔的品質,多用于來象征女性。魚是活力和生機的代表,表示毫無約束地享受生活。無窮結彰顯生命的無窮無盡,象征著生命不斷延續(xù)。肚兜紋飾中還包括葫蘆這一具有多重含義的物象。首先,從讀音的角度來看,其讀音同福祿相似,代表人們吉祥如意的愿望;其次,從健康角度來看,葫蘆紋飾表達了人們希望一生健康無病、益壽延年、平安祥和與免除災難的愿望;再次,在愛情層面上,葫蘆花朵代表純潔無瑕的愛情,其外觀的相連的球形象征美滿和睦的家庭;最后,葫蘆紋飾表示要善待他人。這些肚兜物象寓意化地表達了人們的愿望。
2.諧音假借
應用諧音假借的方式進行寓意表達是肚兜紋飾的一個特點。例如,魚、鹿、蝠等原本的物象可以讀作有余、祿和福,能夠表達出多種不同的希冀,也是表達情感的一種方式。
就“蝠—福”來說,因為二者在讀音上幾乎完全相同,很多人都通過“蝠”字來表達祈求福運的意愿。我國民間廣為流傳的傳統(tǒng)吉祥圖案五福捧壽,就運用了這一諧音假借的方式。具體表現(xiàn)為:在壽字周圍環(huán)繞著五只蝙蝠,字體為圓形篆書,代表著祈求五福。針對這一圖案,《尚書·洪范》的作者桐源居士認為:五福分別代表著考終命、好德、康寧、富和福五大寓意。這反映了人們都希望擁有福運,也是人們對生命的另一種闡釋。還有一些圖案將盒子與蝙蝠聯(lián)系在一起,以此來表達五福和合的思想。因為盒字與合具有相同的讀音,也能在一定程度上表示婚姻幸福,從而表達希望夫妻能夠幸福生活的意思。
“魚—余”這一諧音表達了人們對豐收的盼望。魚本身也具有很好的象征意義,所以這一假借諧音也被人們廣泛用于肩帶肚兜紋飾上。從傳統(tǒng)文化來源角度分析,女性可以通過魚來表示,再加上魚的形態(tài)及較強的繁殖能力等,故被用來表示生育更多子孫延續(xù)生命的意義?,F(xiàn)在,民間不少人在重要的節(jié)日還會張貼魚的貼紙,在服飾上裝飾魚的紋飾,用“娃娃抱鯉魚”“蓮花鯉魚圖”等表示年年有余等。
(二)抽樣紋飾
具象造型在肚兜紋飾中占據(jù)重要的地位。肚兜紋飾的寓意可以通過抽樣紋飾來表達,指的是通過一種抽象畫的造型或獨特的圖像顏色,將人們的思想通過紋飾展示出來,讓人們進行想象,體會其中的韻味。如果只觀察肚兜上的輪廓圖形,可以看出S形、圓形及方形是三大關鍵的結構模式。方形模式還包括一些折線或直線等。以上三大結構模式象征著紋飾最初的文化來源,通過這些能夠構建出多種形態(tài)的圖紋。
1.方形結構
方形紋飾是組成方塊字、八卦圖的關鍵所在。運用到肚兜紋飾中可以進行進一步的轉換,通過多種不同的方形結構構建出所需的圖紋。運用方形可以設置菱形圖紋、幾何紋和勾連回紋等紋飾。
2.圓形結構
圓形結構也是構成肚兜紋飾的重要部分,涉及與圖形有關的意象有蛙等。二者的形象能夠在圓形結構作用下進一步轉換,成為金烏(外輪是太陽圈)。此外還包括圓形花圖,可以借助寶相花同圓形圖案整合起來,具有很好的裝飾效果。
3.S形結構
S形紋飾及其多樣組合主要涵蓋對龍/鳳紋、水紋、龍鳳虎紋及云紋等。該紋飾在近代肚兜紋飾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是對傳統(tǒng)文化的繼承和發(fā)揚,烘托出天圓地方的理念。這表達了人們對天地的尊崇,不僅順應了當時的習俗及禮儀,更加表達了肚兜對傳統(tǒng)習俗在紋飾裝飾方面的升華。
(一)圖騰式的傳遞符號
1.去禍避邪紋樣“茱萸”
重陽節(jié)是我國的一個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其紋飾圖樣主要指的是茱萸,代表著避邪的思想。《風土記》里有關于“茱萸”辟邪的描述,九月九日這天,為驅除惡氣抵御初來的寒氣,人們便折茱萸插于頭上。于是在重陽這一天,采茱萸、插茱萸的習俗延續(xù)并流傳了下來。因此有了“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詩句。屈原在《遠游》中有“集重陽入帝宮兮”的辭句??煽嫉年P于重陽節(jié)來歷的文字記載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戰(zhàn)國時期[1]。到唐代,重陽節(jié)插茱萸的習俗已經(jīng)很普遍了。真正把茱萸紋樣用于肚兜上,表現(xiàn)重陽節(jié)去禍辟邪的習俗,從考古資料中檢索,最早見于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繡品中。
2.辟邪除疾紋樣“五毒”
蝎子、蜈蚣、蜘蛛、壁虎、毒蛇是五種毒邪形象。端午節(jié)是我國傳統(tǒng)民族節(jié)日之一,端午節(jié)時春夏交替,氣溫升高,各種昆蟲繁殖旺盛。蚊蟲不僅會叮咬人和牲畜,還會傳播疾病。在節(jié)日當天,不少人家有貼門神來鎮(zhèn)宅的習俗,有的人家還在大門兩邊懸掛一束艾葉。孩子們則佩戴荷包、穿刺繡了五毒圖案的肚兜。有的肚兜把虎布局在中央,環(huán)繞虎的是“五毒”形象,代表虎的神威降服鬼怪邪魔[2]。目的是辟邪驅瘴,去除蟲害。
