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毅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北京 100081)
清末吐魯番坎兒井民事糾紛之書狀
趙毅
(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 北京 100081)
光緒三年(1877),吐魯番收復后,大量的民事糾紛涌入官府,為了減少訴訟數(shù)量,吐魯番廳制定了規(guī)則來規(guī)范訴訟,即“告狀不準條例”。其成為國家法的有效補充,減輕了基層政府的壓力,同時也加快了該區(qū)民事法與內地一體化的進程。
吐魯番;民事糾紛;“告狀不準條例”;書狀
清代各地的官方狀紙上,一般皆會附上統(tǒng)一印制的“告狀不準條例”,或稱“狀式條例”,其對書狀的有關內容予以規(guī)范,只有符合其要求,訴訟才能被地方官受理,而新疆地區(qū)因資料的局限,并未有學者關注,而清末吐魯番廳檔案卻為之探討,提供了可能。本文試圖從吐魯番地區(qū)的坎兒井民事糾紛的“告狀不準條例”及告狀入手,探究其在戰(zhàn)后吐魯番地區(qū)秩序重建中作用,以求教于學界前賢。
同治新疆變亂,吐魯番客民逃竄或被戕害,其遺留之坎兒井被霸占或荒廢。據(jù)吐魯番同知奎紱稟稱:“迄今一十四載,并未荒蕪,現(xiàn)有干涸坎井數(shù)十道,并無水荒地?!盵1]吐魯番收復后,大批逃竄之民陸續(xù)回吐認業(yè),但吐魯番撫民府規(guī)定:“漢民有契據(jù)認領,準其認領補修,無契認領者,作為絕產(chǎn)?!盵2]然,“凡民間之遇害者,家產(chǎn)傾絕,人口屠戳,所置產(chǎn)業(yè),即有文約,爾時命都不保,豈計撿收文卷,即地方官印信案卷,蕩然無存?!盵3]故無約據(jù)者甚多。至于有約據(jù)者,因坎業(yè)被占已久,亦難認回,故引起諸多坎兒井歸屬糾紛。另一方面,吐魯番廳鼓勵戶民修復舊有干涸、坍塌之井,開挖新坎井,并兩次下?lián)苠X糧資助開挖,故光宣年間其開挖達到高峰。同時也刺激了坎兒井的買賣,與買賣伴隨而來的是各種產(chǎn)權糾紛的產(chǎn)生。
據(jù)檔案不完全統(tǒng)計,坎兒井糾紛案約有437起,包括:霸占、冒認、偷賣、開挖、訛詐、掏撈,等??矁壕m紛主要產(chǎn)生于亂后民眾的認領、開挖和買賣中。其中,認領中所產(chǎn)生的霸占糾紛約有92起,時間集中于光緒三年至十年(1877—1884)間。冒認糾紛約45起,主要集中于光緒四年(1878)至十三年(1887)間。“呈驗契據(jù),方準認管”[4]的認領政策,使得約據(jù)損毀者無法認領。在坎兒井的開挖與買賣中,霸占糾紛占絕對比重,約有165起。偷賣和偷買中產(chǎn)生的糾紛約有44起。訛詐坎兒井、糧石、銀兩、坎地和坎水引起的糾紛約有30起。因阻擋、越界、借銀等引起的開挖糾紛約有30起。坎兒井買賣之初就規(guī)定了掏修差事歸屬,不按約掏修導致坎兒井坍塌和干涸的糾紛,約有9起。此外還存在偷水、分水、拖欠工錢等糾紛。
僅坎兒井方面的民事糾紛數(shù)量就如此巨大,倘若加計其他糾紛,數(shù)量之巨可想而知,可以說是一種爆炸性的增長。該區(qū)各種糾紛皆訴諸于官府,無疑對吐魯番廳造成巨大壓力,故如何及時有效地解決眾多民事糾紛成為吐魯番地方官的首要課題。而此時清朝剛剛恢復對吐魯番的統(tǒng)治,各項善后措施次第進行,加之清代國家頒行的《大清律歷》卻缺乏對民事糾紛系統(tǒng)的法規(guī),這種有限的司法資源使得吐魯番廳同知無法應對不斷產(chǎn)生的民事糾紛,為了緩解這種壓力,吐魯番同知試圖通過各種方法減低民事訴訟數(shù)量。其中,制定嚴格的民事訴訟規(guī)則,最大限度限制民事糾紛呈交官府成為重要措施之一。
