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仿,劉淑梅
(天津商業(yè)大學,天津 300134)
?
概念隱喻在“一帶一路”財經(jīng)報道中的認知分析
陳亞仿,劉淑梅
(天津商業(yè)大學,天津 300134)
隱喻研究經(jīng)歷了三個不同的階段,每個階段都有其研究側重點,學者們逐漸將研究視角轉向語言層面。概念隱喻將隱喻從普通語言學研究領域轉向了認知研究領域。本文以“一帶一路”的經(jīng)濟報道為例,具體分析了三種典型的概念隱喻,有助于人們更好地理解“一帶一路”這一經(jīng)濟活動,同時培養(yǎng)人們的隱喻認知思維。
概念隱喻;“一帶一路”財經(jīng)報道;認知分析
新的概念隱喻研究不僅僅將隱喻局限于語言層面,而且將其與認知緊密結合起來,通過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來建構非熟悉的、復雜的概念,能夠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的是兩者認知域間的相似性。如何判斷兩者之間的相似性需要引入人們的思維亦或人們的認知。經(jīng)濟活動是一種相對復雜的活動,概念隱喻在經(jīng)濟文本中的使用可以降低人們對抽象活動的理解難度。本文借助概念隱喻理論,剖析“一帶一路”經(jīng)濟報道中典型的概念隱喻類型,進而闡釋概念隱喻的認知機制。
以《我們賴以生活的隱喻》發(fā)表為標志,Lakoff和Johnson將概念隱喻的研究帶入到了認知領域。在這個研究中,Lakoff和Johnson表明了隱喻普遍存在于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半[喻的本質是用一種事情或者經(jīng)驗去理解和經(jīng)歷另一種事情或經(jīng)驗”。這與之前大部分學者的研究不同。在此之前的隱喻研究經(jīng)歷了修辭和哲學研究階段。在修辭領域,學者們的研究重點是隱喻的修辭功能。在哲學領域,學者們關注更多的是隱喻與思維之間的關系,偏向于隱喻對思維的影響研究。到隱喻研究的語言學階段,隱喻則和詞匯以及詞匯的變化意義等緊緊相連。在修辭研究階段,學者們從修辭功能上探討隱喻的在文中的作用,認為隱喻是一種修辭手段。在哲學研究階段,隱喻的研究進入到哲學領域,利科和德里達提出著名的“隱喻理論”,并指出“哲學從來就是一門深刻的隱喻學科,它處處充滿隱喻,不自覺地受制于隱喻”。學者們用隱喻來解釋哲學,在哲學理論中具體研究隱喻性思維。語言學研究階段是隱喻的一個突飛進展,Lakoff和Johnson將概念隱喻從普通語言學領域轉向認知領域,不僅將其看成一種修辭方式,還挖掘了其認知的一面,將隱喻看成是一種思維方式、一種認知方式。這階段將研究點轉向了語言研究,不再僅僅將隱喻停留在修辭或者哲學層面。新的概念隱喻的出現(xiàn)將認知成分注入到隱喻中,豐富了隱喻研究,將隱喻研究轉到語言認知層面,為廣大學者的研究提供了新視角。
概念隱喻是一種認知方式、一種思維方式,我們需要了解概念隱喻的運作機制。概念隱喻本身有著一個運行的模式,包括三個基本因素,即始源域、目標域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似性。概念隱喻就是通過人們所熟悉的事物或者通過人們的自身經(jīng)驗來理解抽象、復雜的事物。兩個概念域中,始源域是人們所熟悉的事物,目標域是人們需要解釋表達的事物,要通過人們的思維、認知將兩概念隱喻聯(lián)系起來。在這個運行機制中,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的橋梁是兩概念域之間的相似性。概念隱喻這兩種認知域之間的相似性可以是常規(guī)性或者是創(chuàng)造性的,常規(guī)性的隱喻是人們眾所周知的隱喻對應,而創(chuàng)造性的隱喻可以將完全不同領域的兩事物進行連接。認知是人們對于外界事物的感覺、知覺,包括所有人們的思維活動。它是人們對于外部世界的一種認識,這種認識受到人們所處環(huán)境的影響,例如每個民族都有著自己特殊的民族文化、習俗、生活習慣等。這種文化可以通過特有的語言反映出來。漢語經(jīng)濟報道涉及各方面不同的題材,對一些難以理解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可以借助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來表達。概念隱喻在經(jīng)濟報道中具有認知功能。