3.祈福驅魔紋樣“畫雞”
雞在“六畜”中排名第一。春節(jié)期間祈福驅魔,民間常見的是“畫雞”。古時過大年初一有些地方也有此習俗。據(jù)《占書》記載,上天創(chuàng)造萬物由初一這一天開始。雞是萬物被造之首,日常生活中,由于雞能打鳴和吃蟲子,“五德之禽”的美名就給了雞,祈求吉祥的時候就借畫雞以表達。因此,肚兜上的圖案多以畫雞為主,以達到祈福驅魔的目的,表達人們對美好生活的祈愿和向往。
(二)實物式的留存記憶
1.借文字與圖案折射喜慶吉祥、表達期盼和求福免災
新的一年開始懸掛中國結,張貼春聯(lián),每家每戶都忙于放鞭炮,祭灶神。穿大紅肚兜可以表達新年新氣象。上等紅色絲綢是肚兜的主要材料。紅色在我國傳統(tǒng)中歷來有吉慶、辟邪的說法。這些肚兜制作精良,在式樣上不再加以區(qū)分。穿戴肚兜的目的是祈求在新的一年里生活有余、風調雨順、富貴吉祥、闔家安康等。肚兜制作講究用一根紅色繩線從頭到尾編結每個結,稱為盤長結,表達男女之間的愛意。這種習俗寓意始于唐代的異性間交往。盤長結的寓意和鴛鴦結、合歡結相當,至今仍然被設計師們作為代表性的中式元素運用在服裝與服飾品設計中。
端午節(jié)以肚兜、佩戴香袋作為辟邪消災的吉祥物,是這一傳統(tǒng)節(jié)日的一大特色。端午節(jié)期間,兒童、婦女往往會穿肚兜,并在身上戴香袋,達到驅邪辟祟的目的。端午時節(jié)搭配肚兜的香袋,形態(tài)極為豐富:有植物類的如葫蘆、桃子等,也有動物類的如老虎、貓、魚、兔等。這些香袋外形各異但都傳遞著人們美好的祝福。到了宋代,繡袋除了裝飾作用更兼具實用價值,在繡袋中裝有艾葉、冰片、雄黃、藿香、蒼術等,達到除病菌、消汗臭、提神醒腦的功能。由此可見,肚兜常常和中國結、香袋搭配,是一種程式化的習俗。
端午節(jié)在西北陜西一帶也被稱為 “女兒節(jié)”。這個節(jié)日屬于華夏族母親的節(jié)日,有關傳說可以追溯到上古時代。在這一帶,端午這天有穿“蟾蜍花襄肚”的習俗。端午節(jié)娘家人要送一份端午禮給出嫁的女兒,這份端午禮就是自己母親親手做的繡有蟾蜍圖案的肚兜,當?shù)厮追Q“送裹肚兒”(一種扇形肚兜)[3]。當時人們也用蛤蟆娃娃來稱呼女娃,表示女媧創(chuàng)造生命后一代代的延續(xù),更重要的是希望女娃們有著同女媧一樣強大的生育能力。送具有女媧部落的圖騰標記的蛤蟆裹肚,目的是依附圖騰形象使裹肚具有辟邪意義。慈母心中對女兒的那份祝福之情深深寄托于其中。
2.叫魂祈福的傳承工具
在有關肚兜的習俗中,最具民俗性的是把肚兜作為叫魂的道具。古時候我國漢族居住地區(qū)廣泛流行的一種喪葬風俗——叫魂。在家人剛剛去世的時候,叫魂人便爬上房頂,招回亡者的靈魂。叫魂人一邊喊叫失魂者的乳名:“某某某回家來!”另一叫魂人應聲答道:“回來了!”在空曠的鄉(xiāng)村夜幕下蕩漾著叫魂者撕心裂肺的呼喊聲。我國南方地區(qū)的一些民族中,如果發(fā)現(xiàn)孩子患病、受驚,就歸為丟魂,會通過一種特有的風俗習慣——叫魂來消病免災。叫魂儀式需要2個人:前面走的人手舉生病小孩的干凈肚兜,邊走邊叫小孩的乳名,后面走的人則雙手端一盆盛滿清水且蓋上黃裱紙的小碗,邊走邊以小孩的身份來應答前面走的人。到了被嚇丟魂的地方,手舉肚兜的人手持肚兜撲騰數(shù)下,然后把肚兜藏好,叫著小孩的乳名再一路走回家去?;氐郊抑泻螅紫纫榭赐肷宵S表紙下面是否有圓形的氣泡冒出,當發(fā)現(xiàn)有氣泡出現(xiàn)了,就證明孩子的魂魄已經(jīng)回來了。再把這個碗放在生病小兒枕頭邊上,讓這個碗陪伴孩子睡著后,次日醒了就表示靈魂附體,反之就需要再次進行上述儀式[4]。在整個叫魂習俗中,肚兜這一直接依附軀體的物件,作為被招魂者軀體與靈魂的比擬物直接物化成人的“魂”的化身。
3.生育子孫的載體表達
我國古代女性借肚兜傳達生育意愿,鮮明而直率,最具代表性的應屬“百子圖”及“獨占鰲頭”等肚兜。生育是我國古代女性生命中的重要內容之一,而生育傳嗣在儒家思想中又以“孝”為最高體現(xiàn)。古代傳統(tǒng)認為,為祖宗祭祀的事只能由兒孫等男性來完成,因此如果沒有子孫之輩,祭祀列祖列宗的事就會結束。不能傳遞香火,在我國古代傳統(tǒng)中被認為是最大的不孝,所以能不能生兒育子并延續(xù)后代被看成我國古代女性的頭等大事。盡管一直以來,多生多育都是我國歷史上傳統(tǒng)生育觀念的主流,但從肚兜圖騰中的“獨占鰲頭”來看,我們也不難發(fā)現(xiàn)一直與其并存著的還有優(yōu)生優(yōu)育的觀念?,F(xiàn)代遺傳科學早已證明,多生多育缺乏生物學優(yōu)勢,因為多生會造成婦女身體虧虛羸弱,所生子女也會病弱而難成才。子女不在多,而在于日后有造化,能成材。這種生育意愿與我們今天提倡的優(yōu)生優(yōu)育觀念基本相符[5]。