地方衙門通常在國家法的基礎上制定地方條例,詳細規(guī)定訴訟條件,形成地方民眾訴訟必知的“訴訟法”,即“告狀不準條例”來規(guī)范告狀。此類條例通常印制在官頒狀紙的狀尾,列出對書狀的基本要求。吐魯番廳也不例外,從光緒初年的訴狀書寫格式來看,其遵守基本的訴訟要求,故該區(qū)早就存在此類“狀式條例”?,F(xiàn)移錄光緒十七年的一份“告狀不準條例”以茲探討。
一、詞內不遵用狀式及無代書姓名戳記者,不準;
二、詞內不注明年歲、籍貫、住址者,不準;
三、年七十以上、十五以下及婦女告訴詞訟,無報(抱)告者,不準;
四、官員詞訟不遣家人代告者,不準;
五、貢監(jiān)生員及在籍官紳干預地方事者,不準;
六、詞內不將起釁年月、事由詳細敘明,含糊指控者,不準;
七、告戶婚、田土、債門、斗毆、賭博等細事,詞內牽連老幼、婦女及篤疾人為證者,不準;
八、事不于己出名控告者,不準;
九、告人奸盜等情,無實據(jù)真贓者,不準;
十、戶婚、田土、錢債、斗毆、賭博等細事,不于事犯地方告理者,不準;
十一、農(nóng)忙停訟期內告理戶婚田土等細事者,不準;
十二、覆呈內添敘中證,牽連案外之人,以及告舉報者,不準;
十三、覆控不將原呈內批詞及斷訴敘入者,不準;
十四、聯(lián)名扛訟者,不準;
十五、犯罪囚禁在監(jiān)告舉他事者,不準。[5]
據(jù)此“告狀不準條例”可知,告狀須符合下面幾個要求。(1)訴狀格式:須用官頒狀式,由代書查驗,沓蓋代書戳記,且注明訴訟人的年歲、籍貫、住址、詳明緣由及日期。(2)訴訟人資格:老幼、婦女訴訟須有報告,官員須他人代告,囚犯不能訴訟,訴訟須出于己。(3)相關“證據(jù)”:戶婚、田土細事的證人不能為老幼、婦女及篤疾人。覆呈時,證人不能為案外之人或原告。告人奸盜等事,原告要提供相應的證據(jù)。(4)訴訟時間:農(nóng)忙停訟期內不能訴訟。(5)覆訟時,須將前官員的裁決抄錄,以備再審時查考。(6)貢監(jiān)生員、鄉(xiāng)紳不得干預訴訟。犯案要在地方呈訟解決。
反觀此類“告狀不準條例”,實際上其大部分出自《大清律例·訴訟》,從中可以找到影子?!皯艋?、田土、錢債、斗毆、賭博等細事,即于事犯地方告理,不得于原告所住之州、縣呈告。”[6]“每年自四月初一日至七月三十日,時正農(nóng)忙,一切民詞除謀反、叛逆、盜賊、人命及貪贓壞法等重情,并奸牙、鋪戶騙劫客貨,查有確據(jù)者,俱照常受理外,其一應戶婚,田土等細事,一概不準受理。自八月初一日以后方許聽斷。若農(nóng)忙期內受理細事者,該督撫指名題參?!盵7]“民間詞訟細事,如田畝之界址、溝洫,親屬之遠近親疏,許令鄉(xiāng)保查明呈報。該州、縣官務即親加剖斷,縣令不得批令鄉(xiāng)地處理完結。如有不經(jīng)親審批發(fā)結案者,該管上司即行查參,照例議處?!盵8]“凡實系切己之事,方許陳告?!盵9]“凡被囚禁,不得告舉他人之事?!淠臧耸陨鲜畾q以下及篤疾者,若婦人,除謀反、叛逆、子孫不孝,或己身及同居之內為人盜詐,侵奪財產(chǎn)及殺傷之類,聽告。余并不得告?!盵10]“凡有呈狀,皆令其照本人情詞據(jù)實謄寫,呈后登記代書姓名,該衙門驗明方許收受。無代書姓名,即嚴行查究?!盵11]可以明顯看出皆在國家法基礎上細化,并根據(jù)當?shù)亓晳T擴充而得。此區(qū)民事訴訟法與內地類似,即推行大清律,其與同為回疆的南八城差異甚大[12]。
