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慧云 李 紅 張圣軍
池塘水質綜合調控措施
○李慧云李紅張圣軍
2015年秦安市岱岳區(qū)水務局承擔實施了池塘水質綜合調控技術推廣項目,經過一年的實施,項目取得了可喜的成績,并順利通過專家驗收?,F(xiàn)就在池塘中采取的水質綜合調控技術措施介紹如下:
底層微孔增氧技術的增氧原理就是采用羅茨鼓風機將空氣壓入輸氣管道,送入微孔管,以微氣泡形式分散到水中,微氣泡由池底向上升浮,促使氧氣充分溶入水中,還可造成水流的旋轉和上下流動,將底部有害氣體帶出水面,加快對池底氨、氮、亞硝酸鹽、硫化氫的氧化,抑制底部有害微生物的生長,改善池塘的水質條件,減少病害的發(fā)生,同時促使池塘上層富含氧氣的水帶入底層,實施池水的均勻增氧,同時減少了池水的換水率,降低了排放量。使用方法:根據水體溶氧變化的規(guī)律,確定開機增氧的時間和時段。一般4-5月,陰雨天半夜開機;6-10月下午開機增氧2-3h,日出前后開機2-3h,連續(xù)陰雨天氣或低壓天氣,夜間21-22時開機,持續(xù)到第二天中午;養(yǎng)殖后期勤開機,促進水產養(yǎng)殖對象生長。有條件的進行溶氧測試,適時開機,以保證水體溶氧6-8mg/L。
2.1硝化細菌
使用時不需要經過活化處理,不能用葡萄糖、紅糖等來擴大培養(yǎng),只需簡單地用池水溶解潑灑即可。投放硝化細菌后,一般情況需4~d天才可見明顯效果,因此將投放時間提前是解決這個矛盾的好方法。同時為了更好地提高硝化細菌的作用效率,硝化細菌應提前數(shù)日運用,避免繁殖速度快的活菌競爭空間。 硝化細菌不可與化學增氧劑如過碳酸鈉或過氧鈣同用,因為這些物質在水體中分解出的氧化性較強的氧原子,會殺死硝化細菌,所以先使用化學增氧劑1h后,再使用硝化細菌。 養(yǎng)殖池塘的酸堿度及溶解氧與硝化細菌的使用效果有較大的關系。硝化細菌對pH的最適宜范圍為7.8~8.2,DO只要不低于2mg/L即可。
2.2光合細菌
在養(yǎng)殖水體中使用和在飼料中添加光合細菌能改善水質,減少耗氧,促進魚蝦成長,提高產量。光合細菌宜掌握在水溫20℃以上時使用。低溫及陰雨天不宜使用。在池塘使用時,每立方米水體2~5 g光合細菌拌細碎的干肥泥土粉均勻撒入魚池,以后每隔20d左右每立方米水用1~2g光合細菌兌水后全池潑灑。蝦池每立方米水用5~10g,以后每隔20d左右再用2~10g。用于飼料添加投喂魚蝦時,按1%的比例拌入。用于疾病防治時可連續(xù)使用,每立方米水魚池用1~2g、蝦池用5~10g兌水后全池潑灑。在池塘施用糞肥或化肥時,配2~5g光合細菌效果更為明顯,可避免肥料用量過大、水質難以把握的缺點,并可防止藻類老化造成水質變壞。
水瘦時要先施肥再使用光合細菌,這樣有利于保持光合細菌在水體中的活力和繁殖優(yōu)勢,降低使用成本。此外,酸性水體不利于光合細菌生長,應先潑灑適量生石灰乳,調節(jié)水體pH值為7左右后再使用光合細菌。
藥物對光合細菌制劑的活體細菌有殺滅作用,因此不能與消毒殺菌劑同時使用。水體消毒須經過7d后方可使用。
2.3芽孢桿菌
當養(yǎng)殖水體底質環(huán)境惡化,藻相不佳時,應盡快應用芽孢桿菌,其迅速利用大分子有機物質,同時能將有機物質礦化生成無機鹽為單細胞藻類提供營養(yǎng),單細胞藻類光合作用又為有機物的氧化、微生物的呼吸、水產動物的呼吸提供氧氣。循環(huán)往復,構成一個良性的生態(tài)循環(huán),使池塘內的菌相達到平衡,維持穩(wěn)定水色,營造良好的底質環(huán)境。在潑灑該菌的同時,須盡量同時開動增氧機,使其在水體繁殖迅速形成種群優(yōu)勢。
