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志鵬,白亞兵
(河北金融學院體育教學部,河北保定071000)
基于茶與體育教學的共性分析二者的融合點
武志鵬,白亞兵
(河北金融學院體育教學部,河北保定071000)
茶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重要內容,強調以人為本、人文關懷和自然生態(tài)的思想,與我國體育教學中的健康理念不謀而合。本文首先介紹了茶文化的基本內涵和當前我國體育教學的現(xiàn)狀,而后對二者的共性進行了分析,最后提出了將茶文化融入到體育教學中的幾點建議,以期促進我國體育教學事業(yè)的持續(xù)健康發(fā)展。
茶文化;體育教學;共性;融合
體育教學是激發(fā)學生生理潛能、推進人體健康發(fā)展的重要課程,也是塑造學生精神世界的重要渠道。在個人及團隊活動中,學生可以形成比較強健的體魄,養(yǎng)成競爭精神、合作精神、責任意識、規(guī)則意識以及較強的意志力。所以,體育教學不能局限于單純的體能訓練,而要在科學理論的指導下,充分發(fā)揮它在人文關懷及倫理道德方面的重要作用。茶文化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精髓,蘊含著深刻的處世哲學和價值理念,把茶文化融入到體育教學體系之中,可以在潛移默化之中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身心協(xié)調發(fā)展。
我國茶文化歷史悠久,早在唐朝中期,飲茶之風就開始在全國上下推廣開來,文人墨客紛紛開始吟茶詩、作茶畫、著茶書,將茶與創(chuàng)作融為一體,還經常舉辦茶宴、研究茶學、以茶會友,把茶上升至哲學與美學的高度。宋朝,茶文化步入鼎盛時期,茶坊、茶社遍布大街小巷,人們對于茶的色、香、味提出了更高要求,創(chuàng)造出點茶之法,形成斗茶之風。發(fā)展到元代,飲茶方式漸趨成熟,由從前的混煮發(fā)展為純粹的清飲。明朝時期,散茶工藝得到較大提升,茶葉品類也迅速擴大,飲茶方式趨向簡約,奠定了我國現(xiàn)代茶文化的基礎。
儒教、道教與佛教是我國古代的主要思想流派,這三家的哲學理念和宗教思想是封建社會時期的主流思想,對古代政治走向、經濟發(fā)展和文化塑造都有深刻影響,茶文化同樣如此,其精神內涵與儒釋道精神的核心內容遙相呼應。
儒家思想提倡“中庸”、“大同”與“和諧”,這既是一種人生態(tài)度和價值理念,也是一種生態(tài)文明思想,主張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和人與自然之間和諧共生。在種茶、煎茶、飲茶的過程中,茶的清新雅致、純凈脫俗一目了然,人們可以在這種熏陶之下反省自身,形成正確的處世態(tài)度。道家思想主張“自然無為”、“萬物為一”,這與茶葉恬淡悠靜的天然氣質恰好契合,透過茶葉的形態(tài)和香氣,人們可以感受到自然的美好,感受人與自然融為一體的和睦之美。佛家的禪茶文化一直為茶客所津津樂道,由于寺廟大都坐落于環(huán)境清幽的深山之中,僧侶們種茶、采茶、煎茶、飲茶,創(chuàng)造出的禪茶文化令人情緒平靜、心無雜念。茶文化將三家精髓融會貫通、合而為一,把道德境界、美學境界、宗教境界融為一體,可謂是集三家之大成的高雅文化形態(tài)。
體育教學是一門集心智培育與體能培養(yǎng)為一體的綜合性學科,但是大部分學校對它的認知仍然停留在狹義的運動層面,其人文主義內涵與自然主義觀點均被忽視,存在功利主義和泛泛主義兩大問題。
一方面,當前體育教學的功利色彩比較濃厚,學校過度追求教學目標的完成,將體育動作分解成若干步驟,而后進行機械化整合,教學目的似乎僅僅是為了完成教學任務所設置的幾個動作,而不是為了強身健體和磨礪意志。特別是在當前“更高、更快、更強”的競技體育觀念的影響下,體育運動過度強調速度和力量,并成為了教學活動中衡量成績的單一指標,教師和學生為了達到指標而進行強迫訓練,所體會到的經常是巨大的壓力,而不是體育運動本應帶來的輕松愉悅的體驗。
另一方面,我國現(xiàn)代教育講求綜合素質提升,旨在培養(yǎng)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fā)展的現(xiàn)代化人才。很多學校為了響應這一政策,在體育教學中設置了各種體育項目,讓學生應接不暇,加之課程時間有限,學生對這些項目大都是泛泛了解而無一精通。同時,學生的興趣愛好和體育能力各有不同,單一化的成績衡量標準使學生難以做到“術業(yè)有專攻”,令很多有體育特長的學生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上浪費了大量寶貴時間,而無法充分發(fā)揮自己的才華,體能較差的學生則在單一標準的壓制下備受煎熬,喪失了對體育課程的興趣,不利于體育教學的順利進行。
茶文化是一種綠色文化、生態(tài)文化、哲學文化和健康文化,講求身心平衡和內外協(xié)調,注重人體健康與機能穩(wěn)定,這與健康教學的理念不謀而合。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美國教育領域首次提出“健康教育”的理念,指出健康教育就是一切影響到個人、群體和社會的關于健康知識、方式和態(tài)度的經驗整體,能夠幫助人們將知識、行為和態(tài)度朝著自然健康的方向發(fā)展,最終養(yǎng)成有利于身心健康的良好生活習慣和心理素質,維持身心健康。我國著名學者賈慶山在《學生健康教育》中指出,健康教育是通過組織化、結構化和系統(tǒng)化的社會體育活動,幫助人們在生活中養(yǎng)成健康的行為習慣,增強個人素質,改善人際交往,增進身體健康,提高生活質量。具體而言,茶文化與體育教學的融合點主要體現(xiàn)在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兩者均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茶文化以博大精深、豐富多彩而著稱,人們在研究茶文化的過程中往往會被其內涵和形式深深吸引,形成強大的學習興趣??茖W合理的體育教學也是如此,它能夠在輕松愉悅的體育活動之中強化學生的運動意識和團隊意識,通過對個人專長的培養(yǎng)增強學生的成就感,提升學生的體育學習興趣。
