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媛媛
從“鳳凰裝”管窺畬族歷史文脈
秦媛媛
“鳳凰裝”是畬族民俗文化的象征性符號,它所蘊含的民族文化內涵是畬族獨有的。民族服飾作為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無論是從社會的橫向還是從歷史的縱向來看,都與其民族文化的演進是緊密聯(lián)系的。研究畬族服飾文化,對于研究畬族的地理環(huán)境、文化形態(tài)、審美情趣及其演變歷程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本文試從 “鳳凰裝”所蘊含的文化內涵,梳理出畬族傳統(tǒng)文化概貌。
畬族 鳳凰裝 文化概貌
20世紀30年代凌純聲先生的《畬民圖騰文化的研究》(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1]較早的對畬民圖騰崇拜有關的盤瓠傳說、氏族起源、社會風俗等作了深入的調查研究;20世紀80年代施聯(lián)朱先生的《畬族風俗志》[2]首次使用“鳳凰裝”這一名稱,對畬族女子的傳統(tǒng)服飾做了客觀的田野調查和描述;90年代末年雷先根先生的《景寧畬族婦女的高笄鳳凰裝》(《浙江民俗大觀》)[3]在前者的研究基礎上,對“鳳凰裝”作了進一步的剖析和拓展。
上述學者對畬族的服飾及其歷史文化研究所做出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但對“鳳凰裝”的研究多是從服飾的形制、色彩、材質角度著手,忽略了畬族女子傳統(tǒng)服飾“鳳凰裝”背后的文化內涵和民族崇拜等因素。民族服飾的形成與當?shù)氐牡乩憝h(huán)境、文化形態(tài)、審美情趣是密不可分的,從“鳳凰裝”切入,深挖其背后所隱含的文化內涵,對研究畬族的歷史衍變有著學術價值和重要意義,同時,對現(xiàn)代服飾設計有著借鑒參考價值。
畬族的“鳳凰裝”是畬族婦女的傳統(tǒng)盛裝,是其地理環(huán)境、文化形態(tài)、審美情趣融合的集中體現(xiàn),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民族服飾的形成及演變歷程都深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使其充分體現(xiàn)出地域的差異性。不同的地域空間、氣候條件等地理環(huán)境形成了不同的穿衣風俗,審美觀念也由此呈現(xiàn)多樣化。
1995年,蔣炳釗先生在《鳳凰裝鳳凰山風凰山祖墳畬族文化奧妙的揭示》一文中對這種裝束這樣寫道:“從多次到畬區(qū)調查發(fā)現(xiàn):各地畬族都稱自己的服飾為‘鳳凰裝’,稱發(fā)飾為‘鳳凰頭’[4],稱頭冠為‘鳳冠’[5]。”[6]關于“鳳凰裝”的歷史淵源,并未有歷史文獻記載,只能從畬族先民流傳下來的神話和傳說溯尋其根源。歷史上,畬族聚落多以山地為主,山地農(nóng)耕的實踐是畬族傳統(tǒng)服飾文化形成的基礎。受地理環(huán)境的影響,“鳳凰裝”多以黑色、藍色為主調,筆者認為,其服飾色彩與山體同色,便于隱蔽的實用特點為其“避難深隱”解釋的合理性增添了一份例證。根據(jù)歷史傳說來推斷,畬民山居的形成因素有以下兩個方面:①安史之亂,玄宗逃難至畬村,畬民們庇護并熱情款待這位天子,畬族人民因對玄宗有救命之恩,被命離殿三尺住,因當時交通落后,傳令官誤傳為“離天三尺”,故居于深山。②宋末元初,畬族人民受元朝階級、民族壓迫,組織抗元武裝斗爭,宋亡后,元朝統(tǒng)治者鎮(zhèn)壓畬軍,為躲避統(tǒng)治者的追殺,部分畬民被迫遷徒,遁居深山?!斑@一批人,后來向長江流域移動,進入南嶺山脈的那一部分可能就是瑤族,而從南嶺山脈向東,在江西、福建、浙江的山區(qū)和漢族結合的那一部分可能是畬族,另外有一部分曾定居在洞庭湖一帶,后來進入湘西和貴州的可能就是苗族?!盵7]
畬族服飾不僅受自然地理等客觀要素的直接影響,人文因素的積淀也間接的影響著其服飾特征。從“鳳凰裝”的形態(tài)可以看出其服飾形制是對鳳凰形象的模仿,如果說“鳳凰裝”的廓型是對鳳凰崇拜觀念的整體表征,那么“鳳凰裝”上的鳳凰圖騰就是這一觀念的細化。
畬族的“鳳凰”崇拜絕非偶然,它有著深厚的文化土壤和悠久的歷史根源,畬族的鳳凰崇拜是經(jīng)歷了一個從鳥圖騰發(fā)展到鳳凰崇拜的歷史過程。傳說畬族的“鳳凰”崇拜與父系始祖盤瓠圖騰及母系始祖三公主存在著一定的關系;盤瓠的記載最早見于《山海經(jīng)》,后經(jīng)《后漢書》的演變,對于畬族的“鳳凰”崇拜有著這樣的傳說:“畬族的始祖盤瓠王因平番有功,高辛帝把自己的女兒三公主嫁給他。成婚時帝后給女兒戴上鳳冠,穿上鑲著珠寶的鳳衣,祝福她象鳳凰一樣給生活帶來祥瑞。三公主有了兒女后,也把女兒打扮得象鳳凰一樣。當女兒出嫁時,鳳凰從廣東的鳳凰山銜來鳳凰裝送給她做嫁衣?!盵8]由此,畬民便有了對“鳳凰”的崇拜。神話傳說話不是信史,但卻是歷史的影子。
人類對服飾的主體需求隨著社會的發(fā)展不斷改善,由最初的強調實用功能上升到了裝飾功能,并具有與其社會文化相對應的審美意識。從“鳳凰裝”的服飾材料、色彩及制作工藝可以折射出畬族先民的審美情趣,在一定的程度上反映了畬族先民的生活風貌和原始認識。