坎兒井民事糾紛之書狀,根據(jù)其內容,對其稱呼亦不同。如懇狀,則稱具懇人,狀尾為原懇、被懇;訴狀,狀尾作原訴、被訴;覆狀,則稱具覆呈,狀尾為覆被告、添被告,等等。然它們書寫格式基本一致,所以此處僅以光緒三年八月吐魯番孀婦吳趙氏控告維吾爾福晉霸占坎地之告狀為例,以觀其略。
呈
具告呈,孀婦吳趙氏,年四十八歲,系陜西扶風縣人,為霸占卡地,肯恩追究事。情因道光二十年,氏夫用六數(shù)錢二百兩,租買木臺吉荒地一塊,自行開墾,言明四十五年為滿,有證可憑。氏夫買后,開成卡地一道,修房三十間,耕住二十四年,下剩二十一年未種。至同治三年變亂,氏夫亡故,卡地房屋被奪,伊妻福晉俱行霸種,迄今一十四載,氏向伊妻福晉討要,伊恃強不給。氏伶仃無依,錢地兩空,只得懇祈青天大老爺做主,提案究追,則氏沾感鴻恩于無既矣。
原告:孀婦吳趙氏
抱告:孫有兒
被告:纏婦福晉
干證:買賣牛兒、虎渡
欽加運同銜署吐魯番直隸監(jiān)督府隨帶加三級覃恩加一級記錄十次奎
批:候傳案訊究(同知戳記一枚)
光緒三年八月二十五日(同知戳記及關防各一枚)[13]
此告狀要素包括:原告姓名、年齡、籍貫、業(yè)產(chǎn)、訴訟緣由,原告、被告、干證。吐魯番同知一般在原狀的結尾或開頭直接批示,并書寫批示時間沓蓋關防和戳記。此案有告狀、差票、提票、和息、甘結、領狀等[14],涉及內容十分完整。
而狀紙可分為兩類,一類為“白狀”,即于白紙上書寫,上文之狀紙即為此類。另一類為官頒狀紙,即事先由官方印制部分內容,固定格式。奎紱擔任同知期間“白狀”較多,其后的歷任同知中官頒狀紙占主導地位。“白狀”在書寫格式上與官頒狀紙保持一致,從左到右,從上到下。狀頭寫呈字,下留出代書戳記部分,另起一行書寫“事由”,一般“四字言明”情況,后詳述緣由,結尾附上套話“青天大老爺做主,提案究追,則氏沾感鴻恩于無既矣”等語。狀尾注明原告、被告、干證,留空白填寫年月。告狀人要在文中言明自己的族屬是漢民、漢回(即回民)、維吾爾民或者孀婦等,文中自稱“小的”,且小寫占一格,稱對方“伊”,稱官員為“青天大老爺”。同時,格式書寫上要遵循一定的抬頭制度,如“恩”、“鴻恩”須單抬,“青天大老爺”、“同知頭銜”須雙抬。清制訴訟若為婦人,須有“報告”出面起訴,上面的是由吳趙氏的孫子有兒作為“報告人”進行訴訟的。而預留具體日期部分由吐魯番同知親自書寫,并在時間和批文上戳蓋同知戳記及同知關防,字體較大且潦草,以此來防止他人模仿作弊。
而官頒狀紙又可分為兩類,一類是為僅印刷12列、20行的方格,并附無方格2列備用,其字數(shù)一般控制在240字左右。并于狀前、狀尾預留空白作為批示區(qū)和時間落款[15],此類主要在張起宇擔任同知之前所使用[16]。而另一類為事先印制的各種文字的狀紙,如狀式、告狀人、年、歲、報告、系、民籍、住、距城百十里、原訴、被訴、鄰證、證佐、鄰佑、光緒年月日及同知頭銜等等[17],此類主要在張起宇擔任同知期間推行,且狀式增加方格為21列、20行,字數(shù)可在420字左右。之后,這種狀子的版式和大小未再發(fā)生變化。告狀人需要購買官頒狀紙,并在規(guī)定的方格將訴訟內容說清楚。部分案情比較復雜,為了在規(guī)定的方格內完成,一般會縮小字體書寫。同時出現(xiàn)自行增加行數(shù)、列數(shù)的情況。從而規(guī)范了狀式,避免了訴狀中的文字冗長,有利于提高辦案效率[18]。
