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銀
你站在臺階下向上觀望,看不見上面的風景;你一步一步開始攀爬,一路的風景盡收眼里。這是我攀登臺階的歷程,也是我教學《臺階》的心路歷程。
教學《臺階》讓我深深明白,文本解讀絕不是空中樓閣,憑想象解讀;也不是光憑教參,照本宣科;更不是放給學生,任性胡鬧。而要接地氣,這地氣,就是用聆聽的手段,聽一聽自己的聲音,問問自己想教什么、能教什么;聽一聽學生的聲音,了解他們想學什么,應該學什么;聽一聽作者的聲音,了解他想帶給讀者什么,想要表達自己什么樣的心聲?
一、聆聽自己的聲音
幾年前接到江陰一中學的邀請函,請我去同課異構上《臺階》一課。這是一篇小說,是我最喜歡上的一種文體,它具有故事性,能引起學生的興趣。當時我上的是第三節(jié)課,那位當?shù)氐睦蠋熒系诙?jié)課,我就在想,我備好兩種教案:一種是中規(guī)中矩的,理出情節(jié),抓住人物評析語言;另一種是新穎一點的,要冒一點風險。如果那位老師的課新穎,我就反其道;反之亦然。那節(jié)課,果然那位老師做了精心的準備,他是這樣進行教學設計的:提出“一個好故事需要具備哪些條件”這一問題,然后慢慢引導學生深入文本進行發(fā)現(xiàn)。課的設計很精巧,可是學生根本不買賬,整節(jié)課都死氣沉沉,老師的理念沒能貫徹下去。
我心里打起了小九九,學生的反應告訴我,他們可能不適合太新穎的教學方式,咱還是走尋常路吧,免得到時候出洋相。于是,我拿出那套準備好的中規(guī)中矩的教案,開始了這節(jié)課。在瑯瑯的書聲中,我的語文課開始了:先理出全文的情節(jié),圍繞臺階分別寫了坐臺階、掃臺階等一系列事情,然后抓住描寫父親的語言進行評析,分析父親的形象,最后齊讀課文理出主題。整節(jié)課上得順風順水,板書也合情合理,倒也充滿了語文味,學生的反應也比較興奮。
我暗自慶幸,沒有冒險按新穎的設計上,否則也可能“出丑”了,可是這種興奮勁沒過幾天,我接到一位同人發(fā)給我的郵件,內(nèi)容是前述那位老師對自己課的反思,大意是:兩節(jié)課比較,他不覺得自己的課失敗,也許學生的表現(xiàn)不盡如人意,也許課堂不夠完美,但至少他在嘗試有新意、有思想的教學,他想給學生一點不同的東西。他雖沒有批評我的話,但我讀來不禁汗顏。
那節(jié)課,我本以為也聆聽了自己的聲音,可是現(xiàn)在想來,與那位老師相比,我更關注的是“怕出丑、求穩(wěn)”的聲音,我很膽怯、怕輸,而在這一方面,還沒有出手我就已經(jīng)輸?shù)袅耍敃r我卻陶醉在自己的小心思里。
我該聽自己什么樣的聲音呢?《臺階》的教學告訴我,課堂不是較量老師面子的陣地,更不是老師臨陣脫逃的場合,它應該是百花齊放、精彩紛呈的舞臺,每一位教師都應該在這一方土壤釋放不一樣的自我,上出不一樣的語文課,讓學生獲益。
“我”重要,還是“學生”重要?“我”的“虛榮心”重要,還是學生的“學習需求”重要?《臺階》一課給我留下了深深的遺憾,但它讓我爬上了一個新臺階。
二、聆聽學生的聲音
前年,鎮(zhèn)江市搞精品課展示,我被選中上一節(jié)課。這一次同臺競技的有7位名師。想起幾年前的那個遺憾,我決定要展現(xiàn)不一樣的我,更要給學生適宜的東西。所以我要給自己一個機會,于是我又報了《臺階》一課。
上課之前,我問自己:我要給學生不一樣的小說課,那站在學生的立場,他們需要什么樣的小說課呢?對此,我展開了調(diào)研,有幾個學生的反饋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們這樣說:“老師,小說學了好多,可是如何刻畫人物呢?”我想也許學文學作品的意義不僅在于鑒賞,也在于學以致用,讓學生能寫簡單的小說或其他文學作品,也許,這就是他們最需要的課了吧。于是在研讀大量資料的基礎上,我確定了這樣的教學思路:從手和腳的細節(jié)描寫看父親形象,教會學生刻畫細節(jié)的本領;結合手和腳的細節(jié)描寫選擇材料編寫小詩《父親》,深刻體會父親形象。
課開始了,學生慢慢進入角色,先找出所有與父親“手”有關的文字,慢慢品讀,理出父親的“勤勞、能干、有夢想”;接著快速分析與父親的“腳”有關的文字,進一步體會形象。這樣一慢一快,學生張弛有道地走近了父親,了解了父親。然后,我依據(jù)手的細節(jié)描寫,編寫了一首小詩,組織學生一起配樂朗讀,體會情感。最后,我引導學生:在所有“腳”的素材中尋找?guī)讋t材料,仿照老師的作品寫小詩,并展示成果,再齊讀小詩,體會深層情感。這節(jié)課,從現(xiàn)場的議論來看,好評如潮:有的說教學設計新穎,有的說師生合作默契,有的說學生思維活躍,有的說環(huán)節(jié)聯(lián)系密切,有的說寫作教學巧妙貫穿其中,等等??傊褪浅晒α?。
可是,我的導師、江蘇省特級教師王旭平老師的一句話讓我一下子從激動中冷靜下來,他說:“戴老師,你覺得,你與學生理解的父親形象是不是就是作者筆下的父親形象?”
作者筆下的父親是怎樣的形象呢?難道,我們的理解還顯淺薄,還沒有真正考慮作者的寫作意圖?
這一步臺階邁得看似很高,但實際上又讓我回到起點。
三、聆聽文本的聲音
“你與學生理解的父親形象是不是就是作者筆下的父親形象?”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中盤旋。我甚至很長時間不愿觸碰這一課,直到一年后。此時我已經(jīng)平靜了許多,有一天看一個教學設計,忽然看到《臺階》作者李森祥先生對一節(jié)課的評價,他說:“由于年齡關系,我總以為年輕一代尤其是城里長大的孩子,很少為長輩的努力感恩,很少懂得‘滄桑這個詞……”這句話讓我茅塞頓開,作者想要我們借《臺階》感悟滄桑,懂得感恩。因為父親勤勞、有夢想,一輩子堅持夢想,所以我們要感恩;因為他歷經(jīng)滄桑,所以我們要感恩??墒?,除了感恩,還有什么嗎?還可能有憐惜、有尊重、有反思……如果這樣去評析人物的話,是不是更厚重?如果能再追問“父親僅僅是一位父親嗎?”,那么,“農(nóng)民”形象就躍然紙上。當然,這樣的“農(nóng)民”是有地域性的(江浙一帶),可是這樣的農(nóng)民父親形象又是隨處可見的,能引起師生的共鳴?;谶@樣的思考,我又設計了《臺階》的教學:以文中最后一句話“怎么了呢?父親老了”為抓手,剖析父親形象,并追問:“父親什么時候開始變老的?之前父親怎樣?父親的‘老表現(xiàn)了什么,代表了什么?‘我為什么說‘父親老了?作者為什么寫‘父親老了?”
在教學中,我通過這樣層層抽絲剝繭,挖掘父親的深層形象,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至此,我終于滿意地登上了一次臺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