“一帶一路”建設涉及沿線幾十個國家、數(shù)十億人口,途經(jīng)不同的文化圈,不僅僅涉及經(jīng)濟建設,還涉及文化的往來。本文以“一帶一路”漢語相關經(jīng)濟報道為例,探討了概念隱喻的認知機制,所舉實例來源于具有代表性、權威性的經(jīng)濟類報紙《21世紀經(jīng)濟報道》《第一財經(jīng)報道》《中國經(jīng)營報》。通過分析“一帶一路”經(jīng)濟報道中的語言,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概念隱喻的運行機制。
(一)友情隱喻
“一帶一路”的經(jīng)濟報道涉及內容很廣泛,在經(jīng)濟合作的基礎上主張文化先行。我們可以看到關于“一帶一路”的各式報道借用大量的隱喻來表達其內容。概念隱喻與普通的隱喻不同之處在于引入了人類的認知、思維。許多經(jīng)濟報道將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比喻成“友情”之合作。例如(見下劃線部分):
(1)我們大力拓展對外合作,“一帶一路”倡議得到了廣泛的響應。到去年年底,我們已經(jīng)同70多個國家和諸多的地區(qū)組織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基本形成覆蓋全球的伙伴關系網(wǎng)絡。中國的“朋友圈”越來越大,我們的好朋友、好伙伴越來越多。
(2)中英之間的合作不僅契合兩國發(fā)展戰(zhàn)略,也可以攜手在“一帶一路”、非洲發(fā)展上,成為新一輪工業(yè)化的引擎和世界和平與繁榮的推動力。
(3)近年來,周邊國家和地區(qū)在中國外交格局中的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凸顯,以“命運共同體”為目標、以“絲綢之路經(jīng)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為核心的周邊外交戰(zhàn)略新構想和新理念日漸清晰。
我們可以清晰地看到,報道將“一帶一路”與沿線國家的合作看成“朋友間合作”?!耙粠б宦贰苯ㄔO并不是我們自己的獨享,而是與沿線國家的共享、共同建設、共同發(fā)展。大部分經(jīng)濟報道運用“朋友”的概念隱喻,從認知角度看是由認知語境決定的。認知機制是從源域到目標域的映射,在這里源域是朋友間的關系,目標域是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將源域和目標域聯(lián)系起來的是二者間的相似性,如何判斷這二者間的相似性需要加入認知語境或者說所處文化社會環(huán)境。從源域上看,中國文化受道家、儒家的影響,重視“友誼”、“人際間的和諧”。道家倡導對人友善、救濟急需之人、救濟危難的人們,反對以強欺弱;儒家重視人和,倡導人與人之間的友愛、恭敬、謙讓、互助和諧。自古以來,我國就看重友誼,重視朋友之間的真情。受這種認知語境的影響,人們在“一帶一路”經(jīng)濟報道中通過運用“友情”的概念隱喻增近我國與沿線國家的友誼,促進與沿線國家的合作。在認知語境的基礎上,除了看源域,還要看目標域所要表達的含義。目標域是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合作,國與國之間的合作只有真誠、互助才能走得長遠,而朋友間的相處最重要的是真誠。從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從源域到目標域,聯(lián)系兩個認知域的基礎是人們所熟悉的文化環(huán)境,將“友情”的概念隱喻運用到經(jīng)濟報道中恰到好處。通過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來理解抽象的經(jīng)濟活動,不僅傳播了我國的文化,還增進了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關系,有助于經(jīng)貿(mào)、政治、文化上的友好往來。
(二)植物隱喻