從“鳳凰裝”的材料來看,主要使用苧麻[9]及棉材料,這和畬民所處的地理生態(tài)環(huán)境密不可分。浙江景寧的畬民生活在氣候溫潤且溫差較小的山區(qū),生態(tài)環(huán)境適合苧麻的生長,其服飾材料多就地取材,以苧麻為主;而居住在福建古田的畬民,多聚集在平壩地區(qū),其地勢平坦且水源充足,適合棉花作物的生長,故其服飾用料以棉布為主。畬族人民這種遵循自然、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巧妙地將審美意趣與天然材質融合為一。
從“鳳凰裝”的色彩及染織工藝來看,“青衫五色紅艷艷”是畬家歌謠中對其色彩的真實寫照。歷史亦有稱畬族為“菁客”[10],當?shù)禺屆窭米匀毁Y源種植菁草,通過對時間的掌握提取靛藍或黑作為服裝的基色,飾以天藍、綠、黃紅等配色作為服飾的整體顏色。畬族人民對色彩有著自己獨特的理解,如藍色代表天空,綠色代表草地,黃色代表豐收等,都是對其生活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的映射,體現(xiàn)了畬民們崇尚自然的審美情趣。
1.傳承民族文化
“鳳凰裝”是畬族歷史文化積淀的體現(xiàn)。然而,隨著現(xiàn)代化的進程,越來越多的畬族人民淡化了對本族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由于改革開放后,畬族在經(jīng)濟、文化等方面與漢族交往密切,服飾也逐漸趨于漢化。保護和傳承畬族的“鳳凰裝”,有助于保持本民族文化的個性特征,對展現(xiàn)其民族精神圖景也有著重要的文化意義。
2.學術研究價值
“鳳凰裝”對我們研究少數(shù)民族文化有著重要的意義,其傳統(tǒng)的制作工藝、生產(chǎn)技術等都體現(xiàn)著畬族人民的風俗文化,對民俗學、人類學等具有多重的學術研究價值。不僅為中華民族傳統(tǒng)文化的寶庫提供了良好的基因,更對保 持中華民族文化多樣性和可持續(xù)發(fā)展有著重要的意義。
3.對當代服飾設計的參考借鑒
歷史的文脈通過設計風格得以體現(xiàn),是形成設計風格的內在文化語境。隨著當代服飾設計全球化的發(fā)展,民族符號成為了體現(xiàn)本土身份的個性化元素,“因此,在全球知識體系中如何保持本土性,這不僅是反抗文化全球化的需要,也是世界多樣化有趣生存的必要,從這個角度看,設計‘風格’問題,遠不是老生常談,而是一種民族的文化生存的戰(zhàn)略需要?!盵11]畬族“鳳凰裝”的服飾特點對當代服飾設計有著參考借鑒的價值,如其配色的把握、圖案的運用及傳統(tǒng)工藝的制作等。通過后現(xiàn)代解構主義的手法,將其民族元素分解再進行重構,巧妙與當代服飾設計創(chuàng)新糅合,在設計全球化的背景下,既保留了共性又不失其民族個性。
[1]戴平.中國民族服飾文化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01.
[2]施聯(lián)朱.畬族風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03.
[3]中國少數(shù)民族社會歷史調查資料叢刊修訂編輯委員會.畬族社會歷史調查[M].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06.
[4]蔣炳釗.畬族史稿[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88,09.
注釋
[1]凌純聲:《畬民圖騰文化的研究》,載《國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M].商務印書館,1947年第16期,第127-172頁。
[2]施聯(lián)朱:《畬族風俗志》[M].北京:中央民族學院出版社,1989年03月版,第37頁。
[3]雷先根:《景寧畬族婦女的高笄鳳凰裝》,載《浙江民俗大觀》[M].北京:當代中國出版社,1998年10月版,第86-87頁。
[4]鳳凰頭:已婚婦女盤頭發(fā)于腦后,插上銀簪,未婚女子梳甩獨辮子于腦后,用絲綢線捆扎兩端,均蓋白底藍花的蠟染頭帕,頭帕長六尺,寬一尺,兩端鑲紅、綠兩道花邊,垂紅纓須,頭帕正中約尺許貫以綠色珠子,以頭帕正中位置蓋于頭頂。
[5]鳳冠:是在精制的細竹管外包上紅布帕,懸一條30多厘米長、3厘米寬的紅綾做成的。
[6]施聯(lián)朱,雷文先:《鳳凰裝鳳凰山風凰山祖墳畬族文化奧妙的揭示》,載《畬族歷史與文化》[M].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1995年06月版,第270頁。
[7]費孝通:《潘光旦先生關于畬族歷史問題的設想》,載《畬族研究論文集》[M].北京:民族出版社,1987年04月版,第1頁。
[8]肖芒,鄭小軍:《畬族“鳳凰裝”的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價值》,載《中南民族大學學報 (人文社會科學版)》[J],2010年第01期,第19頁。
[9]苧麻:苧麻中國古代重要的纖維作物之一,原產(chǎn)于中國西南地區(qū)。新石器時代長江中下游一些地方就已有種植,一般都種在山區(qū)平地、緩坡地、丘陵地或平原沖擊土上,苧麻原產(chǎn)熱帶、亞熱帶,為喜溫短日照植物。
[10]菁客:以種藍靛染藍布聞名,多為藍名。
[11]杭間:《設計道》[M].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2009年01月版,第5頁。
(作者單位:西安美術學院)