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王輝斌教授對王維研究的貢獻"/>
李定廣
(上海師范大學 文學院,上海 200234)
?
獨辟蹊徑與糾謬補闕
——論王輝斌教授對王維研究的貢獻
李定廣
(上海師范大學 文學院,上海 200234)
摘要:王輝斌教授對王維研究的貢獻,主要表現(xiàn)在三個方面:獨辟蹊徑開拓王維研究新天地;通過文本細讀與文獻考證獲得王維研究新成果;在王維研究中務(wù)去陳言與迭出新見。其代表作《王維新考論》將王維放在整個歷史文化流變中考察,使讀者得以窺見盛唐詩歌的文學淵源,從而突出了王維詩歌所獨有的特色,給人以深刻的印象。
關(guān)鍵詞:王輝斌;王維研究;獨特貢獻
王輝斌教授是中國古代文學研究領(lǐng)域的知名學者,其研究在學界以格局宏大、視野開闊、成果豐碩而著稱。自1998年得識王輝斌教授以來,不斷讀到王教授的大著,累計有20余部,實在令我驚嘆、佩服。就我個人近年的閱讀和關(guān)注而言,印象最為深刻的是《王維新考論》《商周逸詩輯考》《唐后樂府詩史》這三部大著,其中呈現(xiàn)的創(chuàng)新開拓的學術(shù)魄力令人震撼。王教授對中國古代文學研究的貢獻有目共睹,其對中國文學的頂峰時代唐代文學研究的貢獻尤其突出。唐代是詩的王國,在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唐代詩人的成就也遠遠超過了其他朝代。但今人對于唐詩的研究尚未達到通透的地步,還有許多研究空間。王輝斌教授為此作了別具一格的探索,其研究點面結(jié)合,既有對唐代著名詩人如王維、孟浩然、李白、杜甫等的個案研究,也有整體性、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如他的《唐代詩人婚姻研究》《唐代詩人探賾》《唐代文學探論》等,均是這方面功力深厚的專著。這里以王教授對盛唐詩人王維研究的貢獻,談?wù)勎业捏w會。王教授的王維研究成果分布在他發(fā)表的系列論文和出版的多部專著之中,而以《王維新考論》(黃山書社2008年版)最為集中。因此,本文對王教授研究王維的貢獻之述評,即以此書為重點。
一、獨辟蹊徑開拓王維研究新天地
王維作為盛唐的代表性詩人之一,研究者代不乏其人,成果豐碩,如清人趙殿成的《王右丞集箋注》、陳鐵民先生的《王維集校注》,都是著名的研究成果。不僅是中國學者,日本、韓國等國外學者同樣對王維研究做出了自己的貢獻,從注解、闡釋、評議多角度進行了深入研究。學界對王維及其相關(guān)問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其山水田園詩之上,如其“詩中有畫”之特點、佛教禪宗及其詩歌的接受影響等方面。而王教授的王維研究,總體上是宏觀與微觀結(jié)合,多方法、多角度、多層次的研究,他分析出國內(nèi)王維研究在山水田園詩方面重復勞動現(xiàn)象極為嚴重,有鑒于此,王教授在王維研究中獨辟蹊徑,開拓出王維研究的新天地。
首先,王教授通過王維的婚姻問題入手,繼而對王維的生平事跡進行詳細考訂,發(fā)表了《王維早期行事研究》《王維開元行蹤求是》《關(guān)于王維的隱居問題》等文,并且將王維生平與唐代的刑法、職官、休假等制度結(jié)合起來,從王維的思想,分析其崇尚佛教的原因,充分展示了研究者開闊的歷史視野,通過文史互證,弄清真相,解決問題,填補了王維研究的一些疏漏與空白。
其次,王教授將王維研究放置在整個唐代詩歌史的背景下予以審視。探討王維與唐玄宗、唐肅宗、張說、張九齡的關(guān)系,是將王維研究置之于盛唐政治文化之中;探討王維與李白的關(guān)系,是從詩歌創(chuàng)作的角度出發(fā),分析特定歷史時期的文學觀念。這就構(gòu)成了復合多元的文化透視,使得研究工作更加細致緊密,言之有據(jù),有助于客觀地呈現(xiàn)歷史與還原史跡的全貌。