“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場經(jīng)濟活動,從商務談判到正式建立合作關系要經(jīng)歷一段過程,而在這段過程中需要雙方的細心呵護。這過程與我們所熟悉的植物生長類似。植物生長的各個階段需要人們的細心照料。在經(jīng)濟報道中,我們經(jīng)常使用植物的生長過程來映射經(jīng)濟的發(fā)展狀況。本文從“一帶一路”報道中選取三例進行分析:
(4)隨著眾多“旗艦”項目漸次展開,中東歐國家與中國經(jīng)貿(mào)往來迎來早期收獲期,“16+1”合作之花開始綻放。
(5)借“一帶一路”深耕海外市場。
(6)中韓青年播種友誼,“一帶一路”構建中韓命運和責任共同體。
“一帶一路”報道中運用大量的“植物”概念隱喻,認知模式涉及源域、目標域以及二者之間的相似性。在這個認知模式中,源域是“植物”,目標域是“一帶一路各方面的經(jīng)貿(mào)合作”。從源域映射到目標域“早期收獲、合作之花綻放、播種到深耕”,人們通過自身所熟悉的植物生長過程來映射復雜的經(jīng)濟現(xiàn)象。植物的生長不是一時而促的,而是要經(jīng)過一段漫長的過程,從開花到結果都需要人們的細心呵護。如果一時疏忽大意,就會導致植物的衰敗,從而一勞無獲。目標域涉及我國與“一帶一路”國家各方面的經(jīng)貿(mào)合作,合作需要雙方的細心經(jīng)營,從談判、交流到最后的合作都要細心處理,“合作之花才能綻放”。國與國之間經(jīng)濟上的合作就像植物的生長一樣,需要經(jīng)歷一段過程,要保持長期的合作。將植物生長的隱喻引入到經(jīng)濟描述中,降低了對經(jīng)濟文本的理解,還傳播了文化。人們熟悉植物生長的整個過程,能夠順利將植物隱喻與目標域“一帶一路”國家間的經(jīng)貿(mào)合作聯(lián)系起來。從以上分析可以清楚地看到源域和目標域之間的相似性,把這種相似性聯(lián)系起來的是人們的認知、人們的思維。
(三)食物隱喻
食物是人類生存的基礎,人們日常生活中接觸最多的就是關于食物的詞語,和食物相關的用語必然成為人們認識世界的方式之一。經(jīng)濟活動是比較抽象的活動,借助人們熟悉的飲食話語更能體現(xiàn)其所要表達的含義。
(7)相比競爭日益白熱化、利潤空間不斷縮小的電信設備市場,信息化大市場無疑是一塊更大的蛋糕。
(8)中國社會科學院亞太與全球戰(zhàn)略研究院研究員王玉主為代表團帶去了一場中國國情及“一帶一路”戰(zhàn)略構想的文化大餐。
(9)”一帶一路”年度報告發(fā)布:民企分羹新興產(chǎn)業(yè)。
例(7)將信息化市場比喻成“一塊蛋糕”,例(8)中將“一帶一路”比喻成“文化大餐”,例(9)中將民企加入“一帶一路”的新型產(chǎn)業(yè)比喻成“分羹”,在食物中“蛋糕”可以被用來分享,在經(jīng)濟活動中經(jīng)常指代“有利可圖或者說是有更闊的市場值得去開發(fā)”。在飲食用語中,我們經(jīng)常說“今天吃了頓大餐”,也就是享受了一頓美食或者盛宴?!按蟛汀痹诮?jīng)濟活動中常喻指“給對方帶來的是一種好處讓對方得以享受”?!耙粠б宦贰苯ㄔO是文化的傳遞,給沿線國家?guī)サ谋貙⑹且粓鑫幕氖⒀纭!案笔菨h族傳統(tǒng)的食物,是一種五味調和的濃湯。“分羹”在經(jīng)濟活動中常指“利益分享”?!耙粠б宦贰苯ㄔO中,民企和央企在新型產(chǎn)業(yè)發(fā)展上有著各自的優(yōu)勢,民企進入新興產(chǎn)業(yè)對民企來說是一大樂事。無論是蛋糕、大餐還是分羹,都將“飲食”隱喻貫穿到經(jīng)濟活動中,這是因為源域“飲食”和目標域之間有著相似性。食物是為滿足人們需求的,而經(jīng)濟活動涉及“利益、利潤”,而“無論吃什么”在經(jīng)濟上都是一種“獲得”。食物是人們熟悉的事物,在經(jīng)濟報道中引用食物的隱喻使經(jīng)濟表達簡單、易懂,連接源域與目標域的橋梁是“人們都可以從中獲得”,認知在其中的作用在于將二者聯(lián)系起來并且找到共性。
關于“一帶一路”的經(jīng)濟報道,我們可以看到不同的概念隱喻,以上只是試舉三種典型的案例來證明概念隱喻的認知機制。人們根據(jù)自身熟悉的事物來構建聯(lián)想意義,將源域和目標域聯(lián)系,從而使人們更好地感知和理解抽象的經(jīng)濟概念和運行機制。源域是人們熟悉的事物,通過源域借助人們的認知、思維來表達目標域所要表達的內容,整個認知機制的三個方面缺一不可。而普通的隱喻只是簡單的一一對應,沒有注入認知的成分,這也證明了概念隱喻最大的特點是通過人們所熟悉的事物來建構非熟悉的概念。
