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瑩
?
藏傳佛教文化在漆器中的表現(xiàn)——以沈陽故宮博物院藏清代漆器為例
□
張瑩
Appreciation of Buddhist Lacquerware Stored at the Shenyang Place Museum
Zhang Ying
Traditional Chinese lacqureware reaches its high peak at Qianlong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lacquerware manufacture has made brilliant achievements.The Qing dynasty also witnesses the boom of Tibetan Buddhism.As a result, the lacqureware has obvious Tibetan Buddhist characteristics.The article will introduce the collections stored in the Shenyang Palace Museum in installments.
沈陽故宮博物院藏有大量清代漆器,多為宮廷用器,其中有許多器物具有明顯的藏傳佛教風(fēng)格。本文選取沈陽故宮院藏佛教風(fēng)格漆器,從清代宮廷藏傳佛教入手,簡要介紹清代宮廷漆器的特征與分期,以為依托,見證西藏與內(nèi)地文化的交流互動。
漆器作為清代宮廷藝術(shù)品的重要分支,受清帝鐘愛。由于藏傳佛教被清帝所推崇,與藏傳佛教相關(guān)的器物也依帝意出現(xiàn)。在沈陽故宮博物院所藏的大量清宮藏品中,有許多具有藏傳佛教風(fēng)格的漆器。此類漆器以清宮舊藏為主,乾隆時期數(shù)量最多。本文將清宮中具有藏傳佛教風(fēng)格的漆器,分為四類:一類為具有佛教風(fēng)格紋飾的漆器;一類為具有佛教風(fēng)格器形的漆器;一類則是具有藏蒙習(xí)俗的生活用器;最后一類是帶有佛教故事的漆器。以下?lián)爝x精品,依次介紹。
1.八寶紋
清剔紅八寶茶托(圖1),敞口、淺腹、圈足。茶托通體髹朱漆,中心呈圓形,置茶碗。雕團(tuán)壽紋、回紋、錦紋,外飾回紋。茶托內(nèi)壁以朱漆錦紋為地,上壓雕八寶紋。此八寶為結(jié)帶八寶,結(jié)帶飄逸,構(gòu)圖飽滿,勾描細(xì)膩傳神。茶托外壁剔紅纏枝蓮花,底刻蓮花裝飾。此茶托造型別致,線條流暢無斷痕,刀工精細(xì)工整。結(jié)帶造型灑脫,蓮?fù)邪藢毜娜~片夸張變形,猶如鳳尾。此為乾隆朝八寶紋的典型特征,再結(jié)合細(xì)致的雕工,此茶托應(yīng)定為乾隆時期作品。八寶紋又稱為八吉祥紋,在佛教風(fēng)格類紋飾中最為普遍,為藏傳佛教象征吉祥的八件寶物為題材的紋飾。八寶紋始見于元,流行于明、清。八寶通常由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罐(瓶)、金魚和盤腸結(jié)八種圖案組成。剔紅是清代雕漆工藝中重要的品類,清代剔紅分外鮮紅艷麗,在色彩上,與明代剔紅的那種深沉穩(wěn)重的棗紅色截然不同。乾隆朝的剔紅漆器,為清代一朝的代表,技法款式都上承明代晚期的作品?;y愈加繁縟,題材以吉祥圖案最多,刻工細(xì)膩有余,圓活不足,而刀法深峻,棱角畢露,不如明代渾厚。