再次,不擠熟路,勇于拓展王維研究新領(lǐng)域,并取得重要突破。研究王維者,山水田園詩研究可謂一條擁擠的熟路,早已經(jīng)人滿為患,重復再重復。王教授繞開此道,研究王維的樂府詩、佛教詩、登覽詩和邊塞詩,給人耳目一新的感覺。其中樂府詩和邊塞詩的研究,我個人認為開拓性最強,結(jié)論意義重大,對唐代詩史具有補闕與改寫的意義。如過去的文學史和唐詩史著作一般認為,杜甫是唐代新題樂府的開創(chuàng)者和大量創(chuàng)作者。而王教授通過定量與定性相結(jié)合的分析,得出“王維是唐代新題樂府的真正創(chuàng)制者與大量創(chuàng)作者”這一新穎而又令人信服的結(jié)論。又如,過去的文學史和唐詩史著作論述盛唐邊塞詩一般只提高適、岑參、王昌齡、李頎等,極少提到王維邊塞詩的詩史意義和藝術(shù)成就。王教授通過事實排比法,認為王維邊塞詩創(chuàng)作不僅數(shù)量很大(共40首,在整個初盛唐僅次于岑參),而且創(chuàng)作時間要早于高適、岑參,他是承繼初唐李世民、楊炯、陳子昂邊塞詩余波,成為盛唐邊塞詩真正的開拓者,是為盛唐邊塞詩派的形成與確立做出了重要貢獻的詩人。王教授還將王維的邊塞詩分為“親歷邊塞詩”、“送別邊塞詩”、“虛擬邊塞詩”三種類型,十分新穎,足資借鑒。
最后,“糾謬補闕”是王教授王維研究的切入點和歸宿,也最能展現(xiàn)其王維研究的突出價值和貢獻。自清代以來,王維研究的著作和論文規(guī)模龐大,但錯謬也長期伴隨而行,王教授選取這些研究成果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影響巨大的成果,進行糾謬補闕的工作。王教授甘作王維研究史上的“清道夫”,雖招致一些爭議或一些議論,但這項工作在原有的基礎(chǔ)上有明顯的推進,其價值是巨大的,貢獻是有目共睹的,因而也是十分值得的。
二、通過文本細讀與文獻考證獲得王維研究新成果
在中國古代文學研究之中,文本細讀與文獻考證都是重要的學術(shù)基礎(chǔ)。詩歌的正確解讀與文獻材料互為補充,兩相驗證,方能得出客觀公正的結(jié)論。王維作為盛唐大家,其作品的文本當然為研究者所重視。清代趙殿成的《王右丞集箋注》、陳鐵民先生的《王維集校注》在王詩的文本上做了一系列的整理研究工作。
王教授在文本細讀與文獻考證上功力深厚,他在趙殿成、陳鐵民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礎(chǔ)上,進一步立足于文獻學、版本學、文化學的角度,對王維的作品進行了綜合考訂,對王維的144首詩歌進行了系年考辨,參考了經(jīng)史子集多方面的資料,提出了一些自己在王維詩歌系年上的看法和意見,彌補了趙殿成、陳鐵民等學者的不足。王教授的許多考證和結(jié)論,令人印象深刻。如對王維詩歌編年有一個前提,就是王維生年的確定,若生年不對,以后所有編年將全誤。王教授認為,趙殿成、陳鐵民等人對王維生卒年的確定是存在嚴重問題的。王教授在王維的生卒年的疑問上,結(jié)合日本學人入谷仙介、中國學者王勛成的研究成果,不僅提出了有力的質(zhì)疑,也提出了較為可靠的解決方案,為以后的研究提供了重要導向。又如其為何與李白未曾相互交游的問題上,則通過知人論世,從二者的個性、地位、身世諸多方面予以解讀闡釋,都力求給出有理有據(jù)的解答。又如其對王維詩文的真?zhèn)螁栴},從方志、類書、史傳等各方面的材料入手,進行了較為翔實的論證,既不流于平鋪直敘,又不局限于瑣碎的考證,言之有物,澄清了一些問題,也使得讀者信服其論點。王教授的這種考證功夫,為后來的研究者提供了很好的參考和借鑒。
王教授曾談及自己王維研究的甘苦,說:“雖然,我的這些專以研究王維生平事跡見長的成果,也許會存在著這樣或那樣的缺憾,但從總的方面講,卻是能夠接受任何形式的檢驗的,原因是其所獲結(jié)論全都是建立在‘有一份材料說一份話’的基礎(chǔ)上的?!?《三求原則為準律——我與王維研究》)這種“有一份材料說一份話”的治學態(tài)度,應(yīng)是所有研究者在學術(shù)研究中需要時刻加以銘記的準則。
三、在王維研究中務(wù)去陳言與迭出新見
對于前人研究得較為詳盡、較為透徹的問題,可以窮盡搜羅,作為積累,而將自己的注意力集中在前人沒有解決的或者有所忽視的問題之上,這樣才能使研究得以不落俗套,具有創(chuàng)新性。在對前人的結(jié)論加以充分利用的同時,時刻高度警惕,絕不盲目迷信。王教授對王維研究的一個較大的特點是既能有效地利用原有的研究成果,又不迷信原有的結(jié)論,勇于質(zhì)疑。相傳節(jié)孝先生徐積“因讀《史記·貨殖列傳》,見‘人棄我取,人取我與’,遂悟作文之法?!?清杜貴墀撰《讀書法匯》引)其實,在學術(shù)研究過程中,這也是值得借鑒的一種方法。
