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楊熹文]
?
吃是一種教養(yǎng)
[文/楊熹文]
一個在吃上講求道德的人,骨子里一定也有個高尚的靈魂,因為吃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嚴肅到,很多時候它在不經(jīng)意間,就毫不留情地顯示了你的教養(yǎng)。
我對吃有種很頑固的信念,覺得這種人類最本能的行為,包含著深刻的智慧。
讀書的時候,一個炎熱無風的夏天,班里幾個女生一起買了半個西瓜解暑。坐在寢室里,幾個人渾身汗涔涔的,拿著勺子互相推讓,“你吃吧”,“你先吃吧”……于是我們幾個女生客氣地繞開西瓜中間的部分,貼著西瓜皮挖著發(fā)白的果肉,這時一個女生一邊從西瓜正中間挖去一大塊,一邊和我們這些彼此推讓的女生說,“你們都傻,其實西瓜中間最甜!”我看著那副得意洋洋的樣子,從此對她再無好感。
后來上班,每天午餐和一些同事坐在一起吃飯,經(jīng)常交換食物,誰帶了新口味的餅干,誰做的炒飯帶多了,大家都愿意互相分享。一位護食的男同事每次把自己的飯吃得飛快,然后眼睛緊緊盯著別人的筷子,口水都要掉進我們的飯盒,還假惺惺地問上一句:“你這個飯一定特別好吃吧?”每到這時就會有人把食物分給他。有一次我早上準備匆忙,只把前一晚剩下的一小點晚飯帶作午餐,其中有兩塊小小的烤土豆,男同事的眼睛掉進我的飯碗,最后忍不住說:“給我一塊行嗎?我就是想嘗嘗味道?!蔽野淹炼谷拷o了他,整個午后饑腸轆轆,后來聽他和別人吹噓,自己每個月都要買一件阿瑪尼的衣服,從此再沒有交集。
有一次和一群朋友去旅行,同行一個男生的女朋友總是嚷嚷餓,對吃飯比旅行更有興致,每到一個目的地,先挑自己喜歡的餐館,把點菜權(quán)霸占在自己手里,點超過自己胃口很多倍的飯菜。吃飯期間,不是“這個面做得太咸”,就是“沒有家里做得好吃”,胃口不對的東西,向前一推,不再吃一口,她像個任性的小朋友。每次離開餐館,桌子上都剩下一堆食物,動了一筷子的面條,白花花的米飯,幾個吃不完的包子,通通留在身后,讓人看了忍不住心疼。后來我們結(jié)束旅行的那一天,以火鍋作為告別餐,席間姑娘把醬料灑得到處都是,霸著一盤雞翅把細碎的小骨頭吐了半張桌子,學生模樣的服務生收拾桌子的時候,姑娘正興高采烈地忙著和別人講笑話,她的男朋友也笑得正歡,我拿衛(wèi)生紙把雞骨頭掃進盤子遞給服務生,心里卻泛起一陣惡心。
我是一個特別愛吃的人,很多記憶中的好時光都在餐桌上度過,小時候熱愛媽媽包的韭菜合子、燉的酸菜粉條,爸爸做的鍋包肉、炸醬面,就連平常的白菜燉豆腐也能讓我吃滿滿兩碗白米飯。長大后我對吃的熱情也不曾退去,我喜歡在餐桌上和人打交道,喜歡讓愛情和友誼在熱氣騰騰的氛圍里萌生,我總覺得那碗筷間的好滋味就是恰到好處的人間氣。出國之后,更是常常想念家鄉(xiāng)的味道,每當看見街頭有寫著漢字的餐館招牌,我心里和舌尖都涌起一股暖意,我們這個溫和的民族,對吃總有一種特別的情懷,那顆粒飽滿的東北大米、種類繁多的西北面食、小巧精致的廣東早茶……都是文化里最精髓的部分。