剔紅山水開光人物葵式盒(圖2),盒呈十二瓣葵式,蓋面隨形開光,內(nèi)雕天、地、水錦文為地,上壓雕亭臺樓閣、梧桐曲欄,兩老者在亭臺內(nèi)讀書,一老者駐足亭外,后有一童子相隨。盒壁以綠漆錦紋為地,上下各六開光,內(nèi)壓雕不同的瑞獸故事。開光外壓雕法輪、法螺、寶傘、白蓋、蓮花、寶罐、金魚和盤腸組成的八寶紋,寓“八寶生輝”之意。此盒口緣雕回紋,盒內(nèi)及底髹黑漆,雕刻精致,刀法快利、刀痕顯露,結(jié)帶八寶的綬帶飄逸灑脫,應(yīng)為清中期作品。清代漆匠所追求的漆色鮮、花紋滿、層次多,刻工細(xì)的目標(biāo),在此葵式盒上有很好的體現(xiàn)。
填漆八寶紋八方盒(圖3),盒八方形,通體髹朱漆,飾填彩戧金花紋,從子母口分出蓋與器。蓋心刻團(tuán)壽字,周圍簇?fù)砘ɑ芗y與蝙蝠,外飾八寶紋一周。盒隨形出八面,面內(nèi)飾蕃蓮。此盒造型古樸大方,色調(diào)純正。清代的填漆漆器,多填漆飽滿,漆地與填入的彩漆結(jié)合嚴(yán)密,磨平過后,看不出填入的痕跡?!恩埏椾洝分休d:“填漆,即填彩漆也。磨顯其文,有干色,有濕色,妍媚光滑。又有鏤嵌者,其地錦綾細(xì)文者愈美艷”。此盒在朱漆地上填嵌赭色紋飾,金線鑲邊,圖案更加明朗突出,應(yīng)為濕色填漆,為清代中期的器物。
黑漆描金八寶八瓣式唾盂(圖4),唾盂是宮廷中日常生活用品之一。子母口、折邊,分為蓋和盂兩部分。盂通體髹黑漆,飾描金彩漆圖紋??诔拾税昊ㄐ?,沿上描金變形夔紋、靈芝紋,有“吉祥”之意。盂內(nèi)中心為團(tuán)鳳紋,周圍飾描金纏枝花卉紋。蓋上帶鈕,鈕部描金,周圍描金蕉葉紋。蓋面黑漆上描金八寶紋,間飾云紋。八寶紋常與蓮花組成圖案,作折枝蓮或纏繞蓮?fù)衅鸢藢毜臉?gòu)圖,也有以八寶捧團(tuán)壽的圖樣。此八寶紋單魚、雙層白蓋、正面花,云紋為典型的如意狀卷云,應(yīng)為雍正時作品。此唾盂造型小巧玲瓏,淡金涂飾,隱露底色,使紋飾的層次感十足。
2.梵文
乾隆款剔紅勾蓮梵文高足杯(圖5),此杯撇口,折方腹,假圈足。唇及內(nèi)里為銅鎏金,外壁剔紅纏枝蓮?fù)需笪?,腰間剔紅仰蓮紋,脛部兩周錦幣紋,下接剔紅瓔珞紋,足沿內(nèi)刻“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此杯剔紅工藝精湛,絲紋具現(xiàn),乃不可多得的造辦處剔紅精品。梵文是古代印度的一種書面文字,也是佛教的經(jīng)典語言。梵文在大唐開元初年,隨密宗佛教傳入中國,作為紋飾出現(xiàn)的梵文主要為密宗的種子字和咒語。所謂種子字,即為佛的代稱,咒語為佛經(jīng)中的頌詞。佛教徒們認(rèn)為,以這種帶有種子字和咒語的梵文裝飾器物,即可直接得到佛的保佑。梵文自明宣德時期開始出現(xiàn)于僧帽壺、高足碗等器物上,至成化時期更為流行,多見于碗、杯等器物上。此杯沈陽故宮院藏五支,精致的造型與細(xì)致的雕工,讓人為之嘆服。同此杯一樣的款式、造型,也出現(xiàn)在瓷器上,足見當(dāng)時梵文紋飾深受宮廷喜愛。
圖1 清 剔紅八寶茶托
圖2 清 剔紅山水開光人物葵式盒
圖5 清乾隆款 剔紅勾蓮梵文高足杯
圖3 清 填漆八寶紋八方盒
圖4 清 黑漆描金八寶八瓣式唾盂
3.“卍”字紋