現(xiàn)代隱喻研究從認知理論出發(fā),將概念隱喻看成人類感知世界的主要方式。認知是人們對于客觀世界的一種認識,認知機制的運行需要具備三個因素:源域、目標域、二者之間的相似性。源域可以是人們所熟悉的事物、所熟悉的環(huán)境,目標域則是和源域有著相似點的對象,而映射在概念隱喻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如何將源域和目標域聯(lián)系起來需要加入人類的思維。在概念隱喻的運行機制中,源域、目標域以及二者的相似性三者缺一不可?!耙粠б宦贰苯ㄔO涉及經(jīng)濟活動的方方面面,以上實例分析論證了概念隱喻的運行機制,即人們通過所熟悉的事物來建構抽象的經(jīng)濟概念,通過通俗易懂的描述來解釋復雜的經(jīng)濟活動。
[1]Lakoff G,Johnson 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Universityof Chicago Press,1980.
[2]陳國明.跨文化交際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9.
[3]李香玲.隱喻認知的文化透視[J].河南大學學報,2010(6).
[4]李勇忠,李春華.認知語境與概念隱喻[J].外語與外語教學,2001(6).
[5]藍純.認知語言學與隱喻研究[M].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
[6]束定芳.隱喻學研究[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0.
[7]張蓓.試論隱喻的認知力和文化闡釋功能[J].外語教學,1998(2).
[8]張磊.隱喻與文化[J].涪陵師范學院學報,2005(4).
[9]趙艷芳.認知的發(fā)展與隱喻[J].外語與外語教學,1998(10).
The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One Belt and One Road”of Economic Reports
CHEN Ya-fang,LIU Shu-mei
(Tianjin University of Commerce,Tianjin 300134,China)
The research of metaphor has gone through three different stages.Every stage has its own research point.The scholars have turned their eyes to the linguistic level.The conceptual metaphor is a new research of metaphor which it is not a common metaphor but a way of cognition.This thesis takes the Chinese economic reports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as an example,illustrating three kinds of typical conceptual metaphors in detail.This study is helpful for understanding the economic activities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and at the same time cultivating the cognitive thought of people.
the conceptual metaphor;the economic report of “One Belt and One Road”; cognitive analysis of conceptual metaphor
2016-05-24
陳亞仿(1991- ),女,碩士研究生,從事跨文化商務研究;劉淑梅(1967- ),女,副教授,從事英語語言文化研究。
H05
A
2095-7602(2016)11-01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