使用芽孢桿菌前,活化工作為必須的措施?;罨椒ㄊ羌颖境厮蜕倭康募t糖或蜂蜜,浸泡4~5h后即可潑灑,這樣可最大程度提高芽孢桿菌的使用效率。
2.4 EM微生態(tài)制劑
加入養(yǎng)殖水體后,其有益菌群能殺死或抑制病原微生物和有害物質,調整養(yǎng)殖環(huán)境,促進養(yǎng)殖生態(tài)系中的正常菌群和有益藻類活化生長。有效地去除水體中的氨氮、硫化氫、亞硝酸鹽、三甲胺等各種頑固有害物質,提高溶解氧,使水質得到改善。塘底凈每次按0.4~0.5 kg/畝·m)的用量均勻潑灑,每10~15 d用一次即可;生態(tài)修復劑每畝水面(1m水深)使用5 kg,每30d一次。
使用EM微生態(tài)制劑前1周不宜使用其他消毒藥物,禁止與抗生素、殺菌藥或具有抗菌作用的中草藥同時使用;池塘要求有一定比例的濾食性魚類;清瘦水體不宜使用;用藥后3 d內密切觀察魚類行為,防止缺氧帶來損失。
魚菜共生是一種生態(tài)型可持續(xù)發(fā)展?jié)O農結合的新技術,通過在魚類養(yǎng)殖池塘水面種植蔬菜,利用蔬菜根系發(fā)達、生產時對氮磷需求高等特性,對水質原位生物調控方式,在池塘內形成魚肥水—菜凈水—水養(yǎng)魚循環(huán)系統(tǒng),達到魚和菜和諧共生。具有原位生物調水,吸收池塘廢棄N、P,緩解池塘水體富營養(yǎng)化、充分利用土地(水面)資源,光合作用增氧、遮陰避暑、提高水產品品質、賣菜增收、減少水電藥成本投入等優(yōu)勢,還能節(jié)約土地資源,制造景觀工程等諸多優(yōu)勢。
3.1浮床的制作
可在PVC管浮床的基礎上,在其長邊和寬邊的垂直方向分別留2個和1個以上中空接頭,用PPR管或竹子等具有一定韌性的材料搭建成拱形的立體框架。
3.2浮床放置
應本著操作方便和發(fā)揮蔬菜調控水質作用最大化的原則,按照帶狀對魚菜浮架進行布局,間距3-5m,帶狀固定,可整體移動,根據需要靈活調控水體內富營養(yǎng)化區(qū)域。根據池塘水體的肥瘦程度不同,池塘蔬菜種植面積參考比例,一般普通池塘種植比例為3%-5%,若水色較濃,顏色黃褐色、褐綠色,底泥顏色黑,種植比例宜為5%-10%。
3.3栽培蔬菜種類選擇
可根據生產和市場需要,選擇適合的蔬菜,一般夏季種植綠葉菜類有空心菜等,藤蔓類蔬菜有絲瓜、苦瓜等。在項目推廣中我們選擇的是空心菜,空心菜屬蔓生植物,根系分布淺,為須根系,再生能力強,性喜高溫多濕環(huán)境,蔓葉生長適溫為25~30℃,溫度越高,生長越旺盛,采摘間隔時間愈短;喜充足光照,對密植的適應性也較強,其喜肥喜水,需肥量大,耐肥力強,對氮肥的需要量特大。而空心菜生長旺季與魚類同期,是池塘魚菜共生理想種植品種。
3.4蔬菜栽培時間
4月下旬以后,水溫高于15℃時開始種植。采用扦插栽培方法進行池塘蔬菜種植省時省力。
通過采用水質綜合調控技術措施,改良養(yǎng)殖魚類賴以生存的生態(tài)環(huán)境,變養(yǎng)殖廢水為活水,構建了魚水和諧,降低了池塘養(yǎng)殖魚類的發(fā)病幾率和養(yǎng)殖污水排放。為保護生態(tài)環(huán)境起到了有力的推動作用。并且生產出的優(yōu)質水產品還能滿足人民群眾對無公害食品的需求,而且使養(yǎng)殖業(yè)戶從中提高了效益、收入增加、得到實惠,其生產積極性得到了提高。
(通聯(lián):271000,山東省泰安市岱岳區(qū)水務局 泰安市泰山大街西首 電話:13954889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