第二,兩者均有利于學生形成積極健康的生活態(tài)度。茶文化以儒釋道精神為核心,呼吁人們要熱愛自然、親近自然、學習自然,為人處事方面應當追求和諧與統(tǒng)一,在自然而然之中形成淡泊、悠然的綠色生活態(tài)度。體育教學的最大作用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健康觀念,通過指導學生進行恰當有序的體育活動,使之養(yǎng)成良好的體能狀況和心理態(tài)度。
第三,兩者均有利于促進校園文化建設。茶文化是我國民族文化的核心板塊之一,對于社會和諧、人文發(fā)展都有重要作用,將茶文化引入校園,定期組織學生學習茶文化、研究茶道,可以幫助學生凈化心靈空間、提高精神層次,整個學校的人文關懷程度會得到比較顯著的提升,校園和諧文化建設也會得以順利開展。體育教學是以校園為空間、以學生為主體、以豐富多彩的體育活動為內容的一種廣義文化形態(tài),也是校園文化建設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鼓勵學生學習體育知識、參與體育文化活動,針對學生的個性開展新型時尚的集體或個人健身活動,有利于校園體育文化建設的穩(wěn)步提升。
鑒于茶文化與體育教學的諸多共性,以及茶文化在人文關懷和健康態(tài)度方面的積極作用,學??梢詮囊韵路矫嫒胧?,將茶文化融入體育教學之中,豐富體育的文化內涵,增強教學的人文色彩,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
首先,將地方特色茶文化融入體育教學,可以拓展體育教學內容,展示體育教學的綜合魅力。我國茶文化形式多樣,有茶道、茶詩、茶畫、茶禮、茶俗、茶歌、茶舞等,很多內容均與體育活動密切相關,可以融入到體育教學之中,提升體育的文化魅力。比如,我國贛南地區(qū)是茶葉主要產區(qū)之一,當?shù)厝嗣裨陂L期的采茶歷史中根據(jù)勞作行為和當?shù)匾魳穭?chuàng)造出特色鮮明的采茶戲,音樂節(jié)奏鮮明,活動幅度適中,非常適合常規(guī)鍛煉,于是,一些體育教學人員便將采茶戲與健身操相結合,形成了采茶有氧健身操,力量與柔美融為一體,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互為映襯,學生在歡快的音樂中能夠明確地體會到茶文化的深刻內涵,享受體育活動的神奇魅力。
其次,將茶文化中的人文關懷理念融入到體育教學之中,強調“以人為本”的教學理念,改變傳統(tǒng)以教師為主的教學方式,讓學生成為課程的核心。春秋戰(zhàn)國時期,孔子提出“仁”的學說,主張“仁愛”和“大同”的思想,認為“仁者愛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并提出“禮”的學說來規(guī)范人們的日常行為。孟子則提出“民為貴”的思想,突出人的個體價值與社會價值,這都是我國古代人文主義思想的體現(xiàn)。我國茶文化充分借鑒了儒學思想的人文理念,強調在種茶、采茶、煎茶、飲茶、品茶的過程中,人們應當透過色、香、味、態(tài)俱美的茶來感受生活的美好,獲得良好的精神享受,全面提升個人素養(yǎng)。在體育教學中融入我國茶文化的人文關懷理念,貫徹“以人為本”的教學思想,注重每一位學生個體的個性化發(fā)展,鼓勵學生根據(jù)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個人體能來選擇將要學習的體育項目,按照項目分班授課,實現(xiàn)分類化的教學設置,激發(fā)學生的體育潛力和學習熱情,促進體育教學事業(yè)的健康持續(xù)發(fā)展。
最后,將茶文化中的自然主義觀點融入到體育教學之中,以“自然養(yǎng)生”為體育教學的目的,在激發(fā)學生潛能時把握好一個“度”字,不違背自然定律和科學法則。道家思想主張“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認為“萬物皆可化”,“自然”才是萬事萬物所遵循的基本定律。茶文化汲取了道家自然主義思想的精髓,認為人與自然之間、人與人之間的相處都要依照自然的哲理來進行,茶葉的種植、采摘、烹煮和品飲都要講究簡約自然,在沖飲時僅靠煮一杯源于自然的山泉水就可獲得醇厚的味道,無需加入任何佐料即能體味到茶葉的自然風韻,在飲茶之中產生自然之思,淡泊寧靜、高雅悠然。將茶文化中的自然主義思想融入到體育教學之中,讓體育運動回歸自然,摒棄功利主義的教學目標,遵照自然、以柔克剛、平心靜氣、修身養(yǎng)性,最終形成體育運動的自然養(yǎng)生之道。
[1]湯玲玲.中西方體育文化差異對我國體育教育影響的研究[D].徽工程大學碩士論文,2012.
[2]蔣菠.競技走向健美:大學體育人文精神重塑[D].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2.
武志鵬(1983-),男,河北保定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
白亞兵(1980-),男,河南省周口市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體育經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