清剔紅桃蝠紋方盒(圖6),盒方形,底四足附矮足。通體髹朱漆,蓋面雕“卍”字,中空處以桃蝠裝飾,蓋中心雕一團(tuán)壽字。盒壁雕八寶紋,一面兩個,以靈芝紋作為襯托。盒下部以小束腰為裝飾,以回紋為主,紋飾與盒上部完全不同。盒內(nèi)髹黑漆。此盒造型莊重,圖案布局謹(jǐn)嚴(yán),雕刻一絲不茍,具有典型的宮廷藝術(shù)風(fēng)格?!皡d”字是佛的三十二種大人相之一,位于佛的胸前。佛教對“卍”字的翻譯也不盡一致,北魏時期譯為“萬”字;唐代玄奘等人將它譯為“卍”字,強調(diào)佛的功德無量;唐代武則天又把它定為“萬”字,賦予“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之意?!皡d”字右旋為吉祥,此符號用于器物上,寓意吉祥、功德。
4.寶相花紋
清黑漆描金寶相花紋盤(圖7),沿呈花形,淺腹,通體髹黑漆,上飾描金花紋。盤心描金寶相花紋,間飾云紋、忍冬紋等。描金漆,一般在黑漆或朱漆地上描繪金色圖案。其工藝有二種,一種是在漆地上打金膠,再把金涂于金膠之上;一種是用金粉調(diào)膠之后,采取直接用筆描繪的方法繪制圖紋。此工藝注重線條的流暢和構(gòu)圖的意境,要求制作者有深厚的繪畫功底。此盤漆質(zhì)烏黑光亮,金色燦爛奪目,為清中期黑漆描金工藝的代表作之一。寶相花,又稱“寶仙花”,是一種多層次表現(xiàn)花朵整體平面的花紋,外層多由對卷的忍冬葉勾卷組成花瓣。最早的寶相花紋出現(xiàn)于北魏石刻裝飾中;佛教紋飾趨于中國化的隋代,寶相花中融入變體蓮花的成分;唐朝時期,日漸成熟。“寶相”,象征佛、法、僧三寶的“莊嚴(yán)相”。寶相花紋,寓意“寶”、“仙”,寄托著圣潔的理想。
5.“佛日常明”
清乾隆款黃漆描金彩繪勾蓮“佛日常明”盤(圖8),盤敞口、深腹、圈足。盤內(nèi)壁髹黃漆,素面,外髹黃漆,上有四個圓形開光,上髹朱漆錦文地,上有描金“佛”、“日”、“?!?、“明”四字。開光外間飾纏枝花紋。盤底髹黑漆,上有描金“乾隆年制”楷書四字款?!胺鹑粘C鳌睘榉鸺壹Z,同樣款式的瓷器亦有燒造。據(jù)《清檔》記載:“(乾隆元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七品首領(lǐng)薩木哈將鏇得畫各樣花卉木樣四件并原樣盤二件持進(jìn),交太監(jiān)毛團(tuán)呈覽。奉旨:準(zhǔn)照畫‘佛日常明’字,黃地青番花盤樣式作七寸盤、五寸盤,大碗、小碗俱照此花卉樣做,款此”。器物相通,佛教文化中常見的“阿彌陀佛”、“佛日常明”等文字。作為一種紋飾出現(xiàn)在漆器、瓷器之上,充分說明了當(dāng)時藏傳佛教對皇室的重要意義。
宮廷內(nèi)帶有鮮明藏傳佛教的漆器,是藏文化與漢文化相互交流的結(jié)果。元明清歷代帝王崇信佛教,宮廷文化亦受其影響。藏傳佛教文化滲透于漆器的制作之中,為漆器的發(fā)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藏傳佛教文化對漆器的影響,主要表現(xiàn)在漆器的裝飾紋樣上。
圖6 清 剔紅桃蝠紋方盒
圖7 清 黑漆描金寶相花紋盤
圖8 清乾隆款 黃漆描金彩繪勾蓮佛日常明盤
圖9 清 剔紅勾蓮山水人物紋蓮瓣盒
1.蓮瓣形器物
剔紅勾蓮山水人物紋蓮瓣盒(圖9),呈蓮瓣形。以子母口區(qū)分蓋與器,蓋上錦地開光內(nèi),雕神仙人物山水圖,邊沿飾蓮瓣形回紋。盒外壁隨器形出十二道開光,開光內(nèi)飾纏枝花紋。盒里髹黑漆,飾描金花紋。此盒剔紅顏色艷麗,以蓮瓣形做漆器,盒面上雕神仙人物圖,可見其為地道的佛教風(fēng)格類文物。