我一直在意吃的內(nèi)容,卻漸漸發(fā)現(xiàn),吃不僅是一種文化,也可以成為一種修養(yǎng)。餐桌上,吃這種簡單的行為,呈現(xiàn)著多種態(tài)度,有些人吃相粗野,有些人飲啜優(yōu)雅,有些人吃獨食,有些人喜分享,有些人不顧禮節(jié),有些人處處周全……臺灣作家林清玄在一篇有關(guān)食物的文章中說道:“人總是選著自己的喜好,這喜好往往與自己的性格和本質(zhì)十分接近,所以從一個人的食物可以看出他的人格。”而我覺得,不僅僅是吃的內(nèi)容,吃的態(tài)度也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人格,這種人格,就是教養(yǎng)。
我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家庭,爸媽對我的教育大多和食物有關(guān),特別直白。記憶中兒時的某一天,媽還在廚房里做最后一道菜,餓極了的我就拿起飯碗自顧自地吃起來,爸爸嚴厲地教訓我:“放下碗,你媽還沒上桌呢。”自此和別人吃飯,我都要等到飯菜全部上桌,每個人都坐到餐桌邊,才肯動筷。有一年過春節(jié)的時候,我和爸媽去奶奶家,我看著擺在桌子上的糖果和零食,貪婪地不停地塞進嘴里,媽媽湊到我跟前,非常嚴肅地說:“不要像什么都沒吃過一樣?!弊源酥溃还茏叩侥睦?,在誰的面前吃東西,都要吃得適度,吃得體面。中學時朋友來家里做客,媽媽做好晚餐,席間我吃得酣暢,朋友卻不好意思動筷,媽媽一邊告訴朋友“就當這是自己家”,一邊在餐桌上對我說,“快給你朋友多夾點吃的”。自此有了習慣,招待客人的時候,餐桌上要照顧到每個人的感受,盡力做到周全。長輩慶生的時候,爸媽在旁邊提醒我,“要先給長輩夾菜”;爸媽和朋友聚餐,餐桌上不忘教育我,“不要把盤子里的最后一塊肉夾到自己碗里”……這些有關(guān)吃的樸實道理,讓之后的我不管走多遠,都一直記在了心里。
出國以后,我在很多小餐館里打過工,觀察過很多人的吃相。有些人吃飯講求排場,明知道吃不完也要點到滿桌,往往臨走時桌子上還剩著幾盤只動了幾筷子的飯菜,寧可浪費也不打包,一點都不覺得心疼;有些人吃飯怕吃虧,每樣菜上來之后,必定先夾上一大口,就餐期間眼睛都是帶光的,生怕自己有什么比別人少吃了一點點;有些人吃飯不顧其他人,霸著菜單只點自己喜歡的食物;有些人吃飯臟兮兮,把整張桌子都沾上醬汁和飲料;有些人吃飯帶著一股驕傲情緒,喜歡無緣無故地支使服務生,走時候還要打個飽嗝……當然,也有可愛的姑娘和小伙子,吃飯的樣子實在惹人喜愛,他們介意彼此的喜好,照顧周邊人的情緒,態(tài)度溫柔地對待食物,臨走時,還貼心地把小盤子放在大盤子上,用餐巾紙把桌上的污垢擦去,然后笑著和我說謝謝。
在我們的人生里,吃是一個多么重大的話題,我們和家人吃溫馨的晚餐,和多年不見的朋友聚在一起喝咖啡,和閨密去甜品店吃提拉米蘇,拉著戀人享用浪漫的燭光晚餐,在畢業(yè)季的散伙飯上喝得酩酊大醉……我們遇見不同的人,和他們一起吃飯,在不同的言談舉止間,學會一些規(guī)矩,也漸漸總結(jié)出這樣的道理:吃飯的時候,凡是要第一個夾菜,夾最大塊排骨的人,八成生活里也是自私的,那些在你吃東西時一定要借著光嘗一嘗的人,大概生活中也常常占著別人的小便宜,而那些肯為你先盛一碗湯,把魚肚子最厚實的那塊肉夾給你,不鋪張不浪費不過分挑剔食物的人,不一定是你最親近的人,但一定是正直的、善良的,值得信賴的人。
我始終相信,一個在吃上講求道德的人,骨子里一定也有個高尚的靈魂,因為吃是一件非常嚴肅的事,嚴肅到,很多時候它在不經(jīng)意間,就毫不留情地顯示了你的教養(yǎ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