《大清律例》載:“凡有控告事件者,其呈詞俱責令自作,不能自作者,準其口訴令書吏及官代書,據(jù)其口訴之詞從質書寫?!盵19]實際上地方小民通常并不識字。而從事代書之人則是地方“里民中之誠實識字者”[20],由地方官考成,其合格者頒發(fā)條形戳記,即刻有地方官的一種“花押”。并規(guī)定:“凡有呈狀,皆令其照本人情詞據(jù)實謄寫,呈后登記代書姓名,該衙門驗明方許收受。無代書姓名,即嚴行查究?!盵21]從吐魯番訴訟文書來看,基本上都是由“代書”書寫,蓋用代書戳記,此可以作為一種審查的標志。同時存在提前找人擬好的“自稿自書”、“自來稿代書”[22]帶到衙門的狀子,但亦須經(jīng)過代書審核或由代書以草稿書寫,蓋戳代書戳記方可。據(jù)檔案可知代書戳記,分為上下兩部分的梯形和長方形,下面又分左中右三部分。從內容看,上面為“監(jiān)督府某”即吐魯番廳官員。下面可分為三部分,右邊為“考準官代書”,表示由官方考成的;中間為一種獨特“花押”標示,代書人個人標示;左邊為“某某某戳記”,即代書人的姓名。有時省略為上面“監(jiān)督府”,下面右邊為“點放準”,中間為“官代書”,左邊為“某某某”[23]。此類代書戳記之“花押”一般甚是潦草,無法辨認,他人亦難模仿,此格式至宣統(tǒng)年間亦沒有太大變化。
戰(zhàn)后大量坎兒井民事糾紛涌入吐魯番廳,如何有效的解決糾紛,重建社會秩序成為吐魯番地方官的首要課題,為此,吐魯番廳在沿用該區(qū)此前訴訟要求的基礎上,制定本地的“告狀不準條例”,對訴訟人資格、訴狀格式、訴訟時間、代書職責等皆給予詳細的規(guī)定,此種規(guī)定對于規(guī)范書狀,促使當事人按要求書寫具有一定的指導作用。并減少了不必要的麻煩,從而降低訴訟的成本,使糾紛順利進入訴訟程序。另一方面,其對解決吐魯番收復后大量的民事糾紛起到了規(guī)范作用,有效地緩解了訴訟激增對官府造成的巨大壓力,提高審案效率,實現(xiàn)官方對訴訟秩序的控制,從而加強對該區(qū)統(tǒng)治。對坎兒井民事糾紛書狀的規(guī)定是該區(qū)推行大清律的一種重要表現(xiàn),并在一定程度加快了建省后該區(qū)民事法與內地一體化的進程。
[1][2][3][4][5][13][14][15][16][17][18][22][23]中國邊疆史地研究中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檔案局合編.清代新疆檔案選輯[M].桂林:廣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12,(6)392,(6)308,(9)288,(75)411,(12)303,(6)330-331,(6)337-374,(7)16,(2)290-440,(11)378,(13)37,(12)20-120,(11)5.
[6][7][8][9][10][11][19][20][21]張榮錚等點校.大清律例(卷30)[M].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1995:506-527.[12]趙毅.晚清吐魯番坎兒井買賣與糾紛研究[D].新疆師范大學,2015:43-45.
K248
A
1671-6469(2016)-06-0022-04
2016-08-01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qū)人文社科重點研究基地西域文史研究中心一般項目“晚清吐魯番坎兒井研究”(XJEDU040215C04)。
趙毅(1988-),男,河南鎮(zhèn)平人,中央民族大學歷史文化學院專門史博士生,研究方向:北方民族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