金漆描山水蓮瓣式套盒(圖10),該套盒通體金漆,可分為鏤空外罩1、鏤空底座1、盒1、蓋1、碟1、盒5。鏤空外罩,面雕山水,里髹黑漆,上飾折枝花卉。鏤空底座,面飾花蝶云紋,盒兩層,一蓋,外描金山水、樓閣、小舟。上層內(nèi)套一小碟,下層內(nèi)套五小盒,里均為黑漆描金寶相花紋。清宮中以金、銀等貴重金屬為飾的漆器數(shù)量頗多,此套盒呈蓮瓣式形,并有描金寶相花紋,極具佛教意蘊。此套盒采用識文描金的手法,在黑漆地上用泥金勾畫花紋,花紋隱起,猶如陽刻浮雕。蓮瓣,從古至今,與佛教息息相通。蓮花俗稱“佛花”,蓮瓣形器物是佛教文化影響下流行的器物類型。此套盒制作年代約為乾隆后期或嘉慶早期,工藝精湛,造型新穎,集集中髹飾技法于一器之上,為同類漆器中之佼佼者。
2.塔式器物
漆地描金八寶龍紋塔式罐(圖11),匏胎,金屬漆,用多樣匏瓜接制而成,其中第二節(jié)底用木接鑲。全罐共分四節(jié),上飾金漆描金八寶、行龍、麒麟等紋飾。罐束頸、溜肩、鼓腹、平足。佛塔,亦稱寶塔,用來供奉和安置舍利、經(jīng)卷和各種法物,是佛教信徒信奉使用的宗教象征。此塔式罐成對出現(xiàn),是佛堂用器。此罐造型規(guī)矩,漆質(zhì)發(fā)紅,為清晚期的器物。
在清代宮廷漆器中,呈蓮瓣形、八寶塔形等具有佛教風(fēng)格器形的漆器更體現(xiàn)了清宮帝王對佛教的崇信。
圖10 清 金漆描山水蓮瓣式套盒
褐漆描金勾蓮紋多穆壺(圖12)是漆器多穆壺的代表。此壺僧帽式口,有帶鈕蓋,直壁,平底,方形曲流,附環(huán)形鏈。壺身髹褐漆為地,以金漆細(xì)勾纏枝蓮紋。蓋飾描金花瓣紋,曲流處飾描金雙龍戲珠紋,間飾云紋。多穆壺是蒙、藏民族飲用奶茶的用具,其式樣具有鮮明的民族特點,是一種帶有鮮明蒙藏民族風(fēng)格的器皿,在藏區(qū)又稱作“良木”。清代從康熙時開始仿制,至乾隆時期,更顯華貴別致。多用金、銀等金屬制成,在漆器作品中較為少見。此壺在朱色地上描金,制作時是在退光漆地上先用朱色漆畫花紋,待干后,在花紋上打金膠,然后將金貼上去。此壺與金、銀制多穆壺造型一致,應(yīng)為乾隆后期或嘉慶前期的器物。
清朝時期,由于皇帝對藏傳佛教的重視,藏傳佛教流行于宮廷之內(nèi),除具有佛教風(fēng)格的器物大量出現(xiàn),許多具有西藏民族特色的器物也開始走進(jìn)宮廷。前部分介紹的乾隆款剔紅勾蓮梵文高足杯亦是此類。這種高足杯的上部與西藏的銀制酥油燈和銅制高足碗的上部完全一致,在藏傳佛教事物中,用于供佛、賞賜和招待香客。除此之外,還有仿銀器盛鮮奶或酒的多穆壺。
剔紅降龍伏虎圖圓盒(圖13),盒圓形,以子母口區(qū)分為蓋與器。蓋上雕降龍與伏虎二羅漢,坐于山石上,周圍飾松枝、竹林。盒壁飾回紋裝飾,盒內(nèi)髹黑漆。此盒為剔紅作品,雕工淳樸,刀鋒棱角分明,結(jié)合紋飾特點,此盒應(yīng)為清早期的佛教風(fēng)格器物。隨著藏傳佛教在清宮的流行,佛教故事也越來越多地體現(xiàn)在器物上。
剔彩雙獸耳群仙慶壽紋爐(圖14)為清中期佛教風(fēng)格漆器的代表。與圓盒的風(fēng)格不同,爐圓口,鼓腹,雙銅獅首耳??谘匾蝗τ没丶y裝飾,爐腹部剔彩備朱、黃、綠三色,雕山石、樓臺,群仙祝壽圖,上刻“養(yǎng)心殿”三字。爐銅獅首耳,鼓目齜牙,兩耳下耷,頗為威嚴(yán)。爐底鑲銅底,上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書款。此爐紋飾宏大,三色之運用,將刻工表現(xiàn)得更加錯落有致。清代主要的佛教故事還有八仙過海、天女散花、嫦娥奔月、三星高照、十八羅漢、群仙祝壽等。
(責(zé)任編輯:劉昱)
圖11 清 漆地描金八寶龍紋塔式罐
圖12 清 褐漆描金勾蓮紋多穆壺
圖13 清 剔紅降龍伏虎圖圓盒
圖14 清乾隆款 剔彩雙獸耳群仙慶壽紋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