肚兜在生活方式中對習俗與節(jié)慶的表達以“象征式圖騰符號”與“實物式造型符號”為主。這些體現(xiàn)習俗的“符號”對應著風俗習慣與節(jié)慶:用紋飾來驅邪辟祟,祈求吉祥。肚兜的造物形態(tài)與習俗節(jié)慶的規(guī)定性相關。肚兜由內而外傳遞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企盼與向往。它運用豐富的圖騰式造物理念與多種寫實的裝飾手段,使抽象的節(jié)慶習俗變得更具有可識別的形象感與生動感。在當今的中華文化交流中,對習俗節(jié)慶方方面面的研究豐富了節(jié)慶習俗內涵。肚兜也是當代青年了解我國節(jié)慶習俗的載體之一。
[1]鐘敬文.民俗學概論[M].上海:上海文藝出版社,1998.
[2]帕特里克·弗蘭克.視覺藝術史[M].陳玥蕾,譯.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
[3]潘健華.云縷心衣——我國古代肚兜文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4]翁敏華.古劇民俗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5]潘健華.荷衣蕙帶——中西方內衣文化[M].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
責任編輯:穆剛
Reservation and Transfer of the Traditional Customs for the M odern Bellyband
LINing1,XU Pingshan2
(1.AnhuiCity SchoolofManagement,HefeiAnhui230011,China;2.AnhuiVocationaland TechnicalCollege,HefeiAnhui230051,China)
The concrete and abstract ornamentation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symbolic meaning and feelings represented by the pictures and ornamentation,in order to find the subliming characteristics of customs and festivals revealed in the design of the pictures of the bellyband.The concept and ornamentationmethodswere used tomake the abstract festivalmore vivid and lively. Itwas proposed that the reservation and transfer of traditional customs and festivals ismainly through the symbolic totem symbols and concrete left signs,showing the reservation and transfer of the traditional customs for themodern bellyband,and it is useful to help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customs of China.
bellyband;custom;reservation and transfer;methods
K892.23
A
1673-8004(2016)06-0012-04
2015-12-16
本文系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項目(項目號:SK2015A581)與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點項目(項目號:SK2014A280)的研究成果。
李寧(1978— ),女,山東淄博人,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服飾文化及服裝設計研究;許平山(1970— ),男,安徽廬江人,副教授,碩士,主要從事服飾文化及服裝設計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