歷來對王維詩歌的研究,往往集中于其山水田園詩之上,而王教授卻有著不同的看法,在他的《王維新考論》一書中,并未對王維的山水詩進行詳細探討。對此,他在序言中解釋說:“研究王維而不涉筆其山水詩,這似乎令人有點不可思議。其實不然。這是因為,自建國以來的王維山水詩研究,其研究者之眾,成果之多,已經(jīng)很難讓我再‘插足’其間了?!敝档米⒁獾氖?,之所以提出這種觀點,王教授并不是主觀臆斷,而是建立在一系列的數(shù)據(jù)之上的?!拔抑宰魅绱苏J識,是因為有一組數(shù)據(jù)可以對此說明之。根據(jù)對有關(guān)資料的統(tǒng)計與量化表明,在1949年至2004年的55年中,發(fā)表于中國內(nèi)地各刊物的王維研究論文為576篇(這一具體數(shù)字也許并不準確),其中屬于山水詩研究的論文則有近360篇之多,這一數(shù)量所占其總數(shù)的比例,是學術(shù)界對唐代任何一位山水詩人的研究成果都難以相比的?!毖芯客蹙S,但采取“人棄我取,人取我與”的方法,不涉及山水詩,從中可以看出王教授的學術(shù)眼光。
務(wù)去陳言自然就會迭出新見?!锻蹙S新考論》一書可謂處處展現(xiàn)了作者的新見。譬如,在傳統(tǒng)著作和大眾心目中,王維“半官半隱”、“亦官亦隱”幾乎已成為無人不知的“常識”,但王教授敢于對這一固有“陳言”表示懷疑,提出自己的新見。在具體考察中,王教授指出有唐一代無“亦官亦隱”之例子。他歸納了唐人的隱居方式,從“先官后隱”、“先隱后官”、“幾仕幾隱”、“數(shù)隱未仕”等幾個方面,對以前學者所持的“半官半隱”的說法提出商榷,并結(jié)合唐代官制,說明兩者之間存在矛盾。這一新見,頗值得重視;這種學術(shù)勇氣,亦難能可貴。
從以上的述論可以看出,王教授以唐代文學作為基礎(chǔ),結(jié)合當時的歷史文化背景,將王維及其詩歌放置到整個詩歌史的發(fā)展中去考察,從而得出客觀的結(jié)論。閱讀王教授有關(guān)王維的著作和論文,我認為其研究主要有以下幾個特點:
首先,王教授有著自己明確的研究方法,并貫徹始終,即理清事實,總結(jié)規(guī)律,得出結(jié)論。唐代詩學昌盛,清人編《全唐詩》,收唐人作品近五萬首,詩作之多,冠絕前代。王教授以王維詩歌創(chuàng)作的獨創(chuàng)性為標準,將王維的詩歌分成樂府詩、佛教詩、登覽詩、邊塞詩等幾大類,結(jié)合詩歌的本質(zhì),去挖掘盛唐詩歌的深度和廣度。在研究中,王教授以作品為立足點,結(jié)合音樂、宗教、民俗、文化等進行詩歌的文本剖析,將之與同期的詩人詩作相互對比,分析王維對各種詩歌題材的創(chuàng)新和拓展,挖掘出其在文學史上的意義。
其次,王教授研究王維,鉆研唐宋文學,有著深厚的功底,但在學術(shù)研究之時,并不把目光局限于唐代文學之上,而是充分利用了這一資源,以此為根據(jù)地加以拓展。他不但對于商周逸詩、先唐文學有所建樹,唐以后的文學研究,如唐宋詞,宋金元詩,乃至明清小說均有所涉獵,這充分體現(xiàn)了一位學者開闊的學術(shù)視野。以《王維新考論》一書而言,雖然是研究盛唐詩人的論著,但研究過程中作者時時刻刻將王維放在整個歷史文化流變中考察,使讀者得以看出盛唐詩歌的文學淵源,也突出了王維詩歌所獨有的特色,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樣的特點在本書中時??梢钥吹?,從而讓讀者不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這不僅充實了全書的內(nèi)容,而且也使之具有一定的厚度。
第三,王教授特別重視文本細讀和交叉學科知識的互證。他在研究中得出的有別于前賢的新結(jié)論、新觀點、新認識、新看法,很多都是通過細讀文本達成的。交叉學科知識的互證同樣讓人印象深刻,《王維新考論》等著作之所以迭出新見,與其充分利用交叉學科知識的互證密切相關(guān)。我們從中可見王教授知識面之廣,也可知廣博的知識是學術(shù)創(chuàng)新的必要條件。
總之,王教授的《王維新考論》一書學術(shù)含金量很高,對王維研究有著相當?shù)耐苿幼饔?,為王維研究乃至唐代文學研究做出了重要貢獻。王教授在王維研究中所體現(xiàn)的學術(shù)精神、學術(shù)方法和學術(shù)膽識,給我們很多啟示,值得我們特別關(guān)注。
[責任編輯于湘]
中圖分類號:I20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6390(2016)02-0075-03
作者簡介:李定廣(1966-),男,安徽合肥人,教授,文學博士,博士生導師,研究方向:唐代文學與文獻學。